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现有出行方式中,居民选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超过半数,而且72. 0%的居民认为目前出行还比较方便;但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选择私家车出行的比例也在增加。相较其他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北京与广州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较高。
调查同时显示,73. 9%的居民愿意改变现有出行方式,绝大多数愿意选择私家车替代现在的出行方式,而购车的原因则是由于公交车过于拥挤,速度慢。经济发达的城市较其他城市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意愿要高,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
而对于公交的意见,将近70%的市民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太拥挤;最吸引居民的公交改进措施则是提高速度和准点率、完善路线和公交工具;其中最希望发展的公交方式中,轨道交通排名第一,占比60. 9%;其次是快速公交专线,占比为35.1%。此外,广州和上海居民普遍认为目前公交系统的票价太高。
(摘编自张建《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
材料二:
台州是一个组合式的城市,单个城区的面积不大,平峰时段道路还比较通畅,高峰时段拥堵程度则比较严重。
上班路上要花费多少时间?回答这个问题,要加个前置条件“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以前堵车主要是交通事故所致,现在堵车则不需要理由,每一个路口都是潜在的堵点,即使有红绿灯也一样。早晚高峰期,车流量飙升,平峰时段还能应付的城区主要路口,马上就排起了长龙,等待两三个红灯已成常态。
每到上学、放学时间,大量接送车辆涌入,城区各中小学校门口都拥挤不堪。特别是地处老城区的中小学,校门口道路窄,往往被堵得水泄不通,学生家长和周边市民都苦不堪言。为了治理拥堵,校方和交通管理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由于接送车辆太多,收效并不明显。
天黑不可怕,下雨最烦恼。造成雨天容易堵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视线不好,司机必然放慢车速,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从而加剧了交通的供需矛盾。譬如:一次绿灯本来能通过20辆车,雨天要减少至15辆以下,那么在红灯前等待的车辆就会越积越多,最后造成堵车。二是雨天路况差,容易出事故,哪怕是小事故,也会因车道减少造成拥堵,并且还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成片被堵死。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居民出行方式变迁与交通治堵困局破解》)
材料三:
不同交通方式承担出行的分担率的变化
出行距离(km)
步行(%)
自行车(%)
公交车(%)
地铁(%)
小汽车(%)
其他(%)
<2
56.41
29.38
3.05
0.02
7.60
3.54
2-5
4.80
29.04
30.51
0.81
30.17
4.67
5-8
0.43
13.21
41.86
3.96
40.30
0.24
8-10
0.36
11.40
37.37
7.51
42.55
0.81
10-20
0
3.10
25.37
10.21
60.46
0.86
>20
0
1.23
19.43
14.32
63.36
1.66
 
(摘编自2015年《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调研报告》)
材料四:
现在,大街小巷全是共享单车,它的出现,成功地解决了人们“上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为共享出行中的翘楚,摩拜更是不断拓展海外版图,足迹遍布新加坡、英国、日本、意大利等11个国家,在全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共享出行运营经验,志在通过创新科技打造全球化互联网出行平台。
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发表演讲,指出共享单车已成为交通基础设施之一,“新出行”时代已经到来。
王晓峰称,根据高德地图的数据,摩拜单车在北京国贸CBD投放后,该区域的平均行车时速从21公里提升至24公里以上;另据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摩拜单车出现后,82 010市民放弃乘坐“黑车”,近四成地铁站再无“黑车”踪迹。
事实上,摩拜在行业中率先运用了“北斗+ GPS+格洛纳斯”多模卫星定位和移动物联网技术,在大幅提升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的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和绿色出行作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网《共享单车已成第三大公共出行方式,摩拜引领新出行时代到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市居民中绝大多数愿意选择私家车为出行方式,而购车的原因则是公交车过于拥挤,速度慢。
B.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台州市呈现早晚高峰路口堵、上学放学校门堵和下雨全城堵三大特点。
C.地铁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其分担率也随之不断增加,充分说明轨道交通在长距离运输上的优势。
D.共享单车的出现,成功解决了人们“上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享单车已成为交通基础设施之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据调查,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认为目前公共交通出行还比较方便,因此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出行方式。
B.根据材料二可知,步行和自行车比较适合短途出行,但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其分担率逐渐下降。
C.根据材料二可知,公交车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其承担出行的分担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
D.摩拜足迹遍布新加坡、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已经通过创新科技打造了全球化互联网出行平台。
E. 摩拜率先运用“北斗+ GPS+格洛纳斯”多模卫星定位和移动物联网技术,即将引领新出行时代到来。
【小题3】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公交出行方式的不利因素。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2-12 04:01:1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造    船

