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④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⑥之。

(注)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yǐ):车前草,可食。②薄、言:都是 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捋(luō):成把地握取。⑤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⑥襭(xié):把衣襟 掖在腰带间装物。
【小题1】《诗经》使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____。请默写出《诗经•卫风•氓》 中使用这一手法描写女子思念氓的句子:“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请简要描述这一过程,并说说这种过程在诗中是 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小题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这种重章叠句的手法在《采薇》的前三章中也有使用。请结合《采薇》的诗句,说说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

采薇(节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12 06:15:3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止斋记

段从周

①公受事九郡,务求简靖。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故名声莫不闻。每语同僚,曰:“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安得幽闲之地,葺一容膝之斋,其中惟竹与菊是植,终日燕坐,诚可乐也!”他日又谓余曰:“我得斋名矣。”举所得,云:“行年六十,官三品,亦是人生合止时。以止扁斋可乎?子为我记之。”余谢曰:“公精力未衰,中外属望,方期大用,膏泽天下,岂容止乎?且余不敏,安敢承教?”公笑曰:“子言侈矣,止此,于我为过,敢有他望,以重其过?其毋愧我。”遂不敢复辞,勉为之说。

②曰:“止之时义大矣哉!止有两义:有止而止者,行而止者。止而止者,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如蹇之险而止,如蒙之坎而止,止其时也。行而止者,谓行其事也,所止者,理而已,如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此即止其所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盖当止而止,既不失其时;当行而止,又皆得其所。由此观之,止之为义,非特专主辞禄去位,闭门却扫,与夫高蹈远引,遁世无闷之谓也。历观前人处止之义不同,有功成名遂全身远害而止者;有知足不辱恶盈好谦而止者;有委心乘化乐天知命而止者,如汉之留侯与二疏及晋之陶渊明是已。是止也固异,夫知进而不知退,既得患失,暨不量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万万也。然皆非圣人之止也,圣人之止何如?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噫!为能尽艮之止之之道者,其唯圣人乎?孟子不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又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公如处止之道,愿以孔子为法,庶无慊于孟氏矣。敢此以为止斋记。”

【小题1】可填入第①段方匡处的虚词是
A.焉
B.耳
C.也
D.矣
【小题2】不属于“公”想为书斋命名为“止斋”的心理的是
A.急流勇退
B.心生倦意
C.知足常乐
D.悲观失望
【小题3】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两个不同类型的“止”:
⑴“止而止”:
⑵“行而止”
【小题4】对第②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体地证明了前人对于“止”的理解有着不同的看法。
B.进一步批评了认为“止”是闭门远居保持高洁的观点。
C.与“知进不知退”者形成对比,引出下文“圣人之止”。
D.列举的三种人均具有典型性,能够增强议论的说服力。
【小题5】评析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进退观”。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汪廷珍,字瑟庵,江苏山阳人。少孤,母程抚之成立。家中落,岁凶,粥或不给,不令人知。母曰:“吾非耻贫,耻言贫,疑有求于人也。”力学,困诸生十年,始举于乡。成乾隆五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嘉庆元年,直上书房。母忧归,服阕,补原官。廷珍学有根底,初为祭酒,以师道自居,教学者立言以义法,力戒摹拟剽窃之习。及官学政,为学约五则以训士:曰辨涂,曰端本,曰敬业,曰裁伪,曰自立。与士语,谆谆如父兄之于子弟。嘉庆十六年,授礼部侍郎。复直上书房,侍宣宗学。道光三年,宣宗释奠文庙礼成,诏曰:“礼部尚书汪廷珍,蒙皇考简用上书房师傅与朕朝夕讲论非法不道使朕通经义辨邪正,受益良多。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加太子太保。子报原,以员外郎即补用,示崇儒重道之意。”四年,南河高堰溃决阻运,上以廷珍生长淮、扬,命偕尚书文孚往勘,劾河督张文浩、总督孙玉庭,谴黜有差。疏筹修濬事宜,交河督办理。七年,卒,上震悼,优诏赐恤,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命大阿哥赐奠,赐银千两治丧,谥文端。江苏请祀乡贤,特诏允之。廷珍风裁严峻,立朝无所亲附。出入内廷,同僚见之,莫不肃然。大学士阮元服其多闻渊博,劝著书,廷珍曰:“六经之奥,昔人先我言之,便何以长语相溷?读书所以析义,要归于中有所主而已。”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后进以文谒,言不宗道,曰:“斯人华而不实,何以立朝?异日恐丧所守。”后皆如所言,人服其精鉴。

(节选自《清史稿》,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对经考试进入各级学校学生的统称,在明清两代常常代指秀才。
B.一甲二名进士,明清两代进士分三等即“三甲”, 一甲第二名又称为“探花”。
C.祭酒,古代飨宴时长者酹酒祭神的长者,后用作官职,这里指国子监的长官。
D.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因《乐》失传,又称《五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汪廷珍从小家庭贫寒,遇上灾年连粥都吃不上,但他母亲却从不开口求助;这种成长环境使汪廷珍养成了严格自 律力求勤俭的性格。
B.汪廷珍作为学官,一方面对学生以“学约五则”严格要求,严禁剽窃之风;另一方面,又像父兄一样对学生施以诚恳耐心的教育和引导。
C.道光三年,皇帝借祭祀孔子的机会封赏了汪廷珍和他的儿子汪报原,这既显示了皇帝对儒学的尊崇,也彰显了汪廷珍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D.一位后辈带着精心写成的文章拜谒汪廷珍,他认为这个人华而不实,进而预测这个年轻人将来为官操守成疑,事实证明了汪廷珍的预见。
【小题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多划4处)
蒙 皇 考 简 用 上 书 房 师 傅 与 朕 朝 夕 讲 论 非 法 不 道 使 朕 通 经 义 辨 邪 正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亲政后,畀以尚书之任,尽心厥职,于师道、臣道可谓兼备。
(2)服用朴俭,或讥之,笑曰:“大丈夫不以曲学阿世为耻,而徒畏鲰生之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