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刘希章:幸福的乡村代课教师
这几年,拄着双拐的乡村教师刘希章感觉日子越来越好了;他的学生觉得,刘老师上课时嗓门越来越大了。
刘希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沙坡头区宣和镇丹阳小学的代课教师。1962年出生,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然而,无情的现实并没有吓倒这个农民的儿子,刘希章对知识的追求丝毫没有因为身体的缺憾而退却。
和正常人一样,刘希章7岁就进学校读书。刚开始时,刘希章爬着去上学;稍大一点,家里人做了一副拐杖,他就拄着双拐去学校。凭着坚强的毅力,这个站不起来的山里娃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初中。当时,村里能读完初中的同龄人寥寥无几。
1980年,位于刘希章所在村子的丹阳小学,唯一的老师离开了学校,孩子们面临失学。刘希章自告奋勇,当起这所村小的老师。从此,他走上了32年的乡村教师之路。
刚来到丹阳小学时,学校就几间破校舍,一到雨天,常常是外面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刘希章带领全校学生自己动手,用一周时间将校舍翻新、加固,学生们终于可以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农村学校的条件很艰苦,上课并没有教辅材料。为了上好课,刘希章反复熟悉课程内容,上课前,他闭着眼睛就能回忆起上课内容。刘希章知道,上课时与孩子们互动气氛会更好,为克服自己行动不便,他常常训练自己的手势和面部表情,尽可能向学生传递更多信息。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多年教学中,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也深深地感动着刘希章。他还清楚地记得,一个下大雪的清晨,在去学校的路上,他依稀看到,几个学生正排着队,从学校的方向向他走来,他看不出学生们是在干什么,走近才知道,学生是在用双脚为他踏出一条路来。
“这就是做一名老师最大的幸福吧!”说起这些,这个50岁的男人眼里浸满了泪水。
32年来,刘希章培养了一批批学生,他们现在大多已成才,遍布各行各业。他们都没有忘记刘老师当年特殊的爱,逢年过节,总会有学生来到刘希章的家里,握着他的手,聊起过往的回忆。
“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一样操心着,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爱护着,”在村子里,村民这样评价刘希章。从教32年来,刘希章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模范教师”、“先进工作者”,还多次受到自治区、市、县,乡(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其中,最让刘希章高兴的事,就是他成为了一名国家正式教师。2007年8月,了解到刘希章的实际情况后,当地政府破例把刘希章转为国家正式教师。
“多年的梦想实现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任代课教师20多年来,刘希章一直梦想着能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如今,刘希章的梦想成真了,工资也增加了,再也不用为一家4口人的生计发愁了。
“我的生活好了,我们的学校、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聊起这些年来丹阳小学的变化,刘希章显得更有精神。几年间,丹阳小学从原来的3个年级增加到现在6个年级,老师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氛围也更加浓厚,教学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双鬓白发日渐增多,教过的学生走了一批又一批,但刘希章的人生信念始终没变。他说:
“教育是我衷爱的事业,也是我唯一能够回报社会的平台,只要学校还需要我,我将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农村教育事业。”
(原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10月15日)
【小题1】刘希章的“幸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小题2】结合本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刘希章“人生信念始终不变”的?(5分)
【小题3】刘希章在他的人生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功,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说说他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6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5-03-10 03:49:2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后的眼睛
曾平
那是一头野猪。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孩子的身后是一个临时搭建的窝棚,那是前几天他的父亲忙碌了一个下午的结果。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包谷林,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个不停。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说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晚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已经多次轰隆隆地响个不停。野猪眼露凶光,龇开满嘴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扑面而来的野猪的臊气。
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冲去。尽管只有一小步,但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嗷嗷嗷地叫个不停。野猪的头猛地一缩,它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和重量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一个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孩子的父亲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
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眼睛全盯在孩子和野猪身上。月光洒在孩子父亲母亲紧张的脸上,他们的担心暴露无遗。孩子的父亲和母亲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有些时候了。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
孩子恨不得将手中的木棒插进野猪龇满獠牙的嘴。
野猪喘着呼噜呼噜的粗气。
听得见孩子的心咚咚地跳动。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
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
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儿地,跑了。
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亲母亲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得意。
孩子看见父亲母亲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孩子不依不饶,小拳头擂在母亲的胸上,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起孩子,重复着孩子父亲的话,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孩子依然不依不饶,哭着说,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仔细地看了又看父亲母亲的眼睛,父亲母亲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怎么帮自己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皎洁的月光洒在波澜起伏的包谷地上,也洒在对熟透的包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这里勾勒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天色已晚,一只野猪出现在一片玉米地里。
B.文章刻画孩子这一形象时,“眼睛睁的圆圆的”,到“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等细节描写,不仅表现了气氛的紧张,也表现了孩子虽然勇敢但仍不免紧张的心理。
C.“正在他准备扣动扳机的时候,一双手拦住了汉子”,母亲拦住父亲,是因为害怕父亲打不中野猪而误伤孩子。
D.文章叙述简洁,节奏明快,构思巧妙。文中关于父母的笔墨不多,绝大部分是在描写孩子,其实也是在写父母,体现了人物侧写的艺术。
【小题2】划波浪线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小题3】小说为何以“身后的眼睛”为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 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 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小题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B.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B.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C.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D.文章第一段与第二、三段是总分关系,第二、三段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唐人古体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C.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D.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中国儿童中心、教育三十人论坛共同主办的“中国儿童发展论坛”于6月1日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儿童优先筑基未来”。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出席并演讲。

