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寂静钱钟书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华园日晷旁,烛光隐隐。小提琴哀婉的曲调飘散在清冷的夜空,人们伫立无语,鞠躬,献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这是在祭奠谁?”
有人低声答语:“今天是钱钟书先生辞世10周年。”
10年前,钱钟书先生安详离世。遵钱先生遗嘱,“一切从简”,连在八宝山的告别仪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钟。“如此寂静。”钱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说。那日,清华的南北主干道上飘起了一千只纸鹤,学生们用这种方式,静静地送别他们的老学长。
他的人生,本不寂静。
无论是人们熟稔的《围城》,还是近乎天书的《管锥编》,都惊讶了世人,折服了学界。《管锥编》单是书证就数万条,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万种著作。世人惊叹“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尔不群”。
然而他却又静静地坐在书斋里,照例埋头读他的书,做他的学问。图书馆内很多冷僻线装书的借书单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处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头书本。“文革”时他被送去干校劳动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几本书,但只要抱起书本来,就能兴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单中,没有钱钟书,也没有杨绛。他们夫妻二人平静地走回窝棚,杨先生说:“给咱们这样一个棚,咱们就住下,行吗?”钱先生歪着脑袋认真的想了一下,说:“没有书。”
“文革”后,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既往地平静。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
他人的不解,钱先生并未在意过。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先生做学问是‘心在焉’,”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而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上,今天这个校园里,有多少人则是‘心不在焉’。”
清华大学一位博士生说,他多次读《围城》,读第三遍时忽然明白,“围城不是别人给的,正是人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为自己编织的。钱先生没有为自己修筑围城,所以,他一辈子都活得坦然,真挚。”
10年后的清华,10年后的12月19日,依旧是纸鹤飘飞,烛光摇曳,依旧只有师生们的心照不语。不时有人向钱先生的照片投来好奇的眼光:“这是谁?”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过要轰轰烈烈。但也正是这种“寂静”中,他书写了后人无法想象也难以企及的波澜壮阔。我们往往只惊叹他“这个脑袋是怎么长的”,却总是忘了去关注他两耳不闻喧嚣事的用心苦读,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刚毅坚卓。
寂静,这是钱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为什么他的离世和10周年纪念都如此寂寥,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调
一位热爱他的读者说:“这个世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是的,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选自2008年12月24日《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写路人对清华师生祭奠钱钟书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对钱钟书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为钱钟书清高孤傲,拒绝了一切媒体的采访。
B.不能被“赦”回京,继续留在干校,钱钟书夫妇依然平静。对于希望能够埋头读书、潜心治学的钱钟书来说,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没有书”。
C.钱钟书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大师,他的人生本可轰轰烈烈而不“寂静”,但他从不想侧身大师之列,没有修筑名利的“围城”将自己“围”住。
D.题目“寂静钱钟书”,意味着文章要围绕各种人的“静”来写。如,写清华师生10年后纪念钱钟书先生,虽没有出现“静”字,但也暗示了“静”。
E.文章报道了清华师生的祭奠活动,写了钱钟书先生给人们带来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展现了他的大师风范和完整人格,给人以启迪。
【小题2】文章倒数第二段加点词语“格调”的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结尾说:“这个时代再也没有了钱钟书,但,是不是也因为这个时代不再寂静?”请结合全文,探究时代的“寂静”与产生钱钟书这样的大师之间的关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3-01-27 07:25: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①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鲜明的特征,表现为复杂性、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与西方文体相对稳固的板块结构大不同。研究中国古代的文体,理应彰显本国的特色。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无疑是新颖的研究视角。下面就以唐宋文体为中心言之。

②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③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对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④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⑤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的词形容本朝文人。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⑥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可见贯通的实质是创新。

⑦文体的贯通固然重要,但贯通不是纸上空文,还需要“人”去驾驭和创造。从人出发,“驾驭”就成为观照唐宋文体学的另一关键词。文体都有机制,具备特定的结构和功能,运行规律似较机械。然而,运用文体之“人”,却是既讲规则,又有策略的。加之人的创造力无比睿智旺盛,运用文体之人既可以设计新规则,又能打破旧机制,实在是文体变迁的最大原动力。尤其是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如杜甫、韩愈、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驾驭、控制和改造文体的能力极强,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展文体的疆域,文体的结构和功能在他们手上得到玲珑活络的调整。他们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这充分体现出大家贯通的视野和超卓的驾驭文体能力。

