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
东方小四
随手翻开一本书,是沈从文的书信集,其中有些是他生前没想到会发表的自呓般的文字。自1949年1月到8月,正是他被人认为“精神失常”的一段岁月。他在妻子张兆和的信上胡乱圈点,内容大致为:我的痛苦这个世界上没人知晓,生活已经失去意义。
那时他因郭沫若的一句“反动文人”的定论而否定自我,直觉自己的写作时代已经过去。精神压力巨大的他应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邀住在他们清华园的家里,以疗养身心。许多真挚的朋友盼望他早日康复,他反复自语:没人知道,其实我根本没有病。他也感觉到,有些人其实是在等着看笑话。
在痛苦无法排遣的许多年后,他还挂念着她。我终于有点理解了他对张兆和的爱恋,有许多无法言述的情愫。其中有许多映照着对翠翠的憧憬:美丽、忠诚、纯真、微黑。而张兆和还多了翠翠所没有的大家闺秀的才气。沈张二人的恋爱,未必为对方完全懂得,却可恒久。因为他对自己的懂,因为她的纯粹高洁。
幸好,他有她。那个虽然不太懂得他,却一直用自己温暖坚定的爱心去支持和抚慰他的妻子。后来他曾在家自杀,也幸亏担心着他的她匆匆从干校返回,及时发现而救了他一命。
从此以后,沈从文开始了另一条命。他的痛苦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他丢掉了那支光彩夺目的文学之笔,开始托生为文物研究专家沈从文。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沈从文,不论什么文物入了他的眼,所有的来龙去脉都清晰起来。许多人都震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渊博深厚的古文及文物功底。他只是微微一笑,甚至对于“故宫解说员”的工作,也做得十分尽心尽责。在文物面前,讷于言的他,随时可以口若悬河。
他埋葬了文学世界里的沈从文,成就了文物专家沈从文。无法言说、无处排解的痛苦,开成了一朵朵奇葩。看到那些一丝不苟的文字,与之前的文学之笔截然不同,但也同样圆润、朴素、悠远,印着他个人的标记。只是,我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有些人的有些转身,即便与世无争,即便毫无声响,即便当事人一直微笑,也让旁人难以释怀。
一个死过一次的人,还畏惧什么,还有什么不可失去的呢?还有哪种痛苦,无法化成春泥?故而,在一次批斗中,他与老舍等作家被逼跪成一圈,中间是熊熊燃烧着的他们从前的作品。在灼人的热浪与辱骂、鞭打面前,沈从文安之若素。事后拍拍灰回家,依然进行自己的文物研究。老舍在此事后,却不能从身心深重的痛苦与屈辱中解脱,当天自沉湖底。
在北京一个小巷里的一间斗室,沈从文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文物研究。他美丽忠诚的妻子,每天给他送饭。有时,上顿的饭菜都凉了,他还在不辞劳苦地涂抹写画。张兆和只能倚门无奈地一笑,不能理解这个人为了什么要如此自苦。她只能安慰自己,毕竟他已经“正常”了。
这个世间只有一个沈从文,天分过人,外表温和,内心倔犟。当年郁达夫好心劝慰这个在小旅馆流着鼻血写文章、几近饿死的文学青年放弃文学之路时,年轻的沈从文带着湖南人的“一根筋”和走投无路的无奈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当鲁迅在报纸上痛斥他的时候,他保持了冷静与克制,仍不改文风;当郭沫若代表一种新环境全盘否定他的时候,他差点放弃了生命,但重新站起来时,他更加骄傲——谁都知道,郭本人对于文物有着相当的造诣。后来,时为社科院领导者的郭沫若也不得不高度评价了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并撰写了序言。沈从文自始至终,没有说过郭的一句不是,哪怕1949年时自己都快被这个强势的人逼疯了。
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真的,这个世界一点儿也不可怕。黑暗也不会黑得真让你走投无路。只要内心够强大,性情够执着,苦难不过是露珠,迟早会在阳光下化为轻雾。它可能会改变你的轨迹,却不能摧毁你的尊严与傲气。当然,它也可能是压垮骆驼的那根稻草。一切由你自己决定。
张兆和在沈从文逝后,轻声说道:斯人可贵。她的妹妹张充和补充: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1949年沈从文被代表一种新环境的郭沫若全盘否定了,那个“反动文人”的定性,宣告了沈从文写作时代已经结束。
B.面对批斗,沈从文与老舍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
C.面对沈从文文物研究的文字,作者“依然会有流泪的冲动”,主要是为沈从文与世无争,毫无声响的转身而感动。
D.郭沫若高度评价了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还为之撰写了序言,以此来对沈从文的文物研究予以肯定。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以“沈从文,他在痛苦中开花”为标题,语言生动形象,对比强烈,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也有统摄全文的作用。
B.文章以作者随手翻看沈从文的书信集开篇,引出对沈从文在“精神失常”时期的情况的交代,显得十分自然。
C.沈从文喜欢妻子张兆和的美丽、忠诚、纯真、微黑、大家闺秀的才气,虽然他们彼此并不能懂得对方,但他们却能相守一生,令人夸赞。
D.沈从文骨子里有一股倔劲。面对郁达夫的泼冷水,面对鲁迅的痛斥,他坚持自己的写作之路。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轻易被苦难打倒的。
【小题3】文章末尾张兆和评价沈从文:斯人可贵。请结合文本概括沈从文的可贵品质。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2-20 05:49:1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成人不自在

