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多年前,当美国人查克·赫尔发明3D打印技术时,或许他并未想到利用这一神奇的技术都能打印出什么。但30年后,这一技术让人们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14年9 月,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 岁男孩植入了3D 打印脊椎,尚属全球首例。这次,医生并未采用传统的脊椎移植手术,而是用3D 打印打出了一块钛合金骨骼。

一个设计工作室已经成功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服装,使用此技术制作出的服装不但外观新颖,而且舒适合体。这件裙子价格为1.9万人民币,制作过程中使用了2279个印刷板块,由3316条链子连接。这件裙子就像编织的衣服一样,很容易就可以从压缩的状态中舒展开来。制造公司还编写了一个适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应用程序,使用这个应用程序,可以改变衣服的风格和舒适性,有助于用户调整自己的衣服。

德国科技公司Biozoon推出了一种叫“Smooth  food”的3D打印食品,以解决老人的进食困难问题。所谓的“Smooth  food”,就是将食品原料液化并凝结成胶状物,然后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食物。这种食物很容易咀嚼吞咽,很可能成为老人护理行业的新宠。其项目经理解释说:“我们可以采用3D打印技术实现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可以使食物变得更加个性化。例如通过调整食物的热量和大小,来预防老年人的营养不良。”

2016年,全球第一座功能完善的3D打印办公楼已投入使用,它坐落在阿联酋的迪拜,是由一家中国公司“打印”出来的。这座建筑物外观呈弧状,这样可以确保建筑的稳定性。一台6米高,36米长和12米宽的3D打印机,只用了17天就制造完成,使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水泥混合物。此办公楼面积达250平方米,耗资仅14万美元。3D打印机常用来打印制造小型的塑料制品,“打印”建筑物并不多见。阿联酋计划,到2030年,用3D打印技术建造该国25%的建筑物。

如今,在对3D打印技术产品如潮的评论中,3D手枪是最不受欢迎的,甚至被业内人士称为麻烦制造者。这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什么才是3D打印的主流产品,我们应如何运用这个技术为人类造福。

(取材于关于3D打印的多篇文章)

材料二

在3D打印开始前,人们必须创建一个电脑文件,它要描述被打印物品的三维形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然后,人们要操纵电脑将设计好的物品转化成数据化了的虚拟的“薄片”。接下来,打印机就开始工作,它一层层地堆积“薄片”,直到“堆”成你想要的产品。3D打印的材料五花八门,有金属、塑料甚至巧克力、奶酪等食材。打印出的“产品”也多种多样,电灯泡、收音机、遥控器、手机、食品、玩具等等,人们还用3D打印复制骨头、牙齿以满足医疗需求。现在,科学家们开始研究是否能用月球上的土壤打印一个月球基地,以及为未来的深空探险打印食物。

然而,人们还有更多的想法。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霍德·利普森在考虑“是否能打印一个机器人,然后让它从打印机中走出来?”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笑话,却是有根据的。根据就是4D打印,也就是说,这种打印是四维的,它突破了打印科技现有的局限。

用3D打印制造出来的产品是不能动的,假若没有人为干预,它们就做不了任何事,而且不论把它们搬到何处,它们都还是原来的那个样子。然而4D打印就不一样了,其产品能回应环境刺激,适应环境变化,改变形状、大小和颜色。

相比于3D,4D多出的一维来自时间。时间是继长、宽和高之后的第四维。物体随时间变化,可移动、变形或者改变属性。同样,4D打印的产品也可被设计成能随时间而变化。例如一扇窗帘,它能改变形态使更多或者更少的阳光照进屋子。假若人们设计出一扇百叶窗,它能根据温度的变化调节角度开启和关闭,那它就有了某种“智能”。现在的百叶窗都需要人们手工调节,假若使用4D打印,就有望让材料自己控制这一切,这时百叶窗不需要外力,“智能”材料可以自己改变形状,满足人们的要求。

(取材于《令人神往的4D打印》)

