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化全球化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没有一种现世文化是不经过交流而独自发展的。当两种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冲突-—-反应一融合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总是进行着既对立又统一的斗争,这就是“文化的双向选”。全球化与本土化存在着对立统一的矛盾,全球化不可全然取代本土化,而本土化也不可能带来多元的发展,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特征,若想掩盖这种特征,就只能导致世界文化的衰退。文化全球化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即承认和尊重差别,其目的是为了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保证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摘编自丁志刚《论全球化进程中文化发展的两难困境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材料二:

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给中国的发展带来过辉煌,但也造成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障碍,“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

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群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重血缘亲情,重伦理规范。这种特点的优势是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相比较西方社会的“文化沙漠”更利于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重个人的自我超越,强调“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等,突出了人对精神世界以外的物质世界的包容。重视内在精神的完善;同时对科学思维的忽视,对理性精神的淡漠使得科学、逻辑实证思维的落伍,阻碍了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相对于西方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文化是人为和为人的性质,人成了主体,自然成了主体支配的客体,夸大了人的作用”,中国文化重历史、重传统的特征,更能使人在历史的回顾中认识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中国文化得以稳定发展、流传的重要原因。强调历史和传统,也会造成一个负面结果,就是厚古薄今的倾向,这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坚持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下,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扩大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展现中国文化的民族特征,发挥中国文化在全球进程中的优势,积极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

(摘编自田彩萍《浅析文化全球化与中国文化应对策略》)

材料三:

西方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悄然进行文化殖民。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进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把西方文化奉为更先进、更高级的文化样式,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

当前,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不同区域逐新形成,经济全球化发展呈现新态势。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与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发展多姿多彩的人类文化,有效抵制西方文化渗透和扩张,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维护全人类共同利益。

