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兄为法官,尝有子毁父画像,旁亲所讼,疑其法不能决。镐曰“僧道毁天尊、佛像,可比也。”兄甚奇之。举明经解褐集贤校理。江南平,授千乘县主簿。太宗即位,江左旧儒多荐其能,改国子监丞、崇文院检讨。会将祀南郊,彗星见,宰相赵普召镐问之。镐曰:“当而日食,犹废;况谪见(注)如此乎?”普言于上,即罢其礼。翌日,迁著作佐郎,改太子左赞善大夫,赐绯鱼。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又问:“西汉赐与悉用黄金,而近代为难得之货,何也?”镐曰:“当是时,佛事未兴,故金价甚贱。”又尝召问天宝梨园事,敷奏详悉。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景德初,置龙图阁待制,因命锡镐,加都官郎中。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四年,拜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赐袭衣、金带,班在枢密直学士下。时特置此职,儒者荣之。 大中祥符中,迁给事中。三年,迁镐工部侍郎。上日,赐宴秘阁,上作诗赐之。六年冬,卒,年七十六。录其子渥为大理寺丞及三孙官。
镐博闻强记,凡所检阅,必戒书吏云:“某事,某书在某卷、几行。”覆之,一无差误。每得异书,多召问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年逾五十,犹日治经史数十卷,或寓直馆中,四鼓则起诵《春秋》。所居僻陋,仅庇风雨,处之二十载,不迁徙。燕居暇日,多挈醪馔以待宾友。性和易,清素有懿行,士类推重之。(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
注释:古代迷信认为异常的天象是上天对人的谴责﹐出现灾变的征候谓之"谪见"。
【小题1】下列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解褐——入仕
B.称旨——称赞皇帝旨意
C.从幸——跟从皇帝到
D.燕居——闲居
【小题2】下列对虚词的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旁亲讼——为 ……所,表被动
B.因命锡镐——介词,拿,把
C.每得异书,多召问——代词,代书中内容
D.多挈醪馔待宾友——表示目的关系,来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B.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C.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D.从幸澶渊/遇懿德皇后忌日/疑军中鼓吹之礼/时镐先还备仪仗/命驰骑问之/镐以武王载木/主伐纣前歌后舞为对/
【小题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是汉朝开始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祭祀是儒教礼仪中的重要部分,古代于郊外祭祀天与地,称为郊祀或郊祭,“祀南郊”就是在南郊祭祀。
C.“大中祥符”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D.“《春秋》”是“五经”之一,全名《左氏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著作,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小题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镐学识广博。当时律法中没有判罚“子毁父画像”的依据,年幼的杜镐建议比照僧道毁坏天尊像、佛像行为的判罚来处理。
B.杜镐奏对称旨。出现彗星时太宗问他能不能郊祀,杜镐持否点态度;在秘阁询问他经书的义理,杜镐的回答很称皇帝心意。
C.杜镐深得宠信。除得到财物赏赐和职位升迁外,皇帝还把专设职位赐给他,还曾赐诗于他,并在他死后录用其子孙为官。
D.杜镐品行美好。他久居僻陋之地却能安于清贫,博闻强记却仍勤学不辍,为人和善易于相处,读书人都很推崇他,敬重他。
【小题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2)镐必手疏本末以闻,顾遇甚厚。虽晚辈、卑品请益,应答无倦。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6-08-16 03:29:5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敕》,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
【小题1】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  )
A.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B.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C.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D.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
【小题2】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判官”古代设置的一种属官,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
B.“不豫”是指不事先预备。例如 《礼记·中庸》:“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C.“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需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
B.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仁宗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
C.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升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
D.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野利旺荣的书信是投诚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
(2)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③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由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侯蒙传》)
注①王恢: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②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 白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18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白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侯蒙不肯越境禀报,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克戬,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张克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B.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柵/敌惧引去/
C.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D.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李时珍,名时珍,字东璧。
B.“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在位时开始使用的,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朏”指农历初三,“望”为月中,“晦”指农历三十。
D.朝服,也叫具服,用于重大典礼朝会,如册封、侍祠、元旦、冬至等。宋代朝服使用者范围明确,等级严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的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再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B.张克戬知任汾州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宫职。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靖康元年十月初一,金兵率领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用金人语言唱歌,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2)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同类题4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小题1】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B.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C.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D.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
【小题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
(2)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乐黄目,字公礼,抚州宜黄人。淳化三年举进士,补伊阙尉。成平中,徙知壁州,未行,上章言边事,召对,拜殿中丞。久之,直史馆、知浚仪县。俄上言曰:“今朝官以数任除知州,簿尉以两任入县令,虽功过易见,而能否难明。伏见唐开元二年选群官,有宏才通识、堪致理化者,授刺史、都督。又引新授县令于宣政殿,试理人策一道,惟鄄城令袁济及格,擢授醴泉令,余二百人,且令赴任,十余人并放令习学。臣欲望自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上颇嘉其好古。迁太常博士、京西转运使。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父寻卒,上复诏权夺。大中祥符中,使契丹还。就拜起居郎,改陕西转运使,赐金紫。陈尧咨知永兴,好以气凌黄目,因表求解职,不许。尧咨多纵恣不法,有密言其事者,诏黄目察之,得实以闻,尧咨坐罢龙图阁职,徙知邓州。八年,黄目入判三司三勾院。天禧初,马元方奏黄目职事不举,遂分三勾院,以三人掌之。黄目罢任,奉朝请。逾月,拜兵部员外郎、知制诰。黄目属辞淹缓,朝议以为不称职。时以盛度知京府,辞不拜,即迁黄目右谏议大夫,权知开封府,度为会灵观判官,两换其任。仁宗升储。明年,徙潭州。长沙月给,减于荆渚,特诏增之,又谕以寄任之意。五年,代还,知审官院。黄目以风疾题品乖当注,改知通进。数月,求外任,得知亳州。俄所疾加甚,卒,年五十六。黄目面柔简默,为吏处剧,亦无败事。有集五十卷,又撰《学海搜奇录》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乐黄目传》)

注题品乖当:考评政绩不当。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B.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C.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D.臣欲望白今审官院差/知州铨曹注县令/候各及三二十人/一次引见于御前,试时务策一道/如此/则官得其人事/无不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夺,古代官员居父母丧时,虽然丧服未满,但朝廷强令m仕。
B.金紫,金印紫绶,黄金印章和紫色绶带,后代指高官显爵。
C.奉朝请,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朝,秋季为请;因称定期参加朝会。
D.代还,出任外官的朝臣在一定年限会被其他官员替换而回到京城。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黄目熟悉古制,上书介绍。乐黄目曾经上书介绍唐朝开元二年选拔官员的事情,在介绍对新任县令的考察时,陈述了朝廷的具体做法以及最终的结果等。
B.乐黄目不计私仇,客观公正。陈尧咨任永兴知军时经常欺凌乐黄目,乐黄目想免除职务没被允许;后来有人密报陈尧咨放纵违法,乐黄目访察后据实上报。
C.乐黄目写文缓慢,朝臣非议。乐黄目写文章比较慢,朝中大臣认为他不称职。此时因为盛度不愿意担任京府知府,就让乐黄目暂代,并两次替换他的职位。
D.乐黄目面目和善,为官认真。乐黄目为人简约、沉静,曾经担任过转运使、知审官院、毫州知州等官职,在官任上处理比较繁多的事务,没有失败的事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丁内艰,时真宗将幸洛,以供亿务繁,起令莅职。
(2)长沙月给,减于荆渚,特诏增之,又谕以寄任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