【小题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3D打印”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3D打印出的脊椎进行的手术顺利,开辟了医疗手术新天地。
B.3D打印出的食品因为它的个性化,已经成为很多老年人的新宠。
C.3D打印出的办公楼外观新奇,稳定性强,功能齐备,性价比高。
D.3D打印产品的多样化使3D打印技术在多个领域里受到人们关注。
【小题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3D打印服装特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造价较高B.款式时尚C.技术含量高D.自动变形
【小题3】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例:在原文中也可以换成“先例”。
B.咀嚼:“咀”的第五笔是“┐”(横折)。
C.吞咽:“咽”的读音是“yàn”。
D.塑料:“塑”的读音是“sù”。
【小题4】根据“材料二”,下列不符合4D打印特点的一项是
A.可随环境变化颜色的士兵迷彩服
B.经触碰可发出声音的宠物模型
C.能够随年龄生长而延展的气管
D.可以变幻形状的太空站
【小题5】请结合“材料二”,分条概述3D打印的过程。
【小题6】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从3D打印发展到4D打印需要有何突破?与3D打印相比,4D打印出的办公楼将会有何不同?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9-26 03:47: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列小題。
①表是一根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古人何以学会了立表测影?原因就在于人们对自己身影的了解。由于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只能是自己的身影,因此最原始的测影工具也就是人体自身。然而,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古人为解决他们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麻烦,就必须创造出一种足以替代人体测影的天文仪具,这便是表。
②正是由于原始的表为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所以支撑人体直立而完成测影的股骨之名便被自然地移用作为表的名称。《周髀算经》说:“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很明显,原始的表名“髀”,而髀的本义正是人的股骨。由于先民测影历史悠久,这种以髀股作为表的创造,至迟在公元前第四千纪的中叶就完成了。
③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八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这同样显示了早期人体测影的遗俗。古人立表必先校正表的垂直,这使他们逐渐认识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并以直立的表取于人的髀股而名“股”,晷之长名“勾”,完成了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这体现了天文学对数学的促进。
④表的另一个更常使用的名称叫“臬”。由于时空的规划必须依靠立表建准,而时空制度的完善又是一切人文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于是作为表杆的臬与作为度尺的圭彼此结合的“圭臬”也就具有了标准和准则的意义。东周时期,人们普遍将表称为“祖臬”,已将圭臬视为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从天人关系发展出的道德观念以诚信为本,这种认识源于天时具有的不期而至且恒久不变的特点,所以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用以测度时间的表与圭也都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古代盟誓将盟辞书于石圭,也是借圭所具有的诚信内涵体现盟誓见信的宗旨。这种文化观念与圭表致日的密切关系充分反映了天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⑤表还有一个更富政治意义的名称——“中”。“中”本为立表测影与建旗取中的会意字,这些活动可引申出“中”所具有的中正与中央的双重内涵。立表首先要保持表的垂直,这意味着表处于一种不向东、西、南、北任何一方倾倚的中正状态,这使“中”具有了中正的含义。立表建旗而聚众,表的位置处于四方的中央,这使“中”又具有了中央的含义。从这一含义发展出的居中而治的政治传统,要求统治者必须找到天地的中央,那里是建立王廷的理想之所。而天地之中的求测,需要用圭表来完成。先民的测影实践使他们逐渐懂得,夏至之日以八尺之表测影,当正午时刻的影长为一尺五寸,这个地点便是天地的中央。商周两代,人们在嵩山测得了这个影长,并以此作为天地之中,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重要的政治地理概念。而由此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最终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同样留有天文立表活动影响的深刻印迹。
⑥圭是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古人以其观天地阴阳之体,正位辨方,定时考闰,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涵的人文传统。它不仅是天文建时所奉之准则,更是经纬人文制度之准绳。中国天文学作为传统文化之源,于此可见一斑。
(摘编自冯时《圭表的创制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小题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古人用来测量日影长短的直立于平地上的杆子,是古人为解决人身测影在空间与时间上所遇到的问题而创造出的天文仪具。
B.原始的表被命名为“髀”、传统的表的高度被规定为刚好相当于人的身长八尺,这些都显示了早期人们运用人体来测影的遗俗。
C.勾股定理中的“勾”本义指晷之长,“股”本义指人的髀股。古人在校正表的垂直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D.“中”有中正的含义,由此创造出中域、中土、中原、中国等政治地理概念,并发展出“中华”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名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人最早认识的日影是自己的身影,最原始的测量日影的工具是人体自身,正因为这些原因,古人学会了立表测影。
B.文中引用《周髀算经》对“髀”的解释,目的是说明原始的表是模仿人体测影而出现的,以人体测影的历史非常悠久。
C.古人盟誓将盟辞书写于石圭,这是因为用来测度时间的圭被赋予了诚信的意义,这又和古人将时间视为诚信的象征有关。
D.商周两代,人们把嵩山认为天地之中,这是当时的人们运用圭表在夏至之日测试嵩山正午时刻的影长而得出的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期以人身测影既不现实,也不准确,于是替代人体测影的表应运而生,这说明,满足人们现实活动的需要有可能催生某种发明创造。
B.“圭臬”引申为标准和准则,这一引申义很早就已出现,如东周时期的人们已将圭臬看作建立时空体系、人文制度及人伦道德的法则。
C.在我国古代,完成对勾股定理的证明、订立盟誓、求测天地之中等活动都带有天文活动的痕迹,因为这些活动中都可见到“表”的身影。
D.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仪具,表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而且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对我国文明历史的发展作用巨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走进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迎面而来的仿佛是一个科幻感十足的“未来世界”——一座长方体建筑被一个椭圆形的开口直接穿过。建筑内部,一个巨大的球形报告厅占据了大厅的中央位置,如同“天眼”凝视外界。环视四周,围绕报告厅逐级上升的阶梯与高挑的空间创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带来如同海浪起伏般的景观效果……近日,几张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的照片在网上迅速“爆红”,吸引了来自世界的目光。

