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慵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汩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节选自《史记》)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
B.是以见放 见放:显现放纵
C.身之察察 察察:洁白的样子
D.其后楚日以削  日以削:一天天削弱
【小题2】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译:屈原到了江滨,被发配到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
B.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译文:不被外界事物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
C.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译文: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抖掉衣上的尘土。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译文:都效法屈原辞令的委婉含蓄,始终不敢直言进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4 01:0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即危行,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庄公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崔杼怒,称病不视事。乙亥,公问崔杼病,遂从崔杼妻。崔杼之徒持兵从中起。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晏婴立崔杼门外,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门开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人谓崔杼:“必杀之。”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三十二年,彗星见。景公坐柏寝,叹曰:“堂堂!谁有此乎?”群臣皆泣,晏子笑,公怒。晏子曰:“臣笑群臣谀甚。”景公曰:“彗星出东北,当齐分野,寡人以为忧。”晏子曰:“君高台深池,赋敛如弗得,刑罚恐弗胜,茀星将出,彗星何惧乎?”公曰:“可禳否?”晏子曰:“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是时景公好治宫室,聚狗马,奢侈,厚赋重刑,故晏子以此谏之。

(节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B.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C.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D.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节俭力行重于齐 策之不其道
B.语不及,即危行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婴虽不仁,免子厄    此非孟德之困周郎者乎
D.门开入,枕公尸而哭   化为鸟,其名为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节俭谦恭,不以地位傲人。他长期担任齐相,辅佐三任国君,却不事奢华。他出门时思虑深沉,神态谦恭,得到人们尊敬。
B.晏子尊重贤人,乐于举荐贤人。越石父向他表示不满,他从善如流,尊他为上客。手下因妻子的不满改变行为,晏子深表欣赏。
C.晏子灵活处事,不愿愚忠牺牲。他说话讲究时机。庄公因为自身行为不检点而被弑身亡,晏子虽然不满崔杼犯上,但拒绝为庄公而死。
D.晏子不畏君上,敢于直言进谏。在众人都阿谀君上时,他直言君上对百姓苛刻,横征暴敛,严刑峻法,招致民怨,将导致齐国的大灾难。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2)使神可祝而来,亦可禳而去也。百姓苦怨以万数,而君令一人禳之,安能胜众口乎?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沛公击章邯军濮阳,攻城先登,斩首二十三级,赐爵列大夫。……攻武关,至霸上,斩都尉一人,首十级,捕虏百四十六人,降卒二千九百人。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更赐爵列侯,号为舞阳侯。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孝惠六年,樊哙为武侯。子伉代侯。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项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B.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C.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D.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是古时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舞阳”是其封地。在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在封地内行使统治权。后代封侯多无封地无食邑。
B.禁中,也称“禁省”、“禁内”、“宫禁”等。古时指帝王居住的皇宫之内,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由此称。
C.古代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为“崩”。“卒”是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卒”则用作“死”的通称。
D.古代的君王、大臣或后妃死后,根据他们生平事迹、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就是谥号,例如“汉高祖”中的“高祖”。
【小题3】下列各项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樊哙出身低微,原本是一个杀狗卖狗肉的屠户,在刘邦起兵之初就一直跟随他,作战勇敢无畏,曾经在攻城战中身先士卒,率先登上城池。
B.樊哙对刘邦非常忠诚,在范增设计要杀死刘邦的时候,樊哙得知消息,便带着铁盾冲入营帐,当面斥责项羽的过失。
C.刘邦的妻子吕后的妹妹叫吕须,嫁给了樊哙,刘邦对自己的妹夫比其他将领更亲近,因此在汉朝建立时,册封樊哙做了舞阳侯。
D.在绛侯和灌婴等重臣不敢劝谏的时候,樊哙曾率群臣闯入皇宫,痛哭劝谏,并以秦朝赵高为例说明皇帝不该亲近宦官。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置车骑,从间道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
(2)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郎中守宫门者无得入群臣。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其侯窦婴者,孝文后从兄子也。父世观津人。喜宾客。孝文时,婴为吴相,病免。

孝景初即位,为詹事。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后爱之。梁孝王朝,因昆弟宴饮。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曰:“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窦婴引卮酒敬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上何以得擅传梁王?”太后由此憎窦婴。窦婴亦薄其官,因病免。太后除窦婴门籍,不得入朝请

