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题首页
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泊牛渚
①
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②
。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端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他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宏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声名大著。
【小题1】清代王士禛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小题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09-05 01:02: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选出下列对联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项()
①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
漱玉词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④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a. 李清照;b. 李煜;c. 李白;d. 杜甫
A.①b ②a ③c ④d
B.①b ②c ③d ④a
C.①a ②c ③d ④b
D.①a ②d ③c ④b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词作,完成下列小题。
送杨子
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注释:作者一说为曾岑 杨叶一说为杨柳。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渭城”点明了分别之地。“斗酒”, “垆头醉不眠”则写出了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
B.“梨花千树雪”与“千树万树梨花开”都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雪花比作梨花。
C.“杨叶万条烟”写出了柳叶新条迎风摇曳的美好春景,描绘出一幅清新的春景图。
D.颈联由写景转人直抒胸臆,“倾壶醑”一个“倾”字写出了诗人不舍却故作豪迈的心情。
E.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酒既是李白对朋友的不舍,也是李白个性的写照。
【小题2】从表达技巧上简要赏析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同类题3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有顺应双方性情的“金玉良缘”,有贾府家长包办,符合封建传统道德标准的“木石前盟”。
B.据传李白初到长安时,贺知章一见其人,惊叹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因而誉满京师。诗圣杜甫也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C.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诗笔写出自己在安史之乱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全面而又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如著名的叙事组诗“三吏”和“三别”,以饱蘸深切同情的笔调,揭示了这一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
D.平易通俗、明白易懂是白居易诗歌的基本特点。苏轼在《祭柳子玉文》中说“元轻白俗,郊寒岛瘦”,白诗的确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蜀道难》选段,按要求答题。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小题1】从“夸张、衬托、想像”三种手法中任选其一,结合上面选段,分析其手法的妙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E. 这首诗,诗人时而写自己行迹或直抒胸臆,时而描绘客观景物或赞美古人,给人一种明快、浪漫、清新的感觉。这就格外突出了诗中的抒情主线,使全诗浑然一体,愈见精美。
【小题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二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相关知识点
文章作者
中国古代文学
隋唐
李白(701-762)
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