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西方的光,东方的影

①来到爱荷华城后,每天都震撼于此处日落的美。我很难找到确切的词汇来形容眼前日落的盛况,因为猛然发现自己的中国经验完全无法适用。

②在国内,日落也是美的,你会看到一枚咸鸭蛋般的夕阳缓缓落下,落下后,天边飘荡着绛紫色的襟带。爱荷华的日落很晚。夏天,夕阳要到晚上八点才开始依依不舍地退场。秋天虽早一些,但也得到七点半才见暮色。并且,日落最初昭示她的存在并非以溏心蛋那样的形状,她早已落到地平线以下,你看到的是整片天空的万道光芒,所有的云朵都是大块大块的金色,奔腾、立体、连绵不绝、充满力量,叫人联想起文艺复兴时期教堂的镀金浮雕。我痴痴地望着这金灿灿的天空,有一瞬间简直觉得会有胖嘟嘟的小天使从云朵背后探出脑袋来。

③我总觉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夕阳美景在东西方文化中激起的回响也完全不同。在东方文化中,日落总使人遗憾,如李商隐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又或者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然而,在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中,日落的内涵却完全不一样。小时候读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就一直有个困惑:斯嘉丽在失去女儿邦尼,丈夫瑞德也离开自己之后,究竟是哪来的勇气,独自站上荒原面对夕阳,说出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一天”?

④偶然的一趟路程让我似乎寻到了问题的答案。那天,我在克林顿街等校车等了近半个小时,眼见着晕染整片天空的耀人金色渐渐被红取代。然而,当我坐校车再耗费半小时光景回到位于西校区的宿舍时,刚下车的我竟然发现:即使黑夜已降临,那地平线仍是一道炫目的金光,我甚至起了个天真的念头,只要一路向西,或许我能永远看到一道金色的地平线。此刻,我深切地体会到日落释放的信号,是温暖,是希望,是永恒的光芒。

⑤光这个意象,在西方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其英译就是“点亮”。光与黑暗的分界也就是文明与愚昧的划分,甚至可以说,光早已决定了西方人眼中的美学标准。

⑥西方人理想的家是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玻璃窗要擦得通透,让阳光能够完完全全照进来;客厅里设有壁炉,不仅是为了冬日取暖,也是漫漫长夜光芒的所在。无论在欧洲还是美国,公园里是成片的草地,你会看到人们在草地上或坐或躺或野餐,尽情享受阳光的滋养。

⑦常常在这种时候,我会感慨,东西方文化竟是如此不同!中国人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诸多发明,然而玻璃这东西恰恰不是我们发明的,甚至也不在我们悠久的历史中占据什么重要的位置。或者可以这么说,玻璃这东西应该是被我们的美学排斥的——太通透,让所有东西一览无余,还有什么意思呢?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在其随笔《阴翳礼赞》中说,他装修房子的时候很苦闷,他讨厌玻璃,倾心的是糊在日式拉门和窗棂上的纸。可出于安全和应用方便的考虑,他还是在里层糊纸之余,于外层安装了玻璃,结果大风景。确实,在传统的东方,纸才是符合我们生活趣味的发明。门窗上糊上纸,既可以让明烈的阳光减去锐利的锋芒,又让门窗上精心设计的寿字阑干以一种柔和的形态投影在地上。如果说西方人爱的是光,那我们东方人确实更爱阴翳。

⑧如果你醉心于中国的园林,那你恐怕要觉得西方的公园多少是缺乏诗意的。我们的美源于一个“遮”字,芳草古木要用小桥流水或亭台楼阁掩去一部分,若隐若现,如此,才有了移步换景,才有了曲径通幽。

⑨不仅如此,文艺作品中流露出的对女性美的感知,西方和东方也迥然相异。

⑩无论是文艺复兴的画作,还是之后的印象派,西方人眼中女性的美很大程度上由光展现,拉斐尔笔下的圣母,德加画中的芭蕾女孩,画家都用心将光引到画上,照亮女性。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呈现艾玛的美,也用了相仿的方式:

⑪“在一个解冻的日子,院子里的树皮渗水了,房顶上的雪也融化了。她站在门槛上,把阳伞拿来,并且撑开。阳伞是闪色绸子的,阳光可以透过,闪烁的反光照亮了她面部白净的皮肤。天气乍暖,她在伞下微笑,听得见水珠点点滴滴落在绷紧了的波纹绸伞上。”艾玛明净的肤色是需要通过透过绸伞的阳光来确认的。