蔡楠

马长远是白洋淀有名的水木匠,他会造船,木船。

马长远造船有三个绝活。一绝是看树料。有次他去旱地买树,看上去高大光滑的树料他不要。偏偏看中了有一片疤的木头。儿子泥鳅问他为什么,他拽着泥鳅的老头辫儿说,傻小子跟爹学着点儿,你看这高大光滑的树,它顶部的叶子有焦梢,根部肯定空了。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空了半截。来,看这块,你甭看它有疤,还是一片疤,没关系,这是干疤,不是水疤。水疤说明树质有毛病,干疤呢,就白捡便宜了,木头坚硬,价钱又低。说着就叫来卖家,锯开树料果然无碍。第二绝是甩线一手准。旱木匠只能放直线,而马长远造船时能根据船的部位用材放成曲线。第三绝是放印子,就是给船打补丁。先将船体上损坏的部分用工具剔掉,船孔自然呈不规则状态。然后选一块合适的木料,不量尺寸,单凭目测用斧子砍,而且一砍便成,一放准是严丝合缝。

凭着这三个绝活儿,马长远的造船作坊在水乡名噪一时。

马长远开始时造鹰排子、鸭排子。老年间白洋淀水势大,水阔鱼多,渔民们放鸭牧鹰,自在得很。后来,马长远又稍加改造,造成了枪排船。船只平底无舵,前宽后窄,宽处能搭上三管火铳,供白洋淀的猎户用来打野鸭,捕大雁,捉水鸥。枪筒里,前边装满沙子,后边装上火药。这设计,人是不在船上的,而是潜伏在水里。锁定目标以后点火,火药点燃就会把砂粒顶出去,一声枪响,猎物就轰然落地了。1937年的一个雨夜,任大桅神神秘秘地找到马长远,把一兜大洋交给了他。喘着气说,长……长远哥,你抓紧备料,连夜加工,给……给我造八只枪排船!他接过大洋问,干什么要这么急?任大桅说,雁翎队打鬼子,日本的汽艇都开到白洋淀了!他把大洋兜子放回到了任大桅手里,穿着裤衩跑到院里清点木料。兄弟,够十二只船的料,我再把前面造宽些,放四管火铳,杀伤力大些!任大桅这回不喘气了,他说,那这船钱?马长远说,船什么钱?打完鬼子再说!任大桅道了谢,说了声小心些就要走,马长远一把拦住了任大桅,等等,我把泥鳅叫醒,你带上他吧——

全国解放以后,当过雁翎队长的任大桅当上了县长。土地改革中,任县长打倒了汉奸渔霸熊邦忠,拆掉了他家的祠堂,就在熊家祠堂的旧址,帮助马长远盖起了船厂。鞭炮声中,任大桅给船厂剪了彩,然后红着脸对马长远说,长远哥,我回来了,我没把泥鳅带回来,他被安排在天津造船厂了。他才十几岁,先学学徒吧。将来回你厂里当工程师!马长远鼻子一哼,屁!连家都不回的人,能学出什么好?能当什么工程师?我不稀罕,我自己就成!

马长远说对了,泥鳅终究也没有回到水寨定居,没有回到他爹的船厂。他在天津造船厂当到了厂长,退休后在县城投资创办了白洋淀船舶制造有限公司。

马泥鳅每年都回来给他爹拜年,拜年的时候就做马长远的思想工作。早些年,他说爹跟我去天津吧,你看白洋淀都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你造的船也用不上了,连吃喝都挣不上;你去看看我造的画舫、龙舟,颐和园、西湖都用呢!你再看我造的万吨巨轮,直达太平洋呢!马长远就懒懒地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后来黄河水来到了白洋淀,他又说,爹你都90多岁了,搬到城里住吧,我为你可是让了步,回到了县城,还给你买了三室一厅的房子!马长远眼皮耷拉着说,我住着任县长给我的房子舒服,那是人民政府给我的念想!每到这时候,马泥鳅就想用武力解决,他和司机把马长远架到车上。马长远总是打着坠儿往下出溜,我不去,本来好好的水路能跑我的木船,你倒好,捐资架桥,水路都修上油漆了,我走不惯!

