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刑赏忠厚之至论

苏轼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所以弃其旧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

《传》曰:“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书》曰:“罪疑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呜呼,尽之矣。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古者赏不以爵禄,刑不以刀锯。赏之以爵禄,是赏之道行于爵禄之所加,而不行于爵禄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锯,是刑之威施于刀锯之所及,而不施于刀锯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是故疑举而归之于仁,以君子长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归于君子长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诗》曰:“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乱,岂有异术哉?时其喜怒,而无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义,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因其褒贬之义,以制赏罚,亦忠厚之至也。

(注)① 祥刑:同“详刑”,是说慎用刑法。②方命圮族:违抗命令,毁害族类。③祉:福,引申为喜欢。遄:快,迅速。沮:停止。④已乱:制止祸乱。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其爱民之深    何其:多么
B.所以广恩也 所以:……的原因
C.罪疑轻 惟:只,只有
D.而爵禄不足以也 劝:劝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待天下君子长者之道也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B.所以弃其旧开其新 侣鱼虾友麋鹿
C.故孔子犹有取  积土成山,风雨兴
D.是故疑举而归之于仁     于其身也,耻师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咏叹先王爱民之深切入,接着第二段引用体现先王赏罚之道的事例进行剖析,第三段从劝不善和赏善两方面论证,深化主旨。
B.苏轼认为赏罚应以忠厚仁爱为出发点,实行赏罚的最终目的在于劝善惩恶,劝善是为了使人善始善终,惩恶是为了使人弃旧图新。
C.文章反复说明当赏罚难以确定时,应该做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宁可奖励过当,也不要惩罚失宜,这样才能不违背忠厚仁爱之道。
D.文章以忠厚立论,援引古仁者施行刑赏以忠厚为本的范例,阐发了儒家的仁政思想。文章说理透彻,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平易晓畅。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
(2)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小题5】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可 以 赏 可 以 无 赏 赏 之 过 乎 仁 可 以 罚 可 以 无 罚 罚 之 过 乎 义 过 乎 仁 不 失 为 君 子 过 乎 义 则 流 而 入 于 忍 人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08 10:22: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
苏 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词的上片抒写词人对蜀乡故里的思念和对邻里父老的惜别之情。首句“归去来兮”是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典故。
B.“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二句,以时光易逝、人老无为的感叹,加深了失意的感情氛围,颇有人生失意、宦海沉浮、未来无着的哀愁。
C.“儿童尽楚语吴歌”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都是直接抒写词人在黄州生活得畅快得意,自己的孩子已经一口“楚语吴歌”就是证明。
D.下片的后半部分,从“好在”一句笔锋陡转,词人不再感慨未来,转而直白地抒发自己对此地山川人物的依依不舍和离开后依然怀念的情感。
E. 本词大量运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令我们跟随词人一同从眉山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回到黄州,描写的风物人情,着实动人。
【小题2】素来词家评论,此词为东坡“跳荡飞扬,于温厚中透出激愤不平”之作,你同意此观点
吗?请以下片为例,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 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遗响于悲风。”
【小题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西望夏口,望武昌    ②幽壑之潜蛟
③顺流而也   ④鱼虾而麋鹿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小题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徘徊于斗牛之间B.故燕王欲结于君
C.而今安在哉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小题3】下列语句都是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④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小题4】下列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抒发了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人生的感触。
C.文段中写曹军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击走刘备,攻破荆州,目的是赞扬曹操。
D.客人认为无论是英雄豪杰还是世间凡人都将成为过眼烟云,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

同类题5

阅读苏轼《石钟山记》完成下列各题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箜箜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与风水相吞吐,款坎镗嗒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洪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款坎镗嗒者,魏庄子之的、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
B.至莫夜月明 莫:通“暮”,晚上。
C.舟人大恐舟 人:坐在小船里的人。
D.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小题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送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
③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④微波人,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相同。
B.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焉”字不同。
C.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焉”字不同。
【小题3】下面是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趁着长子迈到饶州担任县尉的机会,探访了石钟山。
B.作者到了绝壁之下,听到了栖鹘的叫声,老人的咳嗽声和笑声、水声。
C.第二段中的两个“笑”字表达的意义不一样。前者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笑”,后来表现释疑以后轻松愉快的“笑” 。
D.作者刻意渲染石钟山阴森可怕的环境,主要是用来吸引读者去亲自探访。
【小题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