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

----梅岭古道随想

王威廉

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古道梅关,是一道无形的界限,来和去,进与出,每一遭,都是一场命运的浮沉,无所适从的渺小个人,怎能不深深喟叹呢?

⑥人的命运,永远被某种更大的情势所裹挟。古道如人,像梅岭这样重要的道路,自然无法逃脱。文天祥的《南安军》一诗,读来至今让我觉得荡气回肠:“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同谁出?归乡如不归!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写这首诗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元军俘虏了,向北方押解走过梅岭,他的心碎裂了,红梅如血,白梅如尸布。岭南那原本的流放之地现在成了大宋的最后根据地,如今根据地也没了,山河彻底易主,向南向北的含义截然相反了。东坡向北路过梅岭,那是梦寐以求的还乡之旅,而文天祥的北上,却是“归乡如不归”的惨烈。国已倾覆,何来家园?对比同时期的胜利者,他们的心境是轻松明快的,率军南下灭宋的元主将伯颜,在走过梅岭时写了《度梅关》一诗:“马首经从梅岭归,王师到处即平夷。担头不带关南物,只插梅花一两枝。”伯颜是那么巧妙地写出了征服者的真正傲慢,看似不经意地在行囊上只插了一两枝梅花,却是一种更强大的宣告:不是不带走你们南关的物产,而是天下都是我们的了,用不着了!

⑦如今,我的微躯站在隘口,被苍老的风吹着,我真切意识到时间的诡异,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只有地球上的这个地址还没有变,虽然也是暂时的,但这是唯一可以确信的事物了。因为石头的“暂时”,要长过无数人的生命。我只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今日岭南无疑已成中心之一,五岭的山壑也被科技的发展轻松逾越,今天要是说句“曾见南迁几个回”,恐怕有点儿戏谑和玩笑的含义了,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过五岭迄今已经十五年。来岭南不再是流放,而是相反---寻梦。那么,东坡写梅岭的诗,今天还能打动我吗?我相信东坡就是东坡,他总有在千百年之后依然直击人心的本领。

⑧这一次,东坡先生终于遇赦北回了。他往北走,往回走,不急不缓,终于,又到了梅岭,不管心境还是思绪与以往全然不同。他又赋诗一首《赠岭上梅》:“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我们看到的已经是一个成熟审慎的东坡,他也许是带着些许希望的欢悦的,但这欢悦已经被流放的生活化成了一种内心的笃定与超然。君虽然还没来,我却没有格外的焦急,我有的是旷达的耐心,哪怕青梅变成了黄梅,我却觉得那更美。只因为,我已经不再是一颗酸涩的青梅。

⑨同行者都返回了,我一个人走下梅关的另一侧,坐在一处石台上,享受一会儿天地间的孤独。附近只有一家小店,我要了一杯褐黄色的土茶,慢慢喝着,满口苦涩,心中竟然充满了“过尽行人君不来”的感慨。我没有在这里约过、错过什么人,但依然渴望遇见什么,也许遇见的就是这一番历史的感慨吧,归根结底,渴望遇见,这是生而为人的那一份固有的期盼之心。正是这份期盼之心,让我们在道路上启程、停歇并最终抵达。

(取材于《散文》2016年第5期)