马泥鳅没辙了。他给马长远雇了个保姆,寒假暑假还打发上大学的孙子马力来和马长远做伴。马力觉得他太爷这白胡子老头儿好玩儿,就不停地打听他的过去,打听他造船的事。听完了,他就对马长远嘟囔,太爷,都是你自己吹牛,现在白洋淀里跑的都是快艇、机帆船,顶不行也是机器钢船,你说你造的木船在哪里啊?

马长远就轻轻地拍了一下马力的头,说了声小混蛋,你来!他颤巍巍地把马力领进了院里一间锁着的棚子里,嘎吱吱棚门打开,一道阳光窜进来,哇,马力看到了一屋子精巧细腻的木船模型。

马长远含糊不清地说,这是鹰排子,这是鸭排子,这是枪排船……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长远不要高大光滑的树料,却偏偏看中有疤的木头,一方面是他有看木料之“绝”,另一方面也是告诫儿子做人不要华而不实。
B.马泥鳅为了父亲而回到县城,为父亲在县城买房子,不可谓不孝,可是他并不真正了解父亲的内心世界,父子之间存在隔膜。
C.小说写白洋淀“干裂了,芦苇也不长,荷花也不开”的衰败,是为了与老年间“水阔鱼多”的盛景形成对比,表达对环境遭到破坏的忧伤。
D.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全文以看树料为开端,以答应为雁翎队造船为发展,以拒绝进城为高潮,以领马力看船模为结局,时间跨度虽大,结构却不枝不蔓。
【小题2】马长远对儿子说:“你那不是造,你那是生产!我的木船呢,那叫手——艺!”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马长远说这话时的心理。
【小题3】马力这个人物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赔碗

傍晚时分,老刘面馆开始热闹起来,食客们纷纷来吃晚饭了。

黄伯是老食客,也是老刘的老朋友,他一指门外,说:“嗨,那个孩子到现在还没卖完梨子哩。”

大伙往外一看,只见路牙子边停着一辆三轮车,车上坐着一个高中生模样的男孩,瘦瘦黑黑的,一脸青涩,他并不吆喝叫卖,只是静静地守着车上的梨子,低头看书。他的梨子不错,黄里透红,看样子是自家种的。尽管如此,从中午卖到现在,他车里还剩下一小堆梨子。

天色渐渐暗了,男孩收摊了,估计还得赶一截子路才能到家。他看了看小面馆,好像在下决心。终于,男孩把三轮车小心地推到面馆门口,手上拿着书推门进来,怯怯地对老刘说:“老板,请给我下一碗肉丝面。”

男孩的神情表明,一碗肉丝面对他来说已是笔大开支了。老刘忙客气地说:“你先坐着,面马上就好。”

男孩边等面边看书,不大会儿,老刘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男孩咽了咽口水,伸出双手端过碗。谁知这时意外发生了,不知咋的,男孩手一滑,碗没端稳,“哗啦”一声,碗掉在地上打碎了,面泼了一地。

大伙冷不丁被吓了一跳,男孩更是面如土色。

黄伯看着不忍,高声说:“老刘,一碗面要抵人家孩子卖两三斤梨子哩,可怜一口面汤还没进嘴,全泼没了。人家孩子也不是有意的,这碗就不要他赔了吧?”

男孩没吱声,可眼里流露出感激的神色,众人也一脸期待地看着老刘。谁知老刘却把脸一板,一边过来收拾,一边硬邦邦地说:“老黄,话可不是这么说的,我这碗也不是地里长田里收的,也是拿钱买的是不是?”

黄伯被他一呛,有点下不来台,撇撇嘴嚷道:“哟哟哟,老刘,这可不像你的为人啊,你平时不是蛮大方的吗?今儿个怎么了?”