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所赐金,陈之廊庑下,军吏过,辄令财取为用,金无入家者。窦婴守荥阳,监齐、赵兵。七国兵已尽破,封婴为魏其侯,诸游士宾客争归魏其侯。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为太子傅。孝景七年,栗太子废,魏其数争不能得。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桃侯免相,窦太后数言魏其侯。孝景帝曰:“太后岂以为臣有爱,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遂不用。用建陵侯卫绾为丞相。

建元六年,窦太后崩。魏其失窦太后,益疏不用,无势。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军独不失故。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独厚遇灌将军。灌夫为人刚直,不好面谀。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夫不喜文学,好任侠。家累数千万,食客日数十百人。

孝景时,魏其尝受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魏其乃使昆弟子上书言之,幸得复召见。书奏上,而案尚书,大行无遗诏。诏书独藏魏其家,家丞封。乃劾魏其矫先帝诏,罪当弃市。五年十月,悉论灌夫及家属。十二月晦,魏其弃市渭城。

(节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B.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C.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D.贵戚诸有势/在己之右/不欲加礼/必陵之/诸士在己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士亦以此多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詹事是一种官名,秦汉皆置,掌皇后、太子家及宫中诸宦者,一直都是宦官担任。
B.太子是古代储君的称谓,主要以“立嫡立长”为原则,还有“立子以贤”“立储以爱”。
C.朝请泛称朝见皇帝。汉律,诸侯春天朝见皇帝叫朝,秋天朝见皇帝叫请。
D.遗诏,就是皇帝驾崩之后,为后人留下的遗书,遗言等。为了充分表达本人的意愿,更好地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意愿,由于某种原因,不便于立即决定,表白。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其直言劝谏,被窦太后记恨。窦太后很疼爱梁王,在景帝说要把帝位传给梁王时,他直言劝谏,说不可传位于梁王,因此得罪了窦太后,以至于后来不让他当丞相。
B.魏其对国家有功,有将帅之才。在吴、楚等七国反叛时,皇族成员和窦姓诸人没有像样的贤才,他虽有不满,但仍挂帅前行,监督齐国和赵国两路兵马,平定七国的叛乱。
C.魏其知人善荐,轻视钱财。在国家用人之际,他向皇上推荐退职闲居在家的袁盎、栾布等名将贤士。皇上赏赐的黄金都让属下的小军官酌量取用。
D.魏其重情重义,为救朋友赴汤蹈火。在自己都被拘禁的情况下,他为了能救灌夫,拿出了景帝的遗诏,但后被弹劾伪造先帝的诏书,判处斩首示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同类题4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譬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王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妃嫔
B.其强,以空言求璧    负:仰仗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 倨:傲慢
D.大王必欲臣 急:急切
【小题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
②王问:“何知之?” 秦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  故燕王欲结
④秦以城求璧赵不许 城入赵璧留秦
A.①②③④都相同
B.①②③④都不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同
D.①②④不同,③相同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蔺相如“机智果断”的一组是(  )
①璧有瑕,请指示王 ②怒发上冲冠
③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 ④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⑤臣请就汤镬 ⑥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A.①②③
B.①③④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善于审时度势。秦王向赵国讨要和氏璧,赵王不知所措时,蔺相如分析了当时的形式,认为应该把和氏璧给秦国,于是自己带和氏璧出使秦国。
B.蔺相如有必胜的信心。蔺相如在答应赵王出使秦国时向赵王保证:秦国把城池给赵国就把和氏璧留在秦国,否则完好无损的把和氏璧带回赵国。
C.蔺相如临机应变。当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给赵国城池时,他说和氏璧有瑕疵,得到和氏璧后威胁秦王,秦王无奈把和氏璧给蔺相如。
D.蔺相如不辱使命。蔺相如出使秦国,和秦王巧妙周旋,最终不辱使命,没有让秦王得逞,让和氏璧完好的回到赵国。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 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有兄仲同居。以訾为骑郎,事孝文帝,十岁不得调,无所知名。释之曰:“久宦减仲之产,不遂。”欲自免归。中郎将袁盎知其贤,惜其去,乃请徙释之补谒者。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施行也。”于是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文帝称善,乃拜释之为谒者仆射。

……

②后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

③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乃请释之补谒者 ( )    (2)卒见( )
(3)三公九卿尽立  ( )    (4)吾聊辱廷尉( )
【小题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2)独奈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
【小题3】第③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小题4】王生让张释之跪下结袜带的理由可概括为
【小题5】概括张释之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