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日本)芥川龙之介

这事发生在我上中学四年级的时候。

那年秋天,学校组织了一次从日光到足尾的历时三天的修学旅行。

出发那天,我连早饭也没正经吃就从家里跑出去了。虽然,坐电车到火车站,连二十分钟也用不了,但还是不由得感到着急。

天公不作美。阴沉沉的。

这当儿,开来一辆减价加班车。车上很挤,我好容易才抓住拉手。这时有人从背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早上好!”

我赶紧回头一看,原来是能势五十雄。他也跟我一样,身穿深蓝色粗斜纹哔叽制服,将大衣卷起来搭在左肩上,缠着麻布绑腿,腰上挂着饭盒包儿和水壶什么的。

能势和我毕业于同一个小学,又进了同一个中学。他成绩一般,功课没有特别好的,也没有特别不好的。不过有些事他倒来得乖巧,流行歌曲只要听上一遍就能把曲调背下来。旅途中晚上住旅馆,他就神气活现地给大家表演。吟诗、说书、相声、魔术,他样样来得。他还擅长比手划脚、挤眉弄眼来逗人,在同学中颇有人缘。

我们聊着天,电车到站了。

走进火车站一看,时间还早,同学才到了两三个。我们照例兴致勃勃地聊起天来。在我们这个年龄,都以“老子”代替“我”,自鸣得意。伙伴们大谈对这次旅行的估计,议论旁的同学,并说些老师的坏话。

老泉可诡啦。那家伙有一本教员用的英文读本,听说事先他连一回也没温习过哩。”

平野更诡。据说考试的时候,他把历史年代都写在指甲上。”

说起来,老师也诡。”

可不是诡吗!本间连Feceive这个字是i靠先还是e靠先都拿不准,他就靠那本教师用的读本好歹糊弄着教呢。”

我们开口一个“诡”,闭口一个“诡”,没一句正经话。我们当中没有一个老实人,其中尤以能势的形容最损,也最俏皮。

“能势,能势,看看那位大娘。”

“她那副长相活像一只怀了孕的河豚。”

“这边的搬运夫也似乎像个什么。你说呢,能势?”

“像卡尔五世。”

最后能势简直独自把坏话都包下来了。

这时有同学发现了个古怪的人,站在列车时刻表前面,查对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他身穿暗褐色西服上衣,深灰色粗条纹裤子里的两条腿细得像跳高用的撑竿。宽边旧式黑礼帽下面露出花白头发,看来已上了岁数。脖子上却围了一条黑白格子的醒目的手绢,腋下夹着一根长长的紫竹手杖。不论服装还是举止,活像是把《笨拙》上的插图剪下来,将它立在这熙熙攘攘的火车站上了。——由于找到了新的笑柄而兴高采烈的那个同学,乐得两肩直颤,拽拽能势的手说:“喂,你瞧那家伙怎么样?”

于是,我们就把视线集中在那个怪人身上。那个人胸部略挺,从口袋里掏出一只大怀表,一个劲儿地核对列车时刻表上的钟点。我虽然只瞥见了他的侧脸,却一眼就看出那是能势的父亲。

但是在场的同学谁也不知道。所以个个都想听能势恰如其分地形容一下这位滑稽的人物,于是大家兴致勃勃地盯着能势,准备大笑一场。我当时作为一个中学四年级的学生,是无从揣度此时此刻能势的心情的。我差点儿冒出“那是能势的父亲哩”。

这当儿,我听见能势说道:“那家伙吗?他是个伦敦乞丐。”

不消说,大家哄堂大笑起来。有人还故意挺起胸,掏出怀表,学能势的父亲。我不由得低下了头,没有勇气去看当时能势的表情。

“说得妙!”

“瞧,瞧他那顶帽子。”

“贫民窟里才找得到吧?”