【小题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梅岭古道亲眼看到了斧凿的石壁、千年的石阶、茂盛的梅花。
B.从梅岭古道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
C.古人之所以写下赞美梅岭古道的无数诗篇,本质原因是这里绝美的风景。
D.作者欣赏东坡先生的道风仙骨,并从东坡的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真谛。
【小题2】文章第⑥段引用文天祥和伯颜的诗有什么作用?
【小题3】赏析第二段划线的文字。
【小题4】文章第⑦段写到“只要能超越眼前的这一切,就能看到没有不变的中心与边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13 10:26:0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先生
胡 炎
文先生很斯文,是个读书人。读书人往往有一个标志性的物件——眼镜。文先生的眼镜很普通,但是戴在他脸上,就使人显得特别儒雅。不过,这并不是文先生最突出的特征,文先生最突出的是头发,长长的一绺,盘绕在光亮的脑门上。文先生不时会下意识地用手理一下,理得纹丝不乱。
文先生原在一家企业做宣传工作。这一点,小街上的人都知道。这条小街上的人多半没什么文化,也没多少钱,文先生在这里就显得鹤立鸡群了。
这样一个读书人,谁也不会把他与菜贩子挂上钩。然而世事弄人,文先生所在的企业倒闭了,他成了失业者。
于是,在某个清晨,这个斯文人静静地坐在小街一侧,面前摆着一个蔬菜摊,手里捧着一本书,开始了卖菜的生涯。
老罗头照例早起,背着手在小街上晃悠。他往这个斯文人身上扫了一眼,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走近前去,上下打量一番,突然一声惊呼,差点把文先生吓得跳起来。
“嘿!文先生,是你呀!”
文先生苍白地笑笑:“大伯早!”
“咋回事,这是?”老罗头指着他的蔬菜摊。
文先生苦笑一下,说:“企业垮了,混口饭吃。”
老罗头将信将疑。他怀疑有怀疑的道理。即便文先生失业了,总该有些积蓄吧,何至于沦为小菜贩?
文先生告诉他,自己是真穷。他离婚的妻子得了重病,以前的积蓄都接济她了。而老罗头记得很清楚,当年,文先生的妻子是跟一个有钱人跑了。
“那个人玩弄了她,然后弃之如草芥。”文先生说了句文绉绉的话。
老罗头把八字眉挑起来,说:“这样的女人你还接济,你缺心眼呀!”
文先生理了理头发,叹了口气,不说话。
老罗头知道自己的话触到了文先生的痛处,忙岔开话题,问文先生在看什么书。文先生听到“书”,兴致顿时高了,把书皮一亮:“《水浒传》!这里面个个都是英雄,扶弱济困,除暴安良。”
老罗头哈哈笑起来。这个读书人,原来是个穷书生;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书生,偏偏崇拜英雄,真是可笑!老罗头一路笑着往回走。他觉得,这个文先生在他眼里原是高高在上的人,一下子渺小得像一只蝼蚁。
小街人听了老罗头的活体广播后,都以为是开玩笑。然后,他们在文先生身边围成一个圈,确认了“玩笑”的真实性。这样也好,文先生不用揽客了。他的蔬菜洗得干净,水灵新鲜,很是惹眼,不多时,便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一抢而空。
这样过了几天,小街人不再像看猴似的看待这个落魄的读书人了。但是,麻烦又来了。
“生意不错嘛!”二眼子说。二眼子人高马大,站在文先生面前,像座黑塔。
文先生不认识他,问:“您买菜?”
二眼子插着腰,虎着脸,朝旁边的摊位使了个眼色:“去打听打听,啥叫规矩。”
文先生这才发现,旁边的摊贩都在盯着他。盯着他的,还有老罗头。老罗头朝他招招手,文先生走过去。老罗头的嘴贴在他的耳廓上,一团湿热的气流钻进了他的耳孔。文先生明白了,这条小街背后有一只手,二眼子是来收保护费的。
“朗朗乾坤,岂容他胡作非为!”文先生义愤填膺了。
老罗头赶紧捂他的嘴:“连警察都拿他没办法,你逞什么英雄?算了吧,好汉不吃眼前亏。”
文先生不答话,回到摊前。二眼子伸出手,文先生不理,捧起《水浒传》来读。二眼子急眼了:“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不知道马王爷长了三只眼!”说着,一脚踹了蔬菜摊。文先生的目光还在书上,有点处乱不惊的气概。待二眼子走出几步,文先生把书放下,拿起秤砣,一声怒吼,砸在二眼子后脑勺上。
一时,四周鸦雀无声
文先生的眼镜掉在了地上,被他情急中踩断了一条腿。他蹲下身摸索了一阵,找到眼镜,把这副断了腿的眼镜架在鼻梁上。文先生的头发垂了下来,看上去有几分滑稽。喘了几口气,文先生拿出手机,拨了“120”,又拨了“110”。
警察来的时候,二眼子已经坐起来了,后脑勺鼓了个包,却没见血。二眼子想跑,被警察摁住了。文先生拿起《水浒传》,朝众人看了一眼,竟然露出一丝微笑。走上警车时,他理了理头发,那绺垂落的长发,顿时纹丝不乱地回到了脑门上。
(选自《百花园》2016年第8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和结尾写文先生的眼镜和头发,既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又使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B.小说在前文交代文先生在小街显得鹤立鸡群,为后文小街人围观文先生卖菜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C.小说中的老罗头心胸狭隘,欺软怕硬,但他对人也有热心的一面,可以说,他是小街人的代表。
D.小说善于为人物画像,比如通过对二眼子的语言、行为、神态等的描写,刻画出一个恶霸形象。
【小题2】请简要分析画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3】文先生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摘编自《统计局: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359亿元同比增长8.5%》中国网财经版2018年6月14日)
材料二:“未来十年是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的新零售时代。”2016年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
“盒马鲜生是阿里巴巴为探索新零售而创造的一种新型超市业态。”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说,“我们创造盒马,是希望探索中国的新零售之路。”按照设计构想,盒马鲜生的目的是通过数据驱动,线上、线下与现代物流技术完全融合,从而为消费者创造出30分钟极速送达的智能购物体验。
“传统的零售行业是以“贷’和‘场’为中心的,新零售的核心是真正回到以‘人’为中心的时代。未来会通过天猫,让电商和线下商业机构紧密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以实体门店、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为核心,通过融合线上线下,实现商品、会员、交易、营销等数据的共融互通,向顾客提供跨渠道、无缝化的购物体验。”张勇说。
(摘編自于洋《“新零售”推动商业模式变苹》,《人民日报》2017年08月31日20版)
材料三:从百货,到连锁,到超市的前三次零售革命要么在成本,要么在效率,要么是在体验方面有根本性的变化,而第四次零售革命在这三个方面都会产生提升。消费的变更指引了第四次零售革命的方向,技术的升级为这种变革做了支撑。我们认为人工智能成功的必要条件:一是大数据;二是要有跨界数据科学家;三是要有计算资源;四是应用场景和边界清晰,例如:京东的无人机场景应用。
未来的零售本质?我们认为还是成本、效率和客户体验。人工智能引领的新零售,在不断的优化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方面,供给端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需求端会是所见即所得,谁想谁得。人工智能会渗入到零售的方方面面,但是我认为人工智能仅仅是一种变革,而不是一种能力,它只能辅助人类,不能代替人类。
(摘编自京东集团副总裁杨平《人工智能和未来的零售》2017年9月深圳演讲实录)
材料四:2018年4月28日,位于广州天河曜一城的广州首家“盒马鲜生”正式开业,店内可边逛边吃,还可直接在APP下单,门店附近3公里范围内,生鲜最快30分钟可以送货上门。
无论是天猫,还是腾讯,已经入场新零售,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地区已然成为新零售的桥头堡,面对重构商业价值的浪潮,千古商都广州又将呈现怎样的商业新格局?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实体零售五年来首次回暖,社会零售进入黄金期。巨头纷纷布局新零售,或许正是看中了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随着盒马鲜生落地广州,其他零售新物种的陆续现身,新零售业态和广州将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摘编自《盒马模式重塑广州零售业态?》《南方日报》2018年05月03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间,虽然部分月份有小幅增加,但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月同比增长速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
