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司法的疑罪从无、从轻

李竟恒

传统中国司法制度的主流,尤其重视审慎,以避免冤案的出现。先秦时期司法精神的主流,主张司法的审慎与宽和,《论语·子路》中孔子主张“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作“赦过与辜”,《周礼·秋官司寇·司刺》也主张赦免幼弱、老耄与蠢愚这三种人。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引《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即从夏代的司法精神中,便强调与其造成冤案,宁可达不到执法效果,即宁纵毋枉。周人的《尚书·吕刑》中,尤其强调司法的审慎:“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司法中的疑罪,采取赦免从无原则。汉代孔安国的注解认为,刑狱有疑点的,应该改为较轻的处罚,小惩罚有疑点的,应该完全赦免。按照孔安国的解释,这一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

秦朝的司法思想以有罪推定为基本底色,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两件事。一次是有人在东郡的陨石上刻诅咒秦始皇的文字,秦始皇便“尽取石旁居人诛之”,陨石旁边所有的居民都被进行了有罪推定,所以杀无赦。类似的例子,秦始皇在梁山宫怀疑身边的人将信息泄露给了丞相李斯,于是便将“时在旁者”全部杀掉。云梦秦简《封诊式》记载,秦法对于犯罪嫌疑人,“无解词,笞讯某”,即一边刑讯逼供,一边要嫌疑人自证清白。这种有罪推定的司法,很容易产生冤假错案,如张家山出土竹简《奏谳书》中,就记载了一个秦代冤案,一个叫“讲”的人,被怀疑偷牛,在严刑鞭打下最终屈打成招,惨遭冤狱,全家遭殃。正是秦朝的这种严酷司法,最终导致“赭衣半道,群盗满山”,路上遇到一半的人都被判定犯罪,漫山遍野都是逃跑的亡命者。

汉儒继承了先秦主流的司法思想,反对秦朝法律文化。《礼记·王制》:“疑狱,汜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即有疑点的案子要拿出来众人讨论,如果大家都认为存疑,便作赦免处理。汉代儒书《孔子家语·刑政》也有:“疑狱,则泛与众共之,疑者赦之”,主张疑罪从无。汉儒贾谊在《新书·大政上》主张:“疑罪从去,仁也;疑功从予,信也”,即疑罪从无是仁政的司法要求。汉儒刘向在《新序·杂事第四》中曾经记载一个寓言,据说魏国有疑罪,一半的司法人员主张应该做有罪推定,魏王便请教大商人陶朱公。经陶朱公启发,魏王意识到应该“狱疑则从去”,于是“梁(魏)国大悦”,确定了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因而获得民众的拥护。

这些汉儒疑罪从无、从轻的司法思想,对汉代的司法实践具有积极的影响。《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宣帝时廷尉于定国,学习儒家《春秋》,接受了儒的价值观,所以“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这位司法官员虽然没有实践疑罪从无,但却践行疑罪从轻,比起秦法的有罪推定传统来说,是一种明显的改善。

相比于秦朝的有罪推定,儒学的疑罪从轻、疑罪从无思想都是更合理的。当然,从轻和从无二者之间又有高下之分。明代人梅鹫在《尚书考异》中就指出,“罪疑惟轻,贤人以下。忠厚之事,圣人似不止此”,意思是罪疑从轻原则,只是一般儒者就能主张的水平,而疑罪从无,才是真正圣人的司法思想。

(节选自《南方周末》2019.2.28)

