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包拯传

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②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③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大理评事(_______) (2) 归,杀而鬻之(________)
(3)率取数十倍以权贵(_______) (4) 吏苛刻  (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为割牛舌又告之?  吾尝跂望矣
B.人包拯笑比黄河清    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拯悉毁去    拯因家居避命,久之
D.人不苟合    则一生彘肩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小题4】第③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5】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迹来塑造包拯,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请用动宾短语进行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7: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叶适,字正则,温州永嘉人。擢淳熙五年进士第二人,授平江节度推官。丁母忧,改武昌军节度判官。除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尝荐陈傅良等三十四人于丞相,后皆召用,时称得人,及孝宗不豫,群臣至号泣攀裾以请,光宗竟不往。未几,孝宗崩,光宗不能执丧。军士籍籍有语,变且不测。适告宰相留正曰:“上疾而不执丧,将何辞以谢天下?今嘉王长,若预建参决,则疑谤释矣。”宰执用其言,同入奏立嘉王为皇太子,光宗许之。俄得御批,有“历事岁久,念欲退闲”之语,正惧而去,人心愈摇。知枢密院赵汝愚忧危不知所出,适告知阁门事蔡必胜曰:“国事至此,子为近臣,庸坐视乎?”蔡许诺,与宣赞舍人傅昌朝、知内侍省关礼、知阁门事韩侂冑三人定计,适得之,即亟白汝愚。汝愚请必胜议事,遂遣侂胄因张宗尹、关礼以内禅议奏太皇太后,且请垂帘,许之,计遂定。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汝愚既相,赏功将及适,适曰:“国危效忠,职也。适何功之有?”除权兵部侍郎,以父忧去。服除,召至,除权工部侍郎。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侂胄欲藉其草诏以动中外,改权吏部侍郎兼直学士院,以疾力辞兼职。会诏诸将四路出师,适又告侂胄宜先防江,不听。未几,诸军皆败。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初,淮民被兵惊散,日不自保。适遂于墟落数十里内,依山水险要为堡坞,使复业以守,春夏散耕,秋冬入堡,凡四十七处。又度沿江地创三大堡,每堡以二千家为率,教之习射。无事则戍,以五百人一将;有警则增募新兵及抽摘诸州禁军二千人,并堡坞内居民,通为四千五百人,共相守戍,三堡就,流民渐归。嘉定十六年,卒,年七十四。赠光禄大夫,谥文定。

    (节选自《宋史·叶适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B.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C.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D.翌日禫祭/太皇太后临朝/嘉王即皇帝位/亲行祭礼/百官班贺/中外晏然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是年号。中国古代王朝用年号来纪年和区别新旧君主,如文中出现的孝宗、光宗、嘉定都属于年号。
B.不豫是天子有病的讳称。古代因有顾忌而不敢说、不能说时会考虑避讳说法,又如文中的崩,是天子死亡的讳称。
C.内禅是古代帝王身在之时,传位给家族内继承人的君位传承方法。孝宗禅位光宗、光宗禅位嘉王,都是这种方法。
D.服除指守丧期满,与文中提到的“父忧”“丁母忧”的“丁忧”一样,都与古代父母的丧事礼节有关。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适能识人用人。在任职太常博士兼实录院检讨官期间,他曾经向丞相推荐了陈傅良等三十四人,后来他们都被召任,被当时的舆论称道为得人。
B.叶适有主见担当。他在孝宗去世后的危难时局中,挺身而出,协同宰相等人及时定下拥立嘉王、光宗内禅等计策,从根本上稳住了政局人心。
C.叶适不居功营私。赵汝愚当上宰相后,想奖赏有功的叶适,叶适认为只是尽了自己的职分。韩侂胄曾想借重叶适,叶适称病坚辞一切职务。
D.叶适谋略深远。战事开启,他先建议防守长江,韩侂胄不听。不久,诸路军队都失败了。淮民被金兵惊散,难以自保,叶适依据险要地势建堡安民。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有劝侂胄立盖世功以固位者,侂胄然之,将启兵端。
(2)及金兵大入,适谓人心一摇,不可复制,遂上堡坞之议。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克戬,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张克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B.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柵/敌惧引去/
C.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D.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李时珍,名时珍,字东璧。
B.“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武帝在位时开始使用的,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朏”指农历初三,“望”为月中,“晦”指农历三十。
D.朝服,也叫具服,用于重大典礼朝会,如册封、侍祠、元旦、冬至等。宋代朝服使用者范围明确,等级严格。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的堂弟张克公做御史,曾弹劾蔡京。蔡京再次执掌朝政,跟张氏结怨,因为小事就罢黜了张克戬的官职。
B.张克戬知任汾州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宫职。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靖康元年十月初一,金兵率领上万骑兵前来攻打汾州,形势极为迫切,汾州城里有十个人用金人语言唱歌,张克戬斩杀了他们示众。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
(2)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兖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曰献简。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 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 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他十岁便能写文章,未冠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尽职尽责。兖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宗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C.傅尧俞正直敢言。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傅尧俞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D.傅尧俞公正无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2)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丁度,公雅,其先恩州清河人。大中祥符中,登服勤词学科,为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坐解送国子监进士失实,监齐州税。还太常礼院,判吏部南曹。旧制,监司及藩镇辞谒皆赐对。仁宗初即位,止令附中书、枢密奏之,度言,附奏非所以防壅蔽也。帝遣使问所以御边,度奏曰:“今士气伤沮,若复追穷巢穴,粮千里,轻用人命以快一朝之意,非计之得也。太祖时,疆场之任,不用节将,但审擢材器,丰其廪赐,信其赏罚,方陲辑宁几二十年。为今之策,莫若谨亭障,远斥堠,控扼要害,为制御之全计。”因条上十策名曰《备边要览》。时西疆未宁,二府三司,虽询休不废务。度言:“苻坚以百万师寇晋,谢安命驾出游以安人心。请给假如故,无使外夷窥朝廷浅深。”从之。迁中书舍人,为承旨。

