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鉴湖图》序

曾巩

鉴湖,一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近世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则吾之吏,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

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者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堤壅水而已,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也。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

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取材于曾巩同名散文)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来几千载 繇:通“由”
B.然自此吏益法 慢:傲慢
C.肯任难当之怨 孰:谁
D.曰堤壅水而已 益:增加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会稽太守马臻之为也 嬴闻如姬父为人
B.待未然之功乎 去六月息者也
C.说虽博未尝行 后人哀之不鉴之
D.不失旧    则或咎欲出者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
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
B.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C.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制定的)法令不够完善,而且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
D.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
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熟语或成语。
在本文中,作者驳斥了“湖不必复”“湖不必浚”两种错误论调,认为“谓湖不必复”“谓湖不必浚”的人都具有__的特点。作者看到危害,力主治湖,可见他具有__的特点。
【小题6】文中说“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请概括此句中“是”所指的具体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4 12:4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焉。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合流屈曲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其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世,而适类余,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唐 柳宗元《愚溪诗序》)
(注释)①龂龂(yín 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B.知不可乎得     骤:骤然
C.得其尤绝者焉   家:安家
D.无以世 利:利益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土之居
B.顺流东也 合流屈曲
C.托遗响悲风 而适类
D.何为其然 盖上出
【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甲文是赋文,沿用赋文主客问答的传统手法来抒写作者的人生哲学;乙文为诗序,采用一般性的描写和议论,语言上重复使用一个“愚”字,充分表达作者的失意愤激之情。
B.两篇文章都运用了典故。甲文借古抒怀,追念曹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表现客消极的人生观与虚无主义思想;乙文属借古讽今,借宁武子和颜渊的“智而愚”“睿而愚”来说明自己是“真愚”。
C.甲文作者借主客问答表达超越得失荣辱之境,展示了作者阔大的胸襟和非凡的气度;乙文作者借愚溪山水美丽却不为人知寄托自己遭受贬谪的不得志。
D.两篇文章都不是对山水作纯客观的描写,而是在描写中贯注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甲文显得豁达,乙文显得愤激。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2)夫水,智者乐也。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留侯论
苏轼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获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以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匹夫辱 见:被
B.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矣   过:错误
C.油而不怪者  油然:突然发生
D.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 敝:疲惫,衰败
【小题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 夫人相与,俯仰一世
B.使之忍小忿就大谋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自饰
C.非子房谁全之   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而其状貌如妇人女子 至于鞭箠之间,欲引节
【小题3】本文围绕“忍”字展开论证,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例分析。
【小题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
(2)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淮阴侯列传》)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会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列备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焉叹:叹惜。
B.夫以近夷:平安。
C.而人之所至焉罕:少。
D.其能讥之乎孰:怎么。
【小题2】下列各句巾“以”字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犹不能不之兴怀
A.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C.夫夷近,则游者众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小题3】下列句子中句式与例句不同的项是
例句:此余之所得也!
A.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令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小题4】对这篇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很赞赏,但对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感到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5】翻译下列句子
(1)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早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不责其二;即其新,不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不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不足称也。”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不亦责于人者已详乎?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常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不然,则其畏也。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选自《古文观止·韩愈〈原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伤心、忧虑
B.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声望、名声
C.为是者,有本有原根源、原因
D.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诽谤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早夜以思 / 夜以继日
B.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
【小题3】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抒发了作者个人的愤懑之情,但在不平之鸣中道出了一个真理:只有爱护人才,尊重人才,方能使人“乐于为善”。
B.作者认为“怠”和“忌”造成了士大夫之间毁谤之风的盛行。
C.最后一段交代了写作目的,呼吁当权者纠正毁谤歪风,又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期望。
D.本文通篇采用对比手法,有“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的对比,有“责己”和“待人”不同态度的对比,还有“应者”与“不应者”不同的两类人的对比。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能善是,是亦足矣。”不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4分)
(2)举其一,不计其十;究其旧,不图其新。(4分)
(3)其不应者,必其人之与也;不然,则其所疏远不与同其利者也。(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