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神话通过意系彰显自己,也通过意象传承不息。意象是中国神话的体现形式,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以各种方式被吸收、被改造、被转換,神话就像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人,神话意象凝聚着她的美.因此,神话需要我们以一己之心、之情去体验它、感悟它,而不是分析它、认识它,“体验神话”是由神话意象的审美属性所决定的。而本质主义神话观在预先设定的知识框架中对神话材料进行有目的的筛选,用归纳的方法得到关于神话本质的结论,笔者在对神话意象审美属性分析的基础上,主张体验论神话观,倡导建立神话现象学,对神话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新的看法。

这一研究方法的提出,也是对神话研究历史的反思。将神话看作“外在于主体的无关对象”是十九世纪以来西方神话学者的类型观点,弗洛伊德、弗雷泽哈里森、早期荣格等都有此主张.他们通过对神话材料的整合、分析、阐释,试图揭示神话的本质和意义,于是神话成为预设的“本质”或“意义”的证明物,这种思路和方法切断了神话与人类主体精神的联系,随即二十世纪的神话学者所摈弃,实际上,笔者将神话看作“至今仍与我们息息相通的心理文化结构和清感需求的结晶”的观点,接续了伊利亚德、坎贝尔等人的观点,指出了神话对于当下现实的重要性,伊利亚德等人虽然打破了十九世纪弗洛伊德等人将神话看作“他物”的研究思路与框架,但是在神话与当下的关系中,两人的处理稍显牵强。伊利亚德认为,神话产生于神圣时代,我们处在世俗世界,神圣通过“显圣物”在世俗世界显示自己,伊利亚德对“显圣物”的界定和分类一直招致诟病,他将外在于人类主体的显圣物作为神话与当下的连接点,也是有问题的。坎贝尔在《千面英雄》等著作中将神话中的英雄成长经历模式化,认为人与神性英雄在成长过程方面有相似、相通之处,虽然坎贝尔的观点启发了大量流行文化和艺术作品的产生,但这种模式如何处理个人与民族的关系,以及它对个体存在有何意义?而将文化心理结构和情感需求作为神话与当下现实的联结点,在一定程度上逼退了历时性的时空差距,“神话”本质上是“人话”,神与人面临的共同问题就在于情惑需求的实现。

受西方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洗礼的现代人,习惯于言必讲概念、重逻辑,却忽视了我们身为人类的独特性,当感性成了与理性对立之下的牺牲品时,我们就跟随标榜理性的科技一路狂奔,但只需稍稍停顿,就会感受到内心无以缓解的焦虑。理性与感性是人生存中两种必不可少的能力,二者之间不是我然对立、此消彼长,它们共同促成人的完满存在,通过意象体验神话,就是搁置一切预设,转向神话本身,而非用神话的本质、内涵、功能等取代神话。今天我们走进神话,不是靠概念分析、逻辑推理,而应排除预设,对神话所呈现的生活世界进行体验式理解,正像笔者所指出的:“神话的真正魅力,即在于接受者在与神话进行交流时所产生的独一无二的精神氛围。”