(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中“文化全球化”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是对立统一的,它不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倡导全球文化多样性、多元化。
B.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虽然有不小缺陷,但整体上优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应该也有足够的能力做出巨大的贡献。
C.文化全球化承认和尊重文化的民族性,倡导文化多样性、多元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和各民族文化的互动交流。
D.刘焕明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极具欺骗性,其实质是西方人向全球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终实现西方利益最大化。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材料一中,作者主要围绕“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辩证关系,重点论述了保持文化本土化、民族性的重要性。
B.田彩萍认为中国文化以群体依存为主,这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社会的稳定、和谐,民族的团结,但也有局限性,倾向于厚古薄今,不利于现代化进程。
C.中国文化重内向自省,强调“天人合一”,人与万物和谐共生。西方文化却把人与自然对立,强调人的作用,人是主体,自然是受人支配的客体。
D.材料三把“文化全球化”作为论述对象,作者认为“文化全球化”是个伪命题,在论述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想。
【小题3】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中国文化应对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策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09 12:44:5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平方米的爱
王伟锋
冬子回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夕阳挂在低处的山脊上,像一枚熟透的秋柿,又大又圆,惹人馋。余晖把半边天空渲染得无比壮丽,流瀑般飞泻下来的霞光,映衬着远远近近袅袅升起的炊烟。终于到家了!冬子深吸了一口山里熟悉的空气,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娘已经接到了冬子要回来的消息,早早准备着儿子回家的第一顿饭。乡里的风俗:送行的饺子,接客的面。擀面条,可是娘的看家本领。面粉是自家地里的麦子磨的,和面时,娘还特意加了鸡蛋,将面团子揉捏了一遍又一遍,只为吃起来劲道。炒好的小鸡肉,配上清早采摘的新鲜野蘑菇,再淋上一勺子的小磨香油,那个香哟!这些,可是冬子小时候的最爱。那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每个月,娘总要东拼西凑地做那么一两次,给儿子解解馋。
想起儿子小时候的馋样,娘忍不住噗地—下笑出声,两只和面的手,更加欢快地上下舞动起来。爹正往火塘里加柴,听到娘的笑声,也嘿嘿地跟着乐。
冬子脚步急切地进了家门,扯嗓子喊一声娘,又喊一声爹,喜得爹和娘几乎同时从灶屋里跑出来,一起看着冬子笑。娘麻利地解下围裙,要给儿子扑打身上的灰尘,被冬子笑着拦下了。爹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让儿子洗手洗脸,边走边趔趄。冬子忙跑过去,接过水盆放地上,又搬个凳子给爹坐。
爹的腿脚不好,冬子考上高中那年,爹去百里外的小煤窑打工,刚去不到一个月,小煤窑冒顶,爹被砸伤了一只脚。虽经医生全力救治,终是落下了永久的残疾。想起往事,冬子的嗓子眼便堵得慌,觉得愧对爹娘。
如今,自己大学毕业在城里有了工作,也谈了女朋友,是该让爹娘过上好日子了。只是,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
冬子接替爹烧火,将火烧得旺旺的,红舌头一样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娘手巧,面条很快做好了,一家人围着火塘子,哧溜哧溜,响声四起。冬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找到了儿时的感觉。
冬子几次想提起自己在城里买房的事,但看看娘鬓边的白发和爹布满沧桑的脸,只好欲言又止。那些早已打好腹稿的话语,分明在喉咙眼里蠢蠢欲动,冬子却卷着舌头,硬生生地把它们和着面条,吞咽进了肚子里。
前不久,女朋友看中了一套房子,两人找同事同学帮忙,该借的都借了,首付还差不少。两人拿出上中学时攻克数学题的劲头,算来算去,仍是无解。实在没辙,女朋友要他回山里找找答案。
吃过饭,一家人坐在炕上拉家常。娘问得多,冬子回答得少,嘴里“嗯嗯”应着,眼睛心不在焉地瞟着屋角的小电视。山里信号弱,电视画面蒙上了一层雾状的雪花。娘眼睛花,但心不糊涂,她看得出,儿子这次回来,有心事。这一点上,爹不如娘。娘不满地飞了一眼爹。爹却只顾着高兴,儿子回来了,不知道说啥好,就吧嗒吧嗒地抽旱烟,于是,只好一阵又一阵剧烈地咳嗽。
山里人休息早。冬子辗转反侧,枕着爹的鼾声,刚要入眠,女朋友的短信忽然来了,追问买房子筹款的事。冬子一下子睡意全無,折腾了半宿,才胡乱睡去。
鸡叫了三遍,冬子才起床。他帮着爹把猪圈塌陷的豁口重新和了泥巴垒好,又帮着娘挑拣她采摘的野生山药材。忙前忙后,买房子的事,冬子始终没有提。依照家里现有的情况,冬子觉得自己实在开不了口。
午饭,是香喷喷的荠菜馅饺子。吃过饭,冬子就该回城了。爹腿脚不方便,娘坚持一直把冬子送下山。漫山遍野的槐花开了,如云似霞。冬子怀揣心事,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大道上的岔路口,娘突然收住脚,塞给冬子一样东西,然后急转身往回走。是一个鼓鼓囊囊的方便面袋子!不用看,里面装的是钱。那袋子是娘的钱包,她平时总宝贝似的带在身上。
冬子喉头一紧,想追上娘,把钱还回去。娘却笑着摆摆手,加快脚步,转眼间,隐在了槐花深处。
冬子仔细清点了一下,那些钱,居然有三千元。一张一张,全是娘积攒下来的辛苦钱,都熨帖地躺在袋子里。