【小题1】下列有关“先秦司法精神”的论述,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中的“赦小过”、上博楚简《仲弓》中的“赦过与辜”以及《周礼》中对“幼弱、老耄与蠢愚”的赦免主张,充分证明了传统司法制度重视审慎的特点。
B.从《左传》所引的《夏书》:“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内容可以断定,夏代的宁纵勿枉的司法体系是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疑罪从无或疑罪从轻”精神的萌芽形态。
C.周人的《尚书·吕刑》中有“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的说法,这表明当时非常重视司法的审慎,对司法中的疑罪采取从轻从无的审理原则。
D.《尚书·吕刑》提到了“五刑”“五罚”,审案体系较为完备,因此汉代的孔安国在为其作注时,明确指出周代的司法精神同时兼有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两种特点。
【小题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我国汉代以前疑罪从无、从轻的司法思想不断完善的过程。
B.文章主要采用引用论证的方式,以大量的儒家典籍和史书材料来佐证观点,论述语言平实而周密。
C.文章在论述汉代司法思想特点的时候,强调了汉儒的主张对司法实践的影响,深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结尾对疑罪从轻和疑罪从无的高下进行判定,可以彰显我国古代儒家思想所蕴含的仁爱气质。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不能对画线句观点起支撑作用的一项是(   )
A.如果避免以有罪推定为司法思想底色的做法,就会减少冤假错案的产生,增强政权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B.如果对有疑点的案子加强讨论,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个人好恶对断案过程的影响,使结果趋于公正。
C.如果能坚持遵循“疑罪从去”的断案原则,就可以更好地践行儒家仁政思想,更可能获得民众的拥护。
D.如果能够辨清“从轻”与“从无”的高下之分,就能丰富司法思想的内涵,为实现圣人之政打好基础。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5-26 11:22: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七指人
艾芜
吃了酒之后,第二天爬起来,精神颓唐,眼睛红红的,一面打哈欠,一面就骂吃酒吃肉的出家人。倘若这天没有人听,无处可骂,便一直像倒了霉似的打哈欠打到晚上。——这人便是清如师,一个不大住庙子、专去游方的和尚,手指头只有七根的。
我和他相识,而且处得很久,是在路边的一个息客店里。发现他这种古怪脾气的时候,我就嘲笑他道:“你简直在骂你自家哪!听我劝,你还是悄悄秘秘地,喝酒吃肉好。”
他经我一提,有些不好意思起来,嗫嚅道:“我不骂,我心里就不好过呀!
随即将搔着光脑壳的手,憎恶地往外一挥,他那爱骂人的脾气又发作了。
像我这样的东西,还不应常常挨骂的么?世间上最厉害的,便是吃了亏,不还手,不回骂呢!”
骂到这里,他那浑浊的眼睛,也变得清明有光起来,嘴角上自然更不会流露出打哈的影子了。我讥讽他道:“照你往日骂的话看来,我老早就奇怪,你为啥就不怕坠地狱?原来你才是懂得这儿!吓。”
他脸红了,不服地辩道:“你嘴巴真刻毒!我是没办法,才这样的哪。要是先晓得才来干坏事,那我又何必要做和尚呢?(接着举起那只有三根指头的左手)又何苦这样燃指献佛呢?”
自然我谅解他,但表面上还是嘲弄他道:“看嘛,你就不服了!刚才你还不是抱怨别人不骂你吗?才这样几句话,就说人家刻毒,那谁还敢指着鼻子骂你呢?”
于是,他不好意思地搔着光脑壳,口吃地笑着道:
“人就是这样混账的东西,总不能依照心愿去做的。先前我蹲庙子的时候,做师傅的,天天骂我打我,那还不好吗?啥子吃酒吃肉的罪,都消除了。可是一想到他骂的那一般凶劲儿,谁还愿意自家去触霉头呢?这一来我就只好自家骂自家了。”
我笑道:“其实我听见的,你倒是句句都在骂别个吃喝嫖赌的和尚呢!”
他拉一拉他的圆领大衣说道:“难道我自己是把这个脱掉了的么?”
“不要说了,老滑头,我晓得的,你一面做老和尚骂人,又一面做小和尚吃喝嫖赌,简直是两得其便,惬意得很!”
他见我这样刻薄他,他摇着光脑壳,痛苦地说道:“朋友,我还没有坏到这田地哪,我还没有坏到这步田地哪。”
随即自家责备自家叹息道:“唉,该挨骂的!该挨骂的!”
我便庄重地说道:“看起来你这个人当初就不该出家的,实在是把路走错了。”
“不!”他也很庄重地回答,举一举他那指头不全的手,“当初就觉得这一条路对!你不知道我这根指头怎样会没有的,(他拿右手二指,点一下左手的幺指)就是我爸骂出来的哪。我才偷着赌几回钱,他就跳起脚地骂我,把我骂得好不伤惨,我气不过了,便拖把菜刀来,红白不说,就宰下我的指头。当时,他老人家还很失悔,说是不赌就算了,何必这样呢?”
