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一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新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应该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巨大的贡献。
C.文化全球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D.刘焕明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
B.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C.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和谐共生。西方文化却把人与自然对立,强调人的作用,人是主体,自然是受人支配的客体。
D.材料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作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9 12:4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是艺术,表情达意是它的重要属性也是它的重要功能。从这个功能出发来进行书法欣赏活动,会给我们一种新的启发。

书法不是日常实用的写字,它所写的字是利用汉字进行造型,在造型当中提供一个表情达意的平台。书法创作和日常实用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特别是今天,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写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信息的交流,它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你只要能准确表达、对方能够看懂就行;然而,书法不行,书法是通过汉字的造型、组合,把汉字变成一个美学对象,是以美的形式反映社会、反映时代,所以书法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古人对此有这样的界定。李斯说:“凡欲结构字体,皆须像其一物。”就是说书法创作的时候,其结体要“像其一物”,要像什么呢?他后面接着说:“若鸟之行,若虫食禾,若山若树,若云若雾…… 方可谓书。”只有这样的才叫书法,它不是简单的写字,而是将喜和愁融于心中,有了内心的把握, 才是书法。对此,王羲之则从另一方面进行了论述,他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齐,便不是书法,但得其点画耳。”就是说那些方方正正、横平竖直的并不是好的书法。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

从先贤们的论断可以看出,书法除了形似、神似外,通过造型注入情感,是使神采产生的内在动力。孙过庭的《书谱》中说:“达其情性,形其哀乐。”包世臣在《艺舟双辑》中也提到:“ 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然性情得于心而难名,形质当于目而有据。” 这些情性的东西难以表达清楚,但却实在有妙处。因而,书法的创作需要技法、需要形神统一,更需要情感。

书法的表情达意是通过书法的内容来展现的,对书法内容的欣赏更是书法欣赏中的关键。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例如汉赋、唐诗、宋词、佛经、佛语等,其知识产权各有其主,除非写自己的诗文,否则并非书法家所有。所以我们要把书法作品的文本内容与书法作品的内容分开来对待,只有这样,在欣赏书法的时候才不至于出现以欣赏诗词内容代替书法内容那样的尴尬。

书法家可以利用汉字的造型来表达情感内容,这首先取决于汉字的自身美。汉字本身就是一门大学问,文字学、训诂学的学问直接影响到书法的创作质量,还有文学修养,以及文学表情达意方式的借鉴等,都和书法家的表情达意息息相关。从书法内部看,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章草、行书、草书还有楷书等,不同书体的造型,都为书法家传达情感提供了不同的方式。和唐诗欣赏一样,书体之间也可以互相欣赏,互为对比。应该指出的是,书法与文字、文学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如韩愈欣赏张旭的草书,并没有提到张旭书法作品的文字内容,而是欣赏“忧悲、愉快、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都是书法欣赏的要义。

