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渐渐
朱以撒
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
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
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
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有删改)
【小题1】(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
C.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
D.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出对少年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小题2】(小题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
【小题3】(小题3)“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渐渐”的哪些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9 09:01:32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相关链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梁高度评价余光中,认为他有“五彩笔”:紫色笔来写诗,金色笔写散文,黑色笔写评论,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蓝色笔来翻译。
【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作者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
B.在余光中《娓娓与喋喋》一文中,“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俗人之间的谈话方式。
C.“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余光中先生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他认为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D.“五彩笔”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这也是他“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称谓的由来。
【小题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B.生活中,余光中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也常常为之神魂颠倒,所以他看花事,总是看得很绝望。
C.碰见话不投机的人,便正襟危坐;遇到“可与言的朋友”,便口角生风。可以看出,余光中是一个坦诚、真实的人。
D.生活中谨言慎行,但追求心灵的契合、知己的快意,作品卓越,数量丰富,是余光中“外敛而内溢的个性”的体现。
【小题3】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国产电影“喜剧的忧伤”

①国庆长假,带着孩子走进影院看了两部“口碑好”的电影,一部是徐峥自导自演的《港囧》,一部是开心麻花出品的《夏洛特烦恼》。原以为走进影院便会倒头就睡的孩子,竟边看边哈哈大笑,很是过瘾。

②回来再看微信朋友圈里,对这两部电影各种刷屏点赞,从《港囧》里的经典老歌盘点,到《夏洛特烦恼》里的笑料段子回顾,有不少媒体人更感慨“值得看第二遍”。

③在我看来,这两部喜剧电影殊途同归,一个延续了徐峥“泰囧式”的搞笑风格,将人到中年的各种“囧”事很用心地攒到一起,一个则将开心麻花式的幽默段子,发挥到极致,凑了个东北风味的经典大乱炖,电影最后,都回归到了一个主题:珍惜眼前人,过好当下的生活。

④这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发生在北京人艺的一件不太愉快的“囧事”。当时一群“90后”学生走进人艺看最经典的话剧《雷雨》,让人没想到的是,当演员全情表演时,台下的青年学子们竟“笑声不断”,后来有记者采访,笑场的原因是“演员表演太滑稽”。

⑤目前,我们的观影人群多为“90后”“00后”,这些看着《泰囧》《小时代》成长的孩子,对他们从小便接受、耳濡目染的流行文化相当熟悉,甚至是追逐热捧,而对如《雷雨》这样的经典文化却难以亲近,这也反映了当下我们的文化生态有所缺失,那就是少了对经典的敬畏和传承。

⑥今年两会上,***点赞的由路遥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重新掀起了一股“路遥热”。这部创作于80年代的文学经典,在今天读来,之所以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正是因为它透过少安少平兄弟俩的奋斗历程,透过润叶晓霞姐妹俩的善良人格,颂扬了人类永恒的主题——人性的真善美,这部作品传递的价值观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经典在今天读来,依然能让我们内心感动,不是因为它的滑稽搞笑,更不是因为它的华丽场景,而是人性之光。那些让人一笑而过的作品,注定在文化的长河中站不住脚。

⑦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微信圈里的媒体人正报喜,《夏洛特烦恼》逆袭《港囧》,成为国庆档里的票房“黑马”,并列举了剧中多处“让人忽略的搞笑细节”,如果一部电影,最终给人留下的只有搞笑的段子,我们是该开心还是悲哀呢?

⑧我们的电影,固然需要像《港囧》《夏洛特烦恼》这样能娱乐大众的搞笑电影,就好比我们做网站新闻,明星娱乐新闻总能吸引眼球,但能体现一个网站的品味和格调的,更是那些有情怀、有内涵、有底蕴的作品。

⑨北京人艺话剧 《喜剧的忧伤》,2012年上演时曾一票难求,剧本改编自日本著名编剧三谷幸喜的《笑的大学》,留给人们的不只是好笑。但愿我们的国产喜剧电影,让人笑过之后,更多一些感悟,更多一些感动,更多一些思考的余味。

⑩我们的国产电影今后向何处去?我以为,既需要流行,更呼唤经典

【小题1】文章第④段提及发生在北京人艺的一件不太愉快的“囧事”,有何作用?
【小题2】请简要概述文章第⑥段的论述层次。
【小题3】请结合文章,理解最后一段中“我以为,既需要流行,更呼唤经典”一句话的含意。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至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小题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B.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C.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小题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朗读者》节目优势和不足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戏曲源远流长,饮誉中外,被认为是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瑰宝。宋元时期,戏曲艺术趋于成熟,从明代中后期乃至清初,戏曲更是进入繁荣时期。

文艺繁荣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依存关系。在明代中后期,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值得注意的变化。当时,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从农村流入城镇的人口日益增多。城镇生活不同于农村,农民习惯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男耕女织,各管各的。而城镇居民或营商逐利,或麇聚求职,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增加,反映到精神生活层面,也出现很大变化。

当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对土地的依附,人际关系相应地紧密,人的自主意识也相应地得到加强。这时候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正当权益的追求,也相应地日益迫切。文化领域出现了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异端”思想。许多剧作家受到这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思想影响,跳出以戏曲创作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更多地思考戏曲应如何针砭现实,促进社会进步的问题。