这时,有人愤愤不平,说道:“老刘,这碗,记在我账上,我给钱。”另外一个人叫道:“老刘,再下一碗肉丝面给这孩子,我来付钱。”

众人一片叫好,男孩还是不吱声,脸通红。

谁承想,老刘依旧摇摇头,说:“你们愿意帮他我倒是不反对,可只怕人家不领你们的情,再怎么说他也是一个男子汉,就这么在乎一个碗、一碗面吗?”

老刘这一说,男孩坐不住了,脸涨得更红,声音像蚊子哼一样:“我赔、我赔……”说着,男孩就翻口袋,抓出一把零钱来,显然是今天卖梨子的钱。老刘一把按住他的手,说:“我要你钱干吗?你瞧,我一家子正好爱吃梨子,你把车上剩下的梨子全卖给我,多退少补,不就行了?”

男孩一听眼睛就亮了,敏捷地站起身,不大一会儿,就把车上所有梨子装在塑料袋里,挂在秤上拎进来了,一杆小秤翘得高高的。他大声说:“六斤四两,就算六斤好了,一斤两块半,一共十五块钱。”

老刘点头说:“扣除打碎的碗,再下一碗肉丝面,我找你三块二,给。”

黄伯斜着眼说:“老刘,你这算盘打得贼精,一只碗的钱也不忘记算上?”

老刘笑笑,没说什么,转身去厨房下面。男孩高高兴兴地接过第二碗肉丝面,吃了起来。

吃完面,男孩蹬着三轮车走了,可是才过一会儿,他又急急忙忙地回来了:他忘了拿书。

当男孩匆匆走到面馆门口时,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他听到了面馆里传来一阵“咔嚓咔嚓”的声音,那是大伙在吃梨子。然后有人开口了,是黄伯的声音:“我说老刘,你先前跟人家孩子斤斤计较得像个守财奴,现在却大方地请我们吃梨子,你这是算的哪门子账?实话跟你说,先前看你那么抠,我都在心里发过誓了,我交错朋友了,以后再也不来你这儿吃面了。”

众人也是一片质疑声,说:“是啊是啊,我们刚才也说以后不来你这儿吃了,你得跟我们说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接着,就响起老刘爽朗的笑声,只听他说:“老黄,各位,你们可不能不来,我就指望你们这些老主顾哩。这事吧,我是这么想的,那个男孩也不小了,所以他得学会担当,学会面对困难,而不是习惯于接受同情和帮助。再说,他那些梨子今天卖不出去,明天就没卖相了,所以……现在你们懂了吧?”

众人一起快活地笑了起来。男孩没笑,只是久久地站着,夕阳的余晖照在身上,他心里烫烫的。

(选自《青年文学精选》)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梨子不错,但男孩只是静静地守着,并不吆喝叫卖,低头看书。表明他为人老实、不善经营。
B.作者在刻画面馆老板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手法,欲抑先扬,凸显人物形象。
C.小说中卖梨男孩“回到面馆拿书”并非闲笔,反而推动情节发展,巧妙地引出老刘坚持让男孩“赔碗”的原因。
D.小说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街头面馆,一群食客的参与,使得情节跌宕起伏,也使得主题更为突出。
【小题2】“碗”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题3】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夕阳的余晖照在身上,他心里烫烫的”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代版权问题的产生,是宋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科技、书籍生产等因素全面发展的产物。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迅猛的时期,无论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印刷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经济的发展为版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宋代印刷业的繁荣是版权保护的技术前提。印刷术的发明将人们从繁重的抄写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知识文明的传播。宋代图书出版与社会文化传播事业空前繁荣,宋代在新书论撰编述、古籍收藏保存、图书出版发行等各个方面均超越了前代,将图书出版事业推向崭新的高峰。随之而来的就是对这种传播的合理掌控与保护。

“盗版”现象的出现是宋代版权保护产生的直接诱因。不少著名作者的著作均有过被盗版的遭遇。盗版行为的存在,侵害了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激起了作者及出版者保护自己利益的意识,形成保护版权的观念。对于版权的保护,宋代针对官方出版物和私人出版物采取不同的措施。

