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按竺迩,雍古氏,隶皇子察合台部。尝从猎,有二虎突出,射之皆死。由是以善射名,皇子深器爱之。

太宗即位,尊察合台为皇兄,以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分兵攻西和州,宋将强俊领众数万,坚壁清野,以老我师。按竺迩率死士骂城下,挑战。俊怒,悉众出阵,按竺迩佯走,俊追之,因以奇兵夺其城。伏兵要其归,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擒俊。师还原州,降民弃老幼,夜亡走。众曰:“此必反也,宜诛之以警其余。”按竺迩曰:“此辈惧吾驱之北徙耳。”遣人谕之曰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皇兄嘉其材勇,赏赉甚厚,赐名拔都,征行大元帅。

丙申,大军伐蜀,出大散关,分兵令宗王穆直等出阴平郡,期会于成都。按竺迩领炮手兵为先锋,破宕昌,残阶州。略定龙州。遂与大散关军合,进克成都。丁酉,按竺迩言于宗王曰:“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宜得良将以镇之。”宗王曰:“安反侧,制寇贼,此上策也,然无以易汝。”遂分蒙古千户五人,隶麾下以往。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谨斥堠,严巡逻,西南诸州不敢犯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亲王有异谋者,其将阿蓝答儿、浑都海图据关陇。时按竺迩以老,委军于其子。帝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西讨。按竺迩曰:“今内难方殷,浸乱关陇,岂臣子安卧之时耶?吾虽老,尚能破贼。”遂引兵出删丹之耀碑谷,从阿曷马,与之合战。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捷闻,帝锡玺书褒美。四年,卒,年六十九。延祐元年,封秦国公,谥武宣。

(选自《元史·按竺迩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B. 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C. 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D. 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大散关,又称散关,是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的咽喉,南宋诗人陆游曾有“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咏。
B. 雍古氏,雍古是元朝时的部落,以部落为氏。“姓氏者,标示家族血缘之符号也”,多以远祖食邑的地名表明。
C. 拜,按照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有拜相封侯之说,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 辛卯,干支之一,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干支在中国古代只用于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法并行。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按竺迩作战有谋。分兵攻打西和州,面对宋将强俊坚壁清野的战术,采用骂城激将、奇兵夺城、伏兵阻截的战术,最终取得胜利。
B. 按竺迩治境有术。率领军队回到原州,面对降民的出逃和留下的老弱病残,并没有杀一儆百,而是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C. 按竺迩安边有功。在按竺迩的建议下,宗王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严加侦查、巡逻,最终西南边境得以安宁。
D. 按竺迩平叛有勇。中统元年,世宗即位,面对亲王的叛乱,按竺迩虽然年老,主动请战,勇猛如当年,取得胜利,得到皇帝的嘉奖。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宜得良将以镇之。
(2)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5-18 07: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月鲁不花,字彦明,蒙古逊都思氏。生而容貌魁伟,咸以令器期之。未冠,父脱帖穆耳以千户职戍越,因受业于韩姓先生,为文下笔立就,粲然成章。就试江浙乡闱,中其选,居右榜第一。俄登元统元年进士第,授将仕郎、台州路录事司达鲁花赤。至正元年,除吏部员外郎。奉命至江浙籴粟二十四万石,至则第户产之高下,以为籴之多寡,不扰而事集。既而军饷不给,又奉命出籴于江浙,召父老谕曰:“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盔賊何?夫讨贼者必先粮饷,以我不汝扰,故命我复来,盖讨贼即所以安民耳。父老其谓何?”众咸应曰:“公言是也。”不逾月,粮事以毕。升吏部郎中,寻拜监察御史。首上疏言:“郊庙礼甚缺,天子宜躬祀南郊,殷祭太室。”帝嘉纳之。会方重选守令,以保定密迩京畿,除保定路达鲁花赤。会贼北渡河,日修城浚濠为战守具。廷议发五省八卫军出戍外镇,月鲁不花疏愿留其兵护本郡,遂兼统黑军数千人及团结西山八十二寨民义军,势大张。贼再侵境,皆不利,遁去。升中奉大夫,锡上尊四、马百匹。僚佐增秩有差,别降宣敕俾赏有功者。召还为详定使。保定民不忍其去,绘像以祀之。俄改山南道廉访使。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给言投降弗纳。于是贼即登舟攫月鲁不花,令拜伏,月鲁不花骂曰:“吾朝廷重臣,宁为贼拜邪!”遂卒。当遇害时,麾家奴那海剌杀首贼。事闻,朝廷赠摅忠宣武正宪徇义功臣、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谥忠肃。