⑫同样是女性的美,在东方的文艺作品中则更多借助被遮掩的部分来显现,有点欲盖弥彰的意味。中国古典戏剧舞台上女性角色手中的扇子,偶尔甩起的长长的水袖,常常会遮去容貌的一部分。这被遮掩的一部分便脱离了现实的桎梏,任凭各人天马行空的揣想。日本文坛巨匠川端康成的作品《雪国》中,岛村初次见到叶子的描写就洋溢着一种东方的情致

⑬“(姑娘)只有身影映在窗玻璃上的部分,遮住了窗外的暮景,然而,景色却在姑娘的轮廓周围不断地移动,使人觉得姑娘的脸也像是透明的,是不是真的透明呢?这是一种错觉,因为从姑娘面影后面不停地掠过的暮景,仿佛是从她的脸的前面流过,定睛一看,却又扑朔迷离,车厢里也不太明亮,窗玻璃上的映像不像真的镜子那样清晰了。反光没有了,这使岛村看入了神,他渐渐地忘却了镜子的存在,只觉得姑娘好像漂浮在流逝的暮景之中。”川端呈现的是阴翳中似幻似真的少女叶子的面庞,正因为模糊不清,才成为想象的对象,成为情感的对象。最后真作假时假亦真,表面上窗玻璃映出的叶子的脸庞是虚像,但这一刻却是唯独属于岛村的对叶子的“看见”,没有别人可以拥有这样一个叶子。

⑭再有,在东方人眼里,直视美女的面庞实在于礼不合。蒲松龄在《婴宁》中写王子服在上元灯会时看婴宁出了神,换来后者一句“个儿郎目灼灼似贼”。所以,女性的美常常只能在匆匆一中捕捉到一个点滴,但一个点滴就已足够唤醒所有的感官细胞了。

⑮我固然能感到西方的光芒对人的感召和鼓舞,但更喜欢东方人和阴翳玩的游戏,东方强于感官,而西方胜于逻辑,各有所长,但我们似乎不认为“强于感官”是什么值得骄傲的资本。而今的我们还剩下多少阴翳可言呢?我们的公寓、大厦也都安上了玻璃,厕所铺上白色的瓷砖,宛然脱胎成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我们也都熟练掌握了西方的礼仪,说话时要和对方保持眼神的交流以示尊重——连对方的脸上有几颗雀斑也能清晰数出的时候,留给美的空间,是否还存在呢?

(取材于钱佳楠的同名散文)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红:“殷”读作“yān”。
B.大煞风景:“煞”不可以写作“杀”。
C.桎梏: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D.一瞥:“瞥”是形声字,上为声旁下为形旁。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的中国经验无法适用于爱荷华落日的主要原因是此处太阳落山太晚。
B.作者认为在美国的文化中,日落和“温暖、希望”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C.作者对玻璃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没有重大影响深表遗憾。
D.作者对人与人交流时应目视对方保持眼神交流的西方礼仪持有否定态度。
【小题3】作者写小时候读《飘》的体验,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文章以“西方的光,东方的影”为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小题5】第⑬段中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体现着一种“东方的情致”,请结合其内涵,对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做简要分析。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05 11:05: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雨中的鸣鹤

①浙东古镇鸣鹤是环湖而建的,大多数的民居都朝着湖面,开门见山又见水。据史料记载,古镇鸣鹤形成于公元8世纪,距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历史。唐元和年间,乡人虞九皋,字鸣鹤,第进士,殁于京,乡人哀之,称其故里为鸣鹤。但是我潜意识里却一直以为鸣鹤的来历还要往前推。要知道鸣鹤那地方本来就是水草风茂之地,杜白两湖依山傍水,或许早年确有鹤栖息,鹤鸣惊人。《诗经》之《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这应该也是鸣鹤的出典了吧!