(摘编自胡抗美《书法艺术的情感表达》)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不仅要做到形神兼备,更要注入创作者的情感,方能神采飞扬。
B.书法作品可以通过可见的外在审美形式,表现创作者不可见的内在情感。
C.书法家自身的文字学功底及文学修养高低决定了其书法作品的质量高低。
D.汉字本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为书法家表达情感内容提供了有利条件。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表情达意是书法的重要功能为论证基础,对书法欣赏做了多角度的阐述。
B.王羲之的观点从正面论证书法有自己的造型规律, 是通过造型反映内心世界的观点。
C.文章引用孙过庭与包世臣的言论,论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对书法的重要性。
D.文章列举韩愈欣赏张旭草书之例,证明书法的情感表达与字面含义关系不大的观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作品既需要创作者情感的注入, 更需要创作者的创作技法、技巧。
B.书法创作和我们日常实用写字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以信息的交流为目的。
C.欣赏书法时,我们要将造型的艺术美和文本的艺术美结合起来看才更好。
D.隶书和楷书,虽然是两种不同的书体,但都能起到为书法家传达情感的作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郝立斯
文化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或表现方式。文化大体上存在着精神形态(如观念等),实物形态(如器物等),以及实践形态(如生活方式、精神生产、文化产业等)。剥开文化的外壳,我们会发现,深藏其内并持久发生重要作用的是价值观念。
价值观反映一定社会主体的利益和需求,并渗透在文化的各种形态中。价值观作为文化影响力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虽然不能把所有文化都归结为价值观念,但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对于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以至于人们在谈论传统文化、文化影响力或文化软实力时,主要是指特定的价值观念。例如,中国古代的孔孟老庄之学之所以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中国先哲的思想表达了深邃的人伦价值、生活意义、社会理想,这些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散发着恒久的魅力。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等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指出,虽然文化有多重含义,但是“文化若是无所不包,就什么也说明不了,因此,我们是从纯主观的角度界定文化的含义,指一个社会中的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约瑟夫・奈把国家政治价值理念视为国家最重要的软实力,这一观点得到普遍认同。
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并成为不同民族文化和不同时代文化的最重要标志性特征。一定社会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往往反映不同民族的诉求,受制于特定的时代、制度和实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出现过重视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至今为人们所重视。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机器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消除了等级制和人身依附关系,既催生了“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培育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也还出现过维科在《新科学》中表达的崇尚科学和历史进步的观念,出现过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强调的“节俭”“勤劳”等具有较大影响的伦理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带有民族和时代的印记。
当代中国的主流价值观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实践构成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在向现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伴随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由计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运而生。当代中国价值观表达了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基本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促进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提倡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已经成为社会共识。
文化建设特别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经济成功的当代中国,需要继续整合东方和西方、传统和现代的优秀思想资源,弘扬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物质需求与精神追求相和谐的价值理念。在全球化趋势继续扩展、各国之间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日益传播的情势下,我们更应大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既使之普及于国民,渗透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使之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2月19日,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文化存在着三种表现形态,其中发生重要作用的是精神形态。
B.按照约瑟夫,奈的理念,国家政治价值理念是一种软实力,也是国家重要的文化力量。
C.价值观体现民族和时代的特点,民族的诉求与时代的局限性都制约着进步观念的形成。
D.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烈地影响社会和人的行为。
E. 要塑造好国家的文化形象,需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小题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统文化蕴含的价值观念能够散发着恒久的魅力,在于这些价值观念已被人们所认同。
B.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如今仍被重视的人际和谐、尊重自然等价值观念也带有时代的印记。
C.文化的本质是实践,因此离开实践就产生不了真正的价值观。
D.没有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就没有国家软实力。
【小题3】(小题3)文化与价值观有着怎样的联系?请结合文意概括。(4分)
【小题4】请依据文意,对下面的材料进行简要分析。(4分)
中国梦憧憬的现代化社会不仅是物质丰裕的社会,更是诚信善治的社会。而现代化在促进社会转型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使社会遭遇了道德失范和秩序真空的困境,导致诚信缺失。这与中国梦的美好追求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同类题3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状态。如今,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使信息再无时空限制,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主动或被动地接触“爆炸”的信息“碎片”。

我们有太多的媒介资源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信息的制造速度早已超过了人们处理信息的速度,于是信息的“冗余”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它给当代人造成的困扰比之信息困乏有过之而无不及。信息以排山倒海、无限量递增的速度把现代人淹没,一个信息严重超载的不可承受之重的时代正在开启。当人们以有限的精力不断地“超支”处理无限的信息时,注意力难免会被分散。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信息的严重过载,而人们精力的有限,这就导致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这个“分”新“秒”异的时代步伐——而这一切,就意味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材料二:

无论是严肃深阅读还是碎片化浅阅读都是读者的自主选择,但当一种阅读方式逐渐流行甚至泛滥的时候,便有必要对其进行反思与评价。碎片化阅读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存在的意义价值:它单位信息量大,内容题材丰富多样,耗时少,效率高,可以使人们轻松获取大量信息。只要拥有一部手机或网络电子终端,海量信息便唾手可得,知识的获取变得简单;它可以快捷、及时、交互、充分地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这些是传统纸质严肃深阅读很难具备的优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时代阅读新风尚。然而,不可忽视的事实是,碎片化阅读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它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形成思维惰性,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历史感逐渐消退。

王蒙曾感慨:“虽然不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网络带来了方便,但也使我们的阅读、讨论、思维变得普泛化、浅薄化、零碎化、快餐化,成了无中心、无目标、无深思熟虑的‘三无’浏览。”当碎片化阅读成为一个社会的常态阅读方式时,或许我们该思考的是:究竟是我们利用了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还是碎片化阅读从根本上绑架了我们?