(《元吏·月鲁不花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B.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C.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D.浮海北而往/道阻/还抵铁山遇倭/贼船甚众/乃挟同舟人力战拒之/倭贼绐言/投降弗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冠是指古代男子未成年,男子刚成年时称为弱冠,古时男子成年的年龄为20岁。
B.乡闱又称乡试,明清两代因常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参考的人大部分为举人。
C.祭太室就是皇帝在太庙祭祀,最初太庙只供奉皇帝先祖,后来也有个别皇后和功臣。
D.卒即死亡。在古代对死的称呼也要讲宄严格的等级。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月鲁不花仪表不凡,少有才学。人们也都对其给予厚望,认为他会成为优秀的人才。他也果不负众望,参加考试高中右榜第一名。
B.月鲁不花施政有法,耐心周到。他在收购粮食的时候,能够根据每户的不同情况区分对待,更可贵的是还能对百姓晓之以理,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
C.月鲁不花重视守备,勇于担当。为抵御敌人,他命令每天修治城墙疏浚护城河,修造守城器具,主动申请由其管辖的部队保卫本郡,并最终取得胜利,受到皇帝嘉奖。
D.月鲁不花坚守气节,至死不渝。面对倭寇的威逼,他毫不退缩,直到最后一刻还在指挥家仆抗击敌人,直至牺牲。其壮举传到朝廷后,受到朝廷一系列的追赠表彰。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第一句和课文中的第二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天子宵衣旰食,惟恐泽不下民而民不得其所耳,然奈盗贼何?
(2)山去人稍远,惟先生乐游,而从者多艰其昏晨之往来,故遂择其窊而室焉。(《苦斋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丘处机,自号长春子。儿时,有相者谓其异日当为神仙宗伯。年十九,为全真学,师重阳王真人。重阳一见处机,大器之。金、宋俱遣使来召,不赴。
岁己卯,太祖①命近臣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未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之方,则对以散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于是赐之虎符,副以玺书,不斥其名,惟曰“神仙”。一日雷震,太祖以问,处机对曰:“雷,天威也。人罪莫大于不孝,不孝则不顺乎天,故天威震动以警之。似闻境内不孝者多,陛下宜明天成,以导有众。”太祖从之。
岁癸未,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处机请曰:“天道好生,陛下春秋高,数畋猎,非宜。”太祖为罢猎者久之。
时国兵②践蹂中原,河南、北尤甚,民罹俘戮,无所逃命。处机还燕,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由是为人奴者得复为良,与滨死而得更生者,毋虑二三万人,中州人至今称道之。丁亥,为旱祷,期以三日雨,已而亦验。六月,天大雷雨,太液池岸北水入东湖,声闻数里,鱼鳖尽去,池遂涸,而北口高岸亦崩,处机叹曰:“山其摧乎,池其涸乎,吾将与之俱乎!”逐卒,年八十。
【注】①太祖:元太祖,成吉思汗。   ②国兵:元兵。
【小题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又明年,趣使再至   趣:兴趣
B.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饬:严整
C. 太祖深契其言 契:投合
D. 民罹俘戮,无所逃命 罹:遇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日忽语其徒//吾其还也
B.对以敬天爱民为本//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C.太祖从之//夫晋,何厌之有
D.似闻境内不孝者多//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
——丘处机于是和十八名弟子一起前往会面
B.不斥其名,惟曰“神仙”
——没有称名道姓地指责他,只称呼他为“神仙”
C.太祖大猎于东山,马踣
——太祖在东山举行盛大的游猎活动,骑的马仆倒了
D.使其徒持牒招求于战伐之余
——让门徒拿着文书在战后招寻一些需要救助的难民
【小题4】有记载说,丘处机去世后,一些百姓因为他的无量功德而将其作为隆重祭祀的对象。根据文意,概括说明丘处机的无量功德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畅师文,字纯甫,南阳人。师文幼警悟,家贫无书,手录口诵,过目辄不忘。弱冠,谒许衡,与衡门人姚燧、高凝皆相友善。陈时政十六策,丞相安童奇其才,辟为右三部令史。丞相伯颜选为掾属,从定江南,及归,舟中惟载书籍而已。除东川行枢密院都事,尽心赞画,多所裨益。修府舍,发地得银五十锭,同僚分师文十锭,不受,用以修庙学及传舍,余作酒器给公用。承制改同知保宁路事,治尚平简,反侧以安。
拜监察御史,纠劾不避权贵,上所纂《农桑辑要》书。迁陕西汉中道巡行劝农副使,置义仓,教民种艺法。就佥本道肃政廉访司事,黜奸举才,咸服其公。徙山南道。松滋、枝江有水患,岁发民防水,往返数百里,苦于供给,师文以江水安流,悉罢其役。驸马亦都护家人怙势不法,师文治其甚恶者,流之。大德二年,改山东道,入为国子司业。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顷之,以疾家居。擢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副使,又以疾不赴。
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遂为丰年。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职田米积之盈屋,曰:“我家几人,能尽食此乎!”呼贫士及细民,恣其取去。廉访分司官前后至者,必先谒师文,称为先生。师文在任未久,境内晏然。