对于官方出版物,采取“禁印”措施和确立出版审查制度。一是采取“禁印”措施,在宋代,官府出版的书籍和法令,只允许官方印制,私人不得翻刻。“禁印”不是正规的法令,而是宋代印书行业的一种禁例,但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尽管该措施的初衷具有明显的管理目的,但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版权的作用。二是确立出版审查制度。宋代出版发行的中央审查机构是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的教育与出版机构,承担部分出版管理职能,其中之―就是对出版物进行严格的审查以保护版权。除了行使审查职能之外,国子监也承担着版权的登记和注册职能。

对于私人出版物采取“附牌记,发榜文,立公据”的措施。一是“附牌记”,就是在书籍的扉页,序文目录后、卷末或者书边处刊印上版权保护的告示,相当于现代出版物的版权记载页,其上常常刻有图书的作者、书名、版刻时间、版刻地点及收藏人,主要起着显示版的作用。二是“发榜文”,就是通过申报行政机关,将保护版权的有关事宜张榜公布。三是“立公据”。是指国子监审批印刻者向官府发出的申请后,为其颁发准许保护其版权的“公据”。该“公据”用来证明书籍翻印的合法性,当遇到版权被侵害的情况时,可作为向地方官府告发并追究侵权者责任的依据。

在宋代,对版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的,由于在国家层面缺乏以私权为核心的系统的民事法律制度,版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利也无法得到准确的界定,因此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对盗版行为的打击效果也不太理想,但是宋代为保护版权不断探索的精神却是难能可贵的,其对出版者与作者的权益维护,对出版物审查,保护的措施及版权保护意识的培养等各方面,对今天的版权保护机制都有借鉴与启发作用。

(摘自李睿《宋代的版权保护》,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图书出版与社会文化传播事业空前繁荣,这得益于当时对版权保护的重视。
B.因为官方出版物和私人出版物性质与地位不同,所以版权保护的措施也不相同。
C.国子监负责对出版物进行严格审查,进行版权登记和注册,颁发版权保护公据。
D.因为在国家层面缺乏系统的民事法律制度,宋代为版权保护所作的努力效果一般。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宋代如何进行版权保护这一问题.
B.第一段集中阐述了宋代版权问题产生的背景,这是全文论题提出的前提和基础。
C.文章运用说理论证与举例论证,介绍宋代针对不同出版物进行版权保护的措施。
D.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指出研究宋代的版权保护对当下版权保护机制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没有宋代印刷业的繁荣,中国古代版权保护的问题可能就不会这么早出现。
B.盗版行为侵害了作者和出版者的利益,这是宋代版权保护观念形成的直接原因。
C.如果出版物既不能提供牌记,又不能提供公据,出版者就可能被追究侵权责任。
D.宋代对版权的保护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是因为其试图通过行政手段来进行管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路的守望

贺又博

霞光满天,山弯里的一条小路,像一缕炊烟,像一条小河,像一个人的手臂和背影。

小路在延伸,在拓展,山路上的阳光在一步一步向远处跋涉、攀登这条小路,古老而崎岖沿着小路的方向行走,一条宽阔的大道,早已覆盖了小路的踪影。我试图找到小路上的一朵小花,找到小路上的一裸野草,但小路消逝了。最终,我在这条崭新的大路旁,找到了一块小小的墓碑,上面刻着一个年轻的名字,一个年轻母亲的名字。

年轻的母亲,年轻的一条路。村里人谁都记得,她的名字也叫小路,小路与这条大道,就这样紧紧联系在一起。

阳光洒在墓碑上。村里人记得,小路在大山里蹒跚跋涉的身影。大山阻隔,山路上,小路背上的背水捅,像一座大山,紧紧压在她那幼小的身躯上为了一条路,多少次的期盼、多少次的憧憬,小路站在山巅,她的身体和小树一起成长,她的梦想和山花一起开放。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小路依然守望在大山里,眼前是崎岖的山路,身后是陡峭的山崖村里人的梦想,在一条山路上盘旋,年复一年。

开山,劈路,架桥……去年隆冬时节的某一天,在大巴山一个偏僻的山弯弯里,筑路的歌谣骤然响起,打破山川的宁静,修建高速公路不再是大山的神话了。那一天,小路奔走欢跳,像一只快乐的麻雀,在大山里飞来飞去;那一天,小路告别新婚的丈夫,加入到了修路的行列。