B.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月绝对量为149176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24819亿元,同比增长为30%,说明新零售发展迅猛。
C.2018年1-5月份,乡村与城镇相比,消费品零售额绝对量低,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高,这说明乡村消费品零售市场潜力大,是今后的主要消费地。
D.2018年5月份,按消费类型来分,在四种主要消费类型中,商品零售绝对量达到27038亿元,占据绝对优势,饮料类同比增长7.1%,同比增长率最低。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勇认为,电商会和线下商业机构紧密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开展以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新零售,向顾客提供全新的购物体验。
B.从百货,到连锁,到超市的前三次零售革命分别在成本、效率、体验方面有根本性的变化,新零售就是在这三个方面都有提升的零售。
C.京东集团副总裁杨平认为新零售成功的必要条件,除了大数据、跨界数据科学家、计算资源之外,还有应用场景和边界清晰。
D.面对重构商业价值的浪潮,广州虽然是千古商都,有着得天独厚的营商环境,但在新零售的尝试方面,落后于上海。
【小题3】关于新零售,材料二、三、四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逐渐得到扩散和传播,最终为多民族所使用、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很显然,这也正是它能够成功申遗的最根本的原因。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对于很多现代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来说,对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却可能有些不以为意,认为这是标准的“老皇历”了,对现代人的生产、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呢?尽管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也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确实有所减弱,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数千年,二十四节气在延续过程中所产生的“误差”却很小,现在的农田作物耕种也没有脱离原来的节气规律。所以在中国北方农村地区,很多农村居民可能不知道一些现代节日,但是对于二十四节气却耳熟能详,并且仍旧在根据它们指导和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影响显然不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已经全面渗入我们的生活。比如很多地方的百姓会按照“小雪腌菜,大雪腌肉”来准备自己的生活物资;比如清明吃青团、立秋吃西瓜的风俗依旧流行。尤其是每年到了冬至时节,到底是应该吃饺子还是吃汤圆,南北方的网友几乎每年都要“论战”一番,彼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也正是在这样的“论战”当中,人们继承、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增加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网友对这种“论战”的参与热情,显然也正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二十四节气,既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与我们现在所提倡重视自然规律和生态保护,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也就意味着它仍旧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摘编自新华网)
材料三: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专家认为,二十四节气成为人类非遗代表作,表明其除了作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中国对于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对于促进人类的发展有非常大的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苑利说,由二十四节气而生成的农耕经验在实践过程中,自乡村社会来传承。因此,申办成功后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项目的尽快落地——让真正的传承者发挥作用,以显示出项目自身的社会效益。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任重道远,将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根据已制订的保护计划,与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一道积极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认真履行各项义务和责任,让更多的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人认识、了解二十四节气这一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活动。
同时,创造条件确保相关社会和群体在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传承与保护行列,激发其积极性和自觉性,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说起,接着交代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然后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根本原因。
B.材料二首先否定了很多现代人对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不以为意的态度,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文化意义。
C.材料三首先肯定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对整个人类的文化贡献,接着阐述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的传承和保护问题。
D.三则材料阐述的共同话题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申遗成功,三者在内容上从概念到文化意义再到传承保护,构成了有机联系。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引发新闻媒体关注,这使得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具有了新闻价值。
B.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下半年在6日、21日前后。
C.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气候、天气预测与利用的水平越来越高,二十四节气对于农田作物耕种将会基本上失去指导功能。
D.南北方的网友对具体时节吃什么的“论战”,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二十四节气在现代社会仍旧深具影响力的证明。
E.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后,必定会使二十四节气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小题3】结合材料三,简要概述如何实施对二十四节气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