材料三:

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又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这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所获信息也可汇聚成深度的认识。

对习惯于借助电子媒介进行阅读的人来说,需要养成良好的阅读、思考习惯,不断提高检索信息、评估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表达信息、保证信息安全和信息协同等个人知识管理能力。要让他们知道电子深读的意义、策略、方法、路径,养成将浅阅读信息予以系统整理与标记进而深入思考的习惯,或者让他们能够基于浅阅读顺利转向深入的电子或纸本阅读。因此,要促进碎片化阅读走向深入,书刊出版传播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电子阅读和纸本阅读,将二者的优势相结合,走融合媒体发展之路:由平媒或网上推荐试读,引向纸质或电子深读,然后走向网络分享与共读,促进更广泛、更深入的全民阅读与文化生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信息匮乏的时代,人们想得知信息而不能,容易陷入恐慌的状态;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无限量递增的信息也让人们承受着不可承受之重。
B.碎片化阅读将零碎的空余时间利用起来,尤其适合当下空余时间渐趋零散化的大众的需求,但是同时也会让我们注意力涣散,失去深度阅读的能力。
C.碎片化阅读会妨碍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深层思考,但是它是形成理性认识的基础,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取多元信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事物。
D.注意力的稀缺是信息过剩时代的必然产物,每个人都想花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从而不断确保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和无线技术的整合和传播方式的改变,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海量的信息伴随着媒介的飞速更新悄然产生,给当代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B.采取何种阅读方式看似是读者的自主选择,其实是时代的选择,当代人已经不可能回到孔孟时代悬梁刺股地读书,但也不能都躺在乔布斯的怀里看微博。
C.随着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与知识获取,导致从根本上被碎片化阅读绑架,无法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D.碎片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区别主要是阅读目的不同,如果用户为了特定目的而不断延展阅读领域,即使读的都是短文章,也是深度阅读。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都针对碎片化阅读阐述了各自的看法,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 事实上,不懂法语的林纾和精通法语的王寿昌之间的合作,早在19世纪末,就已经向中国的读者挑明了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事实:翻译就是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语言的合作。这意味着文学的翻译,就是不同时代的合作,不同文化的合作,还有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也许正因为此,有关具体的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总是不绝于耳。当文学翻译从襁褓里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巨人之后,质疑之声也变得越来越响亮。
多年来,总是有人喋喋不休地强调时代的差异、文化的差异和个人生活经历的差异,如何会在翻译的过程里伤害文学作品原作的精神。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认为文学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得益于差异的存在。