“贫民窟里也找不到的。”

“那么只好到博物馆去喽。”

大家又趣味盎然地笑了。我在半明半暗中悄悄地打量着那位“伦敦乞丐”。

不知什么时候透出了微弱的阳光,窄窄的一条光带从高高的天窗曚曚昽昽地照射进来。能势的父亲正好处在光带之中。周围一切都在活动,并像雾一样笼罩着这栋巨大的建筑物,难以辨别这是人声鼎沸还是物体的轰鸣。然而惟独能势的父亲却一动也不动。这个身穿旧式西服、与现代风马牛不相及的老人混在川流不息的人流当中,斜戴着过时的黑礼帽,右手掌心上托着系紫色绦带的怀表,依然像《笨拙》上的剪影那样伫立在列车时刻表前面……

事后我暗中打听出,能势的父亲当时正在大学的药房工作,是为了在上班途中看看自己的儿子跟同学一道去旅行的场面,才特地到火车站来的――事先他也没有告诉儿子一声。

中学毕业后不久,能势五十雄就患肺结核病故了。我们在中学的图书室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我站在戴了制服帽的能势遗像前致悼词。我在悼词中加上了这么一句:“你,是个孝子……

(选文有删改)

(注)①卡尔五世(1500~1558),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②《笨拙》,英国讽刺漫画杂志。
【小题1】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小题2】小说中两次写到父亲的服装举止像《笨拙》中的剪影,有何用意?
【小题3】“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小题4】小说结尾说“我在悼词中加上了这么一句:‘你,是个孝子……’”,有人认为这是“我”对能势的讽刺,也有人认为是“我”对能势的肯定。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16 10:13:25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早年教育

富兰克林

⑴我自幼即好读,手中偶有点钱便都用来购书。我的第一部书便是班扬的《天路历程》。后来我又将这书卖掉购买了布尔顿的《历史丛书》,书为坊间廉价小本,不下四五十册。正值我求知欲如饥似渴之年,却苦于无适当的书可读,我父亲的少量藏书多属于宗教论战性质,而我此时已决定将来不作牧师,是以藏书大多只是稍加涉猎。父亲书中我最耽读不倦的是普鲁塔克的《名人传》,惟有在这部书上的时光最不虚抛。

⑵这种浓厚的书癖终于使我父亲决定让我进入印刷业,尽管此时他已有一子(即詹姆斯)在这行业。我对印刷业的爱好远较父亲强烈,惟下海当水手的念头仍未完全忘怀。考虑此事后果堪忧,父亲遂不再耽搁,立即催我去詹姆斯处作学徒。不久我对印刷一行已事事熟练。这时我开始有机会接触到好书。利用与书肆学徒相识关系,我有时竟能从那里借上一册小书,但每次必速看速还,不敢污损。有时一本书晚间借回,次日天明即须归还,这时我便一卷在手,连宵赶读,以防到时还不回去,叫人来催。

⑶此后不久,一位名叫马修·亚当斯的商人常来我印刷所,其人的各类书籍收藏甚富,得知我好读,因邀我至其书室中,慨然将我所欲读的书惠借给我。此时我对诗的兴趣正浓,间或也稍有所作;詹姆斯以为此事倒也有些好处,对我稍稍鼓励之,因而我遂开始写时事诗,记得其中一首名《灯塔悲剧》,记船长威斯雷克及其二女海上遇难事;另一为水手歌,记海贼狄乞就擒事。两诗印成后,兄命我去市中售卖。前一种销路极佳,以其事发生未久,人们的印象尚深。这事给了我很大鼓励,但父亲对我的作诗则大加嘲笑,说作诗的人大抵都是乞丐。因此我遂绝作诗念头,实际上我即使作诗也不会成为很好的诗人;但文章对我则不同,它在我一生当中用途颇广,甚至可说是我日后的重要立身之阶。

