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城市,是对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在我国古代又有都城、都下、京师、京华、帝京等多种称呼,1927年以来则习惯称为首都。虽然在我国“首都”这一名称出现较晚,但对国家都城的建设和经营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具体而言,中国古代核心的首都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是中国古代首都观的基本内容。按照《周礼》的说法,天下之中所在地,就是夏至时八尺之表影长为一尺五寸的地方。因为天地合于此,四时交于此,阴阳和于此,为百物阜安之地,所以最适合建为国都。史载周成王打算将都城迁到洛邑,对此,周公说:“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建都于天下之中,居中而治,是中国古代政治秩序的核心原则和历史传统。后来的王朝虽然各有其都,但总是将其宣称为天下之中并努力将其营造为天下之中。比如明清时期分别在北京城外南、北、东、西四个方向上修建改建了天坛、地坛、日坛和月坛作为郊祀的场所,通过四郊的确定将北京城置于“中央”的位置,进一步突显了天下之中的地位。

象天法地、象天设都成为营建国都时的一个重要法则。根据《吴越春秋》的记载,伍子胥在修筑吴国都城阖闾大城和范蠡修建越国宫城时均已采取象天法地、象天设都的法则,秦都咸阳、汉都长安也都按天象布局。象天设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象征着国都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同时也包含着对德治天下的期待。诚如孔子所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首都不仅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成为汇聚多种礼仪场所的祭祀重地。《周礼》提到营建国都的理想模式时也说一定要有祭祀场所,即“左祖右社”。从实际情况来看,秦朝及西汉中前期以前,祭祀场所并不集中在都城,而是分布在广泛的区域,皇帝需要长途巡行才能完成祭祀活动。汉成帝初年,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谭提出应当重视都城在国家祭祀中的地位,于是在长安南北郊营建了祭祀天地的场所。这种将最重要的祭祀场所集中于国都的做法,大大提升了都城在国家祭祀制度中的地位,首都的神圣性和特殊性得到进一步的塑造和彰显。

首都是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在古人的心目中,国都是国家的政治中心、祭祀中心、军事中心、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具有重要引领和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明代梁潜说:“京师首善之地,万国之表。”这里的首善,一方面指最好,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尤其是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方面达到一种比其他地方都要良好的状态;另一方面也是指首先好,即国都在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建设方面走在其他地方的前面。为此,古人特别强调应该率先厘正国都的风俗,提升国都的道德水平,使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选址于天下之中,象天设都,京师为祭祀重地、首善之区等构成了中国古代首都观的重要内容,其中既突出和塑造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与威望,也体现着古人对中正和谐的崇尚,对首善有序的追求。

(摘编自张勃《中国古代的“首都”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首都和京师等称呼,都是我国古代对国家政治中心和中央政府所在地的称谓。
B.从周朝开始的历代王朝,都是居中而治,把都城建在公认的天下之中所在地。
C.象天设都,是指都城的空间布局是模仿天象安排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
D.国都一定是历朝在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建设方面走在其他地方前面的城市。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历史上都城的称谓,然后自然引出下文对中国古代核心的首都观的论述。
B.文章第二段借明清时期北京城确定四郊的例子,说明都城都选址于天下之中。
C.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具体有力、多角度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核心的首都观。
D.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四个方面论述中国古代的首都观,条理清晰,结构完整。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周礼》主张都城应位于“天下之中”,所以周成王打算将都城迁到洛邑。
