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  院
王安忆
①无论你走到哪一座城市,你只要来到后院,便会发现,所有的风景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内心,这种相似令我们怦然心动。所有的陌生与新奇退去了,随之而来的是一股知己知彼的亲近。这里的一切都是我们所理解的,几乎是贴肤贴肉的,无须翻译和解释,是一猜就能猜到的。这是所有风景中最为性感的一种,它是裸着的。当我们对一座城市感到畏惧与胆怯的时候,那么就到后院去,那里有我们所熟识的、有情有义的东西。
②有一次,在德国旅行。一个月之后,身心都已经疲乏,好奇心退去后是深深的隔膜,我好像是从一帧帧明信片前踱过,教堂、音乐厅、森林、莱茵河,它们美不胜收,却与我两不相干。我想,旅行其实是深深的寂寞,只是新鲜掩盖了这些。这一日我来到海德堡的一所公寓,从厕所里看见了公寓的后院,我看见后院和后院连成一排,连绵的屋顶上有电视天线,还有老虎天窗。我甚至觉得鸽哨马上就会响起.有一群鸽子要从邻居的鸽房里腾空而起。这是最日常的情景,这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日日夜夜都有的情景,这是钻心钻肺的情景,真教人又苦又甜。再继续我的旅行,那些风景之中便有了一点肺腑之言,有了一点两心相知,许多不懂的我都懂了。
③又有一次,我来到河道纵横的阿姆斯特丹,一个人躺在旅馆房间里,好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旅行总是孤寂无靠的,有举目无亲之感。来到一个陌生地方就像遇到一个陌生人,无从攀谈。你越是想急切地融入这地方,与它打成一片,却越是进入不得,仿佛受到无形的排斥。阿姆斯特丹的水网有一种神秘的气氛,你好像走入了一个迷宫,水网还带有古老的气息,把你带到遥远的运河时代,古风淳淳,阴森之感便油然而起。当晨曦透进窗户,我起床拉开窗幔,后窗外面是一个小院。一个男人正从木梯上走下来,手里拿着一件什么工具,要去干一件早晨的家务活儿。这情景似曾相识,这样的早晨和所有的早晨并无二致,渗进我们的身心。它能够引导我们进入许多陌生的异地,它也是我们孤身旅行时的后方。
④柏林的后院也有着亲切的面目。前边是著名的库登大街,灯火彻夜通明,当足球赛结束,喇叭声和欢呼声会阵阵传来,真是奇光异色。灯光与市声笼罩在城市的上空,就像一片海市蜃楼。而后院里的嘈杂却是真切到你心里去的。楼下是一个咖啡馆,厨房里的气味从后院飘进我的房间,还有厨娘和男招待的说话声。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我知道他们是在打情骂俏。打情骂俏是国际性的语言,走到哪里都一样。它将柏林的浮华像面纱一样揭去,裸露出它家常的表情。这是我们最诚恳的表情之一,含着朝起暮归的希望。这也是联系着我们的心的东西,是心里那一点沉底的东西,我们走到哪就带到哪。
⑤在旧金山我曾经在露台上看见邻人的露台。露台也是具有后院性质的地方,也是生活的里层。正是傍晚,太阳在西边落下,露台上坐着一些青年。当青年们站在街头或者地铁车站,他们无一例外都带有莫测的神情,而在露台上,他们都变得好懂了。这里露台连着露台,翻过一排屋脊,就又是露台连着露台。这里有受挫的生活,抱着轻轻的伤痛。而香港那地方更是寸土寸金,后院被楼房吞没,后窗挤着后窗。夜半醒来,邻人家的排风扇还在呼呼地运转。这是一个静谧的时刻,这静谧不是万籁俱寂的静谧,而是有声的静谧,是从嘈杂、纷繁中辟出的一种静寂之声,也带有一些蚀骨的伤痛。
⑥这些后院使你明白,无论这世界多么大,多么面目各异,可内心却只有一个。这是旅行中最见真情的一刻。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王安忆散文》)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写出了作者对后院的真切感受,既起到点题的作用,也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在作者看来,在未触及到后院之前,虽然旅行能带来美不胜收的新景象,但旅行总是孤寂的,有举目无亲之感。
C.通过柏林奇光异色的城市风景与后院“厨娘和男招待的说话声”这一情景的对比,表达出作者对后院的喜爱。
D.旧金山能“在露台上能看见邻人的露台”,而寸金寸土的香港则不然,总是因无后院带给作者一种蚀骨之痛。
【小题2】文章开头使用“你”的人称,在其它文段使用“我”的人称,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两个人称在文中各自的作用。
【小题3】联系全文,理解“后院”的含意。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6-28 04:31:2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知耻与慎独