郭英德

《西游记》记录了孙悟空从出生、成长、奋斗,直到成为“斗战圣佛”的曲折过程,提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人不自在。

孙悟空的出生,和普通人大不一样,他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摆脱了人与生俱有的社会关系。用小说的话,就是“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又不服人间王位约束”。那么,作为一个原生态的人,他是不是就获得了真正的“自在”呢?这还不行。他发现自己生活的环境太狭隘了,来来回回就在花果山上,交往的就是些猴兄猴弟。他想要拥有更大的空间和世界,所以去寻仙问道,有了种种法力。一个筋斗云翻出十万八千里,生活空间如此之大,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有了这么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获得真正的“自在”了吗?还是不行。孙悟空有一天突然悲叹起来,他看到老猴死去,想到自己尽早也要死去,于是到阎罗殿去把自己的名字从生死符中勾掉,从而拥有了绝对意义上的“自在”。

但是对社会人来说,这却触犯了规范,社会不允许没有经过任何修炼就得到这种绝对自由。孙悟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这必定要受到惩罚。社会要么剿灭他,要么改造他。小说采用了寓意性的写法,用“如来佛的掌心”代表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个人有再大的能耐也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就不可能再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这是偶然的事情吗?不完全是。小说有一个寓意性的写法——“金箍儿”。金箍儿是有形的东西,但却有无形的含义。孙悟空头上的金箍儿是怎么戴上的?是他自己戴上的。他看到藏着金箍儿的花帽子漂亮,就自己给自己戴上了。这说明孙悟空是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金箍儿”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定心真言”。只有把孙悟空的心“定”住,他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

于是,西天取经,是孙悟空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更是他收心敛性的过程。西天取经赋予孙悟空的任务,就是保护唐僧一步一步走到西天去,跋山涉水,不能偷懒。这是一种人生的命题,人生的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人生最大的价值不在于目的,而在于过程。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那些周而复始、形形色色的险阻与妖魔,都不过是孙悟空修心过程中所遇障碍的象征。

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你生活在社会当中,一方面希望有更多自由,另一方面又发现面临着种种约束。这是两难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这种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在这个意义上,孙悟空是成功的。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悟空寻仙问道,有了法力,在阔大的生活空间里可以为所欲为,来去自如,却还没有获得真正的“自在”。
B.“个体人”一旦步入社会,制约于一种无所不能的社会规范,有再大的能耐也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自在了。
C.孙悟空遇到唐僧,投身西天取经的事业是偶然的事情,但孙悟空心甘情愿地接受社会规范却是必然的结果。
D.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着“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孙悟空成功地在这两难处境当中找到最佳位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以孙悟空的经历为例,提出中心论点“成人不自在”。
B.接着写孙悟空被迫接受社会规范,阐述了“不自在”的原因。
C.然后写孙悟空“西天取经”终成正果,阐述“不自在”的意义。
D.最后写任何社会中的人都面临“自在”和“成人”的两难处境。
【小题3】请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西天取经”给我们的启示。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目前关于数宇经济最权威的定义是6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该倡议提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ICT)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数字经济: 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一书认为,数字经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数字素养成为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新要求; 供给和需求的界限日益模糊; 人类社会、网络世界和物理世界日益融合。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之所以突飞猛进,至2016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主要是因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马化腾指出,对于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国家应当有更加系统的规划,从顶层设计开始改变,由需求引发供给,通过云、大数据、柔性制造,让生产资料得到效率最佳的配置,真正让数据提升效率、爆发力量。

