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常楙,字长孺,显谟阁直学士同之曾孙。入太学。淳祐七年举进士。调常熟尉。公廉自持,不畏强御,部使者交荐之。调婺州推官。疏决滞讼,以创繁裁剧称。改知嘉定县。岁大水,劝分和籴,按籍均敷。发运使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俱特荐于朝,签书临安府判官,不为权势挠。有为淮东提举常平,辟楙提管,楙知其不可与共事,笑而却之。未几,政府强楙行,遂拂衣去,朝野高之。主管城南厢,听讼严明,豪石益惮之。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楙悉追之,不服者杖其人,械于他所,无不听命。添差临安通判。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知广德军。郡有水灾,发社仓粟以活饥民,官吏难之,楙先发而后请专命之罪。尝论天变及贾似道家争田事,触度宗怒,迁司农卿,寻为两浙转运使。海盐岁为咸潮害稼,楙请于朝,捐金发粟,复辍己帑,大加修筑新塘三千六百二十五丈,名曰海晏塘。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迁户部侍郎。以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值旱。故事,郡守合得缗钱十五万,悉以为民食、军饷助。节浮费,修府库。既代,有送还事例,自给吏卒外,余金万楮,楙悉不受。吏惊曰:“人言常侍郎不爱钱,果然。”改浙东安抚使。值水灾,捐万楮以振之,复请籴于朝,得米万石,蠲新苗三万八千。又以诸暨被水尤甚,给二万楮付县折运,民食不至乏绝。
德祐元年,拜吏部尚书,以老病辞,累诏不许,专官趣行甚峻。明堂礼成,进端明殿学士,楙以国步方艰,非臣子贪荣之时,力辞恩数。与庙堂议事不合,以疾谒告。二年春,拜参知政事,为夏士林缴驳,拜疏出关,后六年卒。
(《宋史•常楙传》)
【注】楮:纸币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B.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C.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D.都城火后\瓦砾充斥\差民船徙运\在籍者百五十家\惟二十有五家应役\余率为势要宦官所庇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既是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各级学校的最高管理机构。
B.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房在大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C.户部: 六部之一,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D.缗:穿铜钱的绳子,文中指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楙很有才干,能裁断繁重的事务。多次在自然灾害处理中表现出优秀。发运史王龠、提点刑狱孙子秀都向朝廷特别推荐他。
B.常楙不惧怕权势。他因意见不合拒绝了淮东提举常平的推举,即使政事堂强令常楙前行,他也没有前去赴任。
C.常楙廉洁、不爱钱财。卸任平江知县时,他将送别的例钱发给吏卒,剩余的一万纸币钱,他也没要。后来诸暨遭受水灾,他又给两万纸币。
D.常楙不贪图名利。朝廷升任他为端明殿学士,他认为国家正处于艰难之时,不是臣子贪慕荣禄的时候,坚决推辞恩典。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命鞫封桩库吏范成狱,不肯承庙堂风旨,无辜者悉出之。
(2)是秋,风涛大作,塘不浸者尺许,民得奠居,岁复告稔,邑人德之。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5-13 12:19: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烨,刘温叟子,耀卿,进士及第。积官秘书省著作郎。知龙门县,群盗杀人,烨捕得之,将械送府,恐道亡去,皆斩之。众服其果。通判益州,召还,时王曙治蜀,或言其政苛暴。真宗问:“曙治状与凌策孰愈?”烨曰:“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比岁小歉,盗贼窃发,非诛杀不能禁。然曙所行,亦未尝出陛下法外。”帝善之。天禧元年,始置谏官。帝谓宰相曰:“谏官御史,当识朝廷大体。”于是以烨为右正言。会岁荐饥,河决滑州,大兴力役,饿殍相望。烨请策免宰相,以应天变。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皆不报。表请补外,帝以烨屡言事,乃以判三司户部勾院,安抚京西。还,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迁右司谏。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权判吏部流内铨。请京朝官遭父母忧,官司毋得奏留,故事当起复者如旧。因诏益、梓、利、夔路长吏,仍旧奏裁,余乞免持服者论其罪。改三司户部副使,擢龙图阁待制,提举诸司库务,权发遣开封府事。累迁刑部郎中、龙图阁直学士、知河南府,徙河中府,卒。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往饯之,经宿而还。尝善河中处士李渎,渎死,为陈其高行于帝,诏以著作郎赠之。唐末五代乱,衣冠旧族多离去乡里,或爵命中绝而世系无所考。惟刘氏自十二代祖北齐中书侍郎环俊以下,仕者相继,而世牒具存焉。
(选自《宋史·刘温叟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粗体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B.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C.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D.都城东南有泉出/民争传可以已/疾诏即其地建祥源观/烨言其诡妄不经/且亢旱不可/兴土木以营不急/又请罢提点刑狱/禁民弃父母事佛老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一般是对人名的解释和补充。如王安国,字平父;王安上,字纯父。同辈人直呼其“字”不礼貌。
B.“进士”,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王安石、苏轼等。一甲的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
C.“出”,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方官,也称“外放”、“外迁”。与“入”相对,“入迁”即为从外地迁到京城做官。
D.“衣冠旧族”,祖上曾经为官宦、现已变成普通百姓的人家。其中,“衣冠”指宽衣大帽,官宦的打扮;“旧族”指从前的名门望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烨做事果断,颇有主见。做龙门知县时,他担心抓捕的盗贼半途逃走,只能杀掉;做益州通判时,他认为王曙根据蜀地情况治理,不算苛暴。