②老街有两条街,分别为上街、中街,两条街呈平行状,中街从头至尾有多座桥与上街相连。中街的入口就有一桥,临湖,名曰陡塘桥。想知道陡塘桥的风貌,有清人诗为证:“腰塘杨柳任风飘,抵拂寻春小女髫。五磊石湫游遍后,夕阳红近陡塘桥。”

③淅沥春雨中的鸣鹤非常宁静,宁静得能听见脚步声在深巷里的回音,我这个急性子的人在这里竟然很自然地放慢了脚步。一直以为宁静是一种品格,此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宁静的感染力。走在弄堂里的我仿佛一下子进入了时光隧道,不再浮躁,只是觉得行走在这巷子里心里很宁静,仿佛人生就该如此,不便回头,不可回头。

④没有了喧嚣,曾经有过的繁华已经远去,只留下恬静;曾经商场上的刀光剑影也早已远去,只留下与世无争,那是一种洗尽铅华之后的返璞。它和我之前参观过的古镇不同,它没有周庄浓厚的商业味道和人为雕琢的痕迹。老街里边有许多幽深的弄堂,那些弄堂和街面成九十度角,长长的弄巷幽深幽深,走进去之后,转了个弯又是一眼望不到头。再拐弯又是一条弄堂,这样三转两转就会在弄堂里迷路,不过不要紧,那里的人都淳朴,随口问一声,那老大娘竟然起身领着我转出那深深的弄堂,把我带到想去的地方。

⑤弄堂最宽不过两米,有的仅容一人通过。巷子似乎终年都是潮湿的,高高的马头墙上那斑斑驳驳的苔痕留下了岁月的沧桑,如果仔细留心一下,还会发现墙上那些被雨水侵蚀了的墙缝以及墙缝里生长着的小草。那些墙面上的苔痕给鸣鹤平添了许多古朴的印记,我想那些印记承载着太多的风霜雨雪,它们也应该是鸣鹤历史的组成部分吧?漫步在幽深的弄堂里,从一条弄堂转到下一条弄堂,停停走走,这样的行走反而有着更多的意外。不知道眼前这弄堂是不是诗人笔下寂寥的雨巷,他那首优美的诗歌是否在这里找到的呢?如果是的话,那丁香一样的姑娘应该就是刚才替我领路的那位头发花白的老大娘吧!

一路上不尽的烟雨缠绵着。淅淅沥沥中,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柔情。那雨滴恬淡得像一串串轻盈跳跃的音符连缀成梦一般的旋律,落在或跨或卧的桥上,落在缓缓移动的伞上,落在那鱼鳞般的瓦上,落在庭院里那三两棵芭蕉上。老街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的,有的老房子墙壁已经粉刷过,墙脚却是清一色的条石,那青色的条石顽强地坚守在那里,支撑起了那高耸的马头墙和气派的门楼。据说那老房子原来前面都有廊棚相连,走在长长的廊棚下就免去了日晒雨淋。遗憾的是那长长的廊棚已经有大半消失了,古朴典雅、雕花彩绘的梁檩椽柱却是随处可见,还有那一爿爿门板店铺还招引着往日的繁华与热闹。

⑦不经意中,我一脚踏进那栋房子。那是个典型的四合院,幽深而苍老,当年生活在楼里的主人已经在历史里漂走了。马头墙高耸,白墙黑瓦、翘角飞檐、雕窗扶栏都记录着主人曾经的辉煌。只是时光不再,久远的往事早已成了一个遥远的梦。上街的尽头,耸立着一座千年古刹金仙寺。金仙寺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比鸣鹤建镇还要早,建成之后不久就成了浙东名刹。原来寺里保留着宋朝大书法家米芾的字碑,著名的弘一法师曾来过这里,他的《青凉歌集》与《华严集联三百》就是在这里完稿的。说来很有意思,这样一座千年古刹竟然还是一个革命活动场所,1942年,浙东游击队的司令员何克希在金仙寺成立了“浙东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在寺右前方,还立着一块纪念石碑。解放后这里又曾被改建为学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步回复现状。