徐建委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耻感文化,《中庸》曰:“知耻近乎勇。”《孟子·公孙丑上》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礼记·哀公问》曰:“物耻足以振之,国耻足以兴之。”由此可知,知耻,往往是善念的发源,是事物向着美好一面转化的开端。

知耻,是一个内化的活动,不需要外在表现的张扬外露,更多的是良知的进退取舍。从这个角度说,知耻是个人化的活动,是不假外力、置身人后时的自我砥砺。

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慎独”的理念,就是独处时,君子该如何表现。慎独大约是孔子讲学时特别提到的概念,历来为人所传诵的是《中庸》中的几句:“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论及“慎独”,根据朱熹的解释,日常事有着一以贯之的正道存在,因此即使自己处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世间的正义也是弥漫于此的,君子更要常怀知耻之心,尤加谨慎于自己的言行,不能因他人的不知而放纵自己的私欲。这其实就是对自我道德和行为的约束,故而是修身的功夫,属于自孔子以来所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剥除其时代的因素,就其核心主旨来看,时至今日,个人的“慎独”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具体来说,敬畏之心、独知与细微之事是我们今天仍然推崇“慎独”的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所谓敬畏之心,是对公平与正义,或者说天道的敬畏,现实层面还有法律。在他人看不到、听不到的地方,法律的约束力并不会削弱,因此我们更应该对人对事常怀敬畏之心。自己独知之地,可以是他人不了解的地方,因此若从公共的意义上来解释它,常常处于这种位置的人多是在位之人。在位之人相对于他者,自然有对权力、资源及其他事项的优先乃至独占之利。那么,对于在位之人,特别是今日的领导干部而言,面对自己权责之内的己所独知之事时,是否怀有对理、法的敬畏之心,是否遏制了私欲而秉以公心,便是事关一方或多方的大事了。细微之事,存于日用起居之间,虽然不足为道,但日日与之相伴,更应有所警醒,因为离道触法的败落往往萌芽于其中。

《大学》中有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即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诚意、正心,就是明乎所耻,就是“三省吾身”,反思有何不妥之处。儒家倡导自修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鼓励士人去向外扩展,治国、平天下,即所谓的内圣外王之道。儒家的一项很值得今天珍视的遗产,就是倡导士人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进而致力于天下公事。个人的道德水准对于其所从事的公事来说,的确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即便法律、制度再健全,强调个人修养在任何时代都有意义。

《吕氏春秋·自知》曰:“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这是战国时代的论述,如果我们把“人主”替换成上级领导,这句话的意义便当代化了。这会是“慎独”的重要补充之义:除了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戒惧之心、知耻之心外,对于公事也当保持戒惧,一切以公益福祉为要,敢于直谏,不应时时揣测上级之意。因此,所谓“慎独”之道,不仅是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也是向外的正义追求,即不仅要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也要成为一个直士,一个有道义、敢担当的人,而非一个只求自我保全的世故之徒。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耻往往是善念的源泉,是一个良知进退取舍的内化活动,是在内心建立起辨别善恶美丑标准、树立荣辱观念的自我砥砺活动。
B.耻感是一种注重廉耻的心态,产生于外人的观感和自我的反应,于外来强制。孟子把“羞恶之心”视作“四端”之一。
C.朱熹从道德和行为方面解释“慎独”,强调人们在独自居处时,要加强自身修养,严于律己,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行。
D.无论是他人已知之地,还是自己独知之地、日常细微之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慎重的警戒和敬畏的态度,避免因离道触法而败落。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传统知识分子最佳的人生路径,具有由己到家再到国到天下的递进阶次,这种人生理想是从自我的修养和自律开始的。
B.自孔子以来倡导的士人自我修养主张,带有浓厚的个人功利色彩和鲜明的时代因素。但其核心主旨在今天仍有很高的践行价值。
C.所谓“慎独”之道,是一种自我的挑战与修养,也是一种价值取向:自我向内的道德自律,为公益福祉的正义追求,有担当的责任意识等。
D.要达到“慎独”的境界,必须常怀知耻之心,谨言慎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不依靠别人的监督,也能自觉地控制私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被俘后,“知耻而后勇”。他以耻为鉴,一方面富国强兵,一方面反求诸己,改过迁善,内省自律,最终一举灭吴,成就霸业。勾践的“卧薪尝胆”证明了知耻的积极意义。
B.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儒家倡导的“知耻”一脉相承。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荣辱观念,知耻内省,“慎独”改过。
C.领导干部要做到清正廉洁,不仅需要上级监督、同级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等他律,更需要内省自律,在自我修养的层面保持“慎独”,抵制诱惑,情趣高雅,以公益福祉为要。
D.我们为人处世容易陷入矛盾斗争的漩涡,因此需要自我警醒。“慎独”为领导干部警醒自我提供了依据:对下不摆架子,亲近和善;对上揣摩领导意图,投机取巧。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汉语,心灵的慰藉

