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小题。

客发苕溪.

清·叶燮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七个字包含着两个比喻,而且行文上衔接紧密自然,极具凝练之美。
B.“趁”字写出行驶的船速度很快,像是追着急流赛跑一样,描写形象生动。
C.第三句原为“忽讶推篷吴语是”,相比之下,现句中“意外”的意味更浓厚。
D.尾句以视觉写月景,“山月”近挂“船头”,以夸张手法表明“客”已经到家。
2.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03 04:01: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琦,开封人,绍兴卫士也。高宗南渡,金帅海金琶八追至绍兴。太守李邺以城降。琦资性忠勇,誓与贼偕死以报国。一日,邺方与琶八并马而行,琦持二大甓①登小阁上,祝曰:“愿天相我,一击杀此二贼。” 不幸甓中马,琦被执。琶八曰:“大金兵数百万,汝杀我一人何益?”琦曰:“愿碎尔脑,以愧降贼者耳。”因骂邺曰:“我月请②官一石米,且不肯负国。汝受国厚恩,乃甘心从贼,尚得为人耶?”琶八怒曰:“汝愿何以死?”琦曰:“我愿以布裹尸,灌油焚三日。”琶八如其言焚之。琦恐琶八追及高宗,故以焚尸缓其程耳。  

(选自《宋稗类钞》

注①甓(pì):砖。 ②请(qíng):领受。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誓与贼死以报国     ②愿尔脑
③以愧降贼者耳。 ④故以焚尸缓其程耳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誓与贼偕死报国    其诗养父母、收族为意
B.方与琶八并马行    则汉室之隆,可计日待也
C.我月请官一石米,不肯负国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D.汝受国厚恩,甘心从贼 陈涉立为王,号为张楚
【小题3】以下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琦是绍兴城的一名卫士,每月不过一石禄米,在皇帝南渡、绍兴太守投敌的危急之时仍然忠君爱国。
B.唐琦在偷袭金人统帅未成的情况下被俘,大义凛然指斥太守李邺苟活投敌的可耻行径,最后英勇就义。
C.唐琦手持大甓想砸死金帅和叛徒,以及后来让敌人烧死自己,都是为延缓敌军进程,保护南渡的朝廷。
D.唐琦袭击金军统帅以及后来焚尸缓程的作法,虽然对于保护宋高宗未必能有多大作用,但精神可贵。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游姑苏台记
宋 荦
予再莅吴将四载,欲访姑苏台未果。丙子五月廿四日,雨后,自胥江泛小舟出日晖桥,观农夫插莳,妇子满田塍,泥滓被体,桔槔与歌声相答,其劳苦殊甚。
迤逦过横塘,群峰翠色欲滴。未至木渎二里许,由别港过两小桥,遂抵台下。山高尚不敌虎丘,望之仅一荒阜耳。舍舟乘竹舆,缘山麓而东,稍见村落,竹树森蔚,稻畦相错如绣。山腰小赤壁,水石颇幽,仿佛虎丘剑池。夹道稚松丛棘,薝葡点缀其间如残雪,香气扑鼻。时正午,赤日炎歊,从者皆喘汗。予兴愈豪,褰衣贾勇如猿猱腾踏而上。陟其巅,黄沙平衍,南北十馀丈,阔数丈,相传即胥台故址也,颇讶不逮所闻。吾友汪钝翁《记》称:“方石中穿,传为吴王用以竿旌者”。又“矮松寿藤,类一二百年物”。今皆无有。独见震泽掀夭陷日,七十二峰出没于晴云淼中。环望穹窿、灵岩、高峰、尧峰诸山,一一献奇于台之左右。而霸业销沉,美人黄土,欲问夫差之遗迹,而山中人无能言之者,不禁三叹。
从山北下,抵留云庵。庵小,有泉石,僧贫而无世法,酌泉烹茗以进。山中方采杨梅,买得一筐,众皆饱啖,仍携其馀返舟中。时已薄暮,饭罢,乘风容与而归。
待行者,幼子筠、孙韦金、外孙侯晸。六日前,子至方应试北上,不得与同游。赋诗纪事,怅然者久之。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先后写了途中之景、登台之景、台上之景和台的四周之景,完整地描述了作者游姑苏台的过程。
B.文章开篇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看到的景色,描写了农忙的景象,一方面表现了农夫的“忙”“乐”,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苦”。
C.姑苏台上已没了古迹,前人游记中记载的穿孔方石等也没有了,“颇讶不逮所闻”流露出作者的失落感,为下文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凉奠定了基础。
D.文章描写了登台之景的生机盎然、台上之景的荒芜冷落、四周之景的气势雄浑,细致地描摹出作者由欣喜兴奋到失望伤感,再到感慨叹息的情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