(摘编自王怀义《中国史前神话意象》)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神话依靠意象凝聚美,需要阅读者结合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加以体验和感悟,发掘其真正的魅力。
B.中国神话的意象在历史传承中被吸收、被改造、被转换,使神话像一位蒙着面纱的美人,具有朦胧美。
C.十九世纪的本质主义神话观将神话看作“外在于主体的无关对象”,切断了神话与人们主体精神的联系。
D.通过意象体验神话是对言必讲概念、重逻辑习惯的摒弃,搁置一切预设,运用人的感性能力进行理解。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体验神话”展开论述,分析了“体验神话”主张产生的依据、背景和现实意义。
B.文章分析本质主义神话观的基本主张,通过对比的方法,凸显了体验论神话观的科学性。
C.文章引述伊利亚德、坎贝尔的观点作论据,对十九世纪弗洛伊德等人的观点进行了批驳。
D.文章第三段分析了感性与理性二者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论证“体验论神话观”的合理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本质主义神话观被二十世纪的神话学者摒弃,是因为他们靠概念分析和逻辑推理来研究神话。
B.如果没有伊利亚德和坎贝尔指出神话对现实的重要性,作者就不可能提出神话研充的新方法。
C.作者提出体验论神话观主要是基于对神话意象审美属性的揭示,以及对感性的价值的肯定。
D.神话本质上是“人话”,神与人有共同的情感需求,因此神话对当下现实仍然有重要意义。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8 08:46: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我的漫画生涯
华君武
我开始学漫画是在我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大概是1928年。我画了一群学生在打防疫针。学生很调皮,虽然打针是有点疼,但是却故意装出很疼的样子来。于是我就画学生打针时装出的鬼脸。没想到这幅画居然被我们学校的校刊编辑看中了,于是就刊登在校刊上面了。这是我刊登在刊物上的第一张漫画。
后来我更加喜欢漫画了。那时漫画界风行一种用漫画表现古诗词的画法,我学到一首题目叫《江南》的汉乐府诗,里面的第一句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我就把它画了出来。画中有一个人正在采莲,我在圆圆的荷叶当中画了个十字像个“田”字。这幅画被浙江日报刊登出来了,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鼓励。我居然还领到了一块钱的稿费。去领稿费的时候,他们还让我贴三分钱的印花税票,这把我给难住了,我当时连三分钱都没有。人家没好气的说了一句:“连三分钱都没有!”这幅画就是我的第一张刊登在正式报纸上的漫画,时间大概是在1930年左右。从此以后我就开始拼命地画漫画。
那时的上海有我们漫画界的老前辈:丰子恺、鲁少飞、张光宇、叶浅予等老师,其实当时他们的年龄也不算太大。丰子恺先生当时也不过40来岁。我20岁左右,当然他是我的前辈。他们画的画比我画的画不知要好多少倍。在画漫画方面,我只是一个刚刚进门的“小伙计”。我那时也不知道有什么 “创造性”不“创造性”的,总觉得赶不上他们。因此我就想了一个办法,我在我的漫画里面画很多的人。因为他们漫画里面的人都不多,一张画里就几个人。像丰先生的画,就三两个人或一个人。我一幅画里可以画几百人。当时我并没有想到“创造性”的问题,就是想:我要出名。因为老先生们比我画得好,我比不上他们,只好用这种办法来和他们比。当时我的画虽然画得比较糟糕,但是人家知道,有个画大场面漫画的华君武。
我为什么来强调这个事情呢?就是现在我们画漫画的青年人,不想“创造性”的问题。我认为,别人没有画过的东西,你来画,这叫创作。假如你总跟着人家屁股后面走,那么就一辈子也没有你自己的东西,原因就在于你没有创造性。比方说齐白石,他是有创造性的大画家。我们进城的时候就听说北京有“东城齐白石”、“南城齐白石”、“西城齐白石”,他们都是齐白石的学生,画来画去都像齐白石,谁也没有超过他。这就因为他们没有创造性的结果。漫画也是这样,你要跟着谁画,永远跟在他后头,那何必称为“创作”呢?叫“跟作”就行了。目前我们的作品里叫“跟作”的漫画太多了。现在有个新的说法叫“撞车”,就是说你的作品跟人家的作品雷同了。我觉得搞漫画创作就要真的进行创作,要有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同的东西。尽管我20几岁在上海时,对于艺术创作方面的东西了解不多,但还是想出画大场面漫画这么一个办法来,好和别人的画区别开。这恐怕算是“瞎猫碰着死耗子”吧。
最后我想讲漫画创作上的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漫画要变形、要夸张,把人画得越夸张、越丑,好像就越好,其实不是这样。过去有人把人画得很丑,所以有些女同志就不喜欢让人家给她画漫画像,我们有个漫画家就画了一位女电影明星的漫画像。这位女明星就不干了,弄得这位漫画家很狼狈。有次我看见郎平的漫画像。郎平也不难看,就是牙齿稍长一点,可是这位漫画作者就把她的牙齿画得更长了一些,就很难看。我画漫画不是夸张一个人的丑,而是夸张他有趣的东西。画漫画并不都是专门把人弄丑的。漫画像不能过于变形和丑化,如果过于丑化,那么被画的人就不容易接受。
(选自华君武《我的漫画生涯》演讲稿。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华君武根据汉乐府诗《江南》画了一幅漫画,被他所在学校的校刊编辑看中,这是他的漫画第一次刊登在正式报纸上。
B.华君武年轻时想超越漫画界的老前辈,就想了一个办法,在他的漫画里面画很多的人,这是因为他意识到画漫画要有“创造性”。
C.“东城齐白石”“南城齐白石”“西城齐白石”,都是齐白石的学生,但他们谁也没有超过齐白石,这就因为他们“跟作”齐白石,没有创造性的结果。
D.漫画要变形、要夸张,把人画得越夸张、越丑,就越好,华君武也遵循了漫画创作的这一规律,画漫画时夸张一个人有趣的东西。
E. 华君武认为,搞漫画创作就不能“跟作”,要有“创造性”,有属于自己的、与别人不同的东西。
【小题2】华君武提出:“画漫画是要懂得一点社会,懂得一点人生的。”统观这篇讲话,华君武的这一观点有哪些具体体现?(6分)
【小题3】从本文来看,华君武能够成为中国杰出漫画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6分)
【小题4】作为演讲稿,本文语言有很多特色。请结合本文中相关的语句,分别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例句表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落 花 枝 头

