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将中国小说的传统重新擦亮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小说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传统。

中国小说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叙事传统,比如说潜在的“四季结构”。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从史诗发展而来,因此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即叙述一个开头、发展、结尾过程俱全的故事。“结构的完整性”往往成为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中国小说也注重讲故事,但往往不是紧紧围绕着小说主人公,包含了故事的发展和高潮的严密的叙事结构,而是在故事的结构之外,常常还有另一重潜在的结构,比如明清长篇小说中的“四季”,或者说“季节的转换”。

以《红楼梦》为例。“四季”具有对应人物、家族命运的叙事功能,同时小说虽然以宝黛的情感发展线索重点写了几大事件,但还有一个潜在的结构,便是“季节的转换”。在此基础上,写庆寿、看戏、结社、消夏、过冬,以及一应的衣饰、食物。一部《红楼梦》,不过写几年的春去秋来,便写出了中国人“恒常”的人生与面对自然的心灵世界。而在这“恒常”的底色之上,作者写出世事、命运的“无常”,增加了悲剧感。

“四季”这一潜在的结构方式很少受到当代写作者的重视。“四季”代表的是“日常”“恒常”,代表一种自然、复沓之美,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而当下的一些小说,具体的故事情节背后,往往是时代的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与“四季”的旨趣相去甚远。而先锋浪潮中,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的文学技巧轮番上演,小说的主体不再是故事、人物,有时甚至只是叙事行为,更是与之南辕北辙。

另外,中国小说特别是白话小说中常常使用对话来表现人物,通过语言使人物的个性鲜活生动、跃然纸上,对话甚至用来表现故事。美国汉学家浦安迪观察到,中国的主流文学,“言”往往重于“事”,“事”常常被“非事”打断。也就是说,西方文学更重“事”,小说注重描写事件的发展过程。而中国小说,往往对人物的语言投入更大的关注。我们对中国小说中的某个人物印象深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使他成为一个活灵活现、神情毕肖的个人,所谓“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注重人物的语言,重视说话人的“声口”,以语言来表现人,是中国小说的又一个优秀传统。金圣叹评《水浒传》的好处,认为“《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施耐庵以一心所运,而一百八人各自入妙”。

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大致呈现出两个趋向,一是模仿西方的小说技巧,一是网络化的快速写作。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西方的小说技巧固然值得借鉴,但写好人物语言、仔细揣摩人物“声口”,或许也是我们不该放弃的并未远去的小说传统。

(选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13日1 6版作者:王晶晶)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四季结构”叙事传统,在每篇小说中都会有对应四季的故事。
B.西方小说和中国古典小说都重视讲故事,但西方小说更重视故事的完整性,而中国小说往往还有潜在的“四季结构”。
C.“四季结构”所反映的是中国古典小说对日常、恒常等社会美、复沓美的重视,它代表编织其中的中国人的文化和精神。
D.过分地追求时代背景和宏大的思想框架,使中国当代小说丢掉了传统小说“四季结构”这一优秀的传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论述了中国小说的两个重要传统,一是中国小说自身的叙事传统,二是使用对话表现人物。
B.文章在论述中国小说的两个传统特点时,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西方小说进行比较。
C.文章批评了中国当代作者不重视“四季”这种传统的潜在结构,以至于当下的一些小说失去了“四季的旨趣”。
D.作者引用美国汉学家浦安迪的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小说往往更注重通过语言使人物个性鲜活生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学中的长篇虚构叙事,非常重视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评价一部西方长篇小说的标准往往是“故事的完整性”。
B.金圣叹评价《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个人物,每个人都有其性情、气质、形状,及属于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
C.作者认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一旦模仿西方技巧和进行网络化快速写作,就会偏离健康发展的正确道路。
D.作者认为,西方小说的传统固然值得借鉴,但对于认真探索小说艺术的写作者们来说,中国传统更应该继承。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7 08:02:0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养鸭人

筱敏

⑴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养鸭人来到这里。

⑵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的痉挛一下。

⑶夏季很冗长。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⑷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着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着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

⑸当鸭群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青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群都只存活一季。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

⑹故乡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因为远方总是好的。而当远方也被挤迫着慵倦并且沉落的时候,究竟有什么可以长存?席棚的日夜都是低矮的,漂流者是低矮的,夜里靠近哪一盏灯,才能确切地感觉到其实还很健壮的自身?

