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

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李叔同天资聪颖,很短时间内便学会了作曲。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情神之粹美。”《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

李叔同居日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早在天津少年时代,李叔同对演戏就怀有浓厚的兴趣,读书之余,常去戏园学戏。在南洋公学读书时,他便粉墨登场,演出过京剧《黄天霸》《白水滩》等。与写作《祖国歌》几乎同时,沪学会演出新戏《文野婚姻》,剧本即出自李叔同的笔端,创作该剧时他还赋诗明志:“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孟旃不作吾道绝,中原滚地皆胡尘。”先他四年到日留学的鲁迅因受日俄战争幻灯画片的刺激,觉悟到医治精神上的麻木比医治身体上的病弱更为重要,于是决定弃医从文。这与李叔同欲以演戏唤醒民众、文艺救国的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处。传说春柳社演出话剧《黑奴吁天录》时,鲁迅就曾在台下观看。李叔同曾将自己在日本读过的一本《莎士比亚剧作选》送给丰子恺,上面密密麻麻布满笔记,可见其曾用功研读,对话剧早有准备。春柳社公演《茶花女》时,李叔同饰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后来成为著名戏剧家的欧阳予倩,当时还是台下的一名学生观众。他回忆道:“这一回的演出,可说是中国人演话剧最初的一次。我当时所受的刺激最深……我就入了春柳社。”

回国后,李叔同担任上海《太平洋报》的编辑,负责画报副刊。李叔同开设了“西洋画法”专栏,以连载的形式介绍石膏写生、木炭、油画等技法。著名画家吕凤子先生推李叔同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第一人,称“李先生应是民国以来第一位正式把西洋绘画思想引介于我国,进而启发了我国传统绘画需改良的思潮,而后的刘海粟、徐悲鸿等在实质上都接受了李先生的影响,进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对于此论,刘、徐二人都是认可的。

任教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李叔同教学成就斐然,著名画家丰子恺、著名音乐家刘质平等都是李叔同这个时期的弟子。李叔同在浙一师六年,继续开文艺风气之先:最早撰写欧洲文学史。他在浙一师创办《白阳》杂志,以此为阵地广泛介绍西洋文学艺术,其中的《近世欧洲文学之概观》一文是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的一部欧洲文学史;最早倡导木刻艺术,李叔同和夏丏尊发起成立漫画会和乐石社,指导学生研习木刻和金石技法,并印制中国最早的现代木刻版画集——《木刻画集》,李叔同因此被称为中国木刻艺术的先驱;创作中国第一首分声部合唱歌曲——《春游》。“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曲调源于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由李叔同填词的《送别》,多次成为电影的主题歌或插曲,流传甚广。

(选自瓦当《慈悲旅人:李叔同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①李叔同(1880-1942),中国戏剧家、艺术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出身于清进士、盐商家庭。擅长书画篆刻,工诗词。作有歌曲《春游》《早秋》等,并采用外国歌曲配制新词作为学堂乐歌教材,如《送别》《西湖》等。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后专研戒律。

(选自《辞海》第六版,有删改)

②任杭教职六年,兼任南京高师顾问者二年,及门数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私心大慰。弘扬文艺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结束。