(摘编自牛禄清《数字经济革命》)

材料二 :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会催生出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继而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腾讯研究院《中国“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2017)报告》显示,中国数字经济在2016年大致带来280万新增就业,占2016年全年新增就业人口的21%。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发布的《迈向2035:4亿数字经济就业的未来》报告中,用下图显示对2015-2035年中国数宇经济的规模、渗透率以及就业容量做出的测算和预计:


(摘编自纪雯雯《数字经济与未来的工作》)

材料三: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16年世界发展报告: 数字红利》预测,中国目前55%-77%的就业岗位容易在未来因技能含量低而被取代,印度的比例为43%一69%,经合组织国家为57%。可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将一直持续。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现实挑战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各阶层之间的数宇鸿沟(数宇基础设施、软硬件环境、数字素养层面的差异) 有扩大化趋势。另外,原有的国民经济和就业统计体系、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产业就业政策以及经济社会保障体制已经难以造应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

(摘编自牛禄清《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新增就业人口占当年全部新增就业人口五分之一强。
B. 据BCG测算和预计,2015-2035年间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其规模、就业容量和渗透率都不断增长。
C. 据BCG测算和预计,中国数字经济渗透率在2015-2025年间快速提升,其中2020-2025年间尤为迅猛,之后十年间提升较缓。
D. 据BCG预计,2035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近16万亿美元,就业容量超过4亿人; 两者增量最大的时期分别是2025-2030.2020-2025 年间。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G20杭州峰会发布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深刻揭示了数字经济的本质属性,因而该倡议书中这一定义获得公众一致认同。
B. 正因为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数字技术与传统经济的创新融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近年来才能突飞猛进,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C. 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上居于主导地位,应该采取措施让生产资料得到最佳配置,引领和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融合。
D. 发展数字经济面临持续的技术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还有各地域和阶层拥有的差异正在变大的数字资源和个人数字素养,以及一些陈旧的体系体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挑战。
A.数字经济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经济结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会造成失业、数字鸿沟、新旧冲突等社会问题,应谨慎发展,可以慢一点,稳一点。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提出中国应对数字经济发展的建议。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大学生最为满意的分别是教师职业精神、同学关系、贫困生资助、师生关系、处理不诚信行为的规则、学校校风等6个方面。此外,本科生对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考试评分规则、运动场地与体育设施等方面满意度高;高职学生对重视育人、重视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实习管理、实习实践等方面满意度高。这些方面能够得到学生的高满意度,其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宏观教育政策的重视以及政策效力的显现。
担任过学生干部、学习努力程度越高、学习成绩越好的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越高,说明满意度是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的。而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支持、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管理部门办事效率等方面的满意度不高,说明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
(中国教育报2017年5月17日《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报告》)

材料二:
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积极健康,呈现向上向好的发展态势。大学生群体人生态度积极,乐于奉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大多数大学生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观念,道德认知状况良好,具有强烈的道德意愿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一定的享乐主义倾向,对有关思想理论问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道德意愿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较大。如15.2%的大学生赞同“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宿命论观点;16.2%的大学生赞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拜金主义观点。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在道德观方面,对“搀扶跌倒老人”心存担忧的大学生中82.5%是因为社会上借此讹人的事件很多。在准确把握各类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多方联动,帮助改善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不断强化正面宣传,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积极储备并充分发挥环境化人的正能量,发挥核心价值观在环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无疑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材料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面对变化迅猛、日新月异且竞争激烈的社会,现代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诸多心理问題出现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学生犯罪率逐步增加等不良现象,都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非常大的关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向成年转变的过渡期,很多矛盾冲突都会出现,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矛盾,寻找平衡点,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产生心理问题。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对综合性高素质全能人才的需求,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努力下,心理健康问題一定会得到解决,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大学生群体会日益壮大,为社会负担起更多的责任,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大学生最为满意的高等教育中,涉及学校行为及其效果的贫困生资助、学校校风等所占比重最大。
B.本科生与高职生的满意没有交集,本科生满意的是学习场所、信息化资源等,高职生则满意重视育人等。
C.图表显示,本科学生不满意的十个方面里与教学相关的课程教学、师资力量等所占比重最大。
D.图表显示,当代大学生对在校期间享用国际化资源、参与权、表达权等方面表现出较多期待。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可以通过学生个体的进步而提高;同时,国家政策对提升满意度的效力也十分明显。
B.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还需继续加强,但大学生对学校提供的创业支持、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期盼过高,只能适得其反。
C.社会、学校、大学生自己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如此,就能满足社会对优秀大学生的需要。
D.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变化让大学生应接不暇,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致心理问题严重。
E.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因为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小题3】结合材料二,谈谈大学生群体思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相应解决办法。