我也失声道:“你真做得太过火了。”
“过火,你不晓得,我当时,心里像有一盆火在烧,不这样做,他简直会把人骂死呀!等到他一失悔,我才好过了,就是看见指头上,血不住地冒,也觉得还是做得痛快的。谁知后来呢,我自己真是该死的家伙,才不到一年,我又偷着打牌掷骰了。后来进庙子去,看见到处都是干干净净的,我就相信,我会好起来。早晚听见钟磬的声音,都有说不出来的欢喜。一直住了两年,没出庙子一步,成天全在念佛修行。哪知我们这些没根底的,到底成不了佛……唉!”
说到这里,他深深地叹息了,我催他之后,才又继续说下去。
“就是有一天庙子做啥子会,来了不少的居士婆婆,居士奶奶,我才大大诧异了,为啥先前一向见惯了的大姑娘小媳妇……唉!”
“第二天,庙子重新清静了,我却不安起来,简直连敲钟应敲几下,都忘记了。我把这情形,偷偷告诉一个老和尚,他才说我中了魔了,我问他有没有解救的法子?他说有是有的,只是苦一点,便是要燃指献佛。”
他一面就举起左手来,一面继续说下去。
“看哪,我的这个第四指,就是这样完了的。当时真是痛得钻心入骨,头也发昏,啥子邪念头都没有了。后来呢,指头好了,哼,邪念还是钻了进来。”
“唉!我是该挨骂的!我是该挨骂的!”
他那颓唐样子深深打动了我,便替他打算道:“其实你尽可以还俗哪!难道你还怕别人骂你吗?”
“骂我倒不怕,其实我倒愿意人家骂的。就是这张皮害了我,披了十多年,弄成个肩不能挑手不能拿的东西了。”
他一面感慨地说,一面举起右手理他的衣衫。
我看见他右手的幺指,也是缺了的,但我却怕更引起他的痛苦,便不再问了。
(选自《南行记》,有删改)
【小题1】概括第一段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2】画线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小题3】简要分析“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小题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国的集市贸易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物物交换”。有组织的集市,大约出现在殷朝。《史记·平准书》云:“古人未有市,若朝聚井汲水,便将货物于井边货卖,故言市井也。”但在发掘周代以前城市遗址时,多见手工业作坊,还没有明确、固定的市场。
东周后期列国兼并,一方面迎来了我国古代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共同催化了城市内的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市”的发展。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封闭结构的“市”。
随着国家统一及其带来的人口激增,“市”不断壮大。发展至大一统的汉代,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更有东西两市遥遥相对;商人需具备市籍,且只准在市内按业设肆交易,并需缴纳市租。唐朝盛世,商业繁荣,大都长安则更进一步发展,对东西两市采用严格、集中的市制,把整个“市”划分为九区,中心区设有市署。直到唐代,市的设立、废撤和迁徙,都是官府以命令行之,并设有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监督和管辖着上市商品、度量衡、交易契据以及价格的评定、市税的收缴等。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人口的急剧增长、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唐代后期的商业活动逐渐不限于两市,在两市附近,已有手工业者和商人摆摊、设店售货,甚至出现了夜市;与此同时,各行业商人形成联合组织,使城中出现了许多经营日用商品的“行”或“市”,并逐渐形成以之为中心的“街市”。这些变化自下而上地打破了以往封闭的市制。北宋时期的都城东京,其以宫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结构,更是推动了街市的发展。到了北宋末年,东京沿街大量出现商店,张择端《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繁华场景就是例证。