①长命锁是一个小小的窗口,让我得以窥见中国民间吉祥文化之奥妙。在首饰、绣片、木雕上,在瓷器上,甚至在床边、枕上,都可以看到吉祥符号。可以说在中国民间的器物上,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吉祥符号的世界中。

②这种现象西方没有,吉祥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化。我想是因为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入世(介入世俗生活)的宗教。

③我曾经很是羡慕西人的婚礼。在教堂里,一对新人身穿洁白的婚纱、黑色的礼服,执手步入教堂,交换戒指,手抚《圣经》宣誓。尤其是牧师问双方新人的那句话,撼人心灵,此时,掌声响起,圣乐奏起……这种仪式带来了人生的庄严和神圣,中国人大概只有奥运冠军体验过。我们的婚礼现在大都是婚庆公司来主持,事是办了,但缺少那份人生大事应有的庄严和神圣。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还有许多日常需信奉者完成的仪式,在人生的重大时刻更是时时在场。饭前饭后,早晨晚上,出生,婚礼,葬礼,甚至战场上。这些仪式整理了琐碎平庸的人生,使人生变得有序、整齐、升华了,也富有光彩和意义了。

④在中国,庙宇都藏之深山,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但生、老、病、死等人生的烦恼和苦难,大多数人都不可能通过“出家”来解决,都是要面对的现实,佛教选择了“出家”到深山里用“悟”来解决,这只有高僧大德能够做到,大多数人仍在烦恼中。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则选择了把“教堂”或“寺”建在尘世,通过“行”来解决。

⑤人不能没有希望。虽然向死而生是人生,虽然生活是劳累,我们还是甘于存在,就是因为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希望。希望需要表达,表达需要形式。西方人用入世的宗教来表达,我们没有入世的宗教,怎么办?

⑥这时汉语出场了,承担起了肩负希望、慰藉心灵的救世的使命,它是我们民族的“耶稣”。

⑦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正是汉语构筑了一个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体系,正是这个吉祥符号体系承载了中国人的希望的世界。

⑧汉语音调铿锵,字形方正,如图似画,博大精深,关键是汉语单音节词特别多,一字一音可表示一个词和一个概念。而英语等拼音文字是一个单词表示一个概念,一个单词由多个音节组成。汉语的单音节词汇中有大量的同音字,音同字不同,因此可以借助语音作桥梁,字面说甲,骨子里却说的是乙,这就是谐音表意法。《红楼梦》中的“甄士隐”暗指“真事隐”,“贾雨村”实是“假语村”。

⑨从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们可以粗略地知晓汉语中的“谐音法”是怎样构筑一个吉祥世界的。鲁迅写到: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因为“鹿”与“禄”谐音,“伏”与“福”谐音,这画是说读书就会有福有禄。从这里可以看出,谐音不仅可以借助像“鹿”这样的动物形象,而且可以借助动作如“伏”,然后再借助谐音。

⑩借助谐音,蝙蝠成了祥瑞之兽,鹌鹑成了平安的象征,猫和蝴蝶成了“耄耋”的寿星。鱼是“余”,鸡是“吉”,羊是“祥”……

⑾有时还需通过联想,再经谐音,经过几个转折才能构建一个吉祥符号。我收藏的一把银锁,锁面上雕刻两个娃娃,围着一个硕大的裂开的石榴,里而满是籽粒。其实这是一个象征“子女众多”的吉祥符号,通过石榴“一室多籽”,再经“籽”、“子”谐音,构筑起一个吉祥符号。