暂时抛开文学翻译,如果单纯从文学阅读的角度来说,任何一次阅读经历其实都是在补充和完善一部文学作品。当一个作者完成一部文学作品之后,仅仅是出版和发表意义上的完成。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一个又一个读者都是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体验和个人感受,通过阅读来一次又一次地完成这部文学作品。简单地说,就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差异性,促成了这样的完成,文学的价值和文学的意义也在差异化的阅读中体现出来。
我承认,由于语言的不同,再加上文化的差异、时代的差异和个人生活背景之间的差异,会让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成其他语言的过程中,丢失某些母语的特征和某些原作的特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能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是否成功。一部文学作品的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也应该是整体的,就像有时候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会犯上几个小错误,翻译家在翻译一部作品时也会同样犯上几个小错误,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因为人脑不是电脑,况且现在电脑也经常犯错误。
有些人就是喜欢做鸡蛋里面挑骨头的事,抓住几个翻译上的小问题大做文章(这些小问题也是见仁见智),先是以此批评翻译家的工作,继而大谈什么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鸿沟如何难以跨越。这些人应该想一想,即便是母语读者,也会在阅读过程中忽略一些内容和强调一些内容。没有一个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想法感受会和作者的写作过程完全一致。就是同一个作者,几年以后重读自己的作品时,其想法和感受也可能与当初写作时有差异。因此,在文学翻译因为差异的存在让原作失去某些特征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翻译的差异性也会让原作的另外一些部分得到强化。
为什么翻译家的翻译过程会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十分相似? 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前面说到的文学的开放性,就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我最后要说的是,译文会在一些地方输给原作,也会在另一些地方赢了原作。所以,好的译文应该和原作打成平局。
(余华《好的译文应该和原作打成平局》,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末的林纾和王寿昌合作进行文学翻译,这个事实已经证明了文学翻译是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的事实。
B.总是有人不断强调时代、文化及个人经历的差异会在翻译过程中伤害文学作品的精神,作者却对此不以为然。
C.现在电脑也经常犯错误,何况人脑不比电脑,因此翻译家在翻译作品时也会犯些小错误,不必对此大惊小怪。
D.一方面,文学翻译会让原作失去某些特征,另一方面,文学翻译的差异性也可能会让原作的某些部分得到强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用“文学翻译是否能够准确传达原著精神”的问题引出对文学翻译质疑的现象,然后进行阐述,随之提出观点。
B.文章提出观点后,并没有顺势展开论述,而是宕开一笔,抛开文学翻译,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展开,另辟蹊径,独具匠心。
C.文章后半部分强调,翻译过程中固然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错误,但是这些错误不仅不影响作品的质量,反会使之增强。
D.文章围绕翻译论题展开,最后落在文学的开放性上,进而指出,译文与原作相比,某些地方输给原作,某些地方赢了原作。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文学的翻译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人生经历的合作,所以,我们总能听到对一些具体翻译作品的质疑之声。
B.不可否认,一部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丢失某些原作的特征,但是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
C.一部成功的翻译文学作品应该和文学作品本身一样,价值是通过整体的力量体现出来的,所以作家写作时犯些小错误在所难免。