至此,街市的分布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严格控制、集中市肆的方式。商肆沿街道分布,形成繁华的商业街,这更符合城市人民的生活要求,同时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商市集中在某一街道或街道某一段,为了补充商业街的不足和便于农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易,有的城市还在城门附近设置草市;还有在大型建筑内定期举行的集市,比如开封的相国寺就定期举办庙会,这个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中国古代城市市肆发展初探》寿劲秋、马宁)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集市贸易历史上,最早的有组织的集市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以物换物。
B.周代以前并未见明确固定的市场,至春秋时齐国临淄出现了第一个封闭结构的“市”。
C.唐代后期围绕“行”、“市”形成的街市由下而上地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封闭的“市”。
D.繁华的商业街、城门附近的草市、定期举办的庙会都表现了对传统集市的彻底突破。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时空为顺序,清晰完整地梳理了我国古代集市诞生、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B.长安的“市”的不断发展,论证了“市”是伴随着国家和经济的发展而壮大的。
C.文章结合了商业活动、行业组织和交通结构等因素,分析“街市”发展的原因。
D.文章例证丰富,从文献记载、考古发现、艺术作品等方面展现了“市”的变迁。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从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来看,城市的建设对“市”的发展、变迁有着最为重要的影响。
B.唐代后期商人们自发组织夜市、街市,可见当时的商业活动已脱离官府的管辖和限制。
C.官府主导的“市”并不能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逐渐成为了对“街市”的补充。
D.从“市”到“街市”,不仅是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更是传统集市被逐步瓦解的过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下列小题。
孙甘露:诗意常在,反对庸俗
孙甘露一直给人“低产闲散慢先锋”的印象,时间一长,大家会有一种错觉,以为孙甘露就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火,诗酒度日,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
魔术与庸俗现实主义文学
时代周报:博尔赫斯说诗歌是魔术,您是否认为小说也是一种文学的魔术?或者说可以成为一种文学的魔术?
孙甘露:对于小说来说,魔术的功用是存在的,但问题是,这一功能在某些读者那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会把小说视作课本、新闻报道、纪实故事,却不把它视作魔术。我不是说好的小说就是魔术,但是它有这样的魔力。小说运用的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但是它反映和揭示的问题与现实本身并不一致。我拿一块布给你看一块布,那没什么神奇。小说家就像魔术师,他给你看一块布,掀开,突然冒出来一只鸽子、一杯水,甚至,一个人。这就是魔术,小说有唤起惊讶的魔力。
时代周报:上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出现了及物性的倾向,更加写实,您觉得出现这样的倾向,是作家对生活与文学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领悟,还是他们学会了“现实”?
孙甘露: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文学有许多实验性的成分。在9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写实”的浪潮,现实庸俗化的写法成为了主流。当然这里有社会变迁的因素,回避是他们转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80年代实验的热情,不仅仅是文本的实验,还有方法的、政治的,以及各种抱负的实验,这种冲动在90年代不存在了。这和绘画中的“玩世现实主义”,就是那些画一个大头,画50年代的搪瓷碗的那种,在90年代成了潮流一样。但我觉得,就整体而言,90年代的中国文学接受的是80年代文学的遗产。当然还有更深的原因。在我看来,在中国,这种庸俗现实主义的文学一直是存在的。
时代周报:在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您写的作品并不是很多,写作的方式也以特立独行著称,作为专业作家写作了这么多年,在精神上是否会感到过孤独?
