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包拯传

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建昌县。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②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③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大理评事(_______) (2) 归,杀而鬻之(________)
(3)率取数十倍以权贵(_______) (4) 吏苛刻  (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为割牛舌又告之?  吾尝跂望矣
B.人包拯笑比黄河清    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C.拯悉毁去    拯因家居避命,久之
D.人不苟合    则一生彘肩
【小题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小题4】第③段末引用包拯的话有什么作用?
【小题5】文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事迹来塑造包拯,人物形象更加丰富。(请用动宾短语进行概括)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31 07: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尹焞字彦明。少师事程颐,尝应举,发策有诛元祐诸臣议,焞曰:“噫,尚可以干禄乎哉!”不对而出,告颐曰:“焞不复应进士举矣。”于是终身不就举。

靖康初,种师道荐焞德行可备劝讲,召至京师,不欲留,赐号和靖处士。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合奏:“河南布衣尹淳学穷根本,德备中和,近世招延之士无出其右者。朝廷特召,而命处士以归,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望特加识擢,以慰士大夫之望。”不报。

次年,金人陷洛,焞阖门被害,焞死复苏。绍兴四年,止于涪。涪,颐读《易》地也,辟三畏斋以居,邦人不识其面。侍读范冲举焞自代,授左宣教郎,以疾辞。范冲奏给五百金为行资,遣漕臣奉诏至涪亲遣。六年,始就道,作文祭颐而后行。

高宗渡江,赵鼎去位,张浚独相,上章荐焞,谓其所学所养有大过人者,乞令江州守臣疾速津送至国门,复以疾辞。上曰:“焞可谓恬退矣。”诏以秘书郎兼说书,趣起之,焞始入见就职。未几,称疾在告,除权礼部侍郎兼侍讲。

时金人遣张通古、萧哲来议和,焞上疏曰:“臣伏见本朝有辽、金之祸,亘古未闻,中国无人,致其猾乱。今又为此议,则人心日去。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又移书秦桧言:“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天下之人痛恨切骨,金人狼虎贪噬之性,不言可见。天下方将以此望于相公,觊有以革其已然,岂意为之已。甚乎。”疏及书皆不报,于是焞固辞新命。引年告老,转一官致仕。十二年,卒。

(《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七》)

(注释)①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奸臣蔡京把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等保守派官员视为奸党,称为“元祐党人”,加以打击。程颐名列其中。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B.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C.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D.今北使在廷/天下忧愤/若和议一成/彼日益强/我日益怠/侵寻朘削/天下有被发左衽之忧/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策,指发出的策问。古代科举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称为策问,内容常关涉国家大事。
B.处士,古代指有才能而不被赏识、不被重用的官员,后来也泛指有才德而隐居不愿做官的读书人。
C.布衣,即麻布制成的衣服,古代平民不能着锦绣之服,多着布衣,因而常用“布衣”来借指平民。
D.致仕,指古代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源于周代,汉朝以后形成固定制度。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尹焞敬待老师。他因不愿诋毁老师程颐而放弃科举考试;在涪州时,朝廷征召他,他祭祀老师之后才上路。
B.程颐德才兼备。户部尚书梅执礼等人认为,在学问和品德方面,近年招揽的士人没有能超过他的。
C.尹焞淡泊仕途。他多次受到举荐和征召,但屡次推辞,皇上认为他“恬退”而授予“处士”之号。
D.尹焞反对议和。金人遣使议和,他上书朝廷并致信秦桧,直言陈述和议的危害,但都没有得到回复。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焞韬藏国器,不为时用,未副陛下侧席求贤之意。
(2)不识陛下未尝深谋而熟虑乎,抑在廷之臣不以告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滕元发,初名甫,字元发。以高鲁王讳,改字为名。召试,为集贤校理。神宗即位,召问治乱之道,神宗曰:“知君子小人之党乎?”曰:“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神宗以为名言。知课院。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神宗以问元发,元发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以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谏官谓不可。神宗曰:“鼓院传达而已,何与于事。”元发曰:“人有诉宰相,使其子达之,可乎?”神宗悟,为罢之。

