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兴,字功起,蔡州人。少慷慨,多大节,力挽二石弓。至元十年,挟八骑适黄州,谒宋制置陈奕。奕使隶麾下,奇兴相貌,以甥女妻之。从奕出降,世祖命将军以取郡县未下者,平福、建、漳三州,以招讨使行右副都元帅。十六年,召入朝,侍燕大明殿,悉献江南所得珍宝,世祖曰:“卿何不少留以自奉?”对曰:“臣素贫贱,今幸富贵,皆陛下所赐,何敢隐俘获之物!”帝悦曰:“直臣也。”因奏所部士卒功,乞官之,命自定其秩,颁赏有差。漳州盗数万据高安寨,二年不下。兴命挟束薪蔽身,进至山半,弃薪而退,如是六日,诱其矢石殆尽,朔日夜燃薪焚其栅,遂平之。廿八年,除江西行省左丞,门无私谒。州民李怀继尚任侠,武断乡曲。某日至府有所嘱,兴执之,尽得其罪状,里中受其抑者咸诉焉,乃杖而徒之。卅年,世祖欲征爪哇,会爪哇黥使者,诏平章政事史弼帅师征之,兴副之。过七洲洋、历交趾界,造小舟浮海抵爪哇。初,爪哇与邻国葛郎构怨,爪哇王为葛郎王所杀。闻师至,遣使以其国山川、户口及葛郎国地图迎降求救。进击葛郎兵,大破之。兴还至答哈城,弼既遣使护爪哇王继者返,具入贡礼。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爪哇王继者果杀使以叛,合众而攻,兴等死战,却三百里得登舟。行六十又八日归国。诏治纵爪哇者,弼等皆获罪,兴独以不预议,赐金五十。成宗践祚,拜福建行省平章政事,汀州同知阿里挟怨告兴不法,召入对,尽得其诬状,阿里伏诛。武宗拜左丞相。卒,年六十九,谥武宣。

(节选自《元史·高兴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B.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C.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D.兴言/瓜哇虽降/倘中变/与葛郎合/则孤军悬绝/事不可测/弼亡听/兴深言其失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祖”,一般作为断代史开创者或该王朝承上启下的有为君主的特定庙号;一些朝代的正式建立者或统一天下的君主,也给予此庙号。
B.“朔日”,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古代对农历一个月某些特殊日子有特定称谓。如每月初为“晦”,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
C.“黥”,又称墨刑,指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也指在人体上刺字或图并涂上颜色文中“黥”与“黥首”“黥面”的“黥”意同。
D.“贡礼”,进贡的礼品。指古代藩属国或少数民族为谋求某种依托与援助而进献给中国皇帝的土产方物,也指臣民向君主呈献的礼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兴征战有勇有功。投诚后被世祖授为将军一职,攻取福、建、漳三州,升任右副都元帅:历经艰难抵爪哇,受降爪哇后,又大破葛郎国。
B.高兴耿直受帝喜爱。皇帝在大明殿设宴会招待群臣,当问及何不少留以自奉时,高兴回答皇帝的话使皇帝很是满意,直接称他是耿直之臣。
C.高兴平叛有谋有术。漳州盗占据高安寨,二年都未平定,高兴连续六日让军士背负薪柴进至半山,点火焚烧山寨栅栏,最终平定了高安寨。
D.高兴治境执法守法。有州民以威势擅自决断乡里是非,高兴弄清其犯罪事实后施以杖刑并判他徒刑;高兴被告违法,朝廷经查证实为诬告。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奏所部士卒功,乞官之,命自定其秩,颁赏有差。
(2)诏治纵爪哇者,弼等皆获罪,兴独以不预议,赐金五十。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19 12:10:0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王克敬,叔能,大宁人。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不上。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事闻,朝廷嘉之。番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番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拗蕃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B.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C.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D.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内外艰即丁内艰和丁外艰,丁内艰即母亲或祖母去世丁忧,丁外艰就是父亲或祖父去世丁忧,即遭遇亲属之丧,官员需回乡守制。
C.互市,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贸易的通称。隋唐以后,各王朝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宋、明时期同边疆各族进行的茶马互市也很频繁。
D.御史,官职名,自先秦时期设立以来,具有监察职能,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克敬处理政务,灵活机变。他前往四明监督互市,一改前任官员严兵自卫的局面,而是抚以恩意,日本人都很服帖,没有敢闹事的。
B.王克敬光明磊落,仗义执言。鄱阳出现严重饥荒,王都中擅自取出官仓粮食救济饥民,王克敬为他辩护,为此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C.王克敬仁政爱民,体恤百姓。他外任绍兴路总管时,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苦不堪,王克敬请求减少上交盐税。
D.王克敬实事求是,以民为本。他免除了为求取名爵的松江大户的粮额,虽然使国用减少,但使全郡的人都免受此事的危害。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