⑷就在这时,我偶然遇到《旁观者》的零本一册,书为第三卷。这书我以前从未见过。我把它购回反复阅读,读后心爱不已。我认为此书文字极佳,因而有意模拟它。抱此目的,我遂取其中数篇,将篇中各句所表述的意思,略加隐括,即置之一旁不顾;数日以后,不看原书而径行重述原文,方法即将隐括语中的意义,一一仔细标出,其详尽须与原作无异,用字则尽我所能,务求妥贴。然后拿我重写的《旁观者》与原文相比较,找出谬误,加以改正。我发现我的词汇仍嫌不足,或用字想字时来得吃力,而这种能力,如果我不中辍作诗的话,早应不成问题;因为经常需要寻找同意但不同音(为了押韵)或不同长度(为了音律)的词汇这件事,势必要使我时刻去追求变化,并把这类事牢记在心,渐而至于精熟。因此,我遂把若干故事改写为诗;过上一段,当原文已经完全忘却,再把那些诗改写回去。另外,我有时还把我的提要有意打乱,数周之后,待我需要足句完篇时,再对这些进行一番认真整理。我这样做是为了学会如何把思想安排得富于条理。然后,取来原作互相比较,发现种种纰漏,即加改正;但有时在某些非关宏旨的细节上,我觉得我竟较原作更稍胜一筹,因而不禁暗自庆幸,自忖将来或有望成为一位不坏的英文作家,也未可知,因为在这事上我确是不无奢望的。

⑸正当我一心为文的时期,我读到了一部英文法,书末附有讲解修辞与逻辑的短论二篇,后者篇末载有苏格拉底辩论法范例一则。我对这个方法爱之入迷,并学着试用,于是废弃了我以前那种生硬反驳与正面辩论,而处处以一个谦逊的探询者与存疑者态度出现。我感到辩论时采用这个方法对我极为有利,但对我的对手则颇具困惑作用;因而耽之不倦,并经过不断练习而日臻精熟,这时即使许多学问高于我的人也每每为我所屈,因为辩论的结局他们常常不能预见,致陷入窘境之中而不能自拔,结果每辩必胜,而实际上不论我的能力或主张都未必如此高明正确。这个方法我曾连续用过多年,但也渐加放弃,而仅将谦逊的表达习惯保留下来;凡遇有所主张因而可能起争辩时,“当然”“无疑”以及其他自以为是的词语便很少出口;而宁可使用“我把某事理解为如此如此”;“由于某种某种理由,在我看来,或我不妨认为,如此如此”;“依我的想法某事可能如此”;或“如若我不错的话,某事可能如此”。这个习惯,我认为,每当我从事某种措施的推行,需要发表见解和说服人们的时候,往往给我带来极大便利;另外,既然交谈的目的无非为了提供情况、了解情况、使人心悦与使人乐从,因此我深愿一切好心聪明的人士切勿因自己的主观自是态度而影响自己的应有作为。因为那种态度势必要引起反感,招怨树敌,甚至使我们处处遭到失败,这时即使是一副天生的语言才能,也必无济于事。若你的目的在于提供情况,发表意见,过分自信与专断的态度每每容易产生龃龉,使人不能耐心聆听。若你的目的在于从他人获取情况和增长知识,但同时对你目前的看法却又表现得十分拘执,厌恶争辩的谦虚人们必将望望然而去之,听任你错误如故。因此,以这种态度出之,既不能为你赢得听话人的好感,也不能获得你所争取者的乐从。

【小题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两项
A.父亲见富兰克林从小嗜书,所有的零花钱都用来买书,便安排他向他的哥哥詹姆斯学习技能,从事印刷这个行当。
B.作者模拟并改写《旁观者》,因为比原作更胜一筹,也因为一直以来的愿望,作者认为自己将会成为一个不错的英文作家。
C.作者饱读诗书后,对诗兴趣浓厚,也善于散文写作,这些优点,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是他日后成功的重要手段。
D.作者学习写诗,根据刚发生不久的事而写的时事诗《灯塔悲剧》记录了船长海上遇难的事,销路极佳,因而大受鼓舞。
E.父亲对作者的诗作大加嘲笑,认为作者即使作诗也不会成为很好的诗人,因此作者断绝了作诗的念头。
【小题2】结合全文,说说富兰克林早年所受教育中,有哪些东西对他后天成功有所帮助。
【小题3】作者写自己读苏格拉底辩论法的用意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小题4】富兰克林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对周围世界强烈的认识愿望、对现实的感悟都促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的阅读者。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对“真正的阅读者”的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诗和它之前的唐诗相比,确实有不同的味道。

