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后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谥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余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小题1】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诺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
B.初/贺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 从之。
C.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己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
D.初/齊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己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 之。
【小题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表示官职任免、升迁、调动等的词语中,“署、摄、权”均有“暂时代理”的意思。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户部掌管户籍、财政 等。
C.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D.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而谥号是除帝王外,其他 大臣、贵族、士大夫等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或褒或贬。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 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 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C.周起后来担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后因病请求担任颖州知府。
D.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2)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01-10 11:43:1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少有志操。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晏殊知应天府,闻仲淹名,召置府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
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极言之,且曰:“奉亲于内,自有家人礼,顾与百官同列,南面而朝之,不可为后世法。”且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
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为序迁,如此为不次,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况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夷简不悦。
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始,定川事闻,帝按图谓左右曰:“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奏至,帝大喜曰:“吾固知仲淹可用也。”进枢密直学士。仲淹以军出无功,辞不敢受命,诏不听。
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天子方信向仲淹,悉采用之,宜著令者,皆以诏书画一颁下;独府兵法,众以为不可而止。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有改动)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B.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C.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D.葛怀敏败于定川/贼大掠至潘原/关中震恐/民多窜山谷间/仲淹率众六千/由邠泾援之/闻贼已出塞/乃还。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的别名,由父母或师长来取,古代只有男子可以取字。
B.“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这一天有吃饺子和喝羊肉汤的习俗。
C.“亲”一般指有血统或婚姻关系的人,在中国古代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亲戚。
D.“疏”是奏议的一种。奏议是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总称,包括奏、议、疏、表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读书勤奋。在应天府读书期间,昼夜不停地刻苦学习,冬天读书疲倦了,就用冷水浇脸。经常吃不饱,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困苦生活,范仲淹却从不叫苦。
B.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在家里时,如果没有客人来,吃饭时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C.范仲淹深得皇帝信赖。定川兵败时,皇帝坚信只要范仲淹出马,事情就能得到解决。皇帝对范仲淹陈述的十条建议,全部认同。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得到他死的消息,老百姓都替他叹惜。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落为他建立祠堂,挂上他的画像来祭祀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方锐意太平,数问当世事,仲淹皇恐,退而上十事。
(2)及其卒也,羌酋以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罗点字春伯,抚州崇仁人。六岁能文。登淳熙二年进士第,授定江节度推官。累迁校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岁旱,诏求言,点上封事,谓:“今时奸谀日甚,议论凡陋。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大有为于天下,未见其可也。独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淳熙十三年,出为浙西提举,简属吏之贤者入幕,悉咨以民间利病,政声赫然。时昆山与华亭之间,有淀山湖调诸河入水者,淤田为天眷所占,道塞,点即奏请浚之,水亦随加,广溉田万余顷。高宗崩,皇太子参决庶务,点迁起居舍人,被命使金告登宝位。会金有国丧,迫点易金带,点曰:“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又诘点不当称“宝位”,点曰:“圣人大宝曰位,不加‘宝’字,何以别至尊?”金人终不能夺。
皇子嘉王年及弱冠,点言:“此正亲师友、进德业之时,宜择端良忠直之士参侍。”又言:“今道涂之言,皆谓陛下每旦视朝,勉强听断,意不在事。宫中燕游之乐,奢侈之费,已腾于众口。强敌对境,此声岂可出哉!”
宁宗嗣位,以皇孙封英国公,点兼教授,入讲至晡时不辍,左右请少憩,点曰:“国公务学不休,奈何止之?”又摭古事劝戒,为《鉴古录》以进。已而得疾卒,年四十五。赠太保,谥文恭。
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或谓天下事非才不办,点曰:“当先论其心,心苟不正,才虽过人,亦何取哉!”宰相赵汝愚尝泣谓宁宗曰:“黄裳、罗点相继沦谢,二臣不幸,天下之不幸也。”
(节选改编自《宋史•罗点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B.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C.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D.如欲用之/则愿以所上封/事反覆详熟/当者审而后行/疑者咨而后决/如此/则治象日著/而乱萌自消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第,科举时代最后一级殿试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
B.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年的帽子,但体犹未壮,故称“弱”。
C.嗣位,继承君位。位即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晡时,十二时辰之一,即申时,下午一时正至下午三时正,又名日晡、夕食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点敢于直谏,不怕冒犯。皇帝广求对策,他直言奸邪阿谀之风日甚,议论浅薄,不除此风,难以作为;他还借路人之口批评皇帝临朝应付而心不在公事。
B.罗点为民兴利,不怕得罪。出任浙西提举期间,他选贤用能,全面了解民间利弊,上书请求疏浚被皇室贵戚霸占的淤田水道,增加蓄水容量,扩大灌溉面积万余顷。
C.罗点捍卫国格,不辱使命。他奉命出使金邦,通报新帝即位,恰逢金邦国丧,拒绝换上金国治丧的衣带;面对不应使用“宝位”一词的诘责,他义正词严。
D.罗点用心育才,鞠躬尽瘁。他每天给英国公讲课,讲到吃饭时也不停;选取一些古代事迹劝戒皇孙,并把那些有教育意义的事编成《鉴古录》送给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登位吉事也,必以吉服从事。有死而已,带不可易。
(2)点天性孝友,无矫激崖异之行,而端介有守,义利之辨皎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朱光庭,字公掞,十岁能属文。辞父擢第,调万年主簿。数摄邑,人以“明镜”称。历四县令。曾孝宽以才荐,神宗召见,问欲再举安南之师。光庭对曰:“愿陛下勿以人类畜之。盖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何益于广土辟地也?”又问治何经,对曰:“少从孙复学《春秋》。”又问:“今中外有所闻乎?”对曰:“陛下更张法度,臣下奉行或非圣意,故有便有不便。诚能去其不便,则天下受福矣。”从吕大防于长安幕府。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哲宗即位,司马光荐为左正言,首乞罢提举常平官、保甲青苗等法。论蔡确为山陵使,而乃先灵驾而行,为臣不恭。又言章悖欺罔肆辩,韩缜挟邪冒宠,言甚切。宣仁后嘉其守正,谕令尽言,毋有所畏避。