⑿我曾经对一把银锁上的图案百思不得其解,锁上是一头雄狮,这很好理解,因为皇帝和太子的老师分别被称为“太师”和“少师”,因“狮”字谐音“师”,因此狮子象征当大官之意。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这只狮子被一条铁链拴在一个亭子的柱子上,这还是吉祥吗?后来经一位高人指点,我才知道原来铁链的链谐音是“连”字,链拴狮子,寓意是“连连升官”也。

⒀正是经过这样一些复杂的过程,通过谐音,中国人构筑起了一个满是吉祥的世界。语言是有力和快捷的,通过谐音建构的吉祥符号的世界,用不着传道者,也没有师徒,它就是借助汉语的翅膀传播着。它没有高深的教义,妇孺皆知。因为它的媒介就是人们每天使用的语言。

⒁我没有统计过中国究竟有多少吉祥符号,但我知道这些吉祥符号的内容包括了人生的方方面面,比如出生、婚姻、健康、生育、考试、求学、出行等等,表达了对生活的各种企盼和希求。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判断这些吉祥符号给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一个没有入世宗教的中国社会,如果没有这些吉祥符号去抚慰百姓的心灵,是不可想象的。

⒂我们没有牧师,没有礼拜和弥撒,但我们有银锁上的麒麟,有窗花上的喜鹊,有床围上的牡丹,有枕头上的鸳鸯……吉祥围绕我们,希望围绕我们,这就是我们的“入世的宗教”。

【小题1】结合文意,标题“汉语,心灵的慰藉”中“慰藉”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中国社会缺乏一种入世的宗教,表现在哪里?
【小题3】第1、11节里都写到了锁的例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小题4】汉语是怎样构筑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体系的?
【小题5】以下对吉祥符号的介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长命锁是代表了中国民间吉祥符号之奥妙。
B.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吉祥符号。
C.中国的吉祥符号体系完全是由汉语构成的。
D.汉语借助谐音表意构建吉祥符号,成为百姓希望的承载。
【小题6】结合上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简述中国民间的吉祥符号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丑不成戏,无丑亦不成班。然而世人以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不过是插科打诨而已。其实不然,丑角的唱念做打皆有独到的功夫,且无不有绝妙的特定程式。至于丑角的意义,司马迁在《史记》中专写《滑稽列传》,并在《太史公自序》中认为俳优“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故而“谈言微中”“谈笑讽谏”,进而“合于大道”,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丑角的历史恐怕要比“正角”久远得多。戏曲的雏形源自西周乐舞和秦汉百戏,其中包括民间杂耍。所谓秦之“侏儒”,汉之“俳优”,唐之“巷鹘”,元明之“丑”,显现了丑角演变的轨迹。其中,丑角戏在盛唐才渐至巅峰。这是因为唐明皇李隆基多才多艺,洒脱好玩,还亲自操刀写曲本,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即为玄宗对“胡部新声”加以润色而成;他还时常充作鼓手琴师,更喜欢粉墨登场,嗜演丑角。

唐代的“梨园”原为长安光化门北禁苑中与枣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果园,李隆基常在此请李龟年、雷海青、黄旛绰、公孙大娘、李仙鹤等名伶演戏,剧种有全能戏、歌舞戏、参军戏和傀儡戏,兴之所至少不了也“客串”一把,后来干脆创办“梨园”戏班,开教坊,封伶官,设“坐部伎”“立部伎”,自称梨园“崖公”,“梨园”遂成戏曲的代称并风行起来。

很多人认为唐玄宗喜演丑角,不过是为逗杨贵妃开心罢了。这未免太小看大唐雄主的气魄。在笔者来看,唐明皇敢演且擅演与皇上身份完全相反的丑角,源自他不同凡响的喜剧精神和器量,其胸襟、气度,无不与博大包容的盛唐精神相匹配,足可傲视古今。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拥有严酷的、森严的等级秩序,朝廷拥有铁定的无上权力,芸芸草民只能被动地服从权威、教条和禁忌。

然而人类并不满足于铁定的现实世界,仍需要戏仿的、自由的虚拟世界,帝王也不例外:一则想象彼岸世界以寓存死后的灵肉——皇陵不过是它的投影而已;二则纵情艺术世界以欢娱精神——音乐、绘画、舞蹈和戏曲,无不成了他们戏仿的艺术形式。