同类题4

(题文)(题文)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小题。
田间话絮
和 谷
①雨水时令过后,渭河北原却下了一场透彻的大雪,洋洋洒洒,让人尝到了乍暖还寒的味道。归时雪满故园路,两道曲曲弯弯的车辙在引我回到老家。这么盈尺厚的雪,别说在春初,就是在数九寒冬也是罕见的。尽管是姗姗来迟了的春雪,也足以使庄稼人开心,丰年有了指望。
②雪霁之后,屋檐上的冰凌在滴答着晶莹透亮的水珠,积雪的边缘也在滋滋地融化,阳光下的雪水便泥泞了乡间的土路。麻雀和喜鹊的喳喳声,摇落了柳树、桐树、核桃树枝丫上的残雪。半晌工夫,朝南的向阳山地便将雪白的绒毯变戏法似地化为乌有,湿漉漉的田坡在暖阳下酣畅地呼吸着,一片氤氲的气象。
③在坡路的拐弯处,我碰见了碎爷。他扛了一把锃亮的锄头,说是去地里转悠。我和碎爷一起走过守护着老宅的古槐旁,远远就看见五叔弓着腰在油菜地里忙活。油菜是去年秋后种的,不畏严寒,从越冬到入春一直是绿油油的,稍遇暖风即绽芯抽薹子。待到山原上的水桃花、杏花、杜梨花露出粉白的眉眼,油菜地便金黄璀璨,招蜂引蝶,点亮寂寥了一个冬天的穷乡僻壤。
④碎爷在油菜地边荷锄而立,与五叔搭讪着,探节数时,量晴校雨,其舒坦的话语是雪霁晴朗的自然氛围所赋予的。五叔拿一把小铲,在茁壮的油菜丛中挖荠菜和茵陈芽子,说是咬春尝鲜,也可用来喂鸡的。在老家,牛马骡驴业已绝迹,猪狗羊鸡也很少有人养。知道五叔抽烟——恐怕也是村上最后一位抽旱烟的老汉了——我敬上一支烟给五叔,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⑤五叔就地畔坐下,与碎爷拉话,我成了一个插不上言的旁听者。他们说,大油菜籽比小油菜籽产量高,但不香,味儿不正。买的混合油在热油锅里不见增量,好的纯菜籽油会膨胀变多。我发现油菜地里栽了不起眼的一排排小花椒苗,青色的,刺儿尖锐。五叔说,种的油菜是自己吃的,不算经济账,人家一亩花椒能收入几千元,干椒湿椒有人上门来收购,种麦也就三五百元,不值钱。花椒中的大红袍收益好,但没有难伺候的老品种狗椒吃起来香。记得几十年前,全村仅有沟畔上的一树狗椒,别说椒籽,就连椒叶子也被捋光了。谁家油锅里放入几粒花椒,满村人都闻到了香味儿。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是谁给老花椒起的名字,为啥叫了个“狗椒”?
⑥我问,这些年麦子普遍增产,啥原因?碎爷说,机械化耕种,土壤深翻了,底肥化肥跟得上,合理密植,种子也改良了。早先牲畜犁地浅,粪土效力低,籽种近亲繁殖,当然产量少,吃不饱肚子。碎爷用脚蹭着路边密匝匝的野燕麦苗,说这东西自生自灭,却从来没有断种。
⑦若算计经济账,种麦子的收益一年也顶不了一个月进城打工的收入,庄稼人是念及对土地和粮食的与生俱来的情感,才不忍心撂荒生存的根本。而流转规模化经营、生态观光、美丽乡村的前景,近在咫尺,亦艰难繁复。
⑧沟对岸,背洼洼里的残雪在春日下泛着光,不日会冰雪消融,毕竟,春分之后就是清明了。碎爷和五叔说,山挡不住云,树挡不住风,节气不饶人,神仙也挡不住。
(选自2017年3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小题1)(小题1)文章以我与碎爷、五叔在田间谈话为线索,请分析其作用。
【小题2】(小题2)(小题2)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人物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
(1)他却板着脸说,我不吃纸烟,好烟烂烟一个味儿,不如我的旱烟锅子。
(2)是人的味觉迟钝麻木了,还是花椒退化抑或变种了?
【小题3】(小题3)(小题3)分析第二段中划线句的表达特色。
【小题4】(小题4)(小题4)请探究文章结尾一段的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大桥的开通使粤港澳大湾区的虹吸效应 逐步显现。旅游观光、访亲谈友、寻找工作、投资机会……交通的便利化,不仅有利于区域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更好流动,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