孙甘露:天性上来说,我是很享受这种状态的。好比有的人在家里待不住,我不会这样,我挺享受在家里待着的状态。阅读和写作,我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也许有的人会感觉烦躁,但我不会因此而感觉不悦。对我来说,孤独是一种常态,并不是一种处境造成的。我并不感到孤独。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也许就是孤独,但是对我来说,我享受孤独。我觉得一个作者,真正是他自己说出来的话,其实也就那么几句。当然我不是说写得多不好,你要能写成托尔斯泰那样也很好,你要像兰波那样,一两册也行。这从来都不是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你可以把我看作一个新作者。仿佛五十岁之前,都是在做准备。不是准备写某个作品,而是准备写作。一个作家一定是逐渐成熟成长起来的,我一直在学习写作,学习写作这种技艺。
语言的精雕细刻与个人有关
时代周报:在上海,您、格非、陈东东、宋琳等等小说家和诗人,都有喜欢对语言精雕细刻的共同特征,您觉得你们对语言的迷恋,和上海这座城市有没有关系,还是说跟个人趣味的关系更大?
孙甘露:两重因素都有。在上海,以一种“张家长李家短”的语言来写小说的也大有人在,但与此同时,上海还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对语言的敏感首先肯定和作者本人有关。就地域而言,我们其实还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有一类是移民,格非是从外省到上海来读书的。情况各有所不同,应该说,我们选择这样的语言方式,和我们个人经验以及城市生活都有关。
当然,我们说上海有这样的作家诗人,不表示其他地方就没有。北京的西川、四川的万夏、钟鸣、欧阳江河、翟永明等人都是语言非常考究的诗人和随笔作家。地域会对作家产生影响,你看《今天》派的诗人和四川诗人、上海诗人在语言方式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北京的《今天》派诗人有很强的政治诉求,四川、上海的诗人可能更多地从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的载体,直接导致他们诗作的含义、主题、构思、意象、情怀都有差异。食指在知青中传颂一时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北岛的《我不相信》和万夏的诗歌,自然是意趣迥异的了。这种集体的差异应该与城市有关。
时代周报:近些年您写的随笔比较多,写随笔是因为随笔这种文体比较灵活,随时都可以记录内心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还是说自己其实更喜欢写随笔,所以把随笔写作作为近期的重心?
孙甘露:我近期在写一个长篇,上海文艺出版社准备出版,但我还没有写完。
在90年代,我主要写了三本随笔,这个文体帮助我渐渐走向现在的写作状态,同时也是自我认识的一个过程。我的随笔严格来说是我的阅读笔记。读小说也好,读诗也好,读理论也好,我会有感而发写一些阅读笔记。这些笔记并没有全部发表,有些适合发表,有的不适合。所以,你就会知道,像我的《上海流水》这样的作品,是经过编辑的,发表出来的只是一部分。所有这些随笔,我从广义上都称之为笔记,当然,也未见得全部都是笔记。比如香港中文大学要出一本关于《小团圆》的文集,沈双编的,他们来约稿,字数也不要求,那我就写了七八千字给她;又比如陆灏来约我写奈保尔,我问写多少字?他说随便,越长越好,那我就写了一万多字给他。这种写作与当下的阅读有关,又是一种约稿的产物。这也有一个互动性的方面在。它不是一种商业宣传性质的写作,和我的思考相关,而不和商业计划相关。
(本文:时代周报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一直以来,孙甘露给人的印象是一个生活在当代大都市里的南朝名士,不食人间烟火,总是诗酒度日,因此,他是“低产散慢先锋”。
B.“以一种古典的方式生活,以一种后现代的方式写作”,是作者对孙甘露的高度评价,放在采访的开头,更有利于我们了解孙甘露的生活和品质。
C.孙甘露认为,小说也是一种文学的魔术,是因为好的小说,虽然来自于现实,像一块白布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但它具有一种唤起惊讶的魔力。
D.上海这样一座世俗的城市里,孙甘露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但他的作品都以特立独行而著称,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