“这座图书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它用现代建筑理念和方法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让读者拥有极大的阅读、交流以及想象的空间。”滨海新区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宋俊生介绍,“我始终认为,图书馆并非一个简单的陈列空间。它以丰富多样的、多载体形式的、经过精心挑选的、长期积累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是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也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地。它囊括中外,兼及古今,能够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体育艺术素养进行全方位的熏陶。它们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不应该都长着相似的面孔。”

(摘编自2017年12月21日《光明日报》陈建强等《用书藉涵养一座城市的品格》)

材料二:有学者做调研显示:我国城镇居民超过60%的人从来没有去过图书馆,城镇居民中有接近40%的中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去过图书馆,有超过20%的居民不知道本地公共图书馆,仅有4%的中小城市有图书馆的道路标识。国家图书馆研究院2014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2013年我国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只有2.5%,而美国是68%,英国是58%。2013年,我国公共图书馆人均到馆0.36次,美国人均到馆5.1次。

(摘编自2017年第1期《图书馆工作》柴林红

《探究基层公共图书馆建设“书香社会”的对策》)

材料三:2010—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统计表

年份

省级馆

市级馆

县级馆

合计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财政拨款/万元

购书专项经费/万元

2010年

1780.1

300.0

2692.0

641.0

5253.4

453.2

9725.5

1394.2

2011年

2004.1

500.0

3863.7

377.0

5329.4

575.3

11197.2

1452.3

2012年

3102.0

500.0

5646.6

467.0

7433.5

648.2

16182.1

1651.2

2013年

4462.9

700.0

5656.1

544.6

8628.7

803.9

18747.7

2048.5

 

注:本表数据根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14年)统计得出。

材料四:在河南许昌市鹿呜湖畔的一座钢构玻璃房内,一名年轻女孩正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手边放着刚从超市提回来的购物袋。她说,这里环境好,隔着玻璃就能看到湖,而且借阅方便,离家也近,哪怕是买菜的间隙,她都会进来坐一坐。

这座玻璃房便是今年9月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并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它是融智慧图书馆、便氏志愿服务站为一体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许昌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路段共建成了12座这样的玻璃房。

随意走进一间50平方米左右的玻璃房,通透宽敞,布置整齐。大书架上,各类图书琳琅满目。阅览桌椅旁摆放着自助办证机、电子图书借阅机、自助借还书机等。此外,玻璃房内还设有应急小药箱、针线包、雨伞架等便民服务设施。