奉旨撰《王勃成道记序》等文,赐银贰铤,不受。考河南乡试归,次襄县,卒于传舍,年七十一。赠资政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追封魏郡公,谥文肃。
(选自《元史·畅师文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B.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C.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D.修《成宗实录》/赐钞壹百锭/不受时制/作多出其手/除太平路总管/时大旱/师文捐俸/致祷不数日/澍雨大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魄还未强壮,所以称作弱冠。
B.道:文中指古代行政区划名,在汉朝才开始出现,后各朝代“道”的管辖范围不尽相同。
C.公:文中指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春秋时期有五等爵位,依次分别是公、伯、侯、子、男。
D.义仓:旧时储粮备荒的一种社会习俗。由国家组织、以赈灾自助为目的的民间储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畅师文喜欢读书,才干受人赏识。他家穷没有书,就手抄口读,他从江南回朝时,船中只带书籍;他因才干被丞相安童征召为右三部令史。
B.畅师文一心为公,不贪私利。他任东川行枢密院都事时,全力谋划;他不接受同僚分给的银子,将这些银子用来修庙学、驿站和制作公用洒器。
C.师文体恤百姓,有政绩。他教百姓耕种之法;他在山南道时,免除了百姓的防水劳役;他在多地任职时展现了突出的治理能力。
D.畅师文乐于助人,受人尊重。他将公家多余的粮食送给贫穷的士人和百姓;廉访分司前后来的官员,必定先拜见他,并称其为先生。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为陕西行中书省理问官,决滞狱,不少阿徇。
(2)当涂人坐杀牛祈雨,囚系者六十余人,师文悯而出之。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德基传
(明)宋濂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乃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元珪,字君璋,广平人,少简重。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历。十七年,从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枢密院奏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
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其乡里者,元珪力矫之。累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初朱清、张瑄以金币赂当道,及败,具籍受赂者姓名,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议政中书,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朕左右。”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珪奏曰:“今经理江淮田亩,以增多为能,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也。”
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三年卒。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幸上都 幸:帝王亲临(某处)
B.多私其乡里者 私:偏袒
C.宰相韪其言   韪:(认为)不对
D.第以增多为能 第:只管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吴元珪关心人民疾苦一组是(  )
①元珪力矫之②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③惟元珪一无所污
④元珪奏其事,诏赐钱赎之⑤固争月余 ⑥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
A.①②⑤B.②④⑤C.①③⑥D.③④⑥
【小题3】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 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B.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C.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D.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儿不花上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有司赋役当务均一/军官袭职惟传嫡嗣/帝并嘉纳之。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元珪认真执行皇帝的命令。有一次接到取御药的命令后,他乘坐驿车,不到一个昼夜就从大都万岁山把药取回了上都,使皇上感到非常意外。
B.吴元珪敢持不同意见。江淮漕运官上奏想要重新核查江南的田亩数,元珪认为江南每户都有额定的人口,田地也有额定的亩数,轻易改变会带来不小的害处。
C.吴元珪关心百姓。他上奏认为,有关部门在江淮田地的经营管理上赋税苛刻繁重,使得百姓一天比一天困苦,担心这样下去意料不到的变故可能发生。
D.吴元珪一直深受几代皇帝重用。世祖、武宗、英宗等都对他委以重任,言听计从,并多有嘉奖。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
(2)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