⑧我走走停停,边想边看,目光所及的每一块砖石、每一株草木都在岁月中赋予了古镇别样的生命。

【小题1】第⑤段画线句中“诗人”的姓名是___________。
【小题2】本文行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第⑥段画线句在结构和内容上的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
【小题4】对本文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第②段引用清诗展现陡塘桥风貌,增添文章文化色彩。
B.本文现实的描写和丰富的联想、想像结合,表现雨中鸣鹤独有的魅力。
C.第④段将鸣鹤与周庄对比,突出呜鹤没有多少商业气息,较自然古朴的特点。
D.第⑦段写典型的四合院,来表现“主人曾经的辉煌”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E.第⑦段介绍金仙寺建寺早,更体现了古镇鸣鹤的历史文化悠久。
F.本文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慨叹鸣鹤的今非昔比。
【小题5】总观全文,概述文末“别样的生命”的内涵。
【小题6】根据文本信息,对古镇鸣鹤作简要介绍。(80字以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民宿”作为一个“舶来词”于2014年7月开始,拥有相关搜索热度。在政治、经济、资本环境良好的大背景下,客栈民宿市场日益火爆,及至2016年8月,“民宿” 的搜索指数超过了“酒店”。
因为“民宿”具有由“主人文化”带来的当地特色化体验,住宿空间高度个性化、体量小而美的特点,如今越来越多人旅行时选择“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民宿的发展迎合了当下“自由行”的热潮。
从提供民宿的企业来说,民宿相较于标准化住宿,更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不同的地缘环境,不同的装饰风格,不同的风俗习惯,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现出受到“自由行”游客欢迎的产品形态。特色化住宿迎合了出行用户的关注点多样化的特点,“特色”逐渐成为影响出游决策的重要因素,正如民宿预订OTA大鱼自助游的宣传语“为一张床,赴一座城”,昔日的小众市场快速扩张。与此同时,我国在线旅游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在机票、酒店、景区门票等格局稳定的情况下,民宿的流量入口价值逐渐显现,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在万亿级周边游市场中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表一:用户预订民宿关注点分布
关注事项
关注比例
价格便宜
64.4%
居住体验特别
51.2%
装修/建筑风格多样
47.9%
房间洗衣做饭功能设施齐全
37.4%
和陌生人社交
17.1%
入住灵活
15.6%
 
表二:2015年中国客栈民宿分布(家)