当阅读逐渐实现“零门槛”,氤氲的书香将成为城市最有朝气的文化标签。这些“家门口的图书馆”,如今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阅读,藏于图书馆的书变成了市民的手边书和案头书。

(摘编自2017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史林静《“家门口的图书馆”构筑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

【小题1】下列对材料二、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据显示我国国民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很低,其公民图书馆持证率及人均到馆次数均低于美国。
B.在政府的支持下,2010年2013年江西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财政拨款及购书经费均逐年增加。
C.2010年2013年间,江西省加大基层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县级馆的拨款均高于市级馆,更高于省级馆。
D.虽然公共图书馆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但仍有超半数的居民从来没有去过,甚至有人不知道图书馆的位量。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公共图书馆应该以丰富多样的文献信息为基础,成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人类文化的传播地。
B.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因为创造了一个科技感和美感十足的巨型中厅,而在网上迅速“爆红”。
C.许吕、天津的公共图书馆或年轻灵动充满生机,或历史悠久庄严肃穆,虽然面孔不同,但都很受欢迎。
D.“24小时智慧阅读空间”,无论地理环境,还是服务设施,都体现了以民为本、便民利民的管理理念。
E.滨海新区图书馆、许吕的智慧阅读空间,都实现了阅读的“零门槛”,成为城市的文化标签。
【小题3】你认为,要建设“书香社会”需要做哪些努力?请根据上述材料加以概括。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谈含蓄

文艺批评家常说,作品以含蓄的为好。所以,有些作家很讲究怎样做到含蓄的技巧。
我以为含蓄不是一种个别的技巧,而是艺术表现的基本特征。艺术家要反映生活的本质,所以观察了丰富的生活现象,从丰富的现象材料中提炼出足以反映生活本质的形象,于是在作品里充分地刻画这形象。但是,本质与现象是不可分割的,本质是从现象中概括出来的,本质的形象是同一类型的无数现象的典型。因此,艺术家将表现本质的形象创造出来之后,却启发别人联想起无数活生生的生活现象,感觉到艺术家所给予的形象以外的现象,即所谓“言外之味,弦外之音”。作品反映本质愈深刻,就是联系的现象愈丰富,他给予人们的形象以外的形象也就愈多。
所以含蓄不是暧昧,不是打折扣,不是有十分意思只说七分,留三分让别人自己去想。反之,含蓄是有十分意思就说十分,而且说得极明确,但使人领会到的不只是十分,还联想起此外的五分、十分。问题在于,作家所创造的形象,是不是从丰富的现象里面概括出来的,是不是反映着深刻的本质。
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所画的女性形象能引起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当我们觉得她美丽的时候,同时又觉得她十分端庄;而在感觉到端庄的时候,也感觉到她十分美丽。觉得她亲切,但又觉得她严肃;在注意到严肃的时候,却又自然而然地觉得她亲切。她使我们想到聪明,平易,母性,妻性……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一个关系上去看,我们总是在感觉到某一方面的时候,又立刻感觉到它的另一方面。作者把一个完美的女性的各方面的特征,非常复杂而又十分和谐地组织在这个形象里面了。这画的妙处之一,有人以为就是含蓄。
元人马东篱的《天净沙·秋思》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面的妙处很多,而主要的,是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读了前面两句,我们脑中自然会浮现出作者没有描画出的许多形象:炊烟起了,灯火明了,晚餐预备好了,家人团聚了,劳动者得休息了……那种欢乐的情景,衬托出后面三句所写的游子的凄苦之深重。这也是一种含蓄。
不但艺术家要通过自己给予的形象在读者脑中唤起更多的形象,理论家也一样。理论家,从客观现实中把丰富的感性材料概括为理性的抽象内容,反映现实的本质所表述出来的抽象概念是简单的,但它会使人联想到丰富的实际经验,得到所给予的概念以外的概念。
形式主义的作品和教条主义的理论,使人觉得索然无味,不含蓄。而没有含蓄,就是没有含蓄多少思想,这当然不能启发别人的思想。成功的作品,正确的理论,就是它们本身含蓄的思想极丰富,因而能够在别人脑中,唤起所给予的形象以外的形象和所给予的概念以外的概念。在它们本身的逻辑停止了的地方,在别人脑中,逻辑还在继续着。
所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启发人去想。而读者,则要肯想,能够循着作者的逻辑路线去想。