B.象天设都既象征国都和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威,也包含着对德治天下的期待。
C.西汉中前期以前,祭祀场所没有集中于国都,所以不方便皇帝的祭祀活动。
D.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应成为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有示范作用的首善之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1-05 09:43: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史的主体精神是以人事为中心的,所以历史学也可称之为生命之学,人的生命及生活构成了真正的历史基础,而撞长描绘人的生命及生活的,莫过于文学,尤其是其中的小说了历史与小说,由此扭结在一起,小说聚焦的往往就是历史中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可以补上历史著作所匮的生活肌理当然,能写出这种历史的前提是,小说家必须理解现实,对话社会,洞察人情,必须对时代有一种概括能力。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如果从《尚书》《春秋》算起,三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写史的意识,比西方要早得多,记言,记事,记人这三种历史写法构筑了中国人的历史观。中国人有很强的历史感,所以对小说这种文体,一直怀有深刻的偏见一一按正统的历史观念,小说家所创造的历史景观是一种虚构,它和重事实、物证、考据的历史观之间,有着巨大的不同,因而,有关正史与野史,正说与戏说的争议从未间断,但与此同时,小说写史的“野心”从没有中止过,历史演义类的小说在读者中还尤其有市场如果小说里的那些人和事,他们的对话、斗争、谋略,统统是作家想象的产物的话,那么,小说在多大程度上会为历史所需要?由此不得不说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一很多人都觉得,读巴尔扎克的小说,比读同一时期历史学家的著作更能了解法国社会,法朗士称巴尔扎克是他那个时代洞察入微的“历史家”,“他比任何人都善于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从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在认识社会,了解时代这点上,小说的意义居然超过了历史,这或可解释,在史学家写就的历史以外,我们为什么还要有小说家书写的历史。历史关乎世运的兴衰,而小说写的更多是历史中的人物的生活史,是历史落地的那一面生活是世界的肉身状态,它保存世界的气息,记录它变化生长的摸样。所以,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是对枯燥历史的有效补充。它来必处处征诸实事,但它的细腻传神,它所创造的想象之真实,也非一般史著可比小说能补上历史著作所匮的生活脉络、生活细节,从而使历史变得更丰满、真实。小说能有效地保存历史的肉身部分,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就太单调了.事实上,那些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写史的意识早已有之,记言、记事、记人的历史写法建构起中国人的历史观。
B.以生活为旨归的小说,能给枯燥历史有效的补充,它关注历史落地的那一面,聚焦的是历史中的生活史。
C.小说写史的动机从未停止,尽管文学写史与史家写史的争辩也一直在进行着。
D.历史著作所乏的生活细节可以在小说中得到补充,历史由此也将变得更加真实与丰满,更加具有魅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以“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开头,意在论述中国人更倾向于历史真实,而非文。
B.文章较深刻地探讨了小说写史与历史写史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写史是对历史写史的一种有益补充。
C.文中列举巴尔扎克小说做例子,证明了小说能够还原出一种日常生活,可以增添历史叙事的韵味。
D.本文论证方法灵活,视角多元,立论明确,从小说对历史著作的补充作用入论,逐渐涉及对小说写史的探究与阐发。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这成为优秀历史著作的一大特点。
B.巴尔扎克的小说能成为人们了解当时法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是因为小说家具有弥补“史著作所乏的生活肌理”的能力。
C.虚构的历史景观与重事实的历史真实二者毕竟差别甚大,这使得人们对野史与戏说的争议持续了三千多年。
D.由文章旨意可推知,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为人事补上人生”的有魅力的历史著作。

同类题2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蒋梦麟与《新教育》
马 勇