丑角“乔作愚谬之态,以供嘲讽”(王国维语),要么自嘲,要么讽世,必有不惧出“丑”的戏谑胆量和讽喻智慧。一国之君哪怕是在禁苑梨园演丑角,其个性、气度和胸襟也是极罕见的。

后世丑角的特权和戏班的规矩,譬如丑角脸谱也源于盛唐:一国之君扮演丑角被认为有失皇威,于是演出时在其面部挂上玉片以遮掩,此后丑角脸谱即勾画“豆腐块”以代之。又譬如戏班唯丑角为大;大衣箱、道具箱不得随便坐,只有丑角可坐;丑角没勾画脸谱,其他演员不得化妆;赶庙会唱戏,戏班子要向“戏祖神”(唐玄宗被奉为“戏祖神”)磕头跪拜,丑角可免,等等,皆与唐明皇演丑角有关。

(节选自《财经》2016年第34期苍耳《丑角杂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人认为丑角不入行,连配角都算不上,是因为丑角不过插科打浑而已,不仅形象丑陋,还没什么真工夫。
B.唐明皇李隆基多才多艺,洒脱好玩,不仅亲自操刀写曲本,常充作鼓琴师,更喜欢粉墨登场,嗜演丑角,所以,丑角戏在盛唐渐至巅峰。
C.司马迁在《滑稽列传》中认为丑角在剧中善于用委婉的话讽喻规劝世人,体现了古之“优谏”精神。
D.唐明皇敢演擅演丑角,不仅因为他不同凡响的喜剧精神和器量,更因为他所处的盛唐时代拥有博大包容的精神。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写丑角的演变轨迹,重点阐述了丑角在盛唐登上巅峰的原因和过程。
B.现实世界拥有严酷森严的等级秩序,朝廷拥有铁定的无上权力,芸芸草民只能被动地服从权威、教条和禁忌,需要戏仿的、自由的虚拟世界。
C.因为唐明皇嗜演丑角,被奉为“戏祖神”,后世丑角的特权和戏班的规矩都受到了很大影响,比如丑角脸谱就源于盛唐,又比如戏班丑角为大。
D.本文介绍了丑角的意义、演变轨迹,重点介绍了盛唐时期丑角戏发展到高峰的过程中,李隆基对丑角的影响。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说“无丑不成戏”,强调丑角在戏曲中具有生、旦、净等行当无可替代的作用。
B.戏曲的雏形源自西周乐舞和秦汉百戏,其中包括民间杂耍。所以丑角的历史要比“正角”久远得多。
C.戏曲又称“梨园”,是因为唐代李隆基常在禁苑中的梨园请名伶演戏,自己也常常“客串”一把,后又创办了“梨园”戏班,开教坊,封伶官。
D.唐明皇在禁苑梨园演丑角,他的个性、气度和胸襟极为罕见,说明他具有不惧出“丑”的戏谑胆量和讽喻智慧。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恭敬”连用,表示态度温顺和蔼。古时候,这两个字却又有所侧重,“敬”是内心修养,“恭”则是这种修养的外在反映或者显现。
先说“敬”,在儒学看来,人心(性)至善至妙,但是,作为个体,人在出生之后,就会受到各种后天欲望情绪的干扰,从而使至善至妙之“心”受影响、被遮掩。如何才能保证不失本性之真呢?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保住个性且使之与集体意识一致呢?这就必须要持“敬”。朱熹曾说“主一无适之谓敬”,他所说的“一”,不是特指某一具体事或物,而是具有丰富儒学内涵的哲学概念,是“道”所生之“一”,也就是最为纯真的人之天性。而“无适”并不是无所适从,而是坚守专注,不起别念。可以看出,朱熹所理解的“敬”就是将全副心思用到对“道”的体悟和把握上。宋儒曾拿《礼》中“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这两句话解释“敬”:拿一只空杯子,也应该像拿一杯盛满水的杯子,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也不能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生轻慢之心、不好之念。否则,杯子会因大意而掉落,心性也会因邪念而亏损。“敬”在日常实用当中,其作用也是如此之大!
再说“恭”,所谓“敬”的外在表现。现代心理学已经揭示出,有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就必然会有相应的表情或身体语言表现出来。“敬”的内养,也无一例外地表现在外表上,那就是:“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让人望而畏之。”一副端庄肃穆的样子。宋明以来,道家们往往方巾葛袍,严于治家待人,不苟言笑,“坐如尸,立如斎”,透出来一股僵腐之气,所谓“道貌岸然”,指的就是这种形象。在儒家统一的价值标准下培养出来的道学家,也有着统一的行为规范和言行举止,表面上看,似乎是超凡脱俗的必然产物,事实上,它不仅扼杀了个性,而且,也从根本上与孔子“因材施教”的精神相违悖 。“道貌岸然”,恰好是儒家学走向僵化的标签。
