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石处士序

韩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邪?”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途,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

于是撰书词,具马,卜日以受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筵于上东门外,酒三行,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尝以事  免:拒绝
B.具马    币:礼物
C.行李    戒:斋戒
D.遂以为先生寿 寿:向人进酒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求士从事之贤者    其身也,则耻师焉
B.烛照、数计而龟卜也  彼与彼年相
C.酒三行,起  在邦域之中矣
D.敢不敬蚤夜求从祝规  弱天下之民
【小题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作为人们把石处士当作“贤者”的缘由的一组是(  )
①人与之钱,则辞
②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
③求士为国,不私于家
④劝之仕,不应
⑤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
⑥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图
A.①④⑥B.③④⑤
C.①④⑤D.②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序言描写了石处士不慕名利,自甘淡薄,卓有识见的品德和才能。
B.石处士欣然赴召是因为他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
C.这篇序言表达了朋友对石处士出仕后的期望和要求。
D.事实证明,石处士没有辜负朋友的期望。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
(2)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5 10:45:3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以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巷,未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专求其所好。长七尺,黑而髯,如世之所画道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旁人扺掌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知其急难,甚于为己。有客于京师而病者,辄舁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敛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二,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官,与富郑公俱得罪者,其子夷庚也。

其家书画数百轴,取其毫末杂碎者,以册编之,谓之“石氏画苑”。幼安与文与可游,如兄弟,故得其画为多。而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似犹可贵,况其实者。吾行都邑田野,所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见鬼。”此言真有理。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录者,独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注:①紫微舍人:即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②谡谡然:精力充沛的样子。 ③舁:抬。④文与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与人(____________) (2)亲饮食之(____________)
(3)死则敛之(____________) (4)无录者(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读书作诗自娱而已  铸为金人十二
B.幼安淡然不变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死棺敛之 临视,虫集冠上
D.其一病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
(2)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小题4】根据第一段内容,用两个成语概括石康伯的性格特点?
【小题5】本文是苏轼为石康伯画苑作的题记,但苏轼行文却“独著其为人之大略”。其用意是什么?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牛弘,字里仁,安定鹑觚人也。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曰此儿当贵善爱养之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在周,起家中外府记室、内史上士。开皇初,迁授散骑常侍、秘书监。弘以典籍遗逸,上表请开献书之路。上纳之,于是下诏:献书一卷,赉缣一匹。一二年间,篇籍稍备。进爵奇章郡公,邑千五百户。三年,拜礼部尚书。奉敕修撰《五礼》,勒成百卷,行于当世。六年,除太常卿。时杨素恃才矜贵,轻侮朝臣,唯见弘未尝不改容自肃。素将击突厥,诣太常与弘言别。弘送素至中门而止,素谓弘曰:“大将出征,故来叙别,何相送之近也?”弘遂而退。素笑曰:“奇章公可谓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及献皇后崩,王公已不下能定其仪注。杨素谓弘曰:“公旧学时贤所仰。今日之事,决在于公。”弘了不辞让,斯须之间,仪注悉备,皆有故实。弘在吏部,其选举先德行而后文才,务在审慎。虽致停缓,所有进用,并多称职。隋之选举,于斯为最。炀帝之在东宫也,数有诗书遗弘,弘亦有答。及嗣位之后,尝赐弘诗。其同被赐诗者,至于文词赞扬,无如弘美。从拜恒岳,还下太行,炀帝尝引入内帐,对皇后赐以同席饮食。六年,从幸江都,卒,时年六十六。帝伤惜之,赠甚厚。归葬安定,赠开府仪同三司、光禄大夫、文安侯,谥曰宪。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性宽厚,讷于言而敏于行,笃志于学,虽职务繁杂,书不释手。有弟曰弼,好酒而酗,尝因醉,射杀弘驾车牛。弘来还宅,其妻迎谓之曰:“叔射杀牛矣。”弘闻之,无所怪问,直答云:“作脯。”坐定,其妻又曰:“叔忽射杀牛,大是异事!”弘曰:“已知之矣。”颜色自若,读书不辍。

(节选自《隋书·牛弘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曰/此儿当贵/善爱养之/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
B.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曰/此儿当贵善/爱养之/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
C.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曰/此儿当贵善爱/养之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
D.弘初在襁褓/有相者见之/谓其父曰/此儿当贵/善爱养之/及长/须貌甚伟/性宽裕/好学博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里仁”中的“字”即“表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意义的名字。平辈之间不能称字,否则认为是不礼貌的表现。
B.“突厥”是指公元6—8世纪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建立突厥汗国的突厥族,突厥人以狼为图腾,后来分为东西两支,隋朝常受东突厥侵扰。
C.揖,古代的拱手礼,有模仿带手枷奴隶的含义,意为愿作对方奴仆,以自谦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敬意,《论语》中有“子路拱而立”的记载。
D.开府仪同三司,官名,文散官的最高官阶,得授仪同三司者可以得到与三公一样的待遇,“赠开府仪同三司”是朝廷对有功大臣功劳的重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牛弘痴心文献,规整礼仪。在做秘书监时,因文献典籍散失,他上表请求开民间献书之路,文献稍稍齐备,他又修撰《五礼》。
B.牛弘不攀权贵,善于选才。他送别杨素大将时,到中门而止;他在吏部选举人才时,先看德行后看文才,所进用的人,大多称职。
C.牛弘备受皇恩,荣耀至极。他深受皇帝青睐眷顾,隋炀帝即位后,几次赠送诗书,后来炀帝曾把他引到内帐,赐他与皇后一起同桌饮食。
D.牛弘笃志于学,宽厚待人。他虽然职务繁杂,但仍手不释卷,弟弟醉酒射杀驾牛,无所怪问,只说做肉干,脸色不变,仍旧读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了不辞让,斯须之间,仪注悉备,皆有故实。
(2)弘荣宠当世,而车服卑俭,事上尽礼,待下以仁。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邹孟轲之母也,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之。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诗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谓也。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诗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谓也。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也。妇人之义,盖不客宿。请归父母。”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B.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C.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D.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俎豆”,指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
B.“六艺”,指的是六种经书,包括《易》《书》《诗》《礼》《乐》《春秋》。也可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一礼、乐、射、御、书、数。
C.“妾”主要指一夫一妻多妾制结构中,地位低于正妻的女性配偶。也可作为女子对自己的谦 称,类似于男人自称的“仆”。
D.“姑母”,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或“姥”,夫之父母合称“翁姑”“舅姑”“公姥”。选文中“姑母之道”指的应是“婆婆与儿媳母亲的相处之道”。
【小题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孟母两次迁徙住处,主要是为了给孟子寻找一个理想的成长环境。
B.孟子学习回来,孟母用断织打比方来劝告孟子学不可废,否则后患无穷。
C.孟子因为自己的妻子在家里穿衣不够严整,所以非常不高兴,于是他就离家出走了。
D.孟母对孟子讲明道理,使孟子醒悟过来,于是他留住了自请离去的妻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
(2)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窃盗,则为虏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