同类题2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秉忠,字仲晦。其先瑞州人也,世仕辽,为官族。曾大父仕金,为邢州节度副使,因家焉,故自大父泽而下,遂为邢人。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十七,为邢台节度使府令史,以养其亲。后弃而隐武安山中。久之,天宁虚照禅师遣徒招致为僧,以其能文词,使掌书记。后游云中,留居南堂寺。世祖在潜邸,海云禅师被召,过云中,闻其博学多材艺,邀与俱行。既入见,应对称旨,屡承顾问。秉忠于书无所不读,尤邃于《易》及邵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遁甲之属,无不精通。论天下事如指诸掌。世祖大爱之。后数岁,奔父丧,赐金百两为葬具,仍遣使送至邢州。服除,复被召,奉旨还和林。上书数千百言,世祖嘉纳焉。
癸丑,从世祖征大理。明年,征云南。每赞以天地之好生,王者之神武不杀,故克城之日,不妄戮一人。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至元初,帝命秉忠相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建城郭于龙冈,三年而毕,名曰开平。继升为上都,而以燕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筑中都城,始建宗庙宫室。八年,奏建国号曰大元,而以中都为大都。他如颁章服,举朝仪,给俸禄,定官制,皆自秉忠发之,为一代成宪。
十一年,扈从至上都。秋八月,秉忠无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
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有文集十卷。
(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B.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C.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D.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一个人行成人礼后,由父亲或长者给取的。取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易》也称《周易》、《易经》,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后来和《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一起并称“五经”。
C.“癸丑”为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中国历法上使用的纪年方法,十二天干和十地支顺序相配,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
D.中书省,古代皇帝直属的中枢官署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元朝中书省在远方还有一些派出机构,即各个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秉忠才华横溢,不拘一格。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出仕后又弃官隐居为僧。后受世祖召见,与海云禅师一起入府觐见,颇受赏识。
B.刘秉忠爱好读书,学问功底深厚。他于书无所不读,尤其精通《易经》及宋氏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
C.刘秉忠精通治理,敢担责任。他以天下为己任,通晓治理之道,善于古为今用,辅佐世祖建立元朝,并为元朝定规立制费尽心血。
D.刘秉忠恬淡闲散,好学不懈。身居高位后,他仍斋戒居住,粗茶淡饭,整日恬淡安静,与以往没有不同,常常诵咏诗词自娱自乐。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己未,从伐宋,复以云南所言力赞于上,所至全活不可胜计。
(2)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洪武八年,皇上以太子暨诸王久处宫掖,无以发抒精神,命西幸中都,沿道校猎,以讲武事。濂时奉诏扈从。十有二月戊午,次滁州驿,濂请游琅琊山,皇太子欢然可之,即约四长史同行。
自驿西南出,过平皋约三里所,望丰山盘亘雄伟,出琅琊诸峰上。居人指云:山下有幽谷,地形低洼,四面皆山,其中有紫微泉,宋欧阳公修所发。泉上十余步即丰乐亭,亭东数百步,即醒心亭。由亭曲而西可入天宁寺。今皆废,惟凉烟白草而已。濂闻其语,为怅然者久之。
复西行约三里许,有泉泻出于两山之间,分流而下,曰让泉,潺潺清澈,可鉴毛发。傍岸有亭曰“渐入佳境”,今已废,惟四大字勒崖石间。沿溪而过薛老桥,入醉翁亭。亭久废,名人石刻颇夥,兵后焚炼为垩殆尽。亭后四贤堂,亦废。亭侧有玻璃泉,又名六一泉,石栏覆之,栏下压以巨石,中流一窍通泉,径可五六寸,手掬饮之,温。
是日天阴,雪花翩翩飘,伯靖亟倡曰:“雪作矣,不还将何为?”濂游兴方浓,掉头去弗顾。历石径一里所,至回马岭。伯友追而至,伯清继之。伯友曰:“二客足力弱,不能从矣。”二客,伯贤,伯恭也。
蛇行磬折黄茅白苇间,莽不知所之,幸有宋熙宁舍利塔遗址累累,径行无疑。其路若穷,又复轩豁,峰回路转,盖九锁而至开化禅寺。寺院在琅琊山最深处,惜乎山皆童,而无蔚然深秀之处。
寺僧绍宁为具饭。饭已,引观庶子泉。泉出山罅中,乃唐李幼卿所发,李阳冰所篆铭。铭已亡,张亿书三字碑亦断裂,卧泉下。石崖上多诸儒题名,自皇祐、淳熙以来皆有之。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自幼卿博求胜迹,凿石引泉以为溪,作禅室、琴台,后人颇继其风,山中之亭几二十所。今荆榛弥望,虽遗迹亦无从求之,可叹哉!
夫亭台废兴乃物理之常,奚足慨?所可慨者,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第以处于偏州下邑,无名胜士若幼卿者黼黻之,故潜伏而无闻焉尔。且幼卿固能使琅琊闻于一方,自非欧阳公之文,安足以达于天下?或谓文辞无关于世,果定论耶?念元季绎骚,窜伏荒土,朝不能谋夕,今得以厕迹朝班,出陪帝子巡幸,而琅琊之胜遂获穷探,岂非圣德广被,廓清海寓之所致邪!是宜播之声歌,以侈上赐游观云乎哉。
(取材于明代宋濂《游琅琊山记》,有删节)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次滁州驿 次:临时驻扎
B.可鉴毛发 鉴:照
C.其路若穷 穷:荒僻
D.寺僧绍宁为具饭 具:准备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沿道校猎,以讲武事 ②第以处于偏州下邑
B.①濂闻其语 ②后人颇继其风
C.①过平皋约三里所   ②莽不知所之
D.①为怅然者久之     ②兵后焚炼为垩殆尽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欧阳公修所发
宋朝时欧阳修先生主持挖掘的
B.惜乎山皆童
可惜,山都太小
C.世间奇山川如琅琊者何限
世间像琅琊山这样奇丽的山川哪能限量
D.念元季绎骚
想到元朝末年战乱连绵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出游原因及时间,作者随皇上、太子及诸王外出,路过滁州游琅琊山。
B.作者看到山下的紫微泉、丰乐亭、醒心亭、天宁寺等景点现在都已成为废墟。
C.六一泉在醉翁亭旁边,流出的泉水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一样“水尤清冽”。
D.作者感慨琅琊山因李幼卿、欧阳修得以闻达天下,结尾感念并宣扬皇上的圣德。
【小题5】将文中划波浪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字或篆或隶或楷,或可辨或不可辨,山之东西,在在皆然,不特此泉也。
【小题6】宋濂笔下的琅琊之景与《阿房宫赋》中曾经“覆压三百余里”的阿房宫“可怜焦土”的景象相同,面对同样的景象,两位作者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潭。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槨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小题1】【小题2】【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B.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C.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D.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小题4】【小题5】【小题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夫人,汉制,列侯之母称太夫人。后来凡官僚、豪绅的母亲不论在世与否,均称太夫人。
B.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C.兵部,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兵部又称夏官、武部。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主事为各部司官中高级职务。
D.媵女是先秦时期汉族婚姻制度的一种风俗,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本意为随嫁,陪送出嫁。后来也可指随嫁,亦指随嫁的人,或者用来称呼姬妾婢女,也有送、相送的意思。
【小题7】【小题8】【小题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小题10】【小题11】【小题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2)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按竺迩,雍古氏,隶皇子察合台部。尝从大猎,有二虎突出,射之皆死。由是以善射名,皇子深器爱之。