(选自出家后李叔同写给侄子李圣章的信,有删改)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叔同自己填词创作了《祖国歌》,抒发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也表达了对祖国的现实与未来的忧虑,李叔同凭这首歌曲闻名全国。
B.李叔同能够在话剧艺术方面开中国话剧的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与他年少时对演戏的浓厚兴趣有关,更与他用功研读名家剧作密不可分。
C.在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中,李叔同贡献巨大,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绘画改良运动的推行者的刘海粟、徐悲鸿等人也受到过他的影响。
D.《送别》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歌词造句长短参差,句式充满变化。李叔同借用西方的曲调,写出了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留学日本期间,李叔同与曾延年共同创立了中国最早的话剧社,并演出了《黑奴吁天录》《茶花女》《白水滩》等剧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B.据传李叔同在创作《文野婚姻》时曾赋诗一首,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李叔同在年轻的时候就有以演戏唤醒民众、用文艺救国的理想。
C.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鲁迅弃医从文并赴日留学研究艺术,李叔同曾与他共同探讨话剧艺术,传言鲁迅也曾观看过李叔同的表演。
D.李叔同在浙一师任教六年,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培养了丰子恺、刘质平等艺术大师,还撰写了欧洲文学史,最早将欧洲文学思想引进中国。
【小题3】李叔同对中国艺术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2 07:43: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四时之外 刹那永恒
朱良志
①中国人有独特的时间观,我们在过程中看待生命,生命是一绵延的流,绵绵不绝,以时间统空间,世间的一切都在时间的流动中活了。中国人的时间观念中还有一种超越的思想,即所谓“荣落在四时之外”,就是悬隔时间,截断时间之流,到流动时间的背后,去把握生命的真实,拷问永恒的意义,思考存在的价值。它是中国哲学内在超越思想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中国美学中极富价值的思想。
②苏州沧浪亭有一小亭,亭廊柱上题有一副对联:“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亭子不大,景致也无特别之处,但这副对联却令人难忘,只是觉得放在这优雅的处所,格调似过于冷峻。前句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感叹,如欧阳修《浪淘沙》词:“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这是代未来预想,今年很好,当下很好,但来日如何,明年如何?明年不知流转于何处,时间转瞬即逝,人是未来宴席的永远缺席者。后一句引东晋王徽之对竹子的感叹,强调当下此在的感受。两句又有密切的情感逻辑,正因为我们无法把握未来,正因为必将缺席,我们更应该珍惜这当下的人生盛宴。这副对联有无奈,但更有惊悟,中国艺术强调,时间、空间带给我们的是拘限,超越时空,领略当下的圆融。这里含有中国人刹那永恒的思考。岁岁年年人不同
③被闻一多称为“泄露了天机”的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诗中表达了在如水的时光中如何抓住一些影象的思考。张若虚以他妙绝人寰的千古叩问震撼着人们的心扉:“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些天才诗人几乎是在神秘的颖悟中,和合物我,齐同古今,万古同一时,古今共明月。虽短暂并无局限,虽脆弱但并不能随意摧毁,虽渺小并无缺憾,诗人们在超越中占有了无限,与过去晤谈,与未来商兑,在颖悟中顿入了永恒。
④瞬间永恒是禅宗最深刻的秘密之一,也是中国艺术的秘密之一。“万古江山在目前”,大道就在今朝,就在此刻,就在此刻所见的十五圆月。明代心学家陈白沙说:“道眼大小同,乾坤一螺寄。东山月出时,我在观溟处。”关键在于“我在”,此在并不因为过去而失去意义,目前不因为广远而丧失可观之处,此顷我在此处,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圆满而无缺憾,“我在”,世界因而有意义。
⑤刹那永恒的境界,就是任由世界自在兴现。在纯粹体验中,并非脱离外在世界的空茫索求,而是即世界即妙悟。悟后,我们见到一个自在彰显的世界,它不由人的感官过滤,也不在人的意识中呈现。水自流,花自飘,我也自在。由此在的证会,切断时间上的纠缠和空间上的联系,直面活泼泼的感相,确立生活自身,看飞鸟,听鸡鸣,嗅野花之清香,赏飞流之溅落,……以自然之眼看,以自然之耳听,就是这么平常。
(节选自《中国美学十五讲》,有删改)
【小题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述层次。
【小题2】作者为什么认为沧浪亭廊柱上的对联“格调似过于冷峻”?
【小题3】如何理解刹那永恒的关键是“我在”?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全民阅读”“书香洛阳”建设工作,将其纳入文明城市创建重点项目,先后推出了全民阅读'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
目前,我市各县(市)区均建有图书馆,总、分馆制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部配备了流动文化服务车,全市建成农家书屋2977个,拥有市图书馆“洛图讲坛”“掌上微阅读”和市少儿图书馆“萤火虫系列活动”等30余个品牌服务项目。按照“书香洛阳”建设提升实施方案,我市将在2018年年底前建成30个24小时开放的城市书房。此外,每个县(市)区将至少投放2台图书自助阅读机、4台电子图书阅读下载机,确定10个至15个流动图书车基层流动服务点,定期开展流动服务,为群众提供方便。