⑧从此类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或许可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或者说凝练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精华”。

(节选自《光明日报》)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贯通”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这种交流和互动,同样体现在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身上。
B.“驾驭”体现了创作者对文体的控制改造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的优长。
C.“贯通”和“驾驭”是解读古代文体的关键词。从两个关键词出发就能得出关于古代文体研究的新见解。
D.古代文体的写作与批评可以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既能促进文体的发展,也能让文体写作更加成熟。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了中国古代的文体具有的特征,提出“从关键词的维度观照、审视文体是新颖的研究视角”的观点,指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二、三自然段紧承第一自然段,论述唐宋文体发展现状、特点。
C.第四到第七自然段紧扣标题分别论述贯通、驾驭两个关键词,列举了唐宋大家的名字,证明“贯通”“驾驭”对大家的诞生有影响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上文,指出研究古代文体的成果:从关键词出发研究古代文体学,就可以得出新人耳目的见解和结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贯通”让文体有了创新的可能,“驾驭”实现了这种可能,二者共同作用,让唐宋文体多样、文学繁荣。
B.古代文体是动态发展的,到唐宋时,各类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发展的高峰,形成复杂多元的格局。
C.那些创造力极强的大家冲破既有的文体束缚,把不同文体的优长综合性地融汇到同一文学作品中,所以有了文体驾驭能力,就一定能在同一作品中融进不同文体。
D.唐宋时期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文体发展的高峰。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诗意栖居与“生活美学”的出场

徐国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整体趋向已从过去的精英文化范式,转向了一种更为通俗化、娱乐化,更贴近常生活的大众文化范式。这种大众文化形态与传媒、消费、时尚等紧密旧结合在一超,具有很强的生活伴随性,它能是一种娱乐、一种展演,甚至是一种消费行为,比如影视欣赏、艺术鉴赏、时尚消费、演艺活动等。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人们越来越把日常生活看作自身的发源地和目的地,以“生活世界”为主要追求,迎向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美好生活”。“生活世界”是胡塞尔后期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针对的是实证主义的科学观。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真正人性”的世界,它突出日常生活的本体性地位,重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生活世界”的理念对日常生活本体性意义的肯定,使大众的休闲、消遣和娱乐得了正名,它规避了教条化、工具化的约束,追求的是忙里偷闲的完全放松和喜剧式开怀一笑的快乐体验,影视剧、微博、微信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应该看到,“生活世界”在匡正功利主义、工具理性之偏,把人们从“异化”、粗鄙状态中拯救出来,回归诗意栖居的生存态度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生活美学的出场,反映出大众文化从早期对精英文化的一味“反叛”“对立”状态中,找到了“生活”这个落脚点,走向了更具有实践和建设意义的“诗意栖居”的安顿之所。生活美学的崛起,应和着当代人的美好生活诉求,把去士大夫式、精英式的优雅品位,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过去,审美活动是少数人的专利,孤灯黄纸,唱和,多么与众不同,是文人圈超凡脱俗的精神壮举;今天,审美变得唾手可得,人人都能刷“抖音”,个个都拿照相机,艺术审美的神秘感消失了,而且实质地回归了大众生活。

生活美学打破了审美的“两个世界”分割的围墙。它把士大夫与老百姓、美与生活、艺术和自然、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分裂状态,重新沟通、融会,营造出一种“美即生活”的生存态度。一方面,它把审美从传统的精英“仪式化”状态,拉回到生活体验的日常状态,从“独乐乐”的精神独享转变为“众乐乐”的人人分享等。另一方面,美已不再呈一种客体“观赏”状态,而是一种主体“享受”的状态,并与文化消费和文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了一种消费美学、休闲美学、创意美学、体验美学和实践美学,渗透融合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美学的观念,沟通了精英和民间两个场域,统合了人的自在性和创造性,积聚着自然法则和诗意栖居的生态精神。它隐含的价值观,打破了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阶层区隔和“两极分化”的对立状态,建构出一种弥合文裂缝的“混合场”和协调机制,包括现代与后现代、科技与人文、自然与创造、主体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灵与肉与、理性与感性、传播与接受、文化与消费等。同时,生活美学也从传统各派价值理论的“交叉”点中,引申形成一种“以生为中心”的具有“包容性”的理论价值指向,如物我同在、灵肉同感、涵性养性、水费理性、诗意生存等。