只是,娘不知道,这些钱,在县城里买房,刚好够买一平方米。但,在儿子眼里,这一平方米的爱,铺展开来,便是整个世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既展现了山村的田园风光,也表现出冬子家地处山区,偏远贫穷,为后文冬子买房缺钱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父亲“嘿嘿地跟着乐”“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等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他的爱子之情。
C.小说叙事巧妙,“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这一插叙,既交代了冬子回家的原因,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心思细腻、疼爱孩子的人,她猜出儿子有心事,竭尽所能帮助儿子,她无私的爱感动了儿子。
【小题2】小说中的冬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以“一平方米的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中国书法程式美与个体生命创造并行不悖
肖云儒
中国书法以汉字的造型形象为单元,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与笔法、墨法、章法动态组合,将线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意趣普泛化、固态化、规律化、形式化,积以时日,便升华为一种程式,像草、隶、篆、行。这每一书写形态中,如草书,又凝固为章草、狂草、行草。各形态之间还嫁接出新的品种,如行隶、隶篆等等。艺术创作本来最忌重复和相似,艺术程式却偏偏强调“不易”和反复,中国书法也便要一贯强调认真切实地习帖学碑,讲究字的师从背景和文化渊源。
大家可能会提出一点疑问:强调“不变”的程式美学,会不会压抑艺术家的创造生命和创新思维呢?其实不然,中国书法程式既包含“形式”,也积淀着文艺论说中常常与之相对的“内容”,但这“内容”不是通常我们所指的文艺作品的人生及社会内容,它积淀的是抒情性内容,情绪性、审美性的内容。中国历代书法的传承与创新,实质上都是围绕着如何处理既有艺术程式和它所承载的生命体验、艺术体验之间的关系来展开的。正如电影《梅兰芳》中用纸质的镣铐所作的比喻,我们不能扔也扔不下那无形的镣铐,却又要在镣铐的拘束中让生命、情愫流淌。
中国书法史上创新有多种途径,在此集中谈一谈主要的三种类型:
第一,“程式进入型”创新。这是承续性、归纳性创新类型。譬如赵孟頫。他前期刻意用古,“尽仿古人” 。但由于他的文化底蕴有厚度,又有丰厚的个人体验,得以回溯到前人书写的情绪状态中。不但有融会贯通前人程式的能力,也能够使之与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情趣相熔接,因此逐渐写出了自家面目。这是一条通过对固有程式的深度进入,渐成大气象、营构新风景的路子。
第二,“程式突围型”创新。亦可称为程式冲决型创新。譬如历代的狂狷书法家,都是以生命冲决礼教,以真性童心冲决社会和艺术既有的游戏规则而实现创新的。作为一个大群体,情况又各有不同:有的是“心疾”之狂,如徐渭;有的是心性之狂,如怀素、张旭;有的是艺术之狂,如米芾;还有的是佯作之狂,如杨凝式杨疯子 。
不论是病狂、心狂、艺狂还是佯狂,狂癫精神状态都成为他们突围常态、突围传统、实现创新的强大动力,使他们在艺术创作中走出了中国文化常有的平和冲淡,带有强烈的冲决色彩甚至断裂感觉。但不能不注意的是,从创作准备层面看,他们都对传统程式有深厚的功底,他们把前人的程式融进了心里;从作品显示层面看,他们却把程式抛在了脑后;从作品质地层面看,他们又把程式化在了笔墨中。
第三,“程式构建型”创新。这一类可以于右任为例。于右任从研习北碑起步,传统程式功力极深。法古却不泥古,自有一番天真潇洒的仪态。在《秋先烈(秋瑾)纪念碑记》中,楷书中时见行、隶笔意,隶笔又常以行、楷笔法写出,很是和谐自洽,雍容大度。《右任墨缘》中 ,他的书法由局部创造到整体构建,由“集古字”到“立我法” ,实现了构建新程式的大创造。他以自家的个性与功力融行、楷、草为一体,创立了《标准草书》 ,成为一代新程式,惠泽后世……
以上三种创新类型,也可以说是处理书法程式与生命表达关系的三种方式。一种是深研细习、得其精粹,在既有程式的内里找到自己的个性、生命独特的表达方式;一种是把程式消化于心里,然后以感性的、激情的生命表达,狂放地冲决程式而呈现创新气象;再一种便是在对传统程式的开放融汇中,理性地为自己的生命表达和艺术追求构建新的程式法度。这三种创新类型今天都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节选自《中国书法的文化意义》)
【小题1】下列关于“中国书法程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把汉字的造型作为单元,对笔法、墨法、章法反复练习,形成动态化、规律化的造型组合。
B.中国书法一贯强调认真切实地习帖学碑,是因为书法程式强调“不易”和反复,艺术创作最忌重复和相似。
C.中国书法程式既包含文艺论说中的“形式”,也包括情绪性、审美性、社会性等抒情性“内容”。
D.围绕着草隶篆行等书法程式和它们所承载的生命体验、艺术体验,中国历代书法在不断传承和创新。
【小题2】关于中国书法的创新途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程式进入型”创新,要求书法家不但有融会贯通前人程式的能力,还能够融入自己的生命体验和艺术情趣,逐渐写出自家面目。
B.对于历代狂狷书法家来说,不论是病狂、心狂、艺狂还是佯狂,想要突围常态、突围传统、实现创新,狂癫精神状态都是他们的强大动力。
C.“程式构建型”创新,以于右任为例。他以自家的个性与功力融行、隶、楷草为一体,实现了构建新程式的大创造。
D.三种创新类型,将成为处理书法程式与生命表达关系的主要方式,今天都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程式将线的艺术表现和审美意趣普泛化、固态化、规律化、形式化……每一程式可有多种形态,各程式之间还可嫁接出新的形态。
B.强调“不变”的书法程式,正如《梅兰芳》中的纸质的镣铐,我们不能扔也扔不下,还要在镣铐的拘束中,创造生命,创新思维。
C.以生命冲决礼教的书法家,从创作准备层面看,他们把前人的程式融进了心里;从作品质地层面看,他们又把程式化在了笔墨中。
D.在《秋先烈(秋瑾)纪念碑记》中,楷书中时见行、隶笔意,隶笔又常以行、楷笔法写出,作者在对传统程式的开放融汇中,很是和谐自洽,雍容大度。

