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仙子·夜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注)①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只做过“嘉兴路吏”,创作此曲时,他旅寄江湖,已十年不归。   ②灯花:油灯结成花形的余烬。    ③新丰孤馆:《新唐书·马周传》记载马周未发迹时,曾旅居新丰,受尽店家冷遇。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句,写秋雨绵绵,梧叶声声,烘托出秋天萧瑟的氛围。
B.“三更归梦三更后”一句,写作者半夜才回到故乡,更显出漂泊江湖的凄苦。
C.“一声”、“一点”、“三更”的反复咏叹,更使人感到长夜难捱的凄凉和寂寞。
D.末句“都到心头”四字戛然而止,欲语还休,却有引人遐思、令人回味之功。
【小题2】“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三句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念亲人,而以年迈双亲的忧思把自己的思念抒发得更加深婉动人。下列诗句中使用了类似手法的一项是
A.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B.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渡江汉》)
C.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
D.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
【小题3】“落灯花”一句源自南宋赵师秀的《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请分析本曲与赵诗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9-20 11:06:1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小题1】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B.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C.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D.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除讽喻诗外,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也很有名。
B.“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如《十五从军征》、《陌上桑》等。
C.翰林学士,官名。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唐代诗人李白也曾经担任此职。
D.左拾遗,是一个古代官职,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唐代诗人杜甫也曾担当此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2)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问题。

外家南寺

元好问

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夜风露觉秋偏。

 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

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

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

注:①外家:作者自幼过继给叔父,“外家”当指叔父的娘家。②元好问:金末元初诗人,金亡不仕。金哀宗天兴二年春,因汴京守将叛变而沦为亡国奴,被蒙古监管。直到蒙古太宗十一年,他才返回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此诗作于回乡不久。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高岸移深谷”一句虚景既比喻世事发生了巨大变化,暗指国破家亡,又与眼前的实景相映衬,虚实结合,更增悲壮之情。
B.诗歌的前两联寓情于景,情景相生。诗人选取“秋悟”“风暴”“残阳”“乱蝉”等萧瑟、肃杀的意象,准确而有力地渲染了悲秋的氛围。
C.诗的后四句侧重叙事,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抚今忆昔,无限感伤。
D.“去国”即故国,指已覆灭的金朝。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表达了想要建功立业的愿望。
E.这首诗所抒写的主要是一种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与金源的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
【小题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陶潜传
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也。曾祖侃,晋大司马。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命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潜有脚疾,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既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弘欲邀延之坐,弥日不得。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潜;潜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无酒,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潜不解音律,而蓄素琴一张,无弦,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郡将尝候之,值其酿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漉毕,还复著之。
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元嘉四年,将复征命,会卒,时年六十三。谥号靖节先生。
(选自宋本《陶潜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学,善属文   属:连缀,写作B.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 候:安抚
C.于半道栗里要之  要:邀请D.使一门生二儿舆篮舆 舆:抬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即便就酌,醉而归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B.①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    ②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
C.①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 ②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
D.①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②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B.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C.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D.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潜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日造潜/每往/必酣饮致醉/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司马在晋代为三公之首,掌管军事。由此可见,陶潜的曾祖陶侃曾在朝中任高管。
B.三径意为归隐者的家园或是院子里的小路。“三径就荒,松竹犹存”就包含了归隐意。
C.义熙是东晋皇帝晋安帝司马德宗的年号,古代帝王在位期间只能使用一个年号,如“康熙”。
D.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的称号。
【小题5】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
①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②躬耕自资,遂抱羸疾
③公田悉令吏种秫,曰:“吾常得醉于酒,足矣。”
④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
⑤潜不解音律,而畜素琴一张
⑥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
A.①③⑥B.③④⑤C.④⑤⑥D.②⑤⑥
【小题6】下列叙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陶潜,博学多识,聪颖洒脱,卓尔不群,擅长写文作诗,他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安贫乐道,这一形象被时人认为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
B.陶潜,曾因亲人的去世,家里贫穷,去做了州祭酒,但嫌官场烦琐,任职不久,就解职回家,此后,还担任过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
C.陶潜,既即不接受江州刺史檀道济的馈赠,起初也不愿意同江州刺史王弘交往,更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突出地反映了他的性情“高趣”。
D.陶潜,曾将颜延之赠送的二万钱全都送至酒家,有酒便酌,他的宅旁栽满菊花,他抚弄无弦琴,可见他性格豁达,品行高洁。
【小题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
(2)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楙,字长孺,显谟阁直学士同之曾孙。入太学。淳祐七年举进士。调常熟尉。公廉自持,不畏强御,部使者交荐之。调婺州推官。疏决滞讼,以创繁裁剧称。改知嘉定县。岁大水,劝分和籴,按籍均敷。发运使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俱特荐于朝,签书临安府判官,不为权势挠。有为淮东提举常平,辟楙提管,楙知其不可与共事,笑而却之。未几,政府强楙行,遂拂衣去,朝野高之。主管城南厢,听讼严明,豪石益惮之。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楙悉追之,不服者杖其人,械于他所,无不听命。添差临安通判。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知广德军。郡有水灾,发社仓粟以活饥民,官吏难之,楙先发而后请专命之罪。尝论天变及贾似道家争田事,触度宗怒,迁司农卿,寻为两浙转运使。海盐岁为咸潮害稼,楙请于朝,捐金发粟,复辍己帑,大加修筑新塘三千六百二十五丈,名曰海晏塘。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迁户部侍郎。以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值旱。故事,郡守合得缗钱十五万,悉以为民食、军饷助。节浮费,修府库。既代,有送还事例,自给吏卒外,余金万楮,楙悉不受。吏惊曰:“人言常侍郎不爱钱,果然。”改浙东安抚使。值水灾,捐万楮以振之,复请籴于朝,得米万石,蠲新苗三万八千。又以诸暨被水尤甚,给二万楮付县折运,民食不至乏绝。
德祐元年,拜吏部尚书,以老病辞,累诏不许,专官趣行甚峻。明堂礼成,进端明殿学士,楙以国步方艰,非臣子贪荣之时,力辞恩数。与庙堂议事不合,以疾谒告。二年春,拜参知政事,为夏士林缴驳,拜疏出关,后六年卒。
(《宋史•常楙传》)
【注】楮:纸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B.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C.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D.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既是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各级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
B.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房在大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C.户部: 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D.缗:穿铜钱的绳子,文中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楙很有才干,能裁断繁重的事务。多次在自然灾害处理中表现出优秀。发运史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都向朝廷特别推荐他。
B.常楙不惧怕权势。他因意见不合拒绝了淮东提举常平的推举,即使政事堂强令常楙前行,他也没有前去赴任。
C.常楙廉洁、不爱钱财。卸任平江知县时,他将送别的例钱发给吏卒,剩余的一万纸币钱,他也没要。后来诸暨遭受水灾,他又给两万纸币。
D.常楙不贪图名利。朝廷升任他为端明殿学士,他认为国家正处于艰难之时,不是臣子贪慕荣禄的时候,坚决推辞恩典。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2)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同类题5