为什么要强调儿童优先?朱永新列举了四个方面的理由:

第一,相对于成年人的社会而言,儿童是弱势人群。

第二,童年生活是否幸福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今天的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其实是他们如何度过自己的童年。

第三,童年的长度反映了一个国家的高度。朱永新表示,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个国家对儿童关注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个国家文明的程度。儿童是一个未经雕琢、未受污染的个体,虽然不够成熟,但是弥足珍贵,因为在儿童身上保存着人类最珍贵的品质。

第四,今天的儿童就是明天的公民,今天的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共和国的模样。对儿童的关心,让他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更好的呵护是非常重要的。

(摘自新浪网)

材料二:

“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是指学校正式教育的投影,也就是在东亚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儿童课外班现象。

调查显示,从课外班参与比例上看,儿童上学日参与学科辅导的占比最高,为66.5%,其他依次为文艺特长(58.2%)、体育特长(53.9%)、科技兴趣(35.7%),在周末也呈现类似的趋势。从课外班参与目的上看,应试教育仍然有较大影响。除提高成绩(44.39%)之外,掌握知识(32.83%)、掌握学习方法(21.00%)、培养学习习惯(17.81%)、先学有优势(10.58%)等目的也被选择。这表明,儿童参与课外班的最主要目的仍然是学习、成绩和考试。

校外生活的“影子教育”现象加重了儿童的课外负担,也降低了儿童在其他校外生活方面的质量。儿童校外生活时间是有限的,严重的“影子教育”必然会压缩其他校外生活的时间和机会。在连睡眠时间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留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少之又少,这就严重压缩了他们进行休闲娱乐、自由玩耍、社会实践的机会。

(摘自《儿童蓝皮书:中国儿童发展报告(2019)》)

材料三:

从贫困地区自身发展来看,一是贫困地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恶劣的山区林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这些自然条件客观上就对农村幼儿园的建设造成了困难。二是农村家长可能对孩子的教育缺乏重视,认为学前教育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缺乏送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积极性,更多重视孩子的身体发育需求,忽视孩子的心理发展需求。重视孩子在家的自由自在,忽视孩子的规则意识和社会性发展。三是由于地方产业对当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弱,许多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如果幼儿园距离远山路险,留守老人送孩子入园就面临诸多不便。如果城镇没有足够的就业机会,送孩子到城镇上幼儿园会极大增加家庭负担,客观上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入学难问题。四是由于经济不发达,居民收入水平低,用于基本生活保障的比例较大,可供教育投资的就相对较少,再加上政府财政能力有限,无力提供太多免费资源,使得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势必受到影响。