时叶清臣请商州置监铸大钱,以一当十。度奏曰:“在京西,有强盗杀人,取其衣,直不过数百钱。盗铸之利,不啻数倍。民间铜铅之器,悉为大钱,何以禁止?”帝尝问用人以资与才孰先,度对曰:“承平时用资,边事未平宜用才。”时度在翰林已七年,而朝廷方用兵,故对以此。谏官孙甫论度所言,盖自求柄用,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卫士为变,事连宦官杨怀敏,枢密使夏竦请御史与宦官同于禁中鞠之,不可滋蔓,令反侧者不自安。度曰: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请付外台穷治党与。”争于帝前。仁宗从竦言,度遂求解政事,罢为紫宸殿学士兼侍读学士。卒,赠吏部尚书,文简。

(节选自《宋史·丁度传》)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还太常礼院 知:掌管
B.粮千里 馈:运输
C.迁中书舍人 累:连累
D.取其衣 弊:破旧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
B.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
C.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
D.帝谕/辅臣曰/度在侍从十五年数/论天下事/顾未尝及私甫/安从得是语
【小题3】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义有关的名字,长辈对晚辈称字表恭敬。
B.“国子监”是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时代兼为最高学府。
C.“旬休”是我国唐宋时期官员们的一种休假制度,即官员每十天休息一天。
D.“谥”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含褒贬的称号。
【小题4】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A.禁卫军发生变化,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谁不能容忍?
B.禁卫军发动政变,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
C.禁卫军发生变化,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
D.禁卫军发动政变,事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这种事情如果可以容忍,还有谁不能容忍?
【小题5】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度劝谏皇上应该赐对。仁宗命令请求谒见的官员将奏折附在中书、枢密的奏折中上呈,丁度认为这样做容易堵塞言路。
B.丁度精心谋划边境防御。皇上询问御边之策,丁度认为不宜与敌人硬拼,不妨参照太祖时的做法进行防御,上奏十条计策。
C.丁度坚决反对铸造大钱。丁度通过对比强盗杀人后夺取的财物价值和偷铸钱币的利润,指明此举会刺激偷铸钱币的行为。
D.丁度对待政事据理力争。卫士政变,夏竦提出在禁宫中审讯,丁度直言应将此事交给相关部门,朝廷最终将党羽一网打尽。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景宪,字正国,河南人。以父师德任淮南转运副使。山阳令郑昉赃累巨万,亲戚多要人,景宪首案治,流之岭外,贪吏望风引去。徙京西、东转运使。王逵居郓州,专持官吏短长,求请贿谢如其所欲,景宪上其恶,编置宿州。熙宁初,为户部副使。韩绛筑抚宁、罗兀两城,帝命景宪往视。始受诏,即言城不可守,固不待到而后知也。未几,抚宁陷。至延安,景宪言:“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今朝廷令边郡召羌族,与之金帛、官爵,恐黠羌多诈,危急时或为内应,宜亟止之。”陕西转运司议,欲限半岁令民悉纳钱于官,而易以交子。景宪言:“此法可行于蜀耳,若施之陕西,民将无以为命。”其后卒不行。加集贤殿修撰,为河东都转运使。议者欲分河东为两,景宪言:“本路地肥硗相杂,州县贫富亦异,正宜有无相通,分之不便。”议遂寝。改知瀛州,上书言:“比岁多不登,民债逋欠。今方小稔,而官督使并偿,道路流言,其祸乃甚于凶岁。愿以宽假。”帝从之,仍下其事。元丰初年,知河阳。时方讨西南,景宪入辞,因言:“小丑跳梁,殆边吏扰之耳。且其巢穴险阻,若动兵远征,万一馈饷不继,则我师坐困矣。”帝曰:“卿言是也,然朝廷有不得已者。”明年,徙同州,以太中大夫卒,年七十七。

景宪在仁宗朝为部使者,时吏治尚宽,而多举刺;及熙宁以来,吏治峻急,景宪反济以宽。方新法之行,不劾一人。居官不畏强御,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自负所守,于人少许可,母卒,一夕须发尽白,世以此称之。

(节选自《宋史•张景宪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B.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C.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D.罗兀邈然孤城凿井/无水/将何以守/臣在道/所见师劳民困之状非一/愿罢徒劳之役/废无用之城/严饬边将为守计/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部”指隋唐到清末尚书省下辖的官署,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正长官为户部侍郎。
B.“路”是中国古代宋、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在宋代时的“路”,相当于现代的“省”。
C.“蛮”是先秦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泛指对我们古代南部民族的称呼,字面上有贬义。
D.“仁宗”为庙号。庙号源于商朝,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起的名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景宪为官正直,不畏权贵。郑昉贪赃数额巨大,虽然他亲戚多为显要之人,但张景宪依然揭发立案查办,把郑昉流放到岭外之地,震慑了其他贪官。
B.张景宪实事求是,关心百姓。陕西转运司建议限半年让百姓向官府交钱,而用纸币交子兑换。张景宪为百姓着想,认为此举可行于四川,不可行于陕西。
C.张景宪稳重周密,遇事谨慎。朝廷讨伐西南蛮,张景宪进言,如调动军队远征险阻之地,若粮饷不能接继,军队就要受困。张景宪就此事与皇帝有争执。
D.张景宪信念坚定,甚有孝道。不是公事,张景宪不到宰相门上,能对自己保持信念。母亲逝世,他一夜之间,须发尽白,人们以此称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