E.就像格非、陈东东、宋琳等作家一样,孙甘露也会对自己的语言精雕细刻,源于  他们对语言的迷恋,更与上海这座城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作为专业作家,孙甘露没有迎合世俗,一直在享受着自己那份独有的孤独,这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3)阅读文章,分析孙甘露的作品对语言精雕细刻,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
(4)有人认为,在潮流涌动的社会浪潮之中,“诗意的生活”已经不太可能实现,我们还得随波逐流,像余秋雨一样适应现代的社会,并成为时代的先锋;也有人认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发展,我们都应该守住根本,反对庸俗,像孙甘露一样诗意常在。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回到冰川
马温
这条冰川以数字命名,越过去就是异邦,所以它也是国境线。
在冰川的上空,此刻有一只鹰。
去冰川的路超级坏,车子吱吱呀呀爬到山顶时,我们看到了那只鹰。鹰也看着我们,眼神旷远而寒冷。追击野兔时,鹰就是这种眼神。它没有歧视我们,但也不准备给予我们优待。我们不适应这种眼神,空无一物又是尖锐无比。我们的怯意让鹰很受用,它散开双翅,呼一声就飞向山谷。
山顶上只有我们,我们坐在越野车里,越野车看似霸道,胡子拉碴像强盗,其实外壳都是塑料。这就是我们的内涵。“不好玩!”鹰的内心一定会这样想。鹰飞进了山谷,山谷里内容多,好玩。
牦牛安静地嚼着草,嚼着嚼着,就将自己变成一尊雕塑。灰鼠从一个洞口窜进另一个洞口,草皮的下面建有它们的秘密通道。黄羊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突然间,毫无预兆,其中一只会撒开四蹄,跳跃着,从路的一边跑到另一边。
临近边境了,还是能看到放牧点。几个牧人,加上几十几百的牦牛绵羊,让那些微小的放牧点有了村庄的喧闹。清晨,圈门一打开,牛羊就如潮水淌进了草甸子。太阳落山是它们归圈的时候。牧人还懒懒坐在石头上吸烟,牛羊已经沿着公路慢慢回家。羊喜欢聚在一起,一团一团地,像白云,有时几头黑牦牛挤进羊的队伍,云就不白了。车子停下来让牛羊先行,牛羊却将车子围起来,好奇地嗅着鼻子。
一座碎石山成为阻挡我们视线的最后一道障碍。爬上去才能看到冰川。那就爬吧。山并不高,可是这儿的海拔高,五千多米,我们手持登山杖,爬几步就大喘气。
鹰在头顶盘旋,鹰没有高反,不会大喘气,鹰俯瞰着它的王国。牛羊吃草,牧人躺在干沟里睡觉,黄羊踢着前蹄扭头四顾,草甸子裂成碎片,露出满腹的砾石,还有昨夜残雪、动物残骸……日子天天如此,安详而艰难,艰难而安详。鹰所看到的,是不是有点单调、有点沉闷?不过,鹰因为飞得高,在我们还拄着登山杖努力爬山时,它已提前看到了冰川。
那条冰川是这片荒寒地带的亮色。
接着是我们。我们也看到了。那个刹那是安静的。冰川那么美丽,它也没有大喊大叫,它就是安静地矗立在那儿,我们作为旅行者,凭什么大喊大叫?美的东西都不会喧哗,绝美的东西更是沉默如金。当一种美排山倒海、让人窒息地压迫过来,我们除了闭上眼睛感受,还能做什么?
可是,我们终于还是忍不住喊叫起来:竟然有一对新人正在冰川拍婚纱照。我们将赞美送给了他们。婚纱照都是花好月圆,海风轻轻地吹,海浪轻轻地摇,可他们执意要找一个非凡背景,他们要请冰川见证他们生命的结合。这就要吃苦。女生穿着大红婚纱,鞋上套着防滑冰爪,在男友的搀扶下,一步步向上走。在这儿,向前的路要他们一起走完,可以相帮,不能替代。我们钦佩这对来自深圳的新人,他们千里迢迢奔向冰川,好像回到家乡聆听一场教诲。
当婚纱在晶莹的冰坡上铺展,真的像九百九十九朵玫瑰在盛放,还有相机、外拍灯、反光板,航拍飞行器嗡嗡地响着,化妆师为新娘补妆,这些确实分散了我们对冰川的注意。可是我们不认为这是损失,我们把这次邂逅当作一则回家的寓言。
“回到冰川”,我这样说,是否用词准确呢?我们常常说回到家乡,“回到”就是重返、投奔,好像落叶归根,从此再不分离。可是,冰川不是我的家,我为什么非要把今天的抵达定义为“回到冰川”呢?
冰川到了。在九月的阳光下,它正在融化。不用担心,它不会消失,寒冬正在到来,就是今天,凌晨,这儿又下了一场雪。那时,我们的越野车还未出发,而拍婚纱的那对新人,相拥着走出野营帐篷,站在漫天大雪中,已经摆好拍摄姿势。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回到冰川”,揭示了本文所叙述的内容,不仅仅是一次现实的寻访冰川之旅,更是一次心灵与精神的回归之旅。
B.文章描写山谷中牦牛、灰鼠、黄羊等的活动,笔触细致,构成了一幅富有生气的图景,照应了上文“山谷里内容多”。
C.文章用很大篇幅叙写去冰川路上的情形,对后文写冰川的大美起了铺垫的作用,也蕴含了很多人生道理,给人启迪。
D.文章写“我们”看到冰川的感受,将它的博大与人的渺小对比,既表达了赞美之情,也含有对自我的批评,文字朴素而真诚。
【小题2】文章几次写到鹰,突出了鹰对人的观察和人对鹰的心理的猜想,有什么用意?请简析。
【小题3】文章为什么要在后半部分写一对新人在冰川前拍婚纱照?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称匠师