1917年6月,蒋梦麟结束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涯,以《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顺利获得博士学位,为著名教育哲学家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
在国内,蒋梦麟也有非同寻常的人脉资源。1915年,随农商部代表团赴美考察的黄炎培获得蒋梦麟全程热情照顾,这为蒋梦麟回国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黄炎培利用自己的关系,将蒋梦麟安排至当时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一再叮嘱商务主持人张元济、高梦旦尽量照顾。与此同时,黄炎培又让蒋梦麟在自己主持的江苏教育会、职业教育社兼办社务。
蒋梦麟与北大最年轻的明星教授胡适是同门师兄弟,因而教育学出身的蒋梦麟在新教育界也拥有相当分量。1919年初,在黄炎培的倡导支持下,以江苏教育会为主并联合北大、南京高师等单位创办的《新教育》正式发刊,这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
在蒋梦麟主持下,《新教育》竭力宣传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理念,认同孟子的性善主义,以为教育只是让儿童的本性得到正常发抒,让人类本有的善良因教育而得以呈现、发展。
《新教育》的思想理念非常契合国内正在流行的新文化新思想,因而《新教育》也就与新文化的中心北京大学有着一种知识上的亲近、认同、合作,蒋梦麟在《新教育》发刊不久,去北大兼任了一个教育学的教授。
就职业选择而言,蒋梦麟极端享受《新教育》时代的生活,他以留美博士的身份,时常在一些公开场合演讲。蒋梦麟本人虽以中国传统文化立身,但他似乎更加“西方化”一些。他那时的言论,大概都在强调西洋文化优长之处及其根源,并拿来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批评中国文化与教育的不足。蒋梦麟曾自我评价,说自己平生做事全凭“三子”: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精神办事。蒋梦麟的这一套理论受到一部分中国人的欢迎,当然也就为另一部分人所不欣赏。那时有一张报纸画了一幅插画,一个戴博士方帽、面庞瘦削的人,满口吐出来的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两个西洋名字,以此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言必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这种讽刺似乎对蒋梦麟也有刺激,他开始意识到言必称希腊这条路可能走不通,因为中国人的理智、中国人对西方的认知似乎都还不够。所以蒋梦麟渐渐改变演讲策略,强调中国要富强,就要先发展工业化,而发展工业化,就必须讲究工程学,因为工程学对于工业发展太重要了。而工程学也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要根据科学。工程学只是应用科学,是要以理论科学或自然科学做基础的。正如蒋梦麟在其自传《西潮与新潮》中所说:“西方列强的兵舰政策不但带来了货品和鸦片,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科学文化的种子。这在当时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后来这些种子终于发芽滋长,使中国厚蒙其利——这也是历史上的一大讽刺。”这样的解释,不再出现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那几个希腊哲学家的名字,但其效果似乎比原来还要好,因为这更符合中国文化“重实用”的原则和传统。
(本文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5月期,有改动)
(相关链接)
①4月30日午后,杜威夫妇带着他们的女儿一起乘船抵达上海。蒋梦麟、胡适、陶行知等前往码头迎接,并将他们护送至沧州别墅住下。此后数天,他们几人陪同杜威全家在上海参观游览,并陪同在江苏教育会等处正式开讲。
(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5月期)
②蒋梦麟对新思想的宣传,只是言论上的,并没有付诸行动,但是也必须承认,蒋梦麟以及《新教育》对新思想的宣传,极大地激活了青年学生对国家前途的关切。
(选自《博览群书》2016年5月期,有改动)
③蒋梦麟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弱点是:1.无系统;2.太重应用;3.太重古文字,知识不易普及。
(摘自“360百科”)
④我常常听见人说,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若是学生是中国的主人翁,那谁是中国的奴隶呢?教育不是养成主人翁的。又有人说,教育是救国的方法,所以要小学生知道中国的危险,激发他们的爱国心;痛哭流涕的对小学生说,中国要亡了,这般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也不知道中国是什么东西,只听得大人说“不好了”“要亡了”这些话,也就悲哀起了;弄得正在萌芽、生气勃勃的小孩子,变成枯落的秋草!
“主人翁”“枯落的秋草”两件东西,可算是我国办教育的出产品。
我们向来读书的宗旨却是要把活泼泼的人,做成枯落的秋草。科举的功效,读书的结果,把有用的人都变成了书呆子。这不像枯落的秋草么?