迁左司谏,论“苏轼试馆职发策云:‘今欲师仁祖之忠厚,而患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偷。’臣谓仁宗难名之盛德,而不当以‘偷’为议论,望正其罪,以戒人臣之不忠者。”未几,中丞傅尧俞、侍御史王岩叟相继论列。宣仁后曰:“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遂止。

河北饥,遣持行视,即发廪振民;而议者以耗先帝积年兵食之蓄,改司员外郎。迁太常少卿,拜侍御史。论蔡确怨谤之罪,确贬新州。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徙潞州。邻境旱饥,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遂感疾,犹自力视事。卒,年五十八。

光庭始学于胡瑗,瑗告以为学之本在于忠信,故终身行之。

(选自《宋史·朱光庭传》,有删改)

(注)发策:古代考试把试题写在策上,令应试者作答。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B.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C.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D.五路出师讨西夏/雍为都会/事倚以办/调发期会甚急/光庭每执不从/使者怒/将加以乏兴罪/光庭求免去/大防为之解
【小题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文中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有功而取得做官等权利。
B.节,文中指符节。符节是古代朝廷封官、传命和调兵遣将的一种凭证。
C.古代人尊崇右,右尊左卑。官位前加“右”比加“左”的地位高。
D.视事:文中指办事。也可以指官员到职工作,如“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光庭有才能。他十岁就能写文章;他因才能被人推荐给朝廷,皇帝向他问事,他一一予以回答,其中有些话还很尖锐。
B.朱光庭守正敢言。他请求废除保甲青苗等法令;批评蔡确不守臣礼,使蔡被贬新州;他还弹劾章悖等人,受到了宣仁太后的赞扬。
C.朱光庭忠于皇帝。他认为苏轼在拟考试试题时用词不当,有冒犯仁宗之嫌,并请求处罚苏轼,但宣仁太后不同意他的看法。
D.朱光庭关心百姓。河北闹饥荒,他打开粮仓救济百姓,却被认为是耗费先帝积累的物资;在潞州任职时,邻境闹旱灾,他去救济而得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详览文意,是指今日有司言之,非所以讽祖宗也。
⑵ 流民入境者踵接,光庭日为食以食之,常至暮,自不暇食。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衍,字世昌,越州山阴人。衍总发苦志厉操,尤笃于学。登进士甲科,补扬州观察推官,擢知乾州。及罢归,二州民邀留境上,曰:“何夺我贤太守也?”迁尚书祠部员外郎,按行潞州。宁化军守将鞫人死罪,不以实,衍覆正之。守将不伏,诉之,诏为置狱,果不当死。徙知扬州。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使还,未及他语,问杜衍安否,使者以治状对。太后叹曰:“吾知之久矣。”仁宗特召为御史中丞,奏言:“岁有丰凶,谷有贵贱,官以法平之,今豪商大贾,乘时贱收,水旱,则稽伏而不出,冀其翔踊,以图厚利,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拜吏部侍郎、枢密使。契丹与元昊战黄河外,参知政事范仲淹宣抚河东,欲以兵自从。衍曰:“二国方交斗,势必不来,我兵不可妄出。”仲淹争议帝前,诋衍,语甚切。仲淹尝父行事衍,衍不以为恨。衍好荐引贤士,而沮止侥幸,小人多不悦。时范仲淹、富弼欲更理天下事,与用事者不合,仲淹、弼既出宣抚,言者附会,益攻二人之短。衍独左右之,指为朋比。以太子少师致仕。衍清介不殖私产,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居之裕如也。出入从者十许人,乌帽、皂履、绨袍、革带。或劝衍为居士服,衍曰:“老而谢事,尚可窃高士名邪!”善为诗,正书、行、草皆有法。病革,帝遣中使赐药,挟太医往视,不及,卒,年八十。赠司徒兼侍中,谥正献。戒其子努力忠孝,敛以一枕一席,小圹庳冢以葬。自作遗疏,语不及私。
(节选自《宋史·杜衍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B.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C.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D.请量户口/众寡课责官吏/出纳无壅/增损有宜/公籴未充则禁/争籴以规利者/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后来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各部,国号契丹。
B.河东,河东郡。“河”在古代专指黄河。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西南境,因在 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C.正书,字体名,亦称“楷书”、“真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D.谢事,指谢绝世俗事务,隐居起来。在古代,官员因不愿做官,退居乡里,隐居山林,寄情山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衍笃志于学,具有诗书才华。他早年刻苦求学,晚年归隐后创作诗歌,而且对多种书法样式都有一定的造诣。
B.杜衍政绩卓著,深受朝廷器重。巡行潞州时,他不畏权势,纠正冤狱;治理扬州时,政治声誉甚至传到了太后那里。
C.杜衍审时度势,正确判断形势。契丹与元昊作战时,范仲淹想让杜衍率兵随从他出征,杜衍分析当时形势,加以拒绝。
D.杜衍看淡财物,为人低调内敛。隐退之后,他不穿士人的衣服;临终告诫儿子死后装殓从简,不要营建高大坟冢。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为治谨密,不以威刑督吏,然吏民亦惮其清整。
(2)衍清介不殖私产,寓南都凡十年,第室卑陋,居之裕如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完颜希尹本名谷神,欢都之子也。自太祖举兵,常在行阵,或从太祖,或从撒改,或与诸将征伐,比有功。