李世营

冷寂了多天的孙记制秤作坊终于忙碌起来。

老匠师默默地用手钻在浸泡打磨好的秤杆上打着星花,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然后又把一截截细铜丝嵌进去,钉星、割断、锤实、打磨。阳光下,秤上星花里的一个个铜丝,就成了一个个闪亮的秤星,炫射得老孙头的眼也发出熠熠的亮光。

“爹,这单生意一下可以挣万把块呢,有多少年没这样的好生意了!”约秤的小秤匠看起来很兴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匠师仍然不作声,默默地铆着他的星花。

“忙过这单活,我想到外面看看。”小秤匠接着又说。

老匠师猜得懂小秤匠的心思:作坊的生意一日不如一日,儿子早想去镇外的世界闯一闯。

老匠师依然虔诚地铆着他的星花。秤杆上的星花一旦铆差一丝一毫,整杆秤就废了,尤其是那颗定盘星,犹如杆秤的心,是杆秤的魂。

小秤匠抬起头,露出一丝不易觉察到的笑容,狡黠地看看老秤匠,也默不作声,双手依旧熟练地用“叨子”测盘星、标星花。

老匠师是镇上有名的“孙记”制秤作坊的大掌柜。据传孙氏先祖曾遇一不法粮商,欲在秤头上玩伎俩,制作黑心的“吃客秤”牟取暴利。但孙氏先祖不为重金所惑,不被威逼所惧,甚至不惜自残双手来维护作坊的信誉。孙记制秤坊由此盛极一时,享誉周边数百里。

小镇上的商贸交流,从不用电子秤,一直沿用传统的杆秤。小镇的商户尤爱用“孙记”杆秤来做买卖,是因为孙家从不做昧良心的“吃客秤”。小镇临山依水,以种植采集山药为业,药材生意特火,火了几辈人了,老一辈们归结为一个“诚”字,以诚待商,以诚会商,以诚经商。外地客商乐意到小镇购置药材,是因为小镇的人做生意厚道,从不缺斤少两,欺诈宾客。周边的乡亲们和来往的客商信得过的,还是小镇有名的“孙记”杆秤。

不久前老街扩建,外地来的王老板,看准了小镇的商贸市场规则和人脉,更看上了“孙记”杆秤的信誉。他要在镇上建一个药材和山果批发市场,就找到了老匠师的儿子,私下商谈好久,按其提供的规格,出高于10倍的价钱订制了50杆大秤、50杆中秤、50杆小秤。作坊内,父子二人之间仍是沉默,寂静的空气里流动的,只有打钻、铆星花和打磨的声音。突然,沉默的老秤匠皱起了眉头,拿过一个秤杆,用“叨子”测测定盘星,然后又拿一个,接着又拿一个……

老匠师在秤杆的定盘星上,发现了儿子鼓捣的“猫腻”。老匠师的眼神瞬时变得异样地呆滞而浑浊,脸黑得吓人。他陡然站起身,用两双粗大的手,抡起身边的铁砧子,狠狠地砸了下去……

夜里,听着儿子隔壁炕上嘤嘤的哭声,炕头上的老匠师,翻来覆去睡不着,他起身,取过好久没抽过的旱烟袋,坐在炕头,吧嗒吧嗒猛抽几口。他看看窗外,夜空星星点点:世界这么大,明天是该让儿子出去闯一闯了!他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巴磕巴烟嘴,起身出门。

第二天,老匠师送儿子出镇。临行,他拿出一把精致的准星秤送给儿子,告诉儿子:不管世界有多大,你能够走多远,这杆秤,都要随身带着。人有良心,秤有准星,做人,什么时候都要秤平斗满。

头天夜里,老匠师用上等的楠木连夜赶制了这杆精致的准星秤,杆秤上的两个醒目的金字:“孙记”,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炫目,直炫得儿子的双眼泪盈盈的。

那天夜里,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半夜偷偷溜出屋子,将老匠师劈断的一百五十杆杆秤,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运用了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多角度地塑造了小镇里的称匠师父子形象,人物形象鲜明丰满。
B.小说在中间部分介绍了孙记制称作坊的历史渊源,面临的社会现状,这些内容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C.“听着老子在院子里钻星打磨的声音,翻来覆去睡不着的儿子,偷偷溜出屋子,将老匠师劈断的一边五十杆杆称,全部扔到了小镇后山的山崖里”,这表现出小匠师知错能改的特点。
D.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夜里老匠师取出旱烟“猛抽几口”,“掐灭旱烟,在大炕上磕打磕打烟嘴”,这些细节表现出了他打定主意要让儿子出去闯一闯的果决。
【小题2】老匠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写到老匠师送儿子出镇,故事情节已经完整,作者却增加了最后两段,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