B.烨以民为重,不畏权贵。滑州连年灾荒,加上黄河决堤,朝廷大兴力役,到处是饿死的人,烨请求免去宰相来顺应天变,皇帝十分赞同。
C.烨以孝治官,严守旧制。在吏部任职时,他要求京朝官员有父母离世的,主管部门不得上奏留人;请求免去守孝的人,根据情况判罪。
D.烨重情重义,替友谋划。他去看望被贬官的王曙,设酒宴为他送行,一晚才回;好友李渎过世后,烨向皇帝陈述他的高行,使他得以追赠官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策在蜀,岁丰事简,故得以宽假民。
(2)初,王曙坐寇准贬官,在朝无敢往见者。烨叹曰:“友朋之义,独不行于今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江阴三山记

元·朱德润

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两山之间,浦溆萦带,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乌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若古朱陈村①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篁苍翠,石磴丹垩,或颇然如屋,或顽然如虎;洼然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①朱陈村:在今江苏丰县东南,传说中仅朱陈两姓,世为婚姻,男耕女织,风俗淳朴。②傲仉:动摇不安的样子。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正,元惠宗的年号,“至正”意思为“最中正之道”。年号是古代纪年的一种名号,各有寓意,如贞观、庆历、武帝、太祖等。
B.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十天干和十二地支顺序相配,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C.既望,古代纪日法的特定名称,阴历每月十六。“望”即“望日”,一般指阴历每月十五,“既望”即“过了十五”为“十六”。
D.一元,指宇宙开始前的混沌状态。一,万物开始;元,本义是头,引申为开始、根本、根源等,道家学派用以指万物之本——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清新明快的语言,绘制了一幅江南的山村水乡图,河渠交错,岸柳掩映;丘冈连绵,屋瓦参差。
B.作者以闲适的目光摄取了一幅农家乐图景,翁儿妇姑各操其业,鸡犬豕牛各得其所,村庄和顺太平,一派丰收在望景象。
C.第三段的描写以行舟为立足点,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一一展现所见景物;而且句式上也富有特色,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D.文章起结处呼应紧密,开头说自己有游山记稿的习惯,结尾说由于未能仔细游览,只好暂时记下这次游历做个时间的记录。
【小题4】最后一段作者发出“嗟夫”的感叹,他在感叹什么?
【小题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苏轼《赤壁赋》)
(2)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登泰山记》)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下列小题。
赵子潚字清卿,七岁而孤。家贫力学。登宣和中进士第。调真州刑曹掾,与守争狱事,解官去。改衢州推官。胡唐老奇其才,任之。属时多故,子潚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累官吏部郎中,求补外,迁户部郎中,总领江、淮军马钱粮。诸司馈礼,月以千缗,悉归之公帑。除直秘阁、两浙转运副使。朝廷遣人检沙田芦场,欲概增租额,子潚以承买异冒占,力止之。时议者言:田之并太湖者被水患,宜分道诸浦注之江。诏子潚往案视。还言:“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从之。明州守赵善继治郡残酷,子潚率诸监司劾罢之。除直敷文阁、知临安府,吏不能欺,禁权家僦人子女为仆妾者。诏权户部侍郎,升敷文阁待制,复知临安府。调三衙卒修筑都城,不扰而办。金主亮渝盟,子潚献助军一十五万钱,特迁一秩。帝幸建康,充行宫留守参谋官。扈跸还,复知临安府。金人来议和,子潚谓事情叵测,宜以军礼待之。孝宗嗣位,志图恢复,子潚练兵,习为“鹅鹳鱼丽阵”,上观于便殿,嘉之,赐金带。擢敷文阁直学士,移知明州、沿海制置使。台谏王十朋、王大宝抗疏留之,帝曰:“朕委以防海,行召还矣。”初,海寇以赂通郡胥吏,吏反为之用,匿其踪迹,贼遂大炽,商舶不通。子潚以礼延土豪,俾率郡胥分道入海,告之曰:“用命者有厚赏,不则杀无贷。”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升龙图阁直学士、知福州。岁饥,告籴旁郡,米价顿平,民赖以济,进龙图阁学士,移知泉州。乾道二年卒于官,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赵子潚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B.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C.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D.太湖当数州/巨浸岂松江一川/所能独泄/昔人于常熟北开浦二十四以达/大江又开浦十于昆山东南以入海/今皆湮塞/宜加疏浚/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是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后世以郎中为各部要职。
B.宋朝时,府的地方长官称“知某府事”,简称“知府”,一般总领一个州的军政事务,有时会兼领其他的官职。
C.跸指帝王的车驾或行幸之处,帝王出行时沿途停留暂住称作“扈跸”,而驻跸则指官员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
D.学士本为负责文学撰述之官,因接近皇帝,往往参与机要政务,宋代始设专职,刚刚入直馆阁者则称为直学士。
【小题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子潚刚直敢言,不畏权贵。入仕不久,他就与真州守争论案件审理问题,并因此辞职而去;后来明州守赵普继治郡残暴,他率众弹劾了他。
B.赵子潚心系百姓,体恤民情。朝廷想增加沙田芦场的承租费用,他据理力争,加以阻止;福州发生饥荒,他多方筹款平抑米价,百姓得以保全。
C.赵子潚处事谨慎,重视军事。金人前来议和,他认为应当用军营的礼节来接待,以防意外;孝宗继位,他排练并献上阵法,受到皇帝嘉奖。
D.赵子潚为官清廉,明于吏治。他总领江淮军马钱粮时,将所得馈赠全部上交国库;他看到明州官吏接受海盗贿赂相互勾结,就严明赏罚制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时多故,子潚佐唐老缮完城具,苗、刘兵至城下,不能攻,以功进一秩。
(2)胥众震恐,争指贼处,悉禽获。凡豪猾为贼囊橐者,穷治之,海道遂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