太宗即位,尊察合台为皇兄,以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分兵攻西和州,宋将强俊领众数万,坚壁清野,以老我师。按竺迩率死士骂城下,挑战。俊怒,悉众出阵,按竺迩佯走,俊追之,因以奇兵夺其城。伏兵要其归,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擒俊。师还原州,降民弃老幼,夜亡走。众曰:“此必反也,宜诛之以警其余。”按竺迩曰:“此辈惧吾驱之北徙耳。”遣人谕之曰: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皇兄嘉其材勇,赏赉甚厚,赐名拔都,征行大元帅。

丙申,大军伐蜀,皇子出大散关,分兵令宗王穆直等出阴平郡,期会于成都。按竺迩领炮手兵为先锋,破宕昌,残阶州。略定龙州。遂与大散军合,进克成都。丁酉,按竺迩言于宗王曰:“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将以镇之。”宗王曰:“安反侧,制寇贼,此上策也,然无以易汝。”遂分蒙古千户五人,隶麾下以往。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谨斥堠,严巡逻,西南诸州不敢犯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亲王有异谋者,其将阿蓝答儿、浑都海图据关陇。时按竺迩以老,委军于其子。帝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西讨。按竺迩曰:“今内难方殷,浸乱关陇,岂臣子安卧之时耶?吾虽老,尚能破贼。”遂引兵出删丹之耀碑谷,从阿曷马,与之合战。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捷闻,帝锡玺书褒美,赐弓矢锦衣。四年,卒,年六十九。延祜元年,封秦国公,谥武宣。

(选自《元史·按竺迩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B.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C.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D.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辛卯,干支之一,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干支在中国古代只用于纪年。
B.太宗,是中国古代帝王常见庙号。庙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C.拜,用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有拜相封侯之说。
D.大散关,又称散关,自古为“川陕咽喉”,南宋诗人陆游曾有“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竺迩作战有谋。分兵攻打西和州,面对宋将强俊坚壁清野的战术,采用骂城激将、奇兵夺城、伏兵阻截的战术,最终取得胜利。
B.按竺迩治境有术。率领军队回到原州,面对降民的出逃和留下的老弱病残,并没有杀一儆百,而是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C.按竺迩安边有功。在按竺迩的建议下,宗王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严加侦察、巡逻,最终使西南边境得到安宁。
D.按竺迩平叛有勇。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面对秦王的叛乱,年老的按竺迩主动请战,勇猛如当年,取得胜利,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将以镇之。
(2)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捷闻,帝锡玺书褒美,赐弓矢锦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