(摘编自《2016-2017中国客栈民宿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材料二:
由于乡村旅游民宿发展时间较短,尚存诸多问题。
首先,民宿经营涉及旅游、安保、卫生等诸多方面,由于缺乏主管部门,需要地方多头管理,难免出现责任推诿、监管不力的情况。再者,目前,国内尚未出台针对民宿从业的具体法律法规,不能对整个行业的规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其次是民宿产品。一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民宿除了满足基本的吃饭、睡觉功能外,个性化、特色化并不耀眼,乡野、风俗、乡情、文化等要素无法做到有效融合。二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目前,民宿经营者多是乡村农民各自为政,自我发展,财力上不足以完善娱乐、购物、交通、卫生等旅游基础设施,眼界上不足以做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有效规划与布局。
最后,生态环境面临严峻考验。一是建设与经营过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多数经营者只看到了经济利益,环保、绿色等理念被弃之不顾。二是游客数量的持续增多直逼环境承载能力。乡村民宿吸引的游客数量与日俱增,部分地区超过环境承载量,这将对原有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的冲击,进而造成不可修复的危害。
(摘编自王璐《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
材料三:
台湾南投县民宿观光协会总干事、民宿主人陈巨凯认为,有些地方对民宿的认识存在很大问题。“台湾平均1家民宿只有4个房间。我到浙江莫干山随便住一些民宿,发现每家都超过20个房间。到天津看一些民宿,有的超过70个房间。”他说,民宿的界定应该是小而美的,能够为游客提供独特和精致的体验,而不应该追求酒店化经营。民宿一定要有特色,这可以来自建筑风格,也可以来自“主人风格”。如果建筑缺乏特色,则“主人风格”可以弥补,例如设定专门化的有意思的主题体验。民宿的重点不在硬件,而在软件,应该通过全面而细致的服务,让客人回忆、回味、回头。
(摘编自《海南日报“民宿要小而美 令人感动回味”》)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宿”一词是2014年下半年才开始有搜索热度,但仅两年时间,旅游者对它的关注度已经超过了“酒店”。
B.民宿这种非标准化住宿形式,相较于酒店,在当下崇尚“自由行”的旅游环境里,更 容易取得良好的营销效果。
C.价格比较低廉,是“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考虑的最主要因素,这也是当下民宿市场特别火爆的重要原因。
D.“自由行”用户在预定民宿时,并不考虑入住是否灵活、生活设施是否完备,他们更关注的是特别的居住体验。
【小题2】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5年的调查显示,中国旅游景点客栈民宿的兴旺程度,基本上与景点的知名度、旅游文化的丰富度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B.一些旅游景点若要改变民宿数量偏低的现状,就必须完善非标准化住宿形式,并提高用户对诸如“入住灵活”的关注度。
C.“为一张床,赴一座城”的宣传语反映当下人们出游更看重当地文化体验,这也为在线旅游创新企业提供新的切入点。
D.从台湾与大陆民宿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大陆民宿存在认识上的问题,都过分追求酒店化,建筑风格和主题体验都缺乏特色。
【小题3】为什么当下中国会出现“民宿”市场日益火爆这一现象?怎样才能让“民宿”热可持续而健康地发展?请概括回答。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的风
风是乡村的魂。它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触动人们久已淡漠的乡情。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虽然许久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王阳明有一个很精致的说法:以眼观花,则此花璨然;闭合双目,则此花归于寂灭。我又想到另一句话,叫作“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
乡村里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片庄稼,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拨又一拨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发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我喜欢在庄稼拔节或扬花的夜晚深入田野,此时天上有月或没有月都无妨。我坐在湿润的田埂上,谛听风与庄稼幽秘而细碎的微语。它们究竟说了些什么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说话时的那种神秘的氛围,有点儿类似于乡村闺房里的隐私。在我的想像里,我看见风像一个忙碌的乡村媒婆,对,媒婆,她提着萤火虫的灯笼,颠着一双小脚,脸上带着世俗的笑容,急急穿行于正在扬花的庄稼之间。于是,一川一川的稻花,在风媒的蛊惑下,都把藏在自己身体里极单纯的情欲释放出来,尽管我看不清它们的表情,但是却能领略到它们的风情。此刻,我若是个诗人多好,可惜我不懂诗,只能将嘴边的两句古人的诗略加篡改: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风语一片。我想,这时的蛙声只能是一种喜庆的陪衬与烘托,是这场天地间庞大婚礼的出色乐音。
当然,风也不总是充当媒婆的角色,吹来吹去的风,吹黄了一茬茬的庄稼,吹枯了一年年的野草,也吹老了人间岁月。乡村的风,最能触发人们的哲思:沧海桑田、风云变幻、悲喜无常。我看见,母亲辛辛苦苦在菜园周围扎起的篱笆,在风中散落;父亲垒砌的土墙在风中坍塌;竖在祖父母坟前的墓碑上的字迹,在风中渐渐变得模糊不清。豆青山上的许多坟茔也是如此,它们每隔几年就要添一些新土,可是添着添着,那些给坟添土的人也被风吹走了,于是豆青山上又多了一些坟头。这种给坟茔添土的现象一般持续不了三代,原先的那些坟就再没有人为它们添土了,今天被风带走一些土,明天又被风带走一些土,要不了多久,一座一座的坟茔就被风抹平了。
然而,一拨又一拨的风,依然吹个不止……吹尽了长年都市生活在脑子里积下的灰尘,让我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原本应成为我生命和人生的另一半啊。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一项是(  )
A.作者有较深厚的文化积累,又有对自然与人生的敏感。没有前者,所描绘的景物就不会带给读者精神层面的感悟;没有后者,就不可能在平凡的乡村发现蕴藏的美。
B.风是无形的,作者善于化无形为有形。他笔下的炊烟乱荷枯枝可谓风之形,“春风归来遍地绿”可谓风之色,鸟雀蟋蟀的浅唱低吟则可谓风之声,具体而又生动。
C.文章看似漫不经意娓娓道来,其实是依据情绪的起伏布局行文的。细察全文,可以看出作者的情绪由平和转为愉悦,经亢奋折入沉郁,最后归结到苍凉而忧伤。
D.文章的表现手法丰富多样。点的描绘给人印象深刻,面的铺陈则揭示着普遍与恒久。引用诗文典故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提升着文字的品味。
【小题2】①文中加线的文字解释了“荒远的乡野为什么竟然让人感受到了美?”请写出作者引用这些文字所要表达的意思。
②第5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小题3】作者开篇写道:“风是乡村的魂。”根据文章内容,分条写出这么说的理由。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苹果和熟苹果 (有改动)

盛洪

⑴亚当·斯密认为,人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是人有交换倾向。他在《国富论》中说:“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也从未见过一种动物,以姿势或自然呼声,向其它动物示意说:这为我有,那为你有,我愿意以此易彼。”显然,交换的前提是占有。我用此物向你交换彼物,就意味着,我承认,在交换之前,彼物是你的,而此物是我的。

⑵分清彼此       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三四岁的儿童也知道哪些玩具是他的,哪些不是。父母购买和亲友赠送都是自己对玩具的所有权的合法。人类很早就通行劳动原则和占先原则。前者比如谁打的野兽归谁,后者比如先迁移到某地的部落拥有对该地的所有权。但人类并不总是能很好地解决产权归属问题的。比如,若干个人如何分配他们共同捕获的野兽,相邻的部落如何划分它们之间的“领土”。如果不能分清彼此,后果是什么呢?