宋儒忽然从先秦经典里找到一个“敬”来解释修身的手段,很可能是受佛教重“定”的影响。儒士们持敬的态度,跟僧侣日常的修为做早晚功课很是类似,更主要的是,持敬要求专心一致,也跟“定”中之境有几分类似。一般所谓“入定”指思绪不起,使慧心呈现,而持敬也是专心于一处,不作他想,以便内养充盈,真性流露,通于大道。若果真如此,那么,宋儒重敬,还说明了另外一 个儒佛融合的问题。不过,敬到底还有儒学色彩,因为敬时精神守持一处或转注某物,而“定”则打断了与现实生活的一切束缚,是精神自由生慧得“悟”的必要手段,二者一重“有”一重“无”,这也许可以说是儒佛二教价值指向上不同的必然结果吧。
虽然“恭敬”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很浓的封建色彩,甚至给人僵化和腐臭之味,但是,作为内修的一种手段,恭敬要求个体以温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却是值得肯定的。任何时候,盛气凌人总是给人留下坏印象,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人格,不如温厚和顺给人亲切感,这一点,却是必须记住的。
(选自《传统文化导论》)
【小题1】下列对于“恭”“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敬”强调内心修养,保持纯真的天性,不起别念,也就是理学家朱熹要求的“敬”。
B.“敬”要求人们精神守持一处,或专注某物,从而实现个性舒展且与集体意识的统一。
C.“恭”按照宋明以来标准,强调人们时刻要端庄肃穆,不苟言笑,但难免趋向极端。
D.“恭”是“敬”的外在表现,道学家的“道貌岸然”也就是儒学创始人孔子要求的“恭”。
【小题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一无适之谓敬”,说明几乎所有的宗教都认为人心(性)容易受到各种后天欲望的影响和蒙蔽。
B.“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说明一个人如果能保持“敬”,就可能防止心性因邪念的侵入而亏损。
C.“俨然让人望而畏之”,说明道学家的重要使命就是使人敬畏,从而达到修身养性、规范行为的目的。
D.“入定”本是佛教概念,原来指思绪不起,慧心呈现,但后来被儒家借用,用来说明专心致志的益处。
【小题3】下列不属于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恭”与“敬”虽然在古代各有侧重,有所区别,但是今天已经连用,表达相同的含义。
B.作者认为,宋朝时候“敬”的含义与先秦时代并不完全一致,这反映了儒学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
C.作者认为,“恭敬”表示态度温顺和蔼,虽然具有很浓的封建色彩,但是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D.作者认为,如果不理解“恭敬”的准确意义,就会因为房间里没有人而掉以轻心,生出轻慢之心。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国家公务员考试,又名“国考”,指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是国家部、委、署、总局招考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方式。国家公务员考试招考条件相对比较苛刻、严格,一般均要求全日制本科应届、历届毕业生,部分职位要求硕士研究生和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考试时间相对比较 固定,一般集中在每年的10至11月份。
12月10日,2018年度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笔试拉开帷幕。本次国考共有120多个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参加,计划招录2.8万余人,最终有165.97万人 通过报名资格审查。
据调查,中国近十年国考报考职位、招录人数、参考人数等数据如下图:

