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房  东

庐隐

①我们坐着山兜,停在一座山坡上,那里有一所三楼三底的中国式洋房。这种幽丽的地方,我们城市里熏惯了煤烟气的人住着,真是有些自惭形秽,虽然我们的外表强于他们乡下人,但是他们乡下人至少要比我们离大自然近得多,他们的心要比我们干净得多。就是我那老房东,虽然她的样子特别的朴质,然而她却比我们这些好像知道什么似的人,更知道些自然的趣味。

②她已经五十八岁了,她的老伴比她小一岁,可是他俩所做的工作,真不像年纪这么大的人做的。他们的儿媳妇一天到晚不在家,早上五点钟就到田地里去做工,到黄昏的时候,她有时肩上挑着几十斤重的柴就来家了。在他们家里,从不预备什么钟,他们每一个人的手上也永没有带什么手表,然而他们看见日头正照在头顶上便知道午时到了,除非是阴雨的天气,他们有时见了我们,或者要问一声:师姑,现在十二点了罢!据他们的习惯,对于做工时间的长短也总有个准儿。

③住在城市里的人每天都能在五点钟左右起来,恐怕是绝无仅有,然而在这岭里的人,确没有一个人能睡到八点钟起来。说也奇怪,我也喜欢上了早起,朝旭未出将出的天容和阳光未普照的山景,实在别有一种情趣。

④我们的女房东,天天闲了就和我们说闲话儿。他们家有上百亩的田,据说好年成一年仅粮食就有几百块钱的裕余。另外还有一块大菜园,还有白薯地五六亩,猪牛羊鸡和鸭子,一样不缺。并且那一所房除了自己住,夏天租给来这里避暑的人,也可租上一百余元。老母鸡一天一个蛋,老母牛一天四五瓶牛奶,倒是纯粹的好汁子,一点不搀水的,我们天天向她买一瓶。他们吃用全都是自己家里出的,每年只有进款加进款,却不曾消耗一文半个,可说是外干中强。我们却是外强中干只要学校里两月不发薪水,简直就要上当铺。

⑤有一天夜里,月色布满了整个的山,青葱的树和山,更衬上这淡淡银光,使我恍疑置身碧玉世界,我们的房东约我们到房后的山坡上去玩,她告诉我们从那里可以看见福州。我们越过了许多壁立的巉岩,一带的松树被风吹得松涛澎湃。东望星火点点,水光泻玉,那便是福州了。那福州的城子,非常狭小,民屋垒集,烟迷雾漫,与我们所处的海中的山巅,真有些炎凉异趣。

⑥日子飞快地悄悄地跑了,眼看着就要离开这地方了,又要到那充满尘气的福州城市去了。那一天早起,老房东用大碗满满盛了一碗糟菜,送到我的房间,笑容可掬地说:师姑!你也尝尝我们乡下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亲手做的,这几天才全晒干了,师姑你带到城里去,管比市上卖的味道要好,随便炒吃炖肉吃,都极下饭的。我接着说道:“怎好生受,又让你花钱。”那老房东忙笑道:“师姑!真不要这么说,我们乡下人有的是这种菜根子,哪像你们城市的人样样都须花钱去买呢!”我不觉叹道:“你们满地的粮食,满院的鸡鸭和满圈子的牛羊猪,是要什么有什么,……这怎不叫人佩服!再说你们一年到头,各人做各人爱做的事,舒舒齐齐地过着日子,地方的风景又好,空气又清,为什么人不羡幕?!……”

⑦那老房东听了这话,点头笑道:“可是的呢!我们在乡下宽敞清静惯了倒不觉得什么……去年福州来了一班耍马戏的,我儿子叫我去见识见识,我一清早起来带着我大孙子下了岭,八点钟就到福州,我儿子说离马戏开演的时间还早咧,我们就先到城里各大街去逛,那人真多,房子也密密层层,弄得我手忙脚乱……师姑!你就多住些日子下去吧!……”

⑧我笑道:“我自然是愿意多住几天,只是我们学校快开学了,我为了职务的关系,不能不早下去……”

⑨我们的房东听了这话,只点了一点头道:“那么师姑明年放暑假早些来,再住在我们这里,大家混得怪熟的,热剌刺地说走,真有点怪舍不得的呢!”