港珠澳大桥工程被英国《卫报》评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最让人惊叹是它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桥的海底隧道长 6700 米,其中沉管段长 5664 米,最大安装水深超过40米,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公路沉管隧道和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大桥的建设初期,中国交建与欧洲顶级沉管公司洽谈合作,对方索要 1.5 亿欧元咨询费。天价咨询费买不回核心技术,桥梁建设者们只能自己摸索着自主研发。大桥标准沉管节长 180 米、宽 38 米、高 11.4 米,重约 4.4万吨。另外,沉管还要在 12 米深的海底实现厘米级精确对接,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样的难度系数丝毫不亚于“神九”与“天宫一号”对接。世界顶级隧道咨询公司荷兰TEC 的执行总裁汉斯评价:“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让中国从沉管隧道的相对小国,成为沉管隧道的国际领军***伊 藤学说。

大桥改善的不只是交通,更是产业发展、经济格局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大型桥梁建设可 有效拉动建材、制造、装备、就业等领域的发展,推动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从我国众多大型桥梁建设上,可看出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但一些地方政 府片面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对此,专家认为,在建设规模达到一定标准、施工工艺相对 成熟完善后,个别指标特别是跨度的提升,并不代表技术水平的实质性进步。我国大桥建设, 不能只 强调桥长、跨径等表面上的第一,应更注重科技含量、技术创新等内涵上的第一。比如,加大轻质高 性能、耐久造桥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力度。

(摘编自新华社《大桥上的中国——我国桥梁建设发展调查》)

材料三:

图表 1:2011-2017 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增长(单位:单位米,%)

图表2:2014 年公路桥梁调查

村料四:

我国桥梁建设空前繁荣,展望未来,桥梁的建设、维护任务依然很重。桥梁是交通的 生命线,我们切实加强桥梁安全度和耐久性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桥梁的使 用寿命。在桥梁建设技术上,我们加紧研制大型架桥机械、大型海底挖掘机械等造 桥设备。尽快缩短与国外发达国家在建桥机具设备上的差距。在桥梁设计创新方 面,坚持“设计是工程的灵魂、创新是设计的灵魂”的理念,既要注重经济实用, 又要注重安全和美观;既要创新突破,又要体现中国文化。桥梁的维护也极为重要,我们 应完善桥梁自动监控和管理系统,保证桥梁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从多方面进行调整,中国桥 梁建设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摘编自《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2017 年间,我国公路桥梁里程同比增长率有起有落,但同比增长保持在 6%以上, 我国 公路桥梁建设发展良好。
B.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桥梁建设快速发展,从 2011 年到 2017 年, 我国公路桥梁里程逐年递增。
C.在我国公路桥梁中,传统钢筋混凝土桥所占比重较大,新式钢—混组合桥的数量明显不及美 日,这说明我们建桥技术还应提高。
D.截至2014年,我国公路桥梁有75.71万座,公路桥梁里程达到了4257.89万米,这些数 据超越了美国、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梁建设者自主研发了沉管隧道技术,实现了沉管的精准对接。凭 借这项技术,中国成为桥梁建设的国际领军国家之一。
B.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不仅有利于深化该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协同发展,更促进了该区域资金量 等资源的流动,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C.港珠澳大桥等大型桥梁的建设,可改善交通,也可以促进产业融合升级、拉动经济增长, 还 能展现国家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情况。
D.桥梁的修建能显现当地工商业的荣枯和工艺水平,目前我国桥梁建设在质与量方面都引领 了世界,因此地方政府可以不追求桥梁的“第一”“最高”。
【小题3】请结合材料四,简要概括说明如何使中国桥梁建筑之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