同类题3

阅读下面小说,回答问题。
此一时,彼一时
凌鼎年
下班的时间快到了,轰一声响,洞口被堵住了。
塌方发生得很突然,就那么几分钟,阿胡子班长、大马、阿三头、阿温他们四个被堵在了采煤工作面。世界仿佛与他们隔绝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上帝仅仅给了他们那可怜的几十个平方米的空间。吃的,没有;喝的,没有;空气,也越来越稀薄。
大马像绝望中的云豹,用铁铲发疯般挖着塌落下来的石块与煤屑。
停下!快躺下,都给我躺下!谁再乱动乱嚷,我揍扁他的脑壳!阿胡子班长一声断喝,大家乖乖地躺在了煤屑堆上。
四人中,阿胡子班长年龄最大,井下工龄最长,自然经验也最足。此时此境,不听他的听谁的。阿胡子班长要大家尽量少消耗体力,等待救援。四条汉子横七竖八躺着,谁也不出声。矿灯已被阿胡子下令关了,里面一片漆黑。除了彼此能听到别人的呼吸声、叹息声与辗转反侧声外,一切的声响都隔绝了。这简直是个让人发疯的空间。只听阿三头带着哭腔说:没戏唱了。八是发,四是死。咱四个,等死吧。
空气,越来越稀薄。死神似乎在逼近,至少感觉上是这样。阿胡子意识到如果这样下去,即使不饿死渴死,也会先精神崩溃,憋出毛病来。他故作满不在乎地说道:咱几个愁个屁急个屁,上面那些当官的才真急真愁哩。放心,只当在此面壁修炼几日,早晚会救我们出去的。来,说说心里话,假如大难不死,活着出去后最想干的事儿是什么?
这话题把沉闷压抑的空气撕开了个口子。大马来了劲。他说:矿灯房的阿菊,太有女人味,胖乎乎的,叫什么来着,性感,对,性感。凭什么办公室的眼镜搂着她跳舞。我要向眼镜挑战,追不到阿菊我他妈的不姓马!大马好似忘了是堵在井下,情绪高高的,想入非非,享受着精神上的胜利。
阿三头为了结婚风光排场,从牙缝里抠了又抠,省了又省,馋得他一想起吃就口水直流,他咂咂嘴说:早知小命玩完,存什么屁钱。我要是留着这吃饭的嘴巴出去,非把银行的钱全提出来不可。吃遍大饭店大宾馆,粤菜、川菜、湘菜、苏菜,统统尝个鲜,吃个遍。再美美地吃它几顿西餐,什么肯德基、汉堡包、热狗冷狗的,外国佬吃的洋菜洋点也品品味,咱也当回美食家。钱,钱算什么?结婚搞虚排场有什么意思,哪有吃实惠?
空气,越来越稀薄。阿胡子听着听着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话:早知这样,吵什么吵。想想真傻,兄弟间为几间破房子闹到打官司,真犯不着,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争到了又怎么样呢。阿胡子满嘴是很后悔的口气。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没想到冷锅里爆出个热栗子。一向温吞水般的阿温说出了石破天惊的话。忍忍忍,忍到阎王殿啦。结婚以来忍到现在,没过上一天舒心日子。要是这回死里逃生,上井第一件事:离婚!反正死都死过一回了,还顾那面子干啥。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我也是男子汉大丈夫嘛。阿温是出名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矿工中像他这样怕老婆的几乎找不出第二个。
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七扯八扯,谁也没想到身处险境的他们会说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心里话来,竟忘了时间的消逝,直到声音渐渐低下去低下去。
当阿胡子班长他们四人先后醒来时,发现已躺在了矿医院病床上。不久,四人康复出院。一切又都恢复了老样子:大马还是原来的大马;阿三头依旧早先那个样;阿温呢仍是先前那副气管炎相,没有人再提起井下的那些话,仿佛彼此都忘了一般。
空气清新,阳光灿烂。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不仅交代了故事起因、时间、地点和人物,还渲染了紧张的氛围,突出了阿胡子班长、大马等四人身处险境和恶劣的生存状态,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必要铺垫。
B.阿胡子班长年龄大,工龄长,经验足,大家都听他的。在危难中,他镇定自若,虽知获救可能性不大,但仍带领大家保存体力,关闭矿灯,终于等来了成功救援。
C.在阿胡子班长等四人“说心里话”场景中,小说采用了大量对话和环境描写,大马想追阿菊、阿三头想当回美食家、阿温想离婚,但他们获救后,又都恢复了原样。
D.综合全文来看,小说叙述的故事十分简短,情节也不曲折,阿胡子班长、大马、阿三头、阿温等四人虽是平凡普通的矿工,但性格圆滑而复杂,但故事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小题2】小说中反复写道“空气,越来越稀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小题3】“阿胡子班长悄悄地没声儿地去法院撤了诉”这句话,既是理解阿胡子班长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美术承载了中华美育大德至善的社会理想。自古及今,美术都是中华美育的重要承担者和传播者,蕴涵了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美德结合的价值观念。