⑺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却依然带着一个奔月那样明亮的关于远方的故事。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目力所及的每一座楼房都紧闭着,只留下几方如月光一样橙黄得黯淡的玻璃。鸭群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又有一股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月亮就在池塘里痉挛了一下,望之令人心惊。

⑻忽然他开始喊叫——

⑼“……啊!——啊,啊……——啊……”

⑽像是呼唤,也像是抒情。于是夜空中有了一种裂帛似的回声。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

⑾鸭群惊着了。忽啦啦一阵张皇的扑翼,逃亡似的纷纷扑入水中,然而池塘依旧惺忪。远远的黑暗中传来几声狗吠,很困倦的。没有一扇门就此打开,回应他的嘶叫。

⑿于是,一切复又平静,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⒀养鸭人就枕着那故事睡着了。

⒁他当然不会梦见,将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卢森堡的女人是怎样做着关于池塘的梦。这位曾经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厥为之歌哭的女人,这位曾使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为之摇曳的女人,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己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藓上,于是世界不再存在,只余了她默默地照看绿水,照看水中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那面有着月光的池塘对于她太遥远太遥远了,那是一个无法撕碎也无法证实的远方的故事,她是枕着这个故事逝去的。

⒂假如养鸭人在梦中与她相遇,他能不能领她去找远方的乡村?