唐诗充满了激情。经过唐以前的中国诗的种种探索,激情从唐代开始得到了完全的表现,至少李白、杜甫是这样的。但是宋诗却不同,激情的尽情表现,被作为孩子气的夸张而加以避免。因此,悲哀被抑制了。这是因为悲哀最容易成为表现激情的素材。再者,抑制了激情,也就抑制了作为激情的表现的华丽辞藻。不仅是辞藻,在诗中经常引人抒发感情的自然风景,使感情的表现华丽多姿,这是使唐诗华丽的因素之一。

这就是周弼《三体诗》中所谓的“虚”“实”交错;用其他批评家的话来说,就是“情”“景”交错。但是宋诗却不同。它不像唐诗那样,通过点染感伤的“景”,使感伤的“情”更为华美;而是用“情”来填充整首律诗,甚至一句也不触及“景”。

以上所说的,也许可以概括为:宋诗是作为对唐诗的反题而出现的。唐代的韩愈、白居易就已经认识到,激情的表现,至唐代的李、杜,已臻于极致,无以复加了;到了宋人那里,这种认识便更为坚定了,他们故意要另辟蹊径。就诗歌历史本身而言,这可以说是一种发展。所谓另辟蹊径,就是与其凭激情作诗,不如经常保持冷静来作诗。再者,宋代的诗人们——以欧阳修、苏轼、王安石为上述特点的代表——大都是国家大臣。在宋代,实现了中国自古以来要使政治担当者与文化担当者合二为一的理想,这可以作为上述特点的外在原因。身为政治担当者的诗人,过分吐露热情的言辞,便会使人对其作为政治家的冷静抱有怀疑。用冷静来抑制热情是必要的,因为这也关系到他们的身份。

就这样,比唐人冷静得多的宋人的诗,积极地提倡一种新的美——冷静的美。因而,具有更多的知性、更多的精细观察,尤其是更富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这作为宋诗的又一个特色,在此就不细说了。这里想指出的是冷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往往导致了从一旁审视自己的态度。

而且,被审视的自己,往往是作为流转的世界中的一物而被审视的。说起来,把自己看作是流转之物,其实并不悲哀。把人生视作流转,是中国诗中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感情,汉魏六朝诗中的悲哀,大都是由此产生的。不过,说起来,抑制悲哀的宋人的情况却不是这样。流转并不是仅仅作为可悲的现象被意识到的。也许,人生中真正的大欢乐是没有的,但是,小欢小乐则在人生的各个部分都有。仿佛使人感到,人生就是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

由此,我们可注意到另一个可称是宋诗特色的东西。宋诗中确实没有爆发的激情,但是另外有种东西也是可贵的,这就是在流转的人生中经常被保持着的平静的激情,尤其是人对人的激情。