(摘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二 :
2018国考〔贵州省〉最终报名人数出来了!国考职位中工作地点在贵州的职位报名人数达到71440 人,通过审核总人数为62083人,共有2个职位无人报名,平均竞争比例为68:1.最大竞争比达到926:1。
今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贵州地区本次计划招录913人,在贵州地区职位中,国税系统招考人数和职位数都比去年有所增长,招考人数为774人,占招考总人数的84.78%,国税系统招录职位数为276.占总招录职位数的71.86%,银监会系统招录人数较去年增加15人,仍然位居第二;今年贵州国考招录部门共13个招考部门,在去年的基础上少了贵州省邮政管理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监管局、国家林业局(驻贵阳森林资源监督专员办事处〕、中国民航空中警察总队系统〔三支队五十三中队贵阳〉,但多了贵州省地质局和贵州省通信管理局,这两个部门招录人数仅仅5人。
据悉,2018年国考贵州职位招考有以下特点:一、政治面貌要求非常低,不限制政治面貌的职位达到了365个,占全部职位的95.05%,不限制政治面貌的招考人数达到891人,占贵州总招录人数的97.59%;要求中共党员或者是共青团员仅仅17个职位,共招20人,另外,今年较去年有个小小的变化,那就是有2个职位明确要求只能中共党员才能报考。二、基层工作经验要求较去年变化不 大,只有58个职位要求有基层工作经验,要求工作经验的职位只占全省职位的15.10%,招录基层工作经验人数为145人,占全省招录人数的18.88%、在基层工作经验要求中,主要是以两年工作经验为主,其它不限制基层工作经验的有326个职位。三、有45个职位面向“大学生村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招录129人,相较去年没有多大变化,占总招录人数的14.13%。四、对职位专业要求都比较集中,招录职位专业要求 和往年基本一样,以经济学类、汉语言学类、财务管理、会计学、税务、计算机学科为主。
(摘自《贵州公众教育网》〉
材料三:
公务员热持续升温,离不开大学扩招、毕业人数增加这个客观基础,也与人们心目中公务员的高 “含金量”紧密相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择业观念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社会上“官本位”思想基础依然深厚,“学而优则仕”观念依然盛行,考进体制内、成为公务员无疑是跻身仕途最基本的起点。与此 同时,对体制外就业来说,高房价制造出的“蜗居”、“蚁族”,外企、民企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随时可 能带来的“裁员”、“减薪”等行为,都是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公务员外表光鲜、稳定性强,社会地 位高,福利待遇好,自然具有无法抵挡的巨大吸引力。
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体制内分套房。近些年来,在经济多年持续高增长的背景下,老百姓生活 的安全感并未与收入同步增长。恰恰相反,由于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等种种因素,担心收入下降、担 心丢掉工作、担心养老生病等焦虑心理,在人群当中十分普遍。越来越多大学生不仅热衷考公务员, 他们在选择其他职业时,也普遍更加注重工作的福利待遇,而对自己的专业、能力、爱好与工作的匹 配性,以及工作强度、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其他软要素,关注度都在不断下降。
毋庸讳言,随着各级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功能完善、规模扩张和结构优化,客观上增加了用人需求, 增加了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优秀人才愿意当公务员,对于改善公务员队伍的人才结构,提升工作质 量,肯定有积极作用。但是,许多公务员岗位不一定能充分施展个人才华。如果社会人群特别是大学 生群体都想当公务员,如果社会普遍认为只有跻身机关才有最好的就业出路,这是必须要改变的。
大学生爱考公务员,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务员是“铁饭碗”。破除公务员“职业崇拜”,首先要打破 “铁饭碗”、破除“终身制”,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通过推广聘任制等用人制度,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务员退出机制,彻底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要在体现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等方面多下功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 体系,为体制内外、不同性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人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特别是要加快改革步 伐,淡化体制界限,打通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缩小收入差距。一句话,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不只热 衷于进入公务员队伍,而更愿意,也有条件自己创业,或者在企业、非机关岗位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 明才智时,这个社会才会充满持久法力。
(摘自《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材料一中近十年高考相关数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8年度报名资格审查通过人数较2017年増加了17.37万人。
B.近十年来招录人数有“涨”有“跌”,但招考职位数一直在增长。
C.国考存在“弃考”现象,每年审核通过的人数都远高于参考人数。
D.近十年国考中,从招录人数与参考人数的比例来看,2010.2011年竞争最大。
【小题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国考贵州地区招考职位中,近几年国税系统一直居第一,银监会系统居第二。
B.贵州省今年招考职位在基层工作经验、职业要求等方面较去年无大变化。
C.应届毕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否党员或共青团员,都能报考全国大多数职位。
D.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考公务员,不仅源于这一职位的“含金量”高,还因为这一职位能充分展现个人才华。
E. 在未来的公务员用人机制中,有可能推出聘任制度,来破除“终生制”的用人机制。
【小题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国考“持续高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