谢大光

①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丝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空朗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②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为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③循着被雨中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④早就听说石榴树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⑤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花落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它也许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代替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⑥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婉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

⑦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再向枝头上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小题1】文章题目中有“落花”,而在开头几段中却描写了花开热烈、花果满枝的景象,这样写与文题矛盾吗?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小题2】作者赞美了落花哪些品质?请分条概述。
   

【小题3】最后一段有“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一句,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落花嘱咐的内容。


【小题4】文中作者灵活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例加以分析,鉴赏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程千帆评传

莫砺锋

程千帆先生家相当清贫,但却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诗书之家。因一家数代皆有诗人。 生性颖悟的程先生耳濡目染,自幼便能吟咏。程先生十多岁曾在伯父君硕先生所办的私塾 “有恒斋”里读过数年古书。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与一般的私塾完全不同,他讲授古文时文 辞义理并重,而且要求学生用文言文写文章、日记与学习心得,并练习书法。正是这种严格 的训练使程先生具备了阅读古书和写作文言文及诗词的能力,并使他熟精古典典籍,从而对 古代文化具有感性而深刻的体会,这是他在文史研究尤其是古代诗学的研究中如鱼得水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程先生在“有恒斋”中的学习仅仅是打好基础的话,那么他进入金陵大学后就真 正跃入学术的海洋了。在金大的四年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取营养,学问大进。他在晚年还深 情回忆说:“在大学四年中,诸位老师各有专长,已使我耳濡目染,枵腹日充;而因求知心切,又曾向不在金大任教,或虽任教而不曾讲授某项课程的先生们请教。”程先生真正做到了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在经学、史学、目录学、文学批评史诸方面积累了深厚的学养,而 且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程先生不是只知埋首于故纸堆中的旧式学究,他是紧跟时代脚步的新型学者。他的气质 中兼有学者的严谨、深刻和诗人的灵性、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学会了写作古体诗词,但在金 大求学时却更醉心于新诗创作。他与同学孙望、友人常任侠等人组织了一个诗社——土星笔 会,还办了一个新诗半月刊《诗帆》。《诗帆》虽然只办了十七期就因故停刊了,但程先生 已在上面发表了四十五首新诗,显示出他对新诗的热情。

解放后,程先生在学术上已经成熟,而且形成了独特的治学方法。一九五四年,他与沈 祖棻把自己的十多篇论文结成集子出版,取名为《古典诗歌论丛》。这是程先生诗学研究成 果的第一次展示,也是他所倡导的治学方法的最早范例。沈祖棻在此书后记中指出:“在过 去的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当中,我们感到,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和比较重要的缺点,那就是, 没有将考证和批评密切地结合起来……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就尝试着一种将批评建立在考 据基础上的方法。”应该说,这种方法后来在程先生的著作和言论中曾得到过许多不同的表 述,但其基本精神却是完全一致的,这是贯穿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髓,是他对古代文学研究 在方法论上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一九五七年,程先生被打成“右派”,受到了残酷迫害。但他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刻骨 铭心的热爱,他坚信自己的学识和能力都是祖国所需要的,总有一天他还可以为祖国服务。

程先生当时虽然不能操笔作文,但他常常在心里进行思考,这实际上就是“打腹稿”式 的“发愤著书”。于是,一旦阴霾散去,大地春回,程先生的思考结果就源源不断地喷涌而出了。他后来陆续推出的十多部著作,正是他“发愤著书”的结晶。他的这些著作是用整个 生命铸成的,这样的著作所蕴含的生命激情市常态下的论著难以拥有的,它们所达到的思想 深度也是常态下的论著难以企及的。

一九七八年八月,程先生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一般来说,一个学者在被耽误二十 年后,最着急的事当然是整理自己的学术成果。然而程先生却把培养学生放在第一位,他常 常引《庄子》的话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在他看来,弥补“文革”造 成的损失,让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后继有人,这是重中之重。于是,程先生怀着虔诚的心愿 重新走上了母校的讲坛。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他的课讲得生动活泼,明 白晓畅,又逻辑谨严,一丝不苟。他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有渊博的知识,更有切实的方法和睿 智的思考。几个学期之后,程先生的健康情况不允许他再上大课了,他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大 教室,转而以培养研究生为主要的教学任务。