(摘编自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作者看来,周弼所谓的“虚”指的是批评家口中的“情”,“实”对应的是“景”。
B.宋诗以唐诗的反题的形象出现,是宋人有意另辟蹊径而为之的,是诗歌发展的表现。
C.宋诗积极地提倡冷静之美,其主要结果是导致宋诗形成从一旁审视自己态度的特点。
D.宋人在诗歌中把自己视为流转之物并不是孤立的现象,汉魏六朝诗也有类似的情况。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唐诗展露激情、宋诗避免激情引入话题,层层论证,结构分明。
B.文章举欧阳修等国家大臣为例,是为了证明作为政治家应当保持冷静。
C.文章从内部和外在两个方面,综合分析了宋人用冷静抑制激情的原因。
D.文章主要以唐诗的特征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概括出了宋诗的特点。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充满激情是不够成熟的表现,宋诗有意识地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纠正,呈现出特有的冷静之美。
B.宋诗抑制激情,相应的也抑制了辞藻,“景”的缺失使宋诗难以匹敌华丽的唐诗,宋词才得以登场。
C.宋诗富有更多知性、精细的观察这一特点被作者一笔带过,主要原因在于这不是宋诗的主要特点。
D.宋诗虽然没有爆发的激情,但也有人生在小欢小乐上的流转中保持的平淡激情,这是难能可贵的。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森特勒利亚煤矿5号矿井爆炸惨剧
(美)哈里·威伦斯基
1947年3月25日下午,森特勒利亚煤矿5号矿井办公室的时钟指向下班时间了,时间是3时27分,142名工作在离地面540英尺深的地下的工人正要离开时,爆炸发生了。
这声巨响源于工作地点西北边的一间工作室内。由于煤尘被点着,火势发出的咝咝声从位于森特勒利亚南部郊区的瓦马克镇地下迷宫般的隧道中穿过,大多数人正好在机井的电梯旁准备上来,只有31人跑进电梯被带上地面幸免于难,但剩下的111人都被困在了井底。爆炸刚过一会儿,工友们就前往营救,但都被带毒的气体逼了回来。
当抢险队员们带着特制装备赶来时,遇难矿工的亲属们已密密匝匝地静候在出事地点了。那天,天气湿冷,冰冷的风卷起阵阵煤尘在空中飘舞,人们的脸上、衣服上都沾满了煤尘,但妻子们、儿女们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时间在一小时一小时地流逝。
到处都有抹眼泪的妇女,但几乎没有人让眼泪淌下来。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许多亲属都退到了一间更衣室,坐在那里面的长凳上,这儿曾经是矿工们用来换衣服的地方。头顶上的绳索和滑轮上都悬挂着那些没来得及上来的矿工的便服。妻子一旦认出了自己的丈夫的衣服,就找个地方待下来,准备熬更长时间的夜。
天空下起了雨,然后又下起了雪,但仍有很多面容憔悴、脸色苍白的家属待在那儿,不愿回家,除非“我们找到了”。
营救人员把第一名遇难矿工抬上地面时,已是27个小时后了。当这名遇难者被人从井口抬到停在附近的一排救护车旁时,一种令人恐怖的安静降临在拥挤的人群中,但警察又把人群堵住了。当发现遇难者被毯子裹住了脸,像一团蜷缩的东西时,一些妇女忍不住转过头去哭泣。接着另外17名遇难者也被人从井底抬了出来,但都死了。
次日,另外18具尸体也被找到并抬了出来,那些业主们开始了他们的“恢复作业”,而不再继续开展救援工作,对于那些尚未找到的人已不抱什么希望了。
在3月28日,当伊利诺伊州矿业与矿产部部长罗伯特·梅迪尔试图将被爆炸摧毁的矿区的电源打开,以便加速工作进程时,救援志愿者们威胁说要放弃工作。州矿井检查官德里斯科尔·斯坎尔曾经在爆炸前几个月就反复强调,并试图关闭矿井,他支持工人的观点,认为通电会导致新的爆炸。
对矿井气体所做的化学试验表明,目前的混合气体只要有一点电火花就会被引燃。梅迪尔承认自己错了。
夜以继日的救援工作完全依靠人力而不是电力设备进行着,在3月29日,矿井的最远角被打通了,救援人员发现其余的所有矿工都已经死了。
遇难者留下了99名寡妇和76名18岁以下的孩子。
来自美国矿业局的5位专家,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认定,森特勒利亚5号矿井爆炸的原因是煤灰飘在空中,再加上工人以一种非常危险和违章的操作方式导致明火点燃煤灰而引起瓦斯爆炸。
检查人员发现,爆炸是因为违反了操作规程,夯实了易燃煤粒。他们还指出煤矿没有使用推荐指定的电子雷管。州与联邦的专家都认为爆炸由引爆地点传到矿井其他较远的地区,是由于过量的煤尘飘在空气中并被点燃。
斯坎尔和联邦煤矿检查人员双方都注意到,矿井煤灰积聚过多,是由于管理的原因。他们还建议使用岩尘,因为岩尘即使被爆炸气浪推向空中,它还会降低煤矿的易燃性,从而起到控制爆炸的作用。
在斯坎尔的5号矿区调查报告中,他反复强调煤尘的危险性,并一再告诫应使用岩尘,还顶住了来自上边的州矿业部的压力,上边认为他对矿工的生命安全的关心太过分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位检查官冒着丢饭碗的危险,强制森特勒利亚煤矿部分停产,直到它解决了尘埃的危险问题。
虽然煤矿保持安全的时间不长,但斯坎尔说,他的正式申诉和整改意见方案很快就被驳回了。
斯坎尔亲自指挥了恢复作业,他与志愿者们一起下矿井。当这项作业结束时,这位疲惫的检查官痛苦地说:
“假如我的每一项建议都被采纳的话,那么公司不仅省了钱,而且还能够挽救这些人的生命。”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新闻的语言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寻找夏绿蒂