(选自《血脉的回想》,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前三段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一派乡村衰落的景象;特别是风“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和乡村被公路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描写,揭示了乡村受城市挤压侵扰、生态遭到破坏的现状。
B.本文8至10段以繁琐的文字写了养鸭人的喊叫,这凸现了人物的踌躇满志,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反抗和对远方的呼唤;其中还用到了比喻,既生动地写出了回声嘹亮、静夜空旷,又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孤独。
C.作者最后写到了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的波兰女革命家卢森堡,是因为养鸭人和卢森堡都爱池塘和放牧,也都热爱自然、向往远方;并以此说明人类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有对梦想的向往。
D.本文是一篇散文性小说,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围绕养鸭人不断漂流的放牧生活,表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因过度开发给乡村带来的困扰;养鸭人对远方的向往,卢森堡对乡村的渴望,蕴含了作者对乡村重归平静安宁、自然重现生机的憧憬。
【小题2】结合全文,分析第12段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小题3】本文的语言文字优美动人,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于1986年考入军艺文学系,比莫言低一届,他是师兄。当时,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文学新星,莫言已成为很多文学青年的偶像。记得1986年我从广州军区去军艺参加考试时,在食堂门口遇见本军区的作家雷铎,他介绍旁边一个胖胖的人说:“他就是莫言。”接着我们蹲在草坪旁吃饭,因为当时文学圈流行一种“凭感觉写小说”的说法,而莫言的作品正成为这种说法的例证。我就问:“什么是感觉?”他狡黠一笑,回答:“都是瞎扯的。”实际上,他对家乡高密生活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
对莫言最熟悉的,是他的军艺同班同学,后成为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的朱向前。昨晚,我和朱向前在电话里聊了很久。“你知道莫言的笔名怎么来的吗?”“当时文学爱好者很多,但不少人是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而是到处清谈吹嘘。莫言虽然当时没有名气,但很看不惯这种风气,认为作家还是要靠作品吃饭,莫要靠嘴巴发声音。于是给自己起了这个笔名,正好也与真名管谟业音相仿。他的性格也是如此,平时很少说话。”
1984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由著名作家、后任总政文化部长的徐怀中将军领衔,创建了文学系。莫言当时是总参下面一个学校的副连级教员。他报名参加了几轮考试,也获得了通过。但不知何故,他却没在规定的时间来军艺报到。按规定,他就不能录取了。看着他茫然无措的样子,系主任徐怀中把他叫去,问他写过什么东西?莫言忐忑地从包里摸出1982年发表在《莲池》上的小说《民间音乐》递过去。徐怀中看完,用异样的神情望着面前的年轻军官,说很好呀,报到吧!就这样,莫言这匹“千里马”,让“伯乐”徐怀中一眼相中,正式走上了文学道路。昨晚,我联系徐怀中,他正在广西休养,老部长对弟子的获奖表示祝贺,随后又淡然一笑说,我就不评了,现在应该让广大读者评说了。
朱向前说,开学时,全班先自我介绍。他们看到许多当时军队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作家坐在面前,有李存葆、钱钢、李荃等等。数来数去,就他们俩是无名小卒。去饭堂的路上,他俩自然靠拢。朱问:“你写过什么?”“嘿,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你呢?”“我从福州军区来的,写过点小玩意。”
军艺的学员宿舍是四个人一间,在这种环境下,莫言无法安静地写作,于是就在文学系的梯形教室里写。每天晚上,同学们有的外出访亲探友,有的喝酒侃大山,有的看书,只有莫言,躲在教室里一写就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当时不排除有人背后讥讽:这能成吗?但莫言很快就开始爆发了。从1985年开始,他陆续发表《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红高粱》等。国内文学界到处在打听:谁是莫言?他是干什么的?当知道莫言是军艺文学系的学生时,许多杂志的编辑以及文学爱好者,都跑来狭窄的宿舍,找他约稿,探讨文学。他只得躲起来。1986年,著名作家张洁应邀来军艺上课,她说她刚从法国回来,外国的作家问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她说:出现了莫言。
而朱向前则凭借同窗好友的关系,成为最早评论莫言作品的评论家。他从1986年开始评莫言,《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评点》《在传统与现代的堤岸之间》成为莫言成名的“助推器”。《人民日报》在1986年12月首次评价莫言也是朱向前的文章《深情于他那方小小的邮票——莫言小说漫谈》。而最早预言莫言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也是朱向前,他在1990年任军艺文学系教授时,就在课堂上说,莫言的小说虽然是写中国农村,但深刻的人性刻画,生动的语言描绘,已超越国界。他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如此大胆的预言,使他受到很多质疑。但近来,朱向前接到无数电话祝贺:“你的预言应验啦!”
(摘编自《中国日报》,作者张晓然,有改动)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莫言认为作家要靠作品吃饭,《民间音乐》《透明的红萝卜》《白狗秋千架》《枯河》《红高粱》等,就是他不靠嘴巴发声的表现。
B.莫言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还与“伯乐”助力有关,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徐怀中、副院长朱向前就是“伯乐”。
C.莫言认为,如果有了一点小名声就浮躁起来,就会使自己坠入深渊,面对许多杂志编辑和文学爱好者约见,他只好躲起来。
D.这篇文本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耐得住寂寞的意志和刻苦不懈的努力,离不开领导的提挈和同志们的帮助。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莫言在上世纪80年代的小说都是根据对社会生活的深刻感觉创作出来的,“都是瞎扯的”一句表现了莫言的谦虚态度。
B.莫言的真名叫管谟业,他取莫言为笔名,是为了讽刺那些把文学当作名利的敲门砖,不去刻苦写作、到处清谈吹嘘的人。
C.莫言刚到军艺,在大名鼎鼎的作家面前谦虚谨慎,心理自卑,“不值一提,我就是来瞎混的”一句就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D.莫言在军艺刻苦写作,有时写到凌晨两三点钟,引来不少讥讽,直到《红高粱》等优秀作品发表后,这种讥讽才平息。
E. 朱向前教授在1990年预言莫言将成为中国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人,这是对莫言创作精神和成果的莫大肯定。
【小题3】莫言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法哲学是从哲学角度、用哲学方法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科,法哲学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为法学研究提供基础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有什么样的法哲学。人们对法治建设及其本质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学理解。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法学研究应更加影显中国特色。这就要求法哲学研究增强对中国问题的解释能力,帮助人们更好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内在逻辑,从而对法治中国建设有所助力。

过去一个时期,西方法哲学研究几乎成了法行学研究的同义词,西方法哲学的学术思想、理论问题等几乎成为法哲学研究的全部,不少学者着迷于哈特·德沃金等西方法哲学家。实际上,尽管学习和借鉴西方法哲学具有重要意义,西方法哲学为中国法哲学研究提供了知识资源,但中国法哲学不能也不应只是对西方法哲学研究进行复制模仿,不能沿着别人的路往下走。中国法哲学研究如果没有自身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特性,就难以走向深刻和成熟。那就好比自己的躯体里装了别人的灵魂,无法为法学研究提供哲学根基。

