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越州鉴湖图》序

曾巩

鉴湖,一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近世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则吾之吏,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

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者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堤壅水而已,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也。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

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取材于曾巩同名散文)

【小题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小题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以来几千载 繇:通“由”
B.然自此吏益法 慢:傲慢
C.肯任难当之怨 孰:谁
D.曰堤壅水而已 益:增加
【小题3】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会稽太守马臻之为也 嬴闻如姬父为人
B.待未然之功乎 去六月息者也
C.说虽博未尝行 后人哀之不鉴之
D.不失旧    则或咎欲出者
【小题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
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
B.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C.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制定的)法令不够完善,而且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
D.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
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
【小题5】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熟语或成语。
在本文中,作者驳斥了“湖不必复”“湖不必浚”两种错误论调,认为“谓湖不必复”“谓湖不必浚”的人都具有__的特点。作者看到危害,力主治湖,可见他具有__的特点。
【小题6】文中说“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请概括此句中“是”所指的具体内容。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4 12:46: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君子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蟹六跪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劝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博学:广博地学习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绝:横渡
C.驽马十,功在不舍   驾:驾车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  一:专一
【小题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顺风呼,声非加疾也
A.积善成德,神明自得B.吾尝跂望矣
C.青,取之于蓝青于蓝D.蟹六跪二螯
【小题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推论出通过博学就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B.第二段中用“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之类的生活经验阐明了“善假于物”的重要性。
C.第三段用“蚓”和“蟹”作对比,阐述了学习要专心致志的道理,强化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D.选文句式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较强的节奏感,又适时夹进了一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同类题2

精段阅读,回答后面题(16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小题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
C.不知东方之既白既:既然D.洗盏更酌更:更换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为其然也/耳得之而为声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舞幽壑之潜蛟D.侣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小题5】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 (6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1】对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余有叹焉 (感慨)
B.夫夷以近 (平坦)
C.无物以相之 (帮助)
D.何可胜道也哉 (胜利)
【小题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很惋惜。
D.平坦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小题3】不属于“此余之所得也”的“得”这一项的是
A.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B.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C.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D.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正襟坐  (______) ②一世之雄也  (______)
非吾之所有(______)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月出东山之上 是饮酒乐甚
B.凌万顷茫然 泣孤舟嫠妇
C.不知何时止不盈    盈虚者如彼,卒莫消长也
D.举匏樽相属 方存乎见少,又奚自多
【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小题4】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第二段客一曲洞箫,高亢激越,竟然让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舞动起来,更使人闻其声也要落泪。
B.第三段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主客问答只是赋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的都是作者的思想。
C.第四段作者将情、景、理有机结合,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包含着人生哲理的独特艺术境界。
D.本文通过作者与客泛游赤壁的见闻,以及主客间的辩驳,体现了作者从乐到悲,又由悲到喜的思想过程。
【小题5】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客与苏轼的观点有何不同?
【小题6】本文重点描述了“明月”,说说“明月”这一意象在文章的抒情和说理方面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