(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

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评的不仅是那一种制度那一个阶段那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的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评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学”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的罪人,这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的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过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唤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是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不能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小题1】鲁迅原名__________,他用这一笔名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__________。
【小题2】周作人的地位为何不能和鲁迅同日而语?
【小题3】作者举德国由一个“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变为“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这个例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最需要的就是鲁迅。
B.知识分子应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C.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
【小题5】文中作者认为“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请结合由此联想到的其他作家作品,谈谈你对这种阅读方式的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讳,又称名讳,即古代帝王或尊长者之名。凡遇帝王或尊长之名,必须回避使用该字,即为避讳。避请又有国讳、圣讳、宫讳和家讳等之分。国讳,是指帝王及其父、祖之名,这是举国上下均需回避使用的。圣讳,是指社会所推崇的“圣人”之名,一般全社会,特别是文人需要回避使用。官讳,亦称宪讳,是指上司长官之名,下属官员需回避使用。家讳,是指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仅限于家族或家庭内部回避。

避讳起源于周朝。“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凡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以免在交谈中,因犯讳而失礼。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很多,主要有三种。其一为改字。若遇到应避讳的宇时,就改用其他的字。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如秦始皇讳政,秦朝改正月为端月。其二为空字。若书写中遇应避讳的字时,采用空一格(字)、打一方框或“讳”、“某”等字表示。许镇在《说文解字》中,凡遇当朝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其三为缺笔。如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如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丘”字,必须缺笔。这三种避讳的方法都有问题。改字和空字,常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甚至理解错误;缺笔则更易造成错读成其他字。

避讳,给中国古代社会生活造成诸多麻烦。例如有些姓氏,就因为当朝皇帝的名讳,而改作其他的姓氏。不仅改姓,也有因避讳而改名者。如生活在西汉末年的孔子后裔孔莽,王莽篡汉称帝,逐改名孔均。由于避讳,不仅要改姓氏和名字,就连官名也要更改。古代有三公之职,其中的太师,就因避西晋景帝司马师名讳,改为太宰。

即使是家讳,古人也十分重视。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避讳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对避讳的规定和要求,也不尽相同。有的朝代相对较松,有些朝代则十分严格。如宋太祖即位后,规定自其始祖开始,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讳。且与名字同音或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每当一个新的朝代建立,就有新的国讳。之后,新皇帝即位,又要增加一两个避讳的字。如果是短命王朝,到改朝换代时,避讳的字数还不是很多。但如果是延续时间很长的朝代,到朝代结束前,累积的避讳字数就往往很可观。直到一个朝代结来,所有曾避讳的字,才可以重新使用。

避讳这种习俗,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国讳,更反映了专制统治的特点,也给今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造成一定的难度。不过,由于避讳具有很强的时限性,一个讳字的出现和消亡,都有明确的时间限定。这也为后人对史料的辨伪,特别是文物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节选自朱筱新《中国古代的避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避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起源于周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B.避讳有多种形式,文人特别需要回避的是家讳,即家族或家庭内尊长者之名。
C.避讳给古代社会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一些姓氏、名字和官职都要因此更改。
D.避讳有很强的时限性,随着一个朝代的结束,国讳中曾避讳的字,便可重新使用。
【小题2】下列关于避讳方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采用的避讳方法很多,改字、空字、缺笔是古人主要运用的三种,其中改字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B.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遇到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只写“上讳”二字,这是用空字的方式避讳。
C.缺笔的避讳方式,指的是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而且往往是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D.改字、空字、缺笔这三种方法各有问题,有的会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理解错误,有的会造成错读成其他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所撰文章改“序”为“引”,是因为其父名序,这说明了即使是家讳,古人也十分重视。
B.据《礼记》所述,古人到他人家中,要先问其家人名讳,这是为了避免在交谈中因犯违而失礼。
C.历朝历代对避讳都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和要求,而这种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有两千多年。
D.避讳给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造成诸多麻烦,不过也为后人进行史料的辨伪,文物的鉴定,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