中国法哲学要屹立于世界法学之林,必须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国法哲学应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及解决方式,表现出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形成源于自己文化传统的哲学思想,在理论建构上确立主体性。

中国法哲学研究还应直面中国法治的现实问题,在法治实践的诸环节如立法、执法、司法中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果。这就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形成着力解决中国法治建设现实问题的研究导向,可以说,只有当中国法哲学银造出成熟的问题意识在中国法治实践中发掘了真问题,并由此展开中国式的法学和哲学探讨,中国法哲学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资源并真正进入法律实践,而不是沦为抽象的思辨游戏和少数学者的自娱自乐。

要实现中国法哲学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在研究中中准确把握时代特征,体现时代精华。在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发现问题,可以说是中国法哲学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法治及其现代化将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体现什么样的特色?需要中国法哲学认真思考研究。比如,研究全面依法治国的本体论。阐释其性质、目标、本原、根基等。在认识论上研究关于法治中国的知识是如何形成的,知识的或依据是什么,如何检验其真理性等,在实践论上研究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基本方法,主要步骤等问题,科学阐明与社会主义法治相关的价值与工具,目的与手段,系统与子系统以及战略布局中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中国法哲学要对这场深刻变革积极,能动地进行回应,研究新时代的现实问题,激发中国法哲学自身的活力,展现中国法哲学独特的价值风貌。

(选自姜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哲学》,《人民日报》2019年4月29日第13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法哲学研究很重要,因而它可为法学研究提供基础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B.中国法哲学不能也不应只是对西方法哲学研究进行复制模伤,要学会走自己的路。
C.锻造出成熟的问题意识是中国法哲学成为有效资源并真正进人法律实践的必要条件之一。
D.中国法哲学要实现创新发展,需要在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发现问题。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好比自己的躯体里装了别人的灵魂”这一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强调了中国法哲学研究要有自身的关注重点和研究特性。
B.研究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基本方法、主要步骤等问题是从实践论上科学阐明与社会主义法治相关的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
C.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中国法哲学与西方法哲学对法学研究的作用之差异。
D.文章论证了中国法哲学不仅必须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而且要直面中国法治现实问题,助力法治中国建设。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当前,西方法哲学的学术思想、理论问题等几乎成为法哲学研究的全部,这一局面需要改变。
B.中国法哲学应当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对问题的独特理解及解决方式,不应该学习西方法哲学那一套。
C.中国法哲学必须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比如,在法治实践的诸环节如立法、执法、司法中进行研究并取得成果。
D.中国法哲学要积极、能动地回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深刻变革,不能无动于衷。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以贮藏30天左右。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利于长途运输。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运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南州六月荔枝丹》
【小题1】对本段文字在说明荔枝的贮藏期时使用“左右”一词,有不同的看法,正确的说法是()
A.用得不准确:“经研究证实”的东西,应是精确的,不能用“左右”这样模棱两可的语言。
B.用得不准确:“左右”表示估计,与“经研究证实”相矛盾。
C.用得准确:“左右”表示的意思是即使按照科学方法贮藏,其贮藏期也是浮动而不能完全确定和划一的,这是客观规律的准确反映。
D.用得准确:因为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荔枝的变质有先有后,贮藏期自然不同。
【小题2】(小题2)对本段引用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的作用分析较为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此诗呆仅说明了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而且嘲讽了唐明皇、杨贵妃奢侈腐化的生活,增强了文章的沉重感、历史感和说服力。
B.此诗意在借进奉荔枝一事,嘲讽李隆基、杨玉环奢侈腐化的生活,与荔枝的特性毫无关系。
C.此诗所反映之事,单与荔枝有关.但毕竟没有说明荔枝的特性,只是学加文章的文学性罢了,显示了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D.引用古诗,意在于今,不仅证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性,嘲讽唐明皇、杨贵妃奢侈腐化的生活,而且激励今人“进一步设法延长贮藏期”,以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