由明入清,政治和经济状况出现了“天崩地解”的大变动,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经历国破家亡,痛定思痛。他们既吸取了王学左派某些方面的进步主张,又反对空谈心性,更重视笃行和务实。他们从晚明文风的过分张扬主体性,转而更多地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力图借鉴兴亡教训。显然,在明清之际这个社会经济和政治出现大变动的时代,讲求情与理合一的思潮让进步剧作家们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同情人民大众,反思历史得失。时代的呼唤,社会的变革,正是推动明清戏曲创作走向繁荣的前提,并为一座座戏曲高峰的出现奠定基础。

明清一些作品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在于其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他们长期观察社会,深入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总之,他们严肃认真,苦心孤诣,才搦笔和墨,进行写作。汤显祖从被贬往岭南之初,便在大庾岭一带考察有关女鬼迷人的传说,后又经历几年岭南生活,了解到岭南有异于中原的风土人情,回到遂昌才开始创作《牡丹亭》,写活了柳梦梅这个具有岭南特色的形象。至于《长生殿》,“盖经十余年,三易稿而成”。孔尚任也说《桃花扇》写“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又说,从拟作剧本,经过十余年的酝酿,“凡三易稿而书成”。可见,优秀作家对待创作总是呕心沥血,从不粗制滥造,迎合低俗,这也是其作品一直传演不衰的原因。

(摘编自《明清戏曲高峰的启示》,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代中后期,城镇人口日益增多,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增加,人们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B.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正当权益的追求的日益迫切,导致城镇居民相对地减少对土地的依附。
C.以王学左派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剧作家,让他们思考戏曲如何关注社会现实。
D.以王夫之、黄宗羲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在文风上张扬主体性,反对空谈心性,重视笃行和务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明清戏曲高峰产生的外在条件时,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B.文章三、四段以王学左派、王夫之、黄宗羲为例,分析了进步剧作家们经历国破家亡后更多地面对社会现实的转变。
C.文章第五段采用例证法,论证了明清一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其作者不片面追求“票房价值”。
D.围绕着明清戏曲的繁荣,文章先总述,接着从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两个方面分析,梳理出繁荣的原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就不会有文艺的繁荣,特别是明清戏曲的繁荣。
B.剧作家若不跳出创作自娱自乐的小圈子,就很难让作品针砭时弊,促进社会进步。
C.一个剧作家不长期观察社会、体验人生、认真检索文献是很难写出经典作品的。
D.优秀作家对待创作呕心沥血,不粗制滥造,迎合低俗,这值得今天的剧作家借鉴。

同类题5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阅读,是对精神的刷新
白龙
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从书本中获得的巨大愉悦,足以让人废寝忘食。一个角落、一本书,就能筑起一个完整而缤纷的世界。这也是阅读有别于其他文娱活动的根本特征,即它是不依赖其他感官的、高度个人化的精神活动。通过阅读,我们最终学会如何与自己相处,并在这种周行而不殆的智识训练中使精神日益丰富。在这个意义上,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在一次次的刷新中,勤于阅读的人将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丰富心灵层次,心智成熟的现代人。
古人讲“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这并不仅仅在讲旁观者的感受,更是在提醒自己,不读书就会让灵性蒙尘。那些带着墨香的书页在你指尖哗哗流淌,或记载着高深玄妙的思想,或传递着历史深处的信息,在你的脑海中排列为奇妙而华美的文字城堡。我们手捧书本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过程。我们在阅读中将重新发现自己,这也正是“人文日新”的真义。
如果说和他人相处是一项必备的社会能力,那么与自己相处则体现一种可贵的精神定力。太多人习惯了众声喧哗,却无法和自己平静地相处片刻。只有阅读才能给人这种能力。我们在阅读中学着和自己对话,正如我们在终极的意义上独自面对人生一样。在某种意义上,阅读是对庸常生活的救赎,让我们得以暂时跳脱出琐碎的眼前之事,对永恒之物进行片刻的凝望。而这,正是精神人格养成的过程。
阅读也是为了和这个世界更好相处。我们提倡阅读,并非为了闭门不出、与世隔绝。阅读不是为了逃避世界,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抱世界、热爱他人。从阅读中,我们不仅在与高尚人物的灵魂对话,更能见识到比眼前的世界更深邃、更辽阔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仅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也包括历代经典作家们营造的精神空间。通过这种思接千载、神游八荒的精神活动,我们将学会谦卑,也将变得柔和、平淡,学着更深地理解他人与世界,更具包容心和同理心地看待这个世界上的诸种缺陷与不足。
阅读是一项几乎没有门槛的活动,人人都可领略文字之美;阅读又是一项由浅入深的精神历练,需要持之以恒才能登堂入室、窥其堂奥。这个世界需要书籍的火种来点亮,而一个追求内心丰富的人,也总有赖于阅读带来的精神刷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4月23日)
【小题1】下列对文章中“刷新”一词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达到内心丰富。
B.是学会与自己相处,在智识训练中重新发现自己,使精神日益丰富的过程。
C.是对庸常生活的解救,对永恒之物的凝望和思索,能促进精神人格的养成。
D.能见识到另一个世界:包括人类已知的历史空间和经典所营造的精神空间。
【小题2】文章说:“阅读乃是每日必须进行的精神刷新。”“每日”强调的是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3】请简述文章的论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