(蒋梦麟《我所瞩目的好教育》)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梦麟与北大最年轻的明星教授胡适是同门师兄弟,他们曾同陶行知等友人一起陪同杜威在上海游玩和讲学。
B.《新教育》的理念与当时国内的新文化新思想合拍,因此也便与当时新文化中心北京大学有了知识上的认同。
C.有人在报纸上刊登了蒋梦麟头戴博士方帽、面庞瘦削的插画,旨在讽刺蒋梦麟“西学为主”的文化身份。
D.蒋梦麟指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的一些缺点,他批判了不正确的引导与教育体制对孩子天性的戕害。
【小题2】(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蒋梦麟有着不寻常的人脉资源,对黄炎培赴美期间的热情照顾使他得以直接被安排到当时经营状况相当不错的文化机构商务印书馆。
B.蒋梦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是杜威在中国的主要传人,因此,他对于现代教育理念的传播,尤其是杜威教育哲学的推广贡献巨大。
C.《新教育》竭力宣传杜威的教育思想、民主理念,认同孟子的性善主义,这与国内正在流行的新文化新思想是非常契合的。
D.在学术主张方面,蒋梦麟以留美博士的身份,在公开场合演讲时,将西洋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比较,以批驳中国文化的不足之处。
E. 部分国人讽刺蒋梦麟言必称希腊的做派,于是他改变演讲策略,强调中国的富强与工业化的联系,这种改变似乎取得了一定效果。
【小题3】(小题3)蒋梦麟“西方化”的倾向表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应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规矩是非常详备的。规范人的言行、教导人们该干什么、该怎么干,礼本质上是一份责任清单。在儒家看来,习礼,最重要的是通过“修身”,完善自我,弄清自己的角色,并从自己的角色出发,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恰当地为人处事。

对己对人对社会“尽责任”这种活法,不是儒家凭空设计出来的,是孔子“述而不作”、从“先王”“先贤”那里梳理出来的。那些“先王”“先贤”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是“责任意识”的绝佳体现。尧舜协和万邦天下为公,被孔子视为不可超越的标杆。大禹治水,非常辛苦,其实他完全可以弄条“方舟”,只给自己喜欢的人发船票,一走了之。孔子对大禹也“无间然”,没什么可批评的了,因为他尽了作为君主的那份责任。

用两个字来概括儒家思想,是“责任”;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家”。不爱家的人,很难说他能爱国。长期以来,自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解放”,严重破坏了人们的家庭观念。魏晋时期,儒家思想被抛弃,信仰大厦崩塌,导致了三百年战乱。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更强大的思想武器——唯物辩证法,但儒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围绕它形成的责任文化与家国情怀,依然是现实社会重要的支点和动能。

(摘编自荆培运《儒家思想的本质是“责任”》)

【小题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儒家思想的本质问题,答案有“仁”和“中庸”等看法,但其合理内核应是“责任”。
B.儒家看重“人”在天地间的地位,与这高定位匹配的是儒家对待“人生”设计的严肃态度。
C.儒家认为,刑法对人的私欲的约束,不如礼的约束力大,所以儒家特别强调礼的教化作用。
D.现存的能供我们研究儒家“礼”的资料并不多,《礼记》一书至少能让我们知晓礼的底线。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基于人性具有复杂性这个前提,探讨儒家的“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B.文章指出要从社会性和动物性的角度理解人,并就两者的价值取向进行论述。
C.文章运用了例证法,以“尧舜”“大禹”为例,揭示了儒家思想本质的。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层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对儒家思想本质的全新见解。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因为它具有其他的思想都没有的人性化特征。
B.儒家的“礼”的规矩十分详备,除了“先王”“先贤”外再无人能达到“礼”的要求。
C.文中用一个字“家”来概括儒家思想的本质,实际上是对“责任”的进一步补充。
D.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儒家的“责任”思想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铜石象棋
老 缺
老石爱棋,就像叶公好龙一样。叶公爱假龙,不爱真龙;老石爱棋,爱看不爱走。他是又爱又怕,想走,怕输,赢不了。可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他可以站在人家身后看一晚上,叫他走,他在板凳上坐下来,走一步,他就起来了说:“我不走了。”人家说:“光看不走,不准你看。”他笑笑,站在旁边,还不停地说:“走车,跳马,炮打过去啥。”
老石不会走棋,他有一副好棋。象棋见过不少,木的,象牙的,石头的,磁的,塑料的——各种各样,举不胜举。可老石一副棋真的很少见,棋身是磁的,包边是铜的,黄铜,一个个棋子磨得锃亮,金灿灿的。一方是白底红字,一方是白底蓝字,字是颜体,浑厚有力,还上过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好多人想买,还有人想买去巴结市长,老石不卖,他说这是祖传的,只能看,不能卖。