②谈到中国传统美育,人们常会追溯到《礼记·乐记》之“乐与政通”和《诗大序》之“美教化,移风俗”的乐教、诗教思想。在这些思想中,美育具有近德、辅政的功能,并通过诗文、图画等形式共同实现。因此,从上古三代至秦汉魏晋,美术与“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的道德教化紧密相连。

③近代,虽然“美术”概念与相关学科建设均紧随历史进程不断更新,但以美辅德的美育核心观念依然未变。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说道:“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上世纪50年代,张葱玉在《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一文中指出:“人民和一切艺术工作者乃有可能接近并认识祖国艺术的伟大传统,从这些艺术品中得到营养和教育,从而发扬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论述可知,古今众多大家学者都认为美术能够滋养人心,进而辅翼德化、补益家国正道。

④另外,从古代以壁画、雕塑中的形象和故事来劝善止恶,到近代李叔同、丰子恺等人以护生等题材绘画引人向善,从诸种实例中都可以发觉:家国大德润濡了个体的至善,个体向善又融汇成国家和民族的大德。这其中,美术的功效不容忽视。以记录时代精神、蕴涵正能量的美术创作弘扬中华民族的大德与至善,恰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之所需。这种凝注道德关怀、家国意识之阳刚大气的艺术风范,既是中华美育传统赋予美术创作的天性,也是抵御和匡正时下某些形式浮华而本质虚空、一味推崇浅簿娱乐而忽视高远追求的艺术创作之利器。

⑤美术应担负起中华美育知行并重的实践使命。《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文化素来讲求知行并重,中华美育导源于此,这一特征随之浸润其身。

⑥全面、系统地研究美育理论是推进美育工作的必要基础,而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美育实践探索及相关经验总结也是望中所期。以美术为立足点,观察当前的美育实践,有如下几点有待思索的问题。

⑦在融媒体时代,需要找寻契合现代节奏和年轻人接受习惯的美育途径。比如,尝试更新经典美术作品传播手段,使其与大众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对接,滋育年轻人亲近经典的旨趣和能力。把美好的思想与情感传播给大众,才能在融入当代气息的同时承古开新,承嗣中华传统艺术渊雅精微之美。

⑧我国公众,包括整个青少年群体,与博物馆、美术馆的常态化亲近程度,还有深化、提升的空间。同时,目前还存在地区、城市之间美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面对这一现实困难,艺术类院校众师生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美育普及工作,部分院校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如成立美育实践基地、开展美术等艺术专业支教活动。

⑨努力构建一个崇美、知美、弘扬美、实践美的社会环境,让美育突破学院围墙,拓展到整个社会。近年来,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在硬件上为普及美育提供了一定支撑。但以美术全方位滋养民众身心,营造宽宏的美育空间,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⑩林风眠曾说:“艺术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艺术的第二种利器,是他的力!”这美与力,也是中华美育传统给予当代美术的一份殷殷希冀。以美术之美化育个体的醇雅人格,以美术之力推动全民族的文化责任。