(摘自《反贫困和儿童早期发展》)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然条件恶劣——造成——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限制——农村幼儿园建设
B.家长缺乏重视——阻碍——儿童学前教育入学——影响——儿童规则意识和社会性发展
C.地方产业有限——致使——壮年外出务工——产生——留守儿童入学难问题
D.居民收入水平低——导致——基本生活无法保障——减少——儿童学前教育机会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高屋建瓴,指出童年过得如何不仅关系儿童个人的成长,也与祖国的发展密切相关。
B.材料二数据翔实,阐明课外教育的教学内容虽独立于学校教育之外,但其目的仍主要是学习、成绩和考试。
C.材料三条分缕析,从自然条件、家长观念、经济发达程度等方面探讨了贫困地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种种困难。
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儿童教育的发展,已是必须重视的任务,其中尚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小题3】请结合三个材料,对我国的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学在虚幻题材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力,一些优秀的穿越小说和仙侠小说,都是在一种超现实,超时空的语境中展开叙事,昭示着一种“想象力的解放”,近年来这类小说方兴未艾,且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这类小说为何会广泛流行?

仙侠、玄幻、穿越等网络虚幻小说超越了个体生命长度的有限性,具有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色彩。作为大众读者闲暇时间的阅读物,从阅读进程及故事结局来看,能够带给读者摆脱生命有限性束缚的温暖感,慰藉感,愉悦感,对于读者精神生活的充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同时,这些小说以丰沛的想象力和强大的叙事能力,超越现实生活的空间局限性,满足现代社会人们渴望精神自由、空间自由的需求。现实时空中大部分人的生活半径并不大。在“宅”文化流行的现实世界里,人们偶尔远游但大部分时间偏居一隅。在这样的生活处境中,人们对突破空间围障的渴求无形却又强烈。玄幻穿越小说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提供了足不出户即可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精神体验。

这类小说还往往饱含情感动力,以讲述爱情、亲情,友情等为主旨,都是可以跨越代际、地域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类情感。在这一点上,精英文学现在反倒越来越缺少书写情与爱的动力和能力。一些精英作家善于揭露现实社会和人性世界中的复杂性与黑暗面,力图以一种反思和批判姿态,展现其精英意识和启蒙意识,但是相比之下却不善于或不屑于去描写深情、挚爱,理想。从这个角度讲,网络玄幻小说自有其“正能量”所在。主人公对亲情的悉心呵护、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师徒情的誓死捍卫,对友情的无悔坚守等无不折射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力量。

那么,如何审视这类网络文学作品的价值呢?从“现实世界”视角转向“可能世界”视角,大概是面对这类作品时的一条必要且可行的路径。互联网自身所拥有的虚拟属性,刺激文学不断突破叙事文学的边界,扩展叙事文学文本“可能世界”的广度。我们通常将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看作与现实主义相对应的概念,那么,穿越、玄幻,仙侠等小说不仅甩开了现实世界,而且也远远超越了人们的理想世界。因为,理想世界人们通过努力可能会抵达,它固然与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并非不可企及。而“超理想”则彻底外在于人类世界通过努力所能达到的诸种可能性,死生轮回,人兽合一,大荒四泽,魂魄不灭……凡此种种,已经超出了“超现实主义”的解释限度,而大概可以称为“超理想主义”,即超越了人类对未来的预见和构想。仙侠、玄幻、穿越等网络文学所虚构的世界,有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跨界”或“越界”性质,尽管这个“可能世界”还是与现实世界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也还是与生活相通,与人性相通,但不可将其简单、完全等同于现实世界去理解和把握。这个“可能世界”不是现实世界的再现或翻版,它有一套闭合而自足的经验体系、规律原则及价值取向。通过文学阅读与鉴赏,读者可以进入这个“可能世界”,欣赏领略其中风光,赋予其思想价值及美学价值。

(摘编自李彦姝《“可能世界”的文学书写》)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虚幻题材方面,网络文学具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力,并且近年来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
B.网络虚幻小说能带给读者摆脱生命有限性束缚的感觉,具有理想主义,乐观主义色彩。
C.网络虚幻小说让人们摆脱现实生活的空间局限,满足了现代人渴望空间自由的需求。
D.网络虚幻小说饱含着情感动力,其中描写的一些情感折射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网络虚幻小说的现状,提出了网络虚幻小说为何会广泛流行的问题。
B.文章2~4段运用对比论证,突出网络虚幻小说所具备的优势,回答了开头提出的问题。
C.结尾阐明了如何审视网络虚幻小说的价值,为阅读与鉴赏网络虚幻小说提供了方向。
D.文章提出了“可能世界”有一套闭合而自足的经验体系,规律原则及价值取向的看法。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精英作家致力于在作品中展现其精英意识,因而丧失了描写深情,挚爱,理想的能力。
B.只有从“现实世界”视角转向“可能世界”视角,才能审视网络虚幻小说的价值。
C.互联网的虚拟属性使得网络虚幻小说中“可能世界”具有了“超现实主义”的特点。
D.读者只有认识到“可能世界”的思想价值及美学价值,才能进入虚幻小说描绘的世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步伐太慢,至今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保护对象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事物,而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立法需要保护的对象应该是以河流生物为中心的环境事物。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中,只是简单地套用了环境保护对象范围,因此造成了受保护对象的偏差,也导致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司法的功能性偏差。