瑞•波恩

夏绿蒂不见了。一夜间,母亲和我都开始紧张起来。

夏绿蒂是谁?当然不是人了,她是一只巨大的母蜘蛛。每当路过厨房,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她的倩影。她的那张“天网”大得惊人,上面沾着各种小虫子,大都是烦人的蚊子和苍蝇。夏绿蒂胃口好,吃嘛嘛香,而且除了“这里最大的蜘蛛”这点值得骄傲外,她也深知“竭泽而渔不如退而结网”的道理,每天都安安心心纺线织网。白天在房檐下小憩,等暮色四合空气微凉,便灵巧地晃动着肥胖的身躯爬上爬下四处张罗,吐丝结网忙活一整个晚上。

如果没算错,夏绿蒂应该是在我家生活最久的一只小动物了,虽然记不清她到底何时搬来的,但每年夏天都能见到她。她总是安静待在厨房屋檐那一亩三分地上,哪里也不去。等到夏天结束,她就准时自动消失,等到来年天气转暖,她就又会准时出现。

时间久了,母亲和我都对她产生了感情,甚至把她当成了自家成员。当初母亲想要给她起一个动听的名字,比如“睿琴”,寓意聪明又美丽。直到我把电影《夏绿蒂的网》放 给母亲看,她才觉得“夏绿蒂”这个名字更好,因为她被那只诚实守信“舍己为猪”的蜘蛛给感动了。估计夏绿蒂也喜欢这个洋气的名字吧。 自从夏绿蒂失踪后,家里顿时疑云笼罩。

夏绿蒂的行踪一直是很固定的,按她的作息习惯,直到国庆节前后才会“休假”,因为那时天已经转冷,秋叶也已经变黄了。可是今年才刚刚立秋她就消失了,足足提前了近两个月。莫非她出了什么事?可她是如此足智多谋,什么大风浪也能化险为夷啊。或者,她嫌家里太热太吵,所以想找个清静凉快地儿?倒是有可能,只是大半个夏天都熬过来了,眼看马上都要凉快了,再等等难道不行嘛?