(五)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君道

(元)邓牧

①古之有天下者,以为大不得已;而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②生民之初,固无此乐乎,为君不幸,为天下所归,而不可得拒者,天下有求于我,我无求于天下也。
③子不闻至德之世乎?饮食未侈也,衣服未备也,宫室未美也,下民其分未严也。尧让许由而许由逃,舜让石户之农而石户之农入海终身不反,其位未尊也。夫然故天下乐戴而不厌,惟恐其一日释位而莫之肯继也。不幸而天下为秦,敛竭天下之财以自奉,而君益贵。焚诗书,任法律,筑长城万里,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而君益孤。惴惴然若匹夫怀一金惧人之夺,其后亦已危矣。
④天生民而立之君,非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广,足一夫之用邪!彼所谓君者,非有四目两喙、鳞头而羽臂也,状猊咸与人同,则夫人固可为也。今夺人之所好,聚人之所争,欲长治久安,得乎?
⑤夫乡师、里胥,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然天下未有乐为者,利不在焉故也。 圣人不利天下,亦若乡师、里胥然,岂惧人夺其位哉!夫惧人夺其位者,甲兵弧矢以待,盗贼乱世之事也。恶有圣人在位,天下之人戴之如父母,而日以盗贼为忧,以甲兵弧矢自卫邪?故曰:欲为尧舜,□□使天下无乐乎为君;欲为秦,□□勿怪盗贼之争天下。
⑥嘻!天下之固何尝之有!败则盗贼,成则帝王。若刘汉中(刘邦)李晋阳(李渊)者,乱世则治主,治世则乱民也。有国有家,不思所以救之,智鄙相笼,强弱相陵,天下之乱,何时而已乎!
【小题1】可用同一个文言固定短语填入第⑤段的两个方框处,正确的一项是
A.孰若B.莫若C.孰与D.毋宁
【小题2】下列句子中“所以”的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一项是
A.此天下所以难有也
B.凡所以固位而养尊者无所不至
C.有国有家,不思所以救之
D.虽贱役亦所以长人也
【小题3】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尧舜时,社会道德水平最高,百姓生活条件却很艰苦。
B.尧舜时,老百姓与君王之间没有什么严格的等级界线。
C.尧舜时,由于百姓拥护,做君王的也就没有厌烦之心。
D.秦朝后,君王横征暴敛,百姓受其害,整天惴惴不安。
【小题4】分析第⑤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小题5】作者在第①段提出了“后世以为乐,此天下所以难有也”的观点,以下事例是否能充分论证这一观点,请简述理由。
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大笑为乐。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仲:指老二,刘邦的哥哥;刘邦排行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