⑩可是过了两天,我依然只得热剌剌地走了,不过老女房东的印象却深刻在我的心幕上;还有她的家庭,她的小鸡和才生下来的小猪儿……

(有刪改)

【小题1】老房东的生活有哪些“自然的趣味”?请结合前五段内容作简要概括。
【小题2】请简要赏析小说第⑤段的写景艺术。
【小题3】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流露出老房东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一段的意蕴。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0-30 05:09:4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潘光旦:特立独行的士大夫
高毅哲
如果让潘光旦走进现在大学图书馆翻一下借书记录,恐怕依然会火冒三丈。
上世纪40年代末他担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时,有次抽查图书馆借书情况,发现最多的是“中文——白话——小说”,不禁极为生气,因为这说明学生偷懒,喜欢看小说而不看文言、外文。他后来专门著文分析,说青年人受时代成见的支配,喜欢读白话、译文书籍与报纸,冷落了外文、文言书籍,这是应该引以为忧的——今日之大学图书馆,借阅最多的,往往也是各类商业性质浓厚的畅销小说,潘光旦若见了,焉能不气?
潘光旦为这样一件事恼怒,并非吹毛求疵。他一生的为人、处世、做学问都充满着传统士大夫的人文情怀。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上,便有着浓厚的儒家特色。
潘光旦教育思想的核心,“中和位育”,即典出儒家经典《中庸》。其文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潘光旦以此为核心,联系当时国家社会发展实际,对人的发展作了深刻的观察和思考,并身体力行。
所以他为什么那么在乎学生不读文言、外语?那是因为他认为文言、外语是学生成为“完人”的必备工具。当时教育界的思潮是热衷造就专门技术人才,潘光旦对此十分反感。他认为,教育必须以每一个人为目的,必须在每一个人身上着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完成一个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为了促进个性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进到一个“至善”的境界,成为“完人”。专家人才必须是在完成人的教育后,才能成为完整的“人”的意义上的专才,否则充其量只能是优良的工具。
但潘光旦显然不是一个旧时代的老先生。他是政治的积极参与者。他参加政治运动的次数之多,并不逊色于好友闻一多。闻一多遇刺后,下一个就要轮到潘光旦,以至于他不得不躲入昆明的美国领事馆避难。
如此积极的“入世”,除却他身上士大夫气质,更和他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有关。潘光旦看重教师的表率作用,他提出要慎择师资,选择教师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学问深浅,更重要的是他的学识对他个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了多少良好的影响,潘光旦认为教师风度的表率作用远远胜过训导中实行的那些生活戒条和所订的几种奖惩功过的条例。
潘光旦是有资格说这话的。他在意气风发的十七岁时,因运动事故失去半条腿,要出国留学,还被当时清华的代理校长严鹤龄嘲讽“怕不合适吧,美国人会说中国人两条腿的不够多,一条腿的也送来了”!换做别人,恐怕早已一蹶不振了,但潘光旦不仅不以为意,还做诗述怀:谈兵膑脚传孙子,述史丧明说左丘。此思尚存志仍在,纵教偏废亦何忧。后来,他拄着双拐,拖着一条残腿在美国四年拿下硕士学位,回清华担任教务长后,更成为是老清华人中最得力的核心成员之一。
(选自《中国教育报》2016年11月17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当时学生借阅图书的种类看,可以知道他们喜欢读的书是“中文——白话——小说”,说明学生偷懒,这令潘光旦很是忧虑。
B.潘光旦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受教育者最终成为“完人”,专家式人才并未实现“完人”的教育目标,充其量只能算优良的工具。
C.潘光旦看重教师的表率作用,认为教师的言传身教的作用远远胜过训导中的奖惩条例,因此选择教师不仅要看他的学识多少,更看重学问的深浅。
D.潘光旦作为老清华人中最得力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在身有残疾的情况下,仍然自强不息地做好所担负的工作,这一点尤其值得敬佩。
【小题2】潘光旦在教育思想方面有什么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小题3】你怎样认识潘光旦是“特立独行的士大夫”这个说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103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3所学校入选。至此,我市已有5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2018年2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图一