⑶在一个假设的情境中,有一棵无主的苹果树,在这棵树旁住有两个人。问题是,如果这两个人都想从这棵苹果树上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结果将会怎样。答案是,他们俩谁也吃不到熟苹果了。因为这棵树没有产权归属,所以谁要想获得更多的利益,谁就要尽可能地摘更多的苹果;但对方也是一个“经济人”,他也会这样做。若要在摘苹果的竞赛中超过对方,就要更早地去摘苹果,但对方也会这样做。结果,摘苹果的时间会越来越早,以致苹果还未成熟就被摘掉了。谁要想等到苹果熟了再摘,就会一无所得。这样,在产权没有划分清楚的情况下,这两个人只能吃到青苹果。

⑷在人类历史中,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美国的道格拉斯·诺斯教授,曾经生动地描述过人类从狩猎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的过程。在狩猎社会中,野兽和野果是没有产权归属的。谁先捕猎或采摘到就归谁。谁的打猎技术好、工具先进,谁就能获得更多的野兽。这样就刺激了打猎技术和工具的发展。

⑸但这样一来,随着打猎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全社会中可打的野兽就会越来越少。由于社会中存在着很多不同的部落,野兽又是没有产权归属的,在成年的大野兽所剩不多的情况下,人们就开始去打未成年的小野兽。因为如果某部落的人遇到未成年野兽不打,待到它成年后,未必就会成为自己的盘中餐。

⑹这样下去,野兽就会全部绝种,因为没到生殖期的小野兽如果被消灭了,就不会有新的小野兽了。与此同时,以狩猎为生的人类社会也会崩溃掉。农耕社会和畜牧社会的出现,使人类避免了灭绝的命运。驯化野生植物,于是出现了农作物;驯化野生动物,于是出现了家畜。

⑺农作物和家畜的优点不仅是它们比野生动植物更易生长,更重要的是它们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排他地拥有的动植物。没有其它部落捕猎和采摘的威胁,人们       可以从容地等到这些驯化了的动植物成熟,         愿意投入劳动精心照看。由此看来,农耕社会出现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实现了部落之间排他的产权划分;它通过改变人与人的关系,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⑻毫不夸张,道格拉斯·诺斯称之为“第一次经济革命”。我们的祖先也从未低估过这次革命。在中国,人们把发明了农耕技术的人称为神农氏。他在当时,是部落的首领,在后来,是神。这说明,人们从未仅仅把他当作技术创新者,还视他为社会领袖。

⑼小则吃不上熟苹果,大则毁灭社会,看来在产权上分清彼此实在是太重要了。不仅如此,产权不清还会引起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冲突。

⑽为了一块矿产,为了一条河,为了一片林子,两个村、两个地区之间可以刀枪相见。如果这样的情况放到国与国之间,就更糟糕了。海湾战争的起因很复杂,但其中一个原因是伊拉克和科威特的油田在地下是相连的,并且向科威特倾斜。伊拉克认为它吃亏了,但又没有提出可行的划分产权的办法。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伊拉克竟诉诸武力。这场战争,导致了数万人的死亡和数千亿美元的损失。

⑾假如我们找到了划分产权的方法,假如我们消除了产权上的纠纷,人类将会比现在幸福多了。熟苹果毕竟比青苹果好吃。

【小题1】根据文意,最适合填入第⑵段和第⑺段空格的一项是(  )
A.本来 既然   就
B.本来 既 又
C.似乎 因为   所以
D.似乎 不仅   而且
【小题2】第⑶段中加点词“经济人”在文中的意思是
【小题3】第⑻段画线句中的“之”是指   
【小题4】简析第⑼段的作用。
【小题5】对于本文的说理方法,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⑴段引用亚当·斯密的话,是为了引出议论话题并证明人有与生俱来的占有欲望。
B.第⑶段举无主苹果树之例,直观阐述了竞争是造成人类只能吃到青苹果的根本原因。
C.第⑷⑸⑹段以野果野兽举例,证明了资源有限时更需产权划分以避免人类社会崩溃。
D.第⑽段举伊拉克为油田诉诸武力的实例,证明人类有分清产权的智慧方能免除战争。
【小题6】试析本文标题好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