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记,更民惧压,皆幄寝茇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除田祖,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知开封府。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仅所在元发在神宗前论事,如家人父子,言无文饰,洞见肝鬲。神宗知其诚荩,事无巨细,人无亲疏,辄皆问之。元发随事解答,不少嫌隐。

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发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郓州。历齐、邓二州,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遂上章自讼,神宗览之侧然。

哲宗登位,知郓州。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元发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时淮南、京东饥元发惠流民且至,为疠疫。先度城外废营地,召谕富室,使出力为屋。元发威行西北,号称名帅。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扬州,未至而卒, 年七十一。

(选自《宋史·滕元发传》,有删改)

注妇党:妻子的亲族。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B.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C.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D.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滕元发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乱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亲密无间,跟神宗议事,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B.滕元发处事公允,反对不正之风。有人指责宰相跋扈,滕元发不完全认同;宰相任命官员没有避嫌,谏官反对,皇帝没有接受,媵元发发表意见,皇帝醒悟。
C.滕元发刚直易折,遭受打击排挤。王安石担心滕元发对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发被贬;滕元发受妻子亲族牵连被排挤,流落外地将近十年。
D.滕元发体恤百姓,关心教育事业。有地方发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坏,他不顾个人安危,安抚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稳定局面,他解决了多年积累的学校学田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无朋党,虽中主可以济;不然,虽上圣亦殆。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意思相同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的认识虽有局限性,却也体现了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可能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虑事周全,见识深远。金明寨失陷,主将阵亡,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为杜绝不良影响,以理劝说,成功地使全军战士免于丧命。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愿而死。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2)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

同类题4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张万公字良辅,东平东阿人也。幼聪悟,喜读书。登正隆二年进士第,调新郑簿。以忧去。服阕,除费县簿。大定四年,为东京辰渌盐副使,课增,迁长山令。时土寇未平,一旦至城下者几万人,万公登陴谕以乡里亲旧意,众感悟相率而去,邑人赖之,为立生祠。丞相尝谓曰:“后代我者必汝也。”俄授郎中,敷奏明敏,世宗嘉之,谓侍臣曰:“张万公纯直人也。”
章宗即位,会北边屡有警,上命枢密使夹谷清臣发兵击之。万公言:“劳民非便。”诏百官议于尚书省,遂罢兵。明昌二年,知大兴府事。逾年,以母老乞就养,诏不许,赐告省亲。还,上问山东、河北粟贵贱,今春苗稼,万公具以实对。
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开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泰和元年,连章请老,不许,迁荣禄大夫,赐其子进士及第。明年,章再上。后致仕。
六年,南鄙用兵,上以山东重地,须大臣镇抚之,特起万公知济南府、山东路安抚使。山东连岁旱蝗,万公虑民饥盗起,当预备赈济。时兵兴,国用不给,万公乃上言乞将盐引会山东行部给卖,纳粟易换。又言督责有司禁戢盗贼之方。上皆从之。复乞致仕,许之,加崇进,仍给平章政事俸之半。泰和七年,薨。命依宰臣故事,赙葬。赠仪同三司,谥曰文贞
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选自《金史·张万公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B.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C.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D.上尝与司空襄言秋山之乐/意将有事于春蒐也/顾视万公/万公曰/动何如静/上改容而止辅政/八年其所荐引/多廉让之士焉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祠,为还活着的人建立祠庙,加以奉祀,以此表示内心的感戴和钦敬之意。
B.尚书省,官署名,是魏晋至宋的最高政令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C.盐引,官府在商人缴纳盐价和税款后发放的用以支领和运销盐的凭证。
D.崇进,官阶名,金文散官共四十二阶,正一品有四阶,崇进为第四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万公在担任长山县令时,有盗贼至城下,张万公登上城墙用乡情说服他们,这些盗贼感动、悔悟全部都离去,由此这个县的百姓都很信赖他。
B.张万公为官很有能力,当时的丞相认为以后能代替他担任丞相的一定是张万公,任郎中期间,他陈述奏章清楚简练,世宗赞扬他是纯朴正直的人。
C.章宗即位后,国家北部边地多有警报,就下令发兵进攻,张万公说使百姓疲劳是不好的事情,后来皇帝下令百官讨论出兵的事情,最终没有发兵。
D.张万公担任山东路安抚使时,因为山东连年大旱,加上蝗灾,他担忧百姓会因为饥饿成为盗贼,就积极准备赈灾事宜,同时也考虑杜绝盗贼问题。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2)万公淳厚刚正,门无杂宾,典章文物,多所裁正。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质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九岁能属文,十三治《尚书》。后唐长兴四年举进士。晋天福中,召入为翰林学士,加比部郎中、知制诰。契丹侵边,少帝命汉祖等十五将出征。是夜,质入直,少帝令召诸学士分草制,质曰:“宫城已闭,恐泄机事。”独具草以进,辞理优赡,当时称之。周祖自邺起兵向阙,京城扰乱,质匿民间,物色得之,喜甚,时大雪,解袍衣之。且令草太后诰及议迎湘阴公仪注,质苍黄论撰,称旨。乃白太后,以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显德四年夏,从征寿州还,加爵邑。