市财政对市级公共文化单位开展的全民阅读工作提供保障,同时,还要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以政府投入撬动更多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投入。
(摘编自《洛阳晚报》2017年12月16日)
材料二:
7月22日,参加第28届书博会的人们,踏入位于深圳大学南校区的简阅书吧,不由惊讶:这里看不到曾经熟悉的书店的样子,整个书吧布局动线清晰,灯光设计恰到好处。大通透、大跨层的设计,让空间进行对话,让书与生活实现深度交流。但这里的主角是书——总面积近千平方米,共三层,有近四万册图书,包括人文社科、花卉文化、文创精品、健康旅行、艺术美术等近十种。
从几年前实体书店倒闭潮开始,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书店模式生存发展的探讨。在深圳,书店更是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变迁,从刚开始的“综合性大卖场”,再到之后的“体验式书城”,蜕变为现在的“创意书城”“创意书吧”。从2015年国家就将书城定位为公益类企业,并出台了扶持实体书店的系列政策,深圳就开启了大书城小书吧的布局之路。截至目前,深圳已经形成“一区一书城、一街道一书吧”的布局,书城成功转型为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成为一个以书业为核心、以书城为阵地的新型文化商业业态的提供者。深圳还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建成10座本地书城、100个书吧、1000个智能书栈,努力为市民提供复合式、一站式的阅读文化生活中心,把对市民的文化服务精准到每个社区。
(摘编自刘芳《大书城小书吧深圳开花》,《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5日)
材料三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记者近日在北京多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城市书屋正为人们提供着读书消夏的好去处。这些城市书屋规模虽然不大,但分布在商业街、社区等地,十分便利。专家指由,城市书屋的到来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不仅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更为城市自身竞争力奠定了长远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认为,市民对公共阅读空间的旺盛需求是推动城市书屋出现的直接动力,而在兴建城市书屋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城市书屋的兴起,反映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也有助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城市书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己成为许多城市一景,江苏扬州虹桥坊24小时城市书房邻近瘦西湖景区,好景好书共赏;山东威海竹岛分馆城市书屋采用工业元素设计,按功能分区;辽宁盘锦首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具有“一站式”阅读体验, 无人值守全自助、数字化与智能化等服务特点。
“城市因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兴盛,特别是文化公共服务马亮认为,营造文化氛围和提升城市品位对于吸引高端人才作用巨大,未来城市书屋将会起到城市辐射带动效应,吸引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其中。
(摘编自王俊岭仇辰《城市书屋给生活添书香》,《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7月3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洛阳市推出的“全民阅读”“书香洛阳”建设工作,虽然是为了文明城市创建,但最终成了实在在的文化惠民项目,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B.目前社会力量参与投入相对有限,但在市级财政提供的必要保障之下,“书香洛阳”建设已经取得丰富成果,提升方案也正在顺利进行。
C.不同于传统书店的深圳“智能书城”、“创意书吧”等,是实体书店生存发展模式在深圳20多年发展变迁的结果,是把文化服务精准到社区的表现。
D.全国多个城市各种形式的城市书屋、书吧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性文化活动,它完善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结果。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深圳把书城定位为新型文化商业业态的提供者和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落实了国家将书城定位为公益类企业的政策。
B.北京、深圳等大城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既奠定了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也成为全国其他城市入洛阳、扬州和威海仿效对象。
C.城市书屋的出现,丰富了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助于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的问题,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D.洛阳的城市书屋和深圳的创意书吧各自走过了一条不同的发展之路,但都既落实了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又提升了民众的获得感。
【小题3】推动城市书屋在各地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你认为保护城市书屋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做些什么?请结合材料回答。