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

图二

材料三: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抽去 “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爱,尊师爱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2017年12月6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 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C. 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D.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比赛拿奖,校园文化活动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平台。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侧重介绍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B. 材料二表明,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这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瓶颈;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
C. 材料三认为,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
D. 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
A.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从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总结反思、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整合现有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等角度,来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小题3】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也可以说,中华美学是以意象论为为核心的美学。意象美学诞生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哲学背景下,是中国古代尚象重象思维的典型体现,是中国古代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
以“意象”为本体的中国美学,根本不同于西方的实体论哲学与美学,它不是将美看作实体的属性,看成是外在于人的情感意识的实体性对象,而是看成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意象所呈现的是一个有情感、有意蕴的感性诗意世界,是以“象”为载体、以“意”为主导的即景会心、以形写神的心灵创造。“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意象”所创造的世界不同于现实,它不是让人们满足于眼前、当下的东西,而是超越现实,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意象”这一审美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艺术实践密不可分,意象范畴亦是对中国古代各门艺术美感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诗歌艺术创造的本体即是意象。王夫之正是在诗歌艺术创造实践中总结出“诗”既不等于“志”(意)也不等于“史”,而是情与景的融合,即“诗”的本体是意象的观点。这实际上也是中国诗歌美学的普遍看法。中国古代诗学的许多重要范畴,如兴象、情景、虚实、比兴、气韵等,都直接指向了诗歌审美意象的创造。中国的书法、戏曲、音乐、舞蹈、绘画、建筑,都不像西方传统艺术那样,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而是以形写神,情景融合、虚实相生,体悟道的生命节奏,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所以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意象创造的艺术。
“意象”作为美和艺术本体的构成,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同时它也可以作为一个现代美学和艺术范畴,进入到现代人的视野中。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首先要发掘、展示传统“意象说”的现当代意义。学术界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其中一种有价值的思路是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中国传统的意象美学。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存在论现象学关于“美”有一种解读,那就是“美”是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让你体会到背后无限不在场的东西,这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是相通的。意象之美就是通过在场的东西(象)想到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意)。意象之美的魅力就在,它让你从看到的东西中体会到未看到的东西,从说到的东西体会到未说到的东西,让你的心灵与古人人相通、与人性相通,使你的生活充满诗意。
(摘编自毛宣国《意象理论与当代美学艺术实践》)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意象论为核心的中华美学,是中国古代崇象重象思维及诗性文化精神的体现。
B.意象所创造的不同于现实的世界,能够引领人们走向高远的人生境界与审美追求。
C.虽然西方的传统艺术与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意象创造的艺术。
D.弘扬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之美,必须吸收现象学美学的理论成果来阐释意象美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用具体诗句指出“意象”所呈现的感性、诗意的世界是一种心灵的创造。
B.第三段的论证由点到面,从中国古代诗学的意象创造扩展到中国众多的传统艺术门类。
C.第四段说到存在论现象学对“美”的解读,是为了说明它与中国意象美学的精神相通。
D.文章从意象美学诞生的哲学背景谈起,逐层论述,最后谈到如何更好地弘扬意象之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诗歌欣赏过程中,如果只停留在实体性的对象上,就不能即景会心,走进诗人内心。
B.根据王夫之的观点,我们在诗歌创造过程中“意”“象”并重,才可能创造出好的作品。
C.西方传统艺术以形式和形象模拟为中心,可见它在传达宇宙人生的生命与生气上不足。
D.“意象说”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和艺术的特色,要发掘其现当代意义,还要做很多工作。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 而言的。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 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②文化传统的全称大概是“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 不具备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存在于一切传统文化之中, 也存在于一切 现实文化之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 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说来, 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③设想一下,如果某个民族没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每一天都在从头开始去练 习生存本领,那情景是不堪设想的。因此,称传统文化为祖宗的丰富遗产,说文化传统是我 们的宝贵财富,是不为过分的。

④但是不能忘记,传统是一种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 本性,常常造成原地踏步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说传统 是民族沉重的负荷,社会前进的包袱,也是不为过分的。

⑤既是财富,又是包袱。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 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是一种艺术,是人类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表现和广阔场所。

⑥能理解这一点和做到这一点,看来并非易事。我们容易看到的,常常是与之相左的情 况。比如说,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这时,具有惰性的 传统,只会被斥为阻碍趋势的包袱。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持斑 驳陆离的面貌,切忌刮垢磨光。这时,传统所不幸具有的惰性,倒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财富。

⑦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 装。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精确点说,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它无法随手扔掉,难 以彻底决裂。

⑧但是传统也不是神赐的,天生的,它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必定也会随共同生活 的变化而更新。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阻挡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 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这是有史可稽的。

(节选自庞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重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即所谓的文化遗产。
B.“文化传统”,即民族精神,重点在“传统”,它虽不具备有形的实体,却无所不在地存在于一切现实之中。
C.有人将传统视为服装,服装以时为美,传统就被看作了包袱;有人将传统视为文物,文物惟古是尚,传统又被当作财富。两种看法都是偏颇的。
D.作者认为传统不是“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也不是“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是想说明传统具有惰性,难以彻底与其决裂。
【小题2】下列说法最能体现节选文字主旨的一项是
A.传统文化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文化传统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B.传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和精神。
C.我们应该辩证地了解和看待传统,运用它而不被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D.传统总是随着人们共同生活的变化而更新,没有人能阻挡它前进的脚步。
【小题3】根据文中所谈到的传统的“两重属性”,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清明节”这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