吴副市长好棋很有名气,他棋下得好,参加过市里象棋大赛,有名次,还是前十名呢。吴副市长爱棋,他还喜爱收藏象棋,据他秘书小毛讲,吴副市长的家真像个象棋博物馆,什么样的象棋都有。
这几天,市政府门前的桥上,突然冒出个棋摊子,不少人围在那里下棋。吴副市长的车开过来开过去也没有在意,小毛却很好奇,还把头伸出窗外看过好几回,就是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他叫门卫去赶过,门卫告诉他说,是摆棋摊子的。小毛就有点火了,竟有人敢在政府门前摆棋摊子,他挤进人群,当时眼睛就睁得像牛眼睛一般大,他棋见得多,从没见过这种棋,就更来气了,快走快走快走,这里不是你摆棋的地方。老石看了毛秘书一眼,不恼也不火,笑眯眯地收棋走了。
老石一走,小毛就后悔不迭,眼看到手的棋叫他轰走了,他每天看着大桥,桥上再也没有老石的影子。小毛心里不是滋味,跟市长这么多年了,知道市长爱棋如命,他要是把这副棋搞到手,他觉得他的地位和生活一定会改变。
小毛到处打听老石的下落,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有人告诉小毛说,那个臭棋篓子是山背石头湾的。石头湾吴副市长去过,是哪一年就记不清了,小毛也记不大清楚,因为路太难走,坑坑洼洼的,车子开得往左边倒,再往前走就往右边倒,去了一回小毛就不敢去了,生怕翻车掉进山沟。
老石住在石头湾,小毛要想得到这副棋,就得去石头湾。小毛去过三回,老石总是笑,什么话也不说,小毛嘴皮说破了,老石也不理,还幽默地说,不见鬼子不挂弦。他要见的是吴副市长,不是秘书小毛。
小毛没有办法,想要得到这副棋,只好请吴副市长出马了。石头湾是个穷村,市长听过石头湾的治贫方案,开完会,说去,但事情太多,一直没有去。听了小毛的汇报后,就很想去石头湾看看,到了石头湾,小毛带着吴副市长直接去了老石的家。老石很热情,烧茶倒水,递烟搬凳,就是不提象棋的事。小毛又是眨眼又是做手势,老石只说石头湾处处都是宝,完全不理小毛。吴副市长听得很仔细,不时地点点头。老石说得差不多了,最后说,他想跟市长走盘棋,不知市长敢不敢走。
小毛笑起来说:“你要和市长走棋,我和你打个赌,你要是输了,就把棋子交出来。”老石说:“我要是赢了呢?”小毛说:“这怎么可能呢?”吴副市长笑笑说:“那我就向你请教了。”老石起身就向山里走。
小毛急着喊起来,“你往哪去,不是说走棋的吗?”老石笑着说:“棋在山上。”路不好走,又窄又陡,一段石子路、一段泥巴路,走得市长浑身冒汗,小毛气喘吁吁。到了半山腰,出现了一个石料场,有各种各样的雕刻,目不暇接,吴副市长解开衣服,喘着粗气说:“原来这里全是宝哇。”老石站在一副石头象棋前说:“吴市长,咱俩杀一盘?”
吴副市长看着巨大的象棋,很惊讶,一个棋子足有四五十斤,棋盘有四五十米,他大脑里闪过很多画面,笑起来说:“我输了。”吴副市长再也不下棋了,三天后,石头湾开始修路了——吴副市长铲了第一锹。
三年后,不少人到山里来下巨石象棋,石头湾人开心地笑了。一天,吴副市长意外地收到一个包裹,一个红木箱子里装着一副铜石象棋,吴副市长拿着一个棋子,眼睛湿润润的……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设计精巧,善于铺垫。“他棋艺太差,人们叫他臭棋篓子”,表明人们对老石棋艺的评价,这种普遍的说法让老石难以承受,最后送出祖传的象棋。
B.小说情节个别地方设计不严谨。“他跑遍了市里的棋摊子”,以小毛的身份、工作特点,他不可能知道市里所有的棋摊,更不可能亲自去找。
C.小说善用俗语,增强了生活色彩、趣味。“不见鬼子不挂弦”,借广泛流传的电影中的台词来表明老石做事的底线,又使对方不至于难堪。
D.小说中人物多次用激将法但目的不同。小毛用激将法,是想得到老石的象棋;老石用激将法是想让吴市长感受石头湾人的辛苦。
【小题2】小说中“老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铜石象棋”为题目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台风红色预警)中央气象台9月15日18时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今年第22号台风“山竹”(强台风级)的中心今天(15日)下午5点钟位于广东省台山市东偏南方大约760公里的南海东北部海面上,就是北纬18.9度、东经119.2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5级(48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400-55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50-27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60-80公里。
预计,“山竹”将以每小时30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将于16日下午到晚上在广东珠海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14-16级,45-52米/秒,强台风级或超强台风级),登陆后将继续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摘编自中国气象局微博,2018年9月15日)
材料二:
根据台风命名规则,西太平洋沿岸的十四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提出十个名字组成命名表,台风的名字就从这个表格中诞生,年复一年,循环使用。而如果哪个台风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伤亡,就会被除名,即意味着这个名字的台风再也不会出现,比如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的“天鸽”。那么泰国人取名的“山竹”,以后会不会再出现呢?