同类题3

材料三
一些城市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中被荡涤一半之后,留下的只有一个地名。这地名有名无实,空泛无用、改掉便了。于是,许多地名正在成批地被从地图上抹去。我们对自己的“革命”总是这祥干净彻底。
有名无实的地名这样毫无意义吗?
地名决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一个特定地域的名称。
城市是有生命的。地名便有了生命的意义,也就是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义。如果这地方有其独有的历史与命运,地名便是这历史命运的容器,比如唐山与大地震的灾难,平型关与平型关大捷,罗马与罗马史。如果此地有个性而非凡的文化,这地名便是对这文化的命名。比如扬州和扬州画派,苏州和苏州园林,上海与海派文化,法兰克福与法兰克福学派,佛罗伦萨与整个文艺复兴运动。城市成了一种文化的属性。如果这些城市随随便便换去了名字,你说它失去的是什么?
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此前只是人的一种自然和原始的聚落。地名是城市生命的起点。此后,这些城市发生了一切一切,包括它的成败荣辱和曲折坎坷,全都无形地积淀在这看似只有几个字的地名里。这一切一切,还渐渐地在这地名里形成它独具的历史文化。只要走出这地名一步,就不再属于这独特的历史文化了。如果说地名是一个城市的文化代号,那么这城市的生命密码就在其中。
如果你崇敬这地方的文化,这地名就是一种尊称;如果你对这地方有情感,这地名就是一种深挚的爱称。比如故乡的地名。
地名中又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
当然,历史上地名的更换也是很多。但这些地名的改变,大多由于政治变迁,改朝换代。更改地名,总是为了表明“改天换地”,绝非从文化考虑。然而,正是出于这种无意中的惯性——这个非文化的传统,使得我们对地名的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缺乏认识,以致出现袁鹰先生所指出的将徽州易名为黄山这样令人遗憾的范例。徽州乃是令人神往的韵味幽雅的古城,一改为黄山市,就像变作一个新兴的都市,文脉中断,魅力不在,优势全无。
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故而改名易名当慎,切勿轻率待之。无论是城名,还是街名,特别是在当今“城改”狂潮中,历史街区大片铲去,地名便成了一息尚存的历史。倘再将地名删去,历史便会彻底荡然一空。我们早晚会感到这种文化的失落,我们已经感到这种失落和茫然了!
那么,谁来守住这个至关重要的历史文化?
(取材于冯骥才的《地名的意义》)
【小题1】下列对以上三则材料中加点的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图索骥: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比喻墨守成规。
B.风光不再:从前的好形势已经结束。
C.大名鼎鼎:“鼎”字书写的第一笔是“|”。
D.载体:“载”读作“zài”。
【小题2】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地名是对个性而非凡的文化的命名”的一项是
A.天津与海河文化B.南京与南京大屠杀
C.曲阜与儒家学派D.雅典与奥林匹克运动
【小题3】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择事例,说明城市保留传统地名的意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25分)
孟德尔和达尔文
饶毅
孟德尔(1822-1884)和达尔文(1809-1882)几乎处于同时代。他们以长期的钻研,做出的杰出发现,成为不仅十九世纪,而且是迄今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
孟德尔没有显赫家世,没有优越环境。他父母无法支撑他的智力的追求,中学就开始靠做家教支持自己的学业。他将农民父亲给自己的一份田产给姐夫后,获得的经费并不能用多久。要想离开体力工作,追求头脑中的趣味,就必须做出其他方面的牺牲,他被迫放弃结婚生子的权利,到修道院获得谋生的物质基础。达尔文不仅自己家庭出身好,太太家里更有钱,无需任何人资助就能做研究,一生是自我陶醉于科学。
16岁的孟德尔要为生计苦苦挣扎,而达尔文在那样的年龄有学不好好上,他父亲出于担心把他提前送到大学。达尔文在自传中说,他年轻时就算过,只要父亲给点遗产,生活就没问题。