我和母亲四处搜寻夏绿蒂的踪影,不放过每个可能的角落,可就是不见她那肥胖的熟悉身影。母亲的心难以平静,每天清晨都要去厨房屋顶上仔细瞅瞅,她一直天真地认为,也许哪天一觉醒来,就又会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了。可一个礼拜过去了,夏绿蒂还是没有回来。

既然如此,就只好顺其自然了。她肯定不是出了什么意外,只是记性不好忘记了节令,或者累了想早早休息一下,明年还会回来的吧。我和母亲这样相互安慰。

不过,夏绿蒂也已经老了,按照蜘蛛的年龄,她大概也已经走到了暮年。只是我们不愿意相信,陪伴过我们的一个美丽生命,会忽然从这个世上消失掉。我们渐渐已经习惯有夏绿蒂的夏天,不管她是不是我们的同类。

无论是夏绿蒂成为我们的家庭成员,还是她在家里突然失踪这件事,母亲并不想让父亲知道。作为一个天生对蜘蛛有偏见的人,父亲可以说是这个家里对夏绿蒂最大的威胁了。幸好,他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

秋风渐起,夏天的气氛越来越淡,树叶虽然还是绿色,但边角已经开始泛黄了。大约半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夏绿蒂忽然出现了。她在客厅的两个座椅之间结了一个大网,她就在网中间岿然不动气定神闲,一副不通人情的超脱模样。

原来夏绿蒂并没有离开这个家,只是挪了一个地儿,或许还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旅行。母亲在夏绿蒂面前驻足凝神,嘴里念叨着“真想不到她竟然在这里啊”,因为夏绿蒂是她首先发现的。短暂的兴奋过后,母亲又开始担忧,客厅是父亲的领地,且平常会有外人进出,夏绿蒂在这里难免受惊扰,而且有性命之虞。权衡之后,母亲和我达成了一致:帮助夏绿蒂搬回原来的家。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拿扫帚把夏绿蒂扫进事先准备好的盆子里,然后把她送到了厨房里她常待的那个地方。夏绿蒂很顺从地爬到了厨房的窗棂上,然后一动不动地休息,等待白天渐渐过去。我和母亲都松了一口气,想着她会在晚上织一个又大又漂亮的网,然后继续像从前那样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可是我们错了。夏绿蒂并没有如我们所愿搬回原位,而是又消失了。 夏绿蒂再次失踪的几天里忽然下起了大雨,大路旁出现了一只燕子的尸体,飞翔的蜻蜓开始东倒西歪,衰弱的蚊子仍在垂死挣扎,在人的身上狠狠咬出红红的大包,而我在家门前的树下发现了一只知了,已经死了。也大概就是从那时起,秋风早出晚归,昼夜温差 开始拉大,牵牛花开得更为频繁,树叶一片片翻飞坠落,似乎在宣告秋天的正式来临。

于是我终于相信,夏天已经走到了尾声。

随后的日子里,我和母亲并没有放弃寻找夏绿蒂,却始终一无所得,看来她真的去意已决。只是这次,我才恍然发现,夏绿蒂曾经待过的地方有一个蚕茧一样的东西,用层层 叠叠的白丝包裹着。我回想起《夏绿蒂的网》中的场景,那大概是她的孩子吧。

我把这个茧指给母亲看,她顿时明白了。等到寒冷的季节过去,等到来年春暖花开,这里又会多出很多小夏绿蒂了吧。一想到这些,我们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选自《读者》,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绿蒂不见了。一夜间,母亲和我都开始紧张起来。”文章这样开头,既呼应了标题,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B.小说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上面粘着各种小虫子”,“灵巧地晃动着肥胖的身躯”,表现了“夏绿蒂”织网捉虫的情景和作者对它的喜爱。
C.“父亲是天生对蜘蛛有偏见的人,可以说是这个家里对夏绿蒂最大的威胁了”的插叙,暗示了作者未找到“夏绿蒂”时对父亲的怀疑。
D.小说语言颇有拟人化色彩,“倩影”、“胃口很好”、“休假”、“气定神闲”,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生动描绘出“夏绿蒂”的可爱特征。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中“我和母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小题3】小说的标题“寻找夏绿蒂”有什么内涵与作用?请结合故事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