我国河流生态环境在某些地方进一步恶化的原因还在于环境主管部门行政管理的手段过于单一,过分依赖于经济处罚,使一些严重危害生态环境的行为缺乏长远有效的法律监督机制和管理。我国水资源分布范围极广,一条河流往往会流经多个行政区域——县、市、省甚至跨国,上游地区工业或生活污水排放,使下游区域工农业生产遭受损失,造成上下游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治污责任主体缺位是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难点。

另外,一些沿河流域居民认识不清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内在经济动因,为了自己一时的经济利益乱采河道内的沙石,大肆捕获水生珍稀动植物,过度地从河流中提水灌溉,加之沿岸企业乱排废气废水,加剧了河流生态环境的恶化。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老百姓历来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思想。居住在河流两岸的人们从江河中去求生存,以渔业捕捞和养殖为主要生存手段,但由于缺乏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知识,部分居民在渔业生产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摘编自《论我国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的缺陷和应对措施》,《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材料二:

河流的生态整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除了应当遵循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原则,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污水处理力度,降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外,更应当应用河道生态治理技术,构建生态功能显著的滨水环境,使河道在城镇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在对河道断面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以实现工程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完善河道断面多样化设计。比如矩形断面设计,这种断面形式具体是指,在常规水位以下采用干砌石砌筑成矩形,在超出常规水位的部分采用碎石堆砌成斜坡,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对堤防进行保护,并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若是河岸本身的绿化带较为充裕,边坡比则应当控制在1:4以内,对于水流速度较快的河段,可增设重力式挡土墙,借此来减少水流的冲刷。

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型生态材料和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获得了广泛应用。比如生物浮床,由于城镇的河道断面相对较小,在水域景观设计中,可在局部搭配相应的水生植物,借助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对水体当中污染水环境的N、P等元素进行吸收,再以收割植物的方式,将N、P等元素从水体当中带出。还如土工网垫种植基,这是一种以高分子聚合物作为主要材料制作网垫,并辅以土壤、肥料及种子的生态化技术措施,经过相应的培育之后,种子会成长为草垫,其发达的根系能够将网垫、草及土壤有机结合到一起,有助于土壤的保护,从而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在滨水景观当中,亲水设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具体设置的过程中,除了要结合地方特色之外,还要满足人们休闲、观赏的需要。如可在河道上建设亲水台阶、水榭长廊、喷泉、休闲公园等设施。

(摘编自《中小河道生态整治的必要性及意义》,《防护工程》2017年第11期)

【小题1】下列关于河流生态环境的认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流生态环境需要保护的对象是以河流生物为中心的环境事物,而不应该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事物。
B.河流生态环境治污责任主体缺位是我国跨界水污染治理和管理的难点,特别是下游往往管不到上游。
C.河道断面设计常常缺乏将河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意识,造成河道断面设计在多样化方面各行其是。
D.河道整治工程与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密切相关,营造生物浮床,既可以净化水质,又可以美化河道景观。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分析了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立法步伐太慢的原因;材料二揭示了河流的生态整治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程,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B.“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生活思想让人们只注重河流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效益,不重视河道整治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不知不觉中破坏了河流生态环境。
C.一些沿河流域居民乱采河道内的沙石,破坏了河床,甚至会危及河堤,如果采用矩形断面设计,能够对堤防进行保护,并能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D.我国河流生态环境堪忧,但也不是束手无策,在所有的河道整治工程中大力营造亲水设施,让人们感受到河道治理的休闲娱乐的益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小题3】怎样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国河流生态环境?请结合两个材料简要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