程先生是一位十分谦虚谨慎的人,他对于自己的成果总是感到不满意,而对别人的长处 则充分地尊重,这种作风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中。程先生是名满天下的学 者,他的著述是以踏实谨严著称的。但是当他偶然出现错误时,却决不护短,反而闻过则喜。 正因为此,当程先生对学生提出要谦虚谨慎的时候,就特别具有说服力。

程先生曾说,别人都爱花,他却特别喜欢树。他本人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 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的土壤中,所以它虽然经受过无数次的风刀霜剑, 却依然以“柯如青铜根如石”的夭矫身姿屹然挺立。

相关链接:

①程千帆,1913 年生,九三学社成员,南京大学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在校雠学、历

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②先生的认真和严格是出了名的,比如,要求学生作业不写错别字,是一点也不含糊的。 按先生的明确要求,“南京大学的研究生,从硕士阶段起,就不允许写任何错别字。你们以 后写一个条子向我请假,也要写正楷字,不许写文字改革委员会没有公布的简化字(但可以 写繁体字),一定要注意语法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清楚”。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

【小题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程千帆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少年时代在“有恒斋”接受的严格训练,更让他具备了身后的古代文化功底,为他日后的古诗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程千帆进入金陵大学之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尤其是向不在金大任教的大师们请教,从而积累了深厚的学养,学到了大师们的许多治学方法。
C.程千帆既是一位严谨、深刻的学者,也是一位灵性、敏感的诗人。他不仅能写作古体诗词,还醉心于新诗创作,与朋友创诗社、办新诗试刊,为新诗发展做出了巨大 贡献。
D.文中写程千帆常引用《庄子》的话,来表达他希望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 的愿望,这也正是他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为本科生上大课的思想基础。
E.程千帆秉承伯父君硕先生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他从弟子们写的准确、 工整和规范抓起,来培养他们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
【小题2】程千帆的学术研究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小题3】作为一篇人物评传,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小题4】作者说程千帆“就像是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这棵大树深深地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 现实生活的土壤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宋文骢,中国歼10之父
龚融
3月22曰,“歼10之父”宋文骢在此京301医院去世,享年86岁。
张杰伟回忆起到北京治病前不久的宋老,那时他还和往常一样,或是骑自行车,或是开车,穿梭于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大院内。谈到宋老骑车时的情形,张杰伟说:“他还敢把手从自行车龙头上放掉骑一段,很好玩的。还可以一只手扶着就下来,骑上去。描述中,老人矫健的姿赫然映入眼帘。
张杰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宋文骢传》一书的作者之一。“实际上这本书一开始他不让写,他的理由很简单,说我这点事你们都知道,写什么。第二个就是说中央有规定,活着的人不准写传记。他们那一代人,这个观念非常强。”张杰伟回忆道,最后是集团党组研究一致同意要写,当把“通知”请他过目以后,他仍然很勉强。传记初稿写成后拿给宋老看,老人认真看完后,将两位作者叫去。“他就跟我说‘你就说歼切总设计师,你写那个院士干什么?’非要我们改掉。”张杰伟说,宋老一直认为自己真正的职责还是一个型号的总设计师。“这是一种非常强大的人格魅力,一是说明他的政治品质,一是科学精神,还有一个是人生境界。”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一夜之间撤走了所有的专家。宋文骢所在的沈阳601所的战术布局组在宋文骢的带领下,根据我们当时国内的能力和空军需要用的飞机,重点负责研究了歼8的双发方案,最终形成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超音速战斗机的原始方案。