(选自《人民日报》2019-3-24期,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乐与政通”和“美教化,移风俗”的乐教、诗教思想中可以看出美育具有近德、辅政的功能。
B.从夏商周至秦汉魏晋,美术与道德教化紧密相连,所以以美辅德是美育核心观念一直未变。
C.从古代到近代的各种实例中都可以发现美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大德与至善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D.要推进美育工作,首先要全面、系统地研究美育理论,也可以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美育实践探索并总结相关经验。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美术蕴涵了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美德结合的价值观念,是中华美育的重要承担者和传播者的观点。
B.美术与道德教化紧密相连,这是作者认为美术应担负起中华美育知行并重的实践使命的基础。
C.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后半部分作者以美术为立足点,就当前美育实践问题提出建议。
D.文章第三段运用例证法,论证了美术能够滋养人心的同时能够辅翼德化、补益家国正道的观点。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美术是抵御和匡正时下某些形式浮华而本质虚空、一味推崇浅薄娱乐而忽视高远追求的艺术创作之利器。
B.只有把美好的思想与情感传播给大众,才能在融入当代气息的同时承古开新,承嗣中华传统艺术渊雅精微之美。
C.为解决地区、城市之间美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部分艺术类院校已成立美育实践基地,开展美术等艺术专业支教活动。
D.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博物馆、美术馆在硬件上为普及美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要营造出宽宏的美育空间,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同类题5

文学类文本的阅读

富平柿树赞

在果树王国里,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往往是桃李橘柚,还有北方的苹果、南方的荔枝。而我,却特别钟情于柿树。前不久,到陕西富平走了一圈,更提升了我对柿树精神的认识,由钟爱上升到敬爱、景仰。

古老的富平,早在春秋时期就被称作“频阳”,即“接近太阳”的地方。唐代被称为“赤县”。

从盛唐时的中宗李显起,前后有五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分别是定陵(中宗)、元陵(代宗)、丰陵(顺宗)、章陵(文宗)、简陵(懿宗)。如果加上汉高祖刘邦老父的“万年陵”和西魏文帝的“永陵”,那里便有7座皇陵。这当然是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了。

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柿树。

据载,早在汉代,这里就开始种植柿树。星移斗转,柿树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千载不绝,富平竟被称为“柿子之乡”。连日本的吉野市博物馆都有记载:全世界柿子最大的产地是中国,而优生区在富平。好家伙!富平的柿子,世界闻名呵!

春夏时节,富平的柿树林是一道特别靓丽的风景线。山野之间,到处可以看见浓绿的柿树林。古朴农家的房前屋后,一团团青翠欲滴、绿雾缭绕的,全是柿子树。

这是一个堪称具有高尚气派的物种。不管是膏腴之地,还是贫脊山坡,它都能生长得葳葳蕤蕤,不怕酷热苦寒,不惧霜神旱魃,黙黙地生长,然后再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它非常低调,低调得在人们尽情享受着夏日瓜果香甜的时候,却将自己累累的果实,藏在绿叶之中,和那些赞美、颂扬离得远远的。

它也懂得保护自己。不到成熟的时候,你几乎找不到它的果实。即使你找得到它,你也不会动它。不知是猴年马月,有个熊孩子偷摘了一个青柿子,咬了一口。妈呀!呸呸呸,涩死了!熊孩子到处叫唤,满世界都知道了,生柿子是吃不得的!从此,不但再没有人敢动青柿子一指头,连馋嘴的小鸟都不会来亲它一口。岂不知,青柿子的苦涩却正在孕育着甘甜。君子之风呵!

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不到时机,是乱动不得的。这就是柿树给我们讲述的哲理。

到了深秋,您瞧吧!浓绿的柿叶褪去翠色,开始飘落。地上一片金黄。柿树呢,它褪尽铅华,身子长了一围,成熟了一些,风霜雨露,在它的身上留下了痕迹。树干上的老皮,裂成长长的块状,细细的沟纹,记下的是岁月的沧桑。上面的枝枝桠桠,像人海中伸出的手臂,屈屈伸伸,招呼着希望,呼唤着收获。

瞧!枝桠间挂着的,是一个个由绿变黄、由黄转赤的果实。“牛心柿”像一团团小小的火球,玲珑剔透;“玉带缠腰”则宛如高雅的宫灯,散发出诱人的红光。一串串晶莹的红宝石,一只只忽闪的大眼睛,逗得你口角流涎、心里痒痒的。

深秋的富平,满树是丰收的喜悦,漫山遍野都是柿树回报社会的温馨。好一幅大自然绘就的《万山红遍图》。有一位佚名的诗人写道:“一枝红玉向亭台,未惧霜寒入眼来。满院繁华皆散尽,倩姿独秀嫩香腮。”

富平的金秋,如诗如画,真是美不胜收!