在期待“生活美学”保留审美“在世性”的同时,也呼唤其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真正实现人的“诗意的栖居”。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较于精英文化范式,生活美学是一种更为通俗化、娱乐化,更贴近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范式。
B.审美的“两个世界”的围墙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历史、文化差异造成的阶层区隔和“两极分化”。
C.过去审美活动是文人士大夫等精英人土的专利,现在审美变得唾手可得,渗透融合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
D.生活美学在保留审美“在世性”的同时,也以深厚的人文精神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使诗意栖居得以实现。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整体趋向的变化为讨论背景,引出下文对“生活美学”的阐述。
B.第二段主要阐述了胡塞尔后期现象学中“生活世界”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C.第三段通过“过去”与“今天”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分析了生活美学崛起带来的影响。
D.文章借助“生活美学”这一概念,论证了真正实现人的“诗意的居”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小题3】生活美学对实现诗意栖居的生活愿景有怎样的意义?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据我的教书经验来说,一般青年都欢喜听故事而不欢喜读诗。从此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现在一般青年对于文学的趣味还是很低。在欧洲各国,小说固然也比诗畅销,但是没有在中国的这样大的悬殊,并且有时诗的畅销更甚于小说。
一个人不欢喜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要当作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致。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戏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他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或者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爱好故事本来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于《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
各人的天资不同,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感觉到趣味,有些人生来对于诗就丝毫不感觉到趣味,也有些人只对于某一种诗才感觉到趣味。但是趣味是可以培养的。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这件事实在不很容易。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记得我第一次读外国诗,所读的是《古舟子咏》,简直不明白那位老船夫因射杀海鸟而受天谴的故事有什么好处。现在回想起来,这种蒙昧真是可笑,但是在当时我实在不觉到这诗有趣味。后来明白作者在意象音调和奇思幻想上所做的工夫,才觉得这真是一首可爱的杰作。这一点觉悟对于我便是一层进益,而我对于这首诗所觉到的趣味也就是我所征服的新领土。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切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切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有删节)
【小题1】下列有关“趣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读出故事中诗背后的趣味,感觉到其中的佳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
B.读者如果最爱读的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那就说明他感受到了文学趣味。
C.不爱好诗歌只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只能关注故事而不能读出其中诗的趣味。
D.趣味很少生而就广博,需要培养,好比开疆辟土,要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提倡青年读诗的目的就是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这样才能欣赏小说戏剧散文中故事以外的诗。
B.真正的文学教育要培养出纯正的文学趣味,而培养文学趣味与读多少书没有关系。
C.学文学的人如果缺乏比较资料和真切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那么他们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自己所偏嗜的作品。
D.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媒介,它能使我们的文学素养有所进益和收获,也能提高我们欣赏其他种类文学的水平。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人是否喜欢诗是衡量他文学趣味高下的重要标志,这是由“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决定的。
B.故事是文学作品中最粗浅的一部分,只不过是枯树搭成的花架,不值得一读,喜欢读故事,就是没有趣味。
C.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的人,也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
D.文中举读《古舟子咏》一例,旨在说明领略诗歌的趣味,要一层一层地挖掘诗歌背后的意蕴,把本来非我所有的变成为我所有的。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 现象。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 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 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
然而,自2004年以来,有4年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2551亿元〕。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

材料二:
一旦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突然倍增的洪水如果无处可去,当然会在城市里肆意奔流,于是,道路瞬间成“河流”,广场立即变“湖泊”,建设在河道、湖畔等低洼地带的居民区、工厂等,随之成了泽国。现今的中国,城市内涝日趋严重。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 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越来越充分(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 薪。另外,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受厄尔尼诺等各 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越来越大的挑战。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如何解?》〕
材料三: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 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 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 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文章《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四: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至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 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 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 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 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 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 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文章《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结合详实的数据,介绍了十多年来我国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逐年递增 的严重的情况,说明人们必须正视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正比的趋势。
B.材料二与材料三都认为从事排水系统的改造虽有其合理性,但是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 在市政管网排水系统。
C.从数据上看,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 还需要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D.材料四站在理性审视海绵城市建设进程的立场,给政策制定者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政策 制定者能及时采纳,解决城市内涝的问题就可指日可待。
E. 海绵城市实际上是一个整体性的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可 能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小题2】为解决我国城市内涝,请结合以上四则材料,提出你的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