两人的科学成就,运气的比重很低。虽然说,孟德尔选的豌豆正好是二倍体,而不像小麦那样是多倍体,如果用多倍体做实验,不仅会增加实验难度,而且规律更不容易让一般人接受。另外,他选择的7对性状的基因分布较远。但这些运气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因为他仔细选择材料,做过多种实验。达尔文在Galapagos岛上看到的所谓“地雀”虽然重要,但他到了很多地方,大量观察,所以也不是依靠运气。
他们都不是由于外界压力做科学研究,而是自我动力。孟德尔珍惜自己获得的修道院和中学老师条件,空余时间做了很多研究。在主要论文发表后,在接任修道院院长后,他继续研究植物、动物、气象。达尔文也没有因为家境好而成为纨绔子弟,而是几十年如一日地研究科学。如果要求抄写一遍达尔文的全部论文、论著,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工作量太大。
单纯从研究的重要性来说,有些人可以认为达尔文的贡献大于孟德尔。但是,从工作的创造性来说,孟德尔是迄今仍被低估的、极为聪明的生物学家。达尔文的工作,部分内容以前其他人提出过,而且华莱士也有同样理论。直接比较孟德尔和达尔文,是因为达尔文不仅希望理解遗传以充实进化论,而且还做过类似孟德尔的实验,但没得到孟德尔的结论。
孟德尔的研究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得出初步理论,再实验,证明理论。达尔文的研究主要是观察和推导。但是,虽然一般人误以为达尔文只观察,没做实验,其实,他用花做了十一年的实验,主要结果发表于两本书:1876年的《植物界异花和自花授粉的效果》和1877年的《同种植物不同花型》,也见于其他书和论文中。但是,在《孤独的天才》一文中可以看到,达尔文做了遗传实验,却没有提出理论。
孟德尔虽然条件不好、考试失败,却因祸得福,被送到维也纳大学,学到了组合数学,成为用数学研究生物的先驱。达尔文要什么条件有什么条件,却没有学很多数学。所以,数量摆在他面前,他没有看出关系。有传说,达尔文曾称:数学对于生物来说,是木匠铺里用剃刀。说一流俏皮话是英国人的特长,木讷的德国人,没有这个名声,但俏皮话不能战胜事实,恰当地应用数学可以在生物学研究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孟德尔在生物学上,只有两篇论文。达尔文出版很多书籍、论文,笔耕不断。读孟德尔的文章,容易感叹“真漂亮”;读达尔文的书,则容易感到“真全面”。达尔文的工作不仅有科学意义,而且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但是对于科学内部的学科来说,进化论直接催生其他学科作用较小。而孟德尔的工作,催生了多个近代科学学科,包括分子生物学。孟德尔的科学成就没有被认可,更没有声名远扬。达尔文的工作不仅发表后很快产生很大影响,甚至有些工作还没发表就有人知道。
两位科学家的贡献都很大,可能更多人认为达尔文的贡献更大。但是,有些人可能对受过较多委屈的孟德尔更偏爱。
(选自《北京大学校报》,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文运用比较的方法,多角度介绍了迄今以来最伟大的生物学家——孟德尔和达尔文,对比了他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给了我们多方面的启示。
B.孟德尔做实验选的豌豆正好是二倍体,而不是像小麦那样的多倍体,这就降低了实验难度,得出的规律也容易让一般人接受,含有运气的成份。
C.作者认为孟德尔是极为聪明、富有创造性的生物学家,而达尔文所做的工作,提出的理论,都是前人做过、提出过的,缺少孟德尔一样的创造性。
D.“数学对于生物来说,是木匠铺里用剃刀。”一句俏皮话,反映出达尔文对数学的忽视;数学能力的缺乏,妨碍了他在生物研究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E. 尽管孟德尔的生物学研究成果催生了包括分子生物学在内的多个近代科学学科,但是由于仅有两篇论文发表,所以他的成就一直没有被人们认可。
【小题2】本文介绍了孟德尔和达尔文,请根据文意概括二人有哪些方面的不同?(6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两人的科学成就,运气的比重很低”?(6分)
【小题4】对于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你更喜爱、崇敬哪一位?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由。(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