D.翻译家的翻译过程会和读者的阅读过程十分相似,它使得文学具有了开放性,就是指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永远不会完成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扛椽树(节选)
刘成章
这柳,这陕北的柳,这迎着漠风的柳,这晕染出一片苍凉的柳,千万年来,是在等谁呢?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
滔滔的河。滔滔的神话和历史。滔滔的云中飘带和地上脚步。自周至春秋,花开花落五百年,星转斗移五个世纪,五百年五个世纪十几万个晴晴阴阴的日子,纷来沓至,应接不暇,等来了古神州的第一批诗人。诗人们如鸟如蝉如蛙,吟诵之声不绝啊不绝。吟出了“风”,吟出了“雅”,吟出了“颂”,吟出了一部《诗经》,吟出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绝妙佳句。不过,此句绝妙是绝妙了——引得后辈子孙竞相模仿,竞相依依——但,它却与这柳无干。依依者在水一方,若窈窕淑女,不在陕北。陕北是满眼的干山圪塔。依依者不是这柳。——也难怪,这柳只生长在遥远的绝域,诗人们何得一见?
一次一次地被冷落,尽管是可以理解的,但碰到谁的头上,都无疑是重大的打击,都会有情绪上的波动。这柳,我心想它一定是一副失望的颓废的样子了。殊料,它心静如水,仿佛世界上什么事情都不曾发生。
然而,当我的身影出现在柳的眼帘中的时候,柳不平静了,柳借漠风狂舞,首如飞蓬。而我,也恍若又见故人,顿生亲切感,真想喊着叫着猛扑过去。我感到了心和心的相撞,但我茫然不知何以如此。阳光下,柳的影子已拥抱着我,如亲人温热的襟怀。原来,是柳在等我。哦,柳!陕北的柳!朴拙如庄户人的柳!令人兴奋令人落泪的柳!
描绘它,没借鉴可寻。不论是关于柳的任何文字,都与它挂不上边。所以,什么娥眉呀发丝呀的种种女儿气,应该首先在天地间扫荡净尽。——不能有西施的影子。不能有林黛玉的影子。不能有刘三姐的影子。甚至京华柳的那种绿,江南柳的那种绿,灞柳中原柳的那种绿,在这里也可以忽略不计——只用黑。黑还要浓黑。于是,我把我周身的血液变成浓浓的墨汁,满腔满腔地往外泼。泼一柱疙疙瘩瘩的铁的桩子,泼一片铁的定格了的爆炸,泼一股爆炸了的力的冲击。或者,泼成曾经跃起在这儿的英雄:泼成蒙恬,泼成赫连勃勃,泼成李自成,泼成刘志丹和谢子长。也可以泼成这儿的无数死了的或者活着的普通刚强汉子。我还想把它泼成鲁迅。鲁迅虽是南方人,但他的骨头却像这柳。我要泼出的是鲁迅的黑白木刻般的雄姿——这就是这柳。
倘问:这柳没有枝条吗?有。但它的枝条不是垂下来的,而是横在天空中的,像爆炸射出的众多而凌厉的轨迹,像英雄举起的密密麻麻的刀枪。它的枝条是陶渊明的腰,五斗米也压不弯它。它的枝条是鲁迅的笔,其笔如椽,挥尽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辉煌。
说到椽,这柳的枝条,确实是做椽用的。人们砍了它用来盖房子。一棵树可以砍六七十根。但砍了它,用不了几年工夫,又一层新的椽子又蓬蓬勃勃地生成了。生了砍,砍了生,往复无穷。往复无穷的是瘠薄的土地上的悲壮的奉献。它常常悲壮得像断肢折臂的战士。但即使年迈了,衰老了,它的躯体变得干瘪而空洞,甚至于剥落成扭曲的片状,仍不忘耗尽最后一丝骨血,奉献于世界。如果把它一生的奉献累加起来,每棵树都应该是一片森林——这就是陕北的柳。
我的描绘如果就此结束,我知道,还是对不住它的。我还应该用我满腔的浓浓的墨汁,泼出它的名字。有人把它叫做塞上柳,有人把它叫做蓬头柳,有人把它叫做扛椽树。我特别喜欢最末这个名字,因为它摒弃了柔弱的柳字,更因为它以浓郁的泥土气息,道出了它的根本特质。那么,就让我在浓浓的墨汁中饱和上深厚的感情,像暴雨一样,痛畅地泼下它吧——扛椽树!泼下它的时候,应该再次泼下它的奇崛形象,那形象仿佛是黑桩子,黑碑石,黑煤垛,黑旋风,黑爆炸,黑白故事片中的黑脸黑衣传奇英雄,黑得使人过目难忘。这还不够,还应该泼出它黑色躯体中的代代相袭的遗传基因,以及由于这基因才一辈辈地、一年年地、永不歇息地扛着椽,扛着椽站起啊站起,献给父老兄弟姐妹,修筑广厦千万间。还应该泼出它的声音。那是负重的声音,那是拼争的声音,那是乐此不疲、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从来不说一个不字的声音。——那是粗重的从胸膛发出来的喘气的声音。那声音如一股一股的西北风,风撼北国大野,壮我中华万世之威!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回顾“这柳”不受文人青睐的历史,揭示它不同于寻常之柳以及它不受文人青睐的原因。
B.第五段作者采用逐个排他的方法,逐一排除非“这柳”的因素,不事精描细绘,但在激情飞扬中自由恣肆,大块泼墨,已经很好地勾勒出“这柳”的基本特征。
C.作者通过“扛椽树”这种陕北高原常见的自然物象来传达心中的审美理解,发现了它的精神品质、独特性格。
D.作者摆脱了“卒章显志”的为文窠臼,写法上思维开阔、视角独特、想象奇伟,使得文章仿佛大气磅礴的随意泼墨之作。
【小题2】第一段作者说“谁能描绘出它的满身奇崛”,阅读全文,请分条写出作者赋予了这柳哪些“奇崛”的象征意义?
【小题3】有人说,语言既是情感的负载物,更是情感的形式。本文的最大特点在其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请结合文本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