质建议以律条繁冗,轻重无据,吏得因缘为奸。世宗特命详定,是为刑统。六年夏,世宗北征,质病留京师,赐钱百万,俾市医药。师还,以枢密使魏仁浦为相,命质与王溥并参知枢密院事。世宗不豫,入受顾命。宋初,加兼侍中。

先是,宰相见天子议大政事,必命坐面议之,从容赐茶而退,唐及五代犹遵此制。及质等惮帝英睿,每事辄具札子进呈,具言曰:“如此庶尽禀承之方,免妄庸之失。”帝从之。由是奏御浸多,始废坐论之礼。乾德初,帝将有事圜丘,以质为大礼使。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典,定南郊行礼图上之。帝尤嘉奖。由是礼文始备,质自为序。礼毕,进封鲁国公,质奉表固辞。

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后从世宗征淮南,诏令多出其手,吴中文士莫不惊伏。质每下制敕,未尝破律。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质以廉介自持,未尝受四方馈遗,前后所得禄赐多给孤遗。身没,家无余赀。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从子校书郎杲求奏迁秩,质作诗晓之,时人传诵以为劝戒。乾德二年九月,卒,年五十四。将终,戒其子旻勿请谥,勿刻墓碑。太祖闻之,为悲惋罢朝。

(节选自《宋史·范质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B.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C.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D.初/质既登朝/犹手不释卷/人或劳之质/曰/有善相者谓/我异日位宰辅/诚如其言不学/何术以处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最早书名为《书》,它是儒家核心经典之一,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B.进士,是指科举考试中通过殿试者。凡殿试应试者谓之举人,中试者称为进士。及第者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C.知制诰,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其余仅备顾问。宋翰林学士虽都起草诏令但也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
D.迁秩,官员晋升品阶。秩,本来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后引申为根据功过评定官员品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质才华横溢。他单独为少帝起草的诏令,辞理都很优美丰赡,当时就受到称赞。他匆促之间为周祖草拟的诰文仪注,也符合周祖的心意。
B.范质受皇帝关爱重用。世宗北征时他因病留在京城,世宗特意赐给他百万钱,让副将在市场上给他求医问药。世宗生病时,又让他入宫接受顾命。
C.范质改革典章,完备礼制。他提议皇帝废弃了宰相与天子论议重大政事时的坐论之礼,之后又为朝廷完备了礼乐仪制。
D.范质不重名利,廉洁自守。皇帝要进封他为鲁国公,范质上表坚决推辞。他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所得俸禄常赏赐送给无父母的子女,死后家中没有余财。
【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朝廷遣使视民田,按狱讼,皆延见,为述天子忧勤之意,然后遣之。
(2)太宗尝称之曰:“宰辅中能循规矩、慎名器、持廉节,无出质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