“山竹”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多讨论,也许和它早早被预知不无关系。在“山竹”还在太平洋洋面徘徊,积蓄力量的时候,社交媒体上类似“最大风暴”“史无前例”的夸张字眼就已经广为流传。它们一方面为人们防灾减灾做出提醒,另一方面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谣言的温床。比如,很多人都把美国宇航员在太空拍摄的一张佛罗伦萨飓风的照片错当成“山竹”的照片,最后让中央气象台都忍不住出来辟谣。
(摘编自曹吉利《台风天百态:“山竹”走了,还会回来吗?》,《新周刊》2018年9月17日)
材料三:
清远市发布防台风全民动员令:经清远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从2018年9月16日14时至17日14时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停工(业)、停产、停课、停运。医院、供水、供电、供气、电信等不能停业的特殊行业,要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广大市民群众要做好防灾避险工作。
清远市发布防台风全民动员令第3号。为防止市民外出购物和消费发生安全事故,现决定从2018年9月16日下午15:00开始全市停市,请全市商业企业、餐厅、门市、档口迅即遵照执行,坚决落实好停市要求,确保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复市时间另行通知。(清远市三防指挥部)
(摘编自清远新闻网官方微博《“山竹”来袭!清远感受到明显风雨》,2018年9月17日)
材料四:
在别人都躲在家中避难的时候,他们毅然走上街头,维持着这个城市的秩序。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家人和孩子,同样有需要保护的人。可是在灾难来临的时候,他们集体来到街头巷尾,保护民众和他们的财产安全,同样是血肉之躯,但在他们看来,这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可还是有些人,不顾他们的辛苦,尽最大的能力给他人添堵,用自己的生命来作死。据羊城晚报报道,广东汕头,东海岸边,为了一睹台风的真面目,有人带着孩子驾着车来到岸边观看。也有很多人秀下限,就是为了能火一把,遇到危险不好好躲避,反而趁势拍抖音,表演在台风中被吹飞等。没人想看到这样毫无下线的直播,大家平安度过这一场灾难,这才是大家最想看到的。别让英雄为你的自私买单!
(摘编自《致台风“山竹”中玩命想红的人》,《文汇报》2018年9月19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气象台提前发布台风红色预警,对强台风“山竹”的各方面情况从数据上作了详细的预测说明。
B.根据台风命名规则,以“山竹”命名的台风再也不会出现,正如至今让人心有余悸的台风“天鸽”。
C.“山竹”来袭,清远市政府及时发布防台风全民动员令,坚决落实好各项措施,确保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D.材料四采用对比手法,既批评了不顾自身安全,为他人添堵的人,也赞扬了赶赴一线,坚守岗位,随时准备抗击台风的英雄。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气象局微博发布信息用语科学严谨,使用了较多专业术语,部分内容的介绍对于普通市民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B.“山竹”之所以被早早被预知,是因为众多讨论和谣言,比如,很多人把佛罗伦萨飓风的照片错当成“山竹”的照片。
C.清远市虽然不是处于台风“山竹”的中心,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广大市民群众也要做好防灾避险工作。
D.材料四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是谁,但我们可以推测出可能是在狂风暴雨中冒着危险坚守岗位的官兵们。
【小题3】以上四则材料中,中国气象局微博、《新周刊》、清远新闻网官方微博、《文汇报》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