阳光洒在墓碑上。村里人记得,美丽的新娘像一束火苗,点燃了大山的激情。白天,小路穿行在乱石堆里,用年轻的肩膀,扛走了一块块石头,双手磨破了皮,双脚结满了茧,,而小路的笑声一直在山坡上荡漾。夜里,小路在星光下为民工清洗被汗水浸泡过的衣服,在月光下为工地上酣睡的民工盖上御寒的衣被寒来署往,小路的身影在民工的眼中靓丽如一道彩虹;小路的笑声,在民工心上,就是一首动听的山歌。小路在奔跑,大路在延伸,日夜奔忙在工地上的小路,像一朵野花,盛开在每一个人的记忆里,朴素、芬芳,而热烈。

阳光洒在墓碑上。村里人知道,小路该做母亲了,怀孕十月的孩子就要出生,大家劝她一定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到工地上。小路哭了,说这孩子来得不是时候,路还没有修通,她绝不离开工地为民工做饭,洗衣,缝补裂口的衣被,小路依然忙碌在工地上。大路在延伸,小路的脚步没有停留,山弯弯里,始终回荡着小路的笑声,活跃着小路的身影。

大风吹拂,大雨如注,工地上遍地泥泞。雨季来临,修路的节拍慢了下来还有最后一个山头没有推平,还有最后一段山路没有打通,小路心急如焚。那天夜里,暴雨倾盆,工地上的民工早已离开。小路明白,储存在工棚里的炸药,千万不能被暴雨淋湿。夜已深了,小路冒着暴雨,踏着泥泞,挺着大肚子,一步一步向工棚走去,她要把工棚里的炸药再盖严实些。漆黑的夜里,泥泞的山路上,汗水和雨水模糊了她的双眼,在越过沟坎的一瞬间,小路突然从山坡上摔倒了,重重地摔在一堆乱石上,再也没有爬起来。小路走了,带着还未出生的孩子,带着一个母亲的梦想和希望。