富平的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曹村马坡唐顺宗李诵的丰陵前,有一棵柿树,至今已经有1000多年了。据说它曾经被那个农民出身的皇帝朱元璋封为“凌霜侯”。好家伙,柿树封侯,何等荣耀呵!怪不得它现在还能年产红彤彤的鲜柿1000多斤。“凌霜侯”是富平柿树的标志,是富平柿树的骄傲。它无愧于皇上的恩宠,更无愧于富平人民的养育之恩。

富平柿树给予人们的,远不止满口甘甜。历史的长河中,在水旱蝗灾的荒年,在战乱频仍的关头,田土颗粒无收,作为唯一可充饥果腹的食品,柿子曾经帮助饥饿的百姓度过艰难岁月。灾民把摔破的柿子和削下的柿子皮,捣和捣和,再加上一点谷糠,叫作“柿糠”,那就是灾荒年活命的“口粮”呵!

不要说灾年,就是革命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赴汤蹈火的前辈,都拿这东西当作粮食的。有一位叫齐心的老前辈,在晋察冀最困难的时刻,就曾经是靠这渡过难关的。

还有,当年老百姓把柿霜刮下来,积在瓶子里,又是糖,又当药。搁在稀粥里,甜甜的,那是孩子们的最爱;碰上口舌生疮,在缺医少药的年代,抹上一点,立马见效。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这正是对富平柿子最好的赞美。

富平人聪明,他们把柿子这一独特的资源,利用到极致。那巧手做出来的“合儿柿饼”,己经享誉中外了。上世纪80年代,富平的“合儿柿饼”,就曾经渡过海峡,给台湾同胞带去乡亲们的一片深情,让旅台多年的三秦游子心旌摇荡、赞不绝口。

一位在中央担任领导职务的老革命,在蒙受冤屈的年头,被下放到一家工厂改造。老百姓爱他,总想送点东西表示慰问,可他什么也不接受,唯一接受的就是几个柿饼。他将它放在案头,看着就想起了陕甘宁边区的烽火岁月,更坚定了对党的信赖以及对老百姓的尊敬之情。如今,“合儿柿饼”已经是上了县志的名产,是富平的一面金字招牌了。

柿树还留下过一些佳话。唐代有郑虔,幼习书法,却因为家贫,无钱买纸。他听说长安慈恩寺柿树如林,便到那里租了一间破屋住下,收存了一屋子柿树叶,闭门习字,后来竟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被唐玄宗称为“郑虔三绝”。

传说有一年,富平一座寺庙前的柿树结出了一蒂四果的奇柿,被认为是祥瑞,进贡给皇上。皇上一高兴,便向天下征集题咏。有位名叫广宣的青年才俊赋诗道:“珍木生奇亩,低枝拂梵宫。因开四分界,本自百花中。当夏阴涵绿,临秋色变红。君看药草喻,何减太阳功。”一下子就被点了翰林。瞧瞧!柿子和文化的情缘深着呢!

我要衷心地赞美柿树的精神。

它生长在土地上,不需刻意栽培,不求特别护养,就能长成参天大木。它不争荣宠,不慕虚名,一生都在默默地奉献。它奉献给社会的,不只是一份甘甜,还有许多许多,却不一定为人所知道……

我想,富平的柿树,是一个伟大的物种,更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它应该在大自然的历史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引起我敬慕之情的,却不是什么帝陵,而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柿树。”此句承接上文富平是风水宝地,有诸多陵墓之说,转入对富平柿树的描述。
B.第11段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平柿树在深秋结满果实的喜人景象。
C.文章开头写富平的帝陵意在为下文写富平柿树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过许多印记作铺垫,表达柿树是人类社会精神的楷模这一主题。
D.从盛唐时的中宗始,前后有五位皇帝陵墓在此,加上“万年陵”和“永陵”,便有七座,使富平成为了令人艳羡的风水宝地。
(2)为何富平柿树的精神值得赞美?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中说:“其实,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发生的规律。”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