金人初无文字,国势日强,与邻国交好,乃用契丹字。太祖命希尹撰本国字,备制度。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直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赐希尹马一匹、衣一袭。其后熙宗亦制女直字,与希尹所制字俱行用。希尹所撰谓之女直大字,熙宗所撰谓之小字。

宗翰袭辽帝于五院司,希尹为前驱,所将才八骑,与辽主战,一日三败之。明日,希尹得降人麻哲,言辽主在漠,委辎重,将奔西京。几及辽主于白水泺南。辽主以轻骑遁去。尽获其内库宝物,遂至西京。西京降,使蒲察守之。希尹至乙室部,不及辽主而还。及宗翰入朝,希尹权西南、西北两路都统。

及大举伐宋,希尹为元帅右监军。再伐宋,执二主以归。师还,赐希尹铁券,除常赦不原之罪,余释不问。宗翰伐康王,希尹追之于扬州,康王遁去。后与宗翰俱朝京师,请立熙宗为储嗣,太宗遂以熙宗为谙班勃极烈。

熙宗即位,希尹为尚书左丞相兼侍中,加开府仪同三司。希尹为相,有大政皆身先执咎。天眷元年,乞致仕,不许,罢为兴中尹。二年,复为左丞相兼侍中,俄封陈王。与宗干共诛宗磐、宗隽。三年,赐希尹诏曰:“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遂赐死,并杀右丞萧庆并希尹子同修国史把答、符宝郎漫带。是时,熙宗未有皇子,故嫉希尹者以此言谮之

皇统三年,上知希尹实无他心,而死非其罪,赠希尹仪同三司、邢国公,改葬之,萧庆银青光禄大夫。天德三年,追封豫王。正隆二年,例降金源郡王。大定十五年,贞宪。孙守道、守贞、守能。守道自有传。

(节选《金史·完颜希尹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
B.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
C.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
D.帅臣密奏/奸状已萌/心在无君/言宣不道/逮燕居而窃议谓神器/以何归/稔于听闻/遂致章败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铁券: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及免死罪的一种特别证件,也叫免死券。希尹执此可免死。
B.致仕: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均指官员辞职归家。希尹在此是请求退休。
C.赐死: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社会皇上特有的一种对身份特殊的人,如贵族、大臣、奴婢或妃嫔等,采用赐毒酒、赐剑、赐绫、赐绳等物,由其自毙,对其实施死刑的制度。希尹被赐死即接受死刑。
D.谥: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赠希尹“贞宪”即是对其褒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尹善征战,屡见功劳。跟太祖等人征战,立有功劳;身为前驱一天三次胜辽主;两次讨伐宋朝,连获两个皇帝归来。
B.希尹善学习,制定文字。他仿照着汉人的楷书字,因袭契丹字的规律,结合本国语特点,制成女真大字。
C.希尹性忠诚,备受重用。他能奉太祖命制成本国文字,完备各种制度;得到皇帝所赐鉄券;直至官至丞相。
D.希尹敢认错,谦虚坦诚。他做丞相时,有大的改正都是自身先行认错;自己被赐死并连及两个儿子被杀,后来皇上才知他并无用心。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希尹得降人麻哲,言辽主在漠,委辎重,将奔西京。
(2)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