大路在向前延伸。如今,宽阔的大道上车辆奔流不息。小小的墓碑矗立在大道边,小路每天就守望在这里,每天都听到车辆的欢腾,看到车辆的穿梭。

村里人记得这条小路变成一条大道的艰辛历程,更记得一个叫小路的母亲,为了一条大道永远守望在这里的奉献与悲壮。

大路朝阳,阳光向着远方一路奔跑,笼罩着这里的山川、河流……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首尾艺术独具特色,开头从小路写起,结尾以大路结束,虽不是正面照应,却是意旨暗合,文脉贯通,暗示从小路到大路擅变,小路对于大路的作用。
B.“小路”语带双关,既是指主人公,也是指大山里的那条小路,小路消失了,被大路取代了,这就具有象征意味,象征着主人公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大路的建成。
C.本文运用倒叙的乎法,从眼前的小路与大路写起,写到主人公的墓碑、生前的生活掠影和牺牲的过程,这样的结构,使文章颇见波澜,避免了行文的板滞。
D.这是一篇用散文的手法和抒情的笔调写成的一篇小说,语言饱含感情,情节曲折跌宕;全文除主人公之外,其他人物均只是提到:这是本文两个独特的地方。
【小题2】理解下面两句话中“守望”一词的不同含义。
①十年过去了,二十年过去了,小路依然守望在大山里,眼前是崎岖的山路,身后是陡峭的山崖。
②小小的墓碑矗立在大道边,小路每天就守望在这里,每天都听到车辆的欢腾,看到车辆的穿梭。
【小题3】试分析主人公小路的形象特点。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门道
游 睿
大院里安静得要命。昨天晚上父母就已经给他说,今天他们要带着家丁们去干活儿,让他自己在家和小普玩。他伸了个懒腰,跨出房门,看见小普正在院子里射箭。
那是一把自制的弓箭,用一根竹竿弯成弓,用一根麻绳做的弦。只见小普把一支箭放在弓上,满满地拉开,然后一松手,十米开外的一只麻雀就落了下来。
他兴奋不已。“原来你还有这本事?”他说,“小普,我知道一个地方,有很多野兔和山鸡,我带你去。”
小普立即直了身子说:“少爷,我们去不了,我爹怕我把你带出去惹祸,就把门锁上了,我出不去。”他走到小普面前说:“大门不是开着的吗?怎么会出不去?”
小普说:“那是你们走的门,我们家走的小门被我爹锁上了。”那道小门确实是锁住了。
小门就在大门的旁边。大门宽敞开阔,而小门却又矮又窄,像个仆人一样跟在大门旁边。
在他们家里,只有主人才可以走大门,家丁们进出都只能走小门,小普也不例外。
他把手搭在小普肩上说:“多大点事儿啊,你和我一道走大门去。”
小普赶紧把他的手拿下来说:“少爷万万不可。这可是咱大院的规矩,家丁走大门就犯了大忌,得受罚的。”
他看着小普,小普一脸严肃。他笑着说:“规矩还不是人定的吗?你就跟我去试试,看看从大门走出去能怎样。”
“小普,现在你听我两件事:第一,没有外人的时候,不准叫我少爷;第二,你现在站好,让我背你。”
小普连忙摆手说:“少爷,哪一条我都不能答应!”
他立马昂起头,就在这一瞬间,他背起小普就往门外跑去。小普在他背上挣扎着说:“少爷,你快放下我,放下我!”他却一言不发,双手牢牢地把小普背在背上,一步一步迈向大门。
虽然只有几步路,到了大门口,他却已经出了汗。待他放下小普,却发现小普哭了。小普泪流满面地叫:“少爷。”
他怒斥道:“不准叫少爷,我长你才几天,叫哥。”
小普看着他,好半天才低低地叫了声哥。他立刻笑了,把手搭在小普肩膀上说:“小普,我们本来都一样,没什么主仆之分,我们应该走一样的门,明白吗?”
小普一直看着他,好半天才点头说:“嗯。”
但是他没有想到,就在第二天,他就被父亲送到外国读书了。因为走得匆忙,加上主仆之分,他没有来得及和小普告别。而这一去,就是整整七年。
七年后的这一天,当他不得不拖着行李箱回到家乡的时候,伴随他的,还有一个噩耗:日军侵略了他的家乡,他的父母和家丁都被日军残忍杀害,唯有小普幸存,但小普却投靠了日军。
他全身的血液都沸腾了,他无法想象小普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他在国外的几年学习中,已经接受了比较先进的思想,作为组织的一员,他不得不化悲痛为力量,从事着一些组织上的工作。
这一天,他化装成一个车夫,拉着一辆黄包车来到了自家大院附近。他远远地看到,大院的大门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只是门前多了日军的岗哨。不过大门紧闭,唯有大门旁低矮狭窄的小门开着,一些日本兵在那道小门里进进出出。
这时,一个戴黑帽子的人坐到了他的车上。“送我去院里。”那人说。他并不抬头,拉着那个人就往院里走。当他走到大门口,日本兵向车上的人敬个礼,却拦住了他。车上的人并不说话,递给他一张纸币。他接过钱掉头就走,走了几步,他又忍不住回头,看见戴黑帽子的人昂首阔步,从大门走了进去。
他加快了步子,跑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才打开那张纸币。纸币中间,包着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几句话:哥,谢谢你背着我走了一次大门,我后来才明白,家丁也可以走大门,也可以选择正确的道路。小普。
他翻过纸条,只见纸条的背面,是组织期待已久的日军作战布点图。
他远远地回头看着那道大门,含泪笑了。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l4期)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门道”为题别具匠心,“门道”是设计故事的关键,同时对表现人物的个性、表达小说的主旨,都起到重要作用。
B.大门宽敞开阔,主人由此出入;小门又矮又窄,是家丁们的通道。家丁如果违规走了大门,会受到处罚,这是歧视和压迫。
C.他背着小普从大门口出去,等他放下小普时小普已经泪流满面,因为,小普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优待,他十分感激少爷。
D.他不想让小普称自己为少爷,要小普叫自己哥,这表明他与自己的父辈不同,他能够平等地对待别人,包括家丁的孩子。
【小题2】小普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小说结尾说“他远远地回头看着那道大门,含泪笑了”,这句话包含了他怎样的情感?请联系原文予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