1980年,来到成都10年后的宋文骢,首次担当起了“总设计师”的称号——负责带领团队,参考苏联的米格-21MF,自行设计研制全天候战斗机歼7Ⅲ。1984年飞机上天,成都611所很快完成了这项任务。歼7Ⅲ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西方和苏联对我国几十年的封锁,弥补了由于中苏关系破裂和“文革”动乱造成飞机断档的漫长历史,完成了追赶、缩短与发达国家现役装备差距的重要使命。新机设计定型后成套装备部队,迅速形成空军部队的战斗力。
宋文骢及他成都的团队,有一个“15分钟”拿下歼10研发方案的传奇故事。被临时通知去开会的宋文骢以及611所的团队只被临时获准在前两个方案汇报的间隙15分钟时间之内讲述他们的方案。他们用临时借来的几张明胶片和绘图工具,把一些重要图形、曲线和参数画在明胶片上,连个模型都没有,只能用幻灯片凑合着汇报。短短15分钟,改变了原定轨迹。从1982年开始,方案第一次亮相到1986年最终确定,宋文骢及其团队进行着反复论证、汇报后再论证的过程,最终决定采用他们设计的鸭式布局、腹部进气的方案,被称作10号工程,这也就是“歼10”称号的来历。
“现在坊间都传说当年是宋总带着明胶片进行了15分钟的论证取得了这个项目的成功,我觉得这个说法似乎简单了一些。这15分钟的方案介绍是这个团队长期工作的结晶,他们很早就为这个方案做准备。”歼10项目原行政副总指挥晏翔说道。确实,为了卖现自主设计第三代战斗机的梦想,宋文骢已经准备了将近20年。
1986年,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宋文骢为歼10总设计师。那一年他56岁。1998年,歼10首飞成功。2004年4月,最终完成设计定型。这中间走过了18载。宋文骢肩上“总设计师的担子一担就是18年,从未有一天丝毫的松懈。
宋文骢一直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宋文骢成长的轨迹也就是我国自主研发战机的发展轨迹。
2009年,宋文骢回到他在云南的家,重访当年的学校。“大理中学有一首40年代的校歌,我就把它遮起来,问他:‘宋总你还记得当时校歌是怎么唱的吗?’他大概想了两三秒钟,马上全部唱出来。最后两句是:担当起兴亡的责任,莫负了国家知期望。”张杰伟回忆当时的情形。他觉得,宋文聦虽然从事的是现代科学研究,却像古代那些优秀士大夫一样,有着深重的家国情怀。正是这种家国情怀,支配着他义无反顾、饱满酣畅的一生。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1930年3月,宋文骢出生在云南。他的童年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他印象最深的就是日本飞机对昆明没完没了地轰炸。“防空警报,警报什么呢?——中国飞机跑了,日本飞机来了。我们没有抵抗力啊!”宋文骢扼腕,一个国家如果落后,那挨打起来是没完的,“我们定要有很好的飞机。”
(摘自2016年3月31曰《光明曰报》文章《歼10飞机总设计师的云霄梦》)
②工作之外,宋文骢被朋友们称作“老顽童”。有宋文骢的好友对媒体评价说他喜欢打网球,游泳技术非常好,喜欢唱唱跳跳,尤其是和外国专家交流的时候,非常活泼。在熟悉他的人看来,老顽童从来没有架子,也不喜欢抛头露面。晏翔记得,宋文骢当了工程院院士之后,还是整天骑个自行丰。到此京开会也从不要车,出差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
(摘自2016年3月27曰《新京报》文章《追忆“歼10之父”宋文骢》)
【小题1】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出宋文骢“开拓者”角色的一项是
A.宋文骢带领团队重点负责研究了歼8的双发方案,最终形成我国第一次自行设计超音速战斗机的原始方案。
B.宋文骢首次担当起了“总设计师”的称号,负责带领团队,自行设计研制全天候战斗机歼7Ⅲ,打破了西方和苏联对我国几十年的封锁。
C.宋文骢作为歼10总设计师一干就是18年,殚精竭虑,终于成功实现了自主设计第三代战斗机的梦想。
D.宋文骢重访大理中学时,将该校当年的校歌全部唱出来,该校歌后两句“担当起兴亡的责任,莫负了国家的期望”一直激励着宋文骢。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宋文骢的童年印象中,日本飞机对昆明狂轰滥炸,他是在防空警报和硝烟战火中度过的,这段经历直接促成了宋文骢以后设计奸10飞机的行为。
B.在苏联一夜之间撤走所有专家之后,宋文骢带领自己的团队,最终成功设计出了我国第一架超音速战斗机,打破了西方和苏联对我国几十年的封锁。
C.宋文总和他的团队在进行反复论证后,最终决定采用鸭式布局、腹部进气的方案来设计歼10,这一工程被称作10号工程,“歼10”飞机的称号由此而来。
D.从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宋文骢为歼10总设计师,到歼10首飞成功,足足走过了18年,作为“总设计师”的宋文骢从未有一天丝毫松懈。
E. 宋文骢及他的团队被临时获准讲述他们的方案,他们利用短短15分钟的汇报,打动了有关部门,并最终战胜了两个研究团队,拿下了歼10研发方案的项目。
【小题3】作为歼10之父,宋文骢的成功与他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有关?这对你有些什么样的启发?请联系文本和现实说说你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