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桐城文录①序
【清】方宗城
桐城文学之兴,自唐曹孟徵、宋李伯时兄弟,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节、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然是时风气初开,人心醇古朴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穷理博物,而于文则未尽雅驯②,以复于古。郁之久,积之厚,斯发之畅。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盖自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先生相继挺出,论者以为侍郎以学胜,学博以才胜,郎中以识胜,如太华三峰,矗立云表。虽造就面目各自不同,而皆足继唐宋八家文章之正轨,与明归熙甫相仲伯。乌呼!盛哉!然余又尝总观桐城先辈文,三先生外,其前后及同时者,无虑五六十家。虽不足尽登作者之堂,而其各有所得,堪以名家者复数人。其余或长经术,或优政事,或论学论文,记忠记孝,亦足以广见闻,备掌故。
曩者,康熙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数十卷,大抵多明人之文也。咸丰壬子春,余与友人戴存庄论吾桐之文,以我朝为盛。然物胜则必反其本,然后可以久而不敝。天地之气运,流行不能自己,畜久则必盛,盛久则必靡,亦理之势然也。去其靡以救其弊,岂非乡后进者之责与?因相与取诸先辈文,精选得数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者为主,而皆必归于雅驯。其空文无理论,或虽有事理则文鄙倍者,不录。按时代以分卷次,其大家或数卷至十余卷,其足名一家者,或数卷至一卷,而杂家则数人一卷以附之。
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而况当兵火之后,文字残缺,学术荒陋,使听其日就澌灭③,而不集其成,删其谬,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
昔者,孔子编《诗》而附《鲁颂》,删《书》而附《费誓》,因《鲁史》以作《春秋》,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今纂初成,将有山左之行,因以稿本归敬孚④而属其益加搜访校订以成之,爰⑤书其义例于左云。
【注】【1】《桐城文录》:作者与有人合编的一部桐城派文选。②雅驯:讲究文采修辞。 ③澌(sī)灭:毁灭净尽。④敬孚:萧穆,字敬孚。⑤爰( yuán):于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   胜:尽
B.大都尚经济,矜气节 矜:崇尚
C.与明归熙甫相仲伯 仲伯:难分上下
D.然后可以久而不敝 敝:疲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而于文则未尽雅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相与取诸先辈文   因宾客只蔺相如们谢罪
D.而不集其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B.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C.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者矣
D.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文风虽自唐代开始兴起,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文风才真正鼎盛,桐城三位名家确立了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地位。
B.桐城散文作家,除三位名家外,在他们之前之后,以及同时代还有几十人,他们各有各的长处,有的擅长经术或政事,有的擅长论述学问、记载忠孝。
C.作者认为,整理乡邦文献是后辈人的职责所在,选文原则,大约已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的为主,同时兼顾文采修辞。
D.作者认为乡邦文献相当重要,据孔子编辑《诗》而复《鲁颂》、删定《书》而附上《费誓》等例子作为事实证据予以说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
(2)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
(3)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8 02:0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予旧尝闻之,曰他花皆嗜秽而溉,闽兰独用茗汁,以为草树清香无如兰味,洁者无如茗气,类相合宜也。

②休园中有兰二盆,溉之如法,然叶日短,色日瘁,无何其一槁矣。而他家所植者,茂而多花。予就问故,且告以闻。客叹曰:“   臭腐之极,复为神奇① ,物皆然矣。昔人有捕得龟者,曰龟之灵,不食也。箧藏之,旬而启之,龟已饥死。由此言之,凡谓物之有不食者,与草木之有不嗜秽者,皆妄也。子固而溺所闻,子之兰槁亦后 □ 。”

③嗟乎!于是使童子刈槁沃枯,运粪而渍之,遂盛。

(节选自明朝陶望龄的《养兰说》)

①嵇六赞府性爱兰,购兰数十盆,皆有品目,躬自培植,不假手于奴隶。春时方寒,置密室中,犹惧其冻。炽炭于旁,不敢施勺水。箭才寸许,虑其或僵也,时以指消息之。出见人所蓄兰,置风日中,干则以水灌之,笑曰:“是乌知养兰之道乎?”归,视见弥谨。

②无何,兰渐萎。再出见人之兰,则浓色可掬,蕊苕苕② 将放矣。乃大恚,语予曰:“吾今而后知兰固天下之贱卉也。吾护之如头目,爱之如兄弟,得兰之性者宜莫我若 □ ,乃反不如他人之荣。是岂足为品之贵乎?”

③予曰:“此非兰之贱,乃子不得其贵之之道耳。兰号国香,其质固草木也。草木则有草木之性,子乃以己之性为兰之性,岂兰之所欲哉?名为爱兰,其实害之。子未阅淮南之言乎?爱熊而食之盐,爱獭而饮之酒,虽欲养之非其道,子之于兰,得无类是?子但时其风雨燥湿而已,其他无事屑屑也。”赞府曰:“果如是乎?吾姑试之。”明年,兰大盛。

(节选自清朝张云璈的《养兰说》)

(注)①臭腐之极,复为神奇:此句引用《庄子·知北游》:“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②苕苕(tiáo),高高的样子。
【小题1】可填入甲乙两文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都是
A.哉B.耶C.也D.矣
【小题2】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甲文第②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夫以甘食人者,百谷也
②其所谓甘与芳,子识之乎
③误哉,子之术也
④以芳悦人者,百卉也
A.②④①③B.③①④②
C.②①④③D.③④①②
【小题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养兰者开始时用茶水浇花,后改用大粪浇灌。
B.乙文养兰者开始时不让仆人用水浇花,后才浇水。
C.甲文养兰者听人所言才知道兰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D.乙文养兰者的兰花不如别人是因为他兰花品种贱。
【小题4】概括乙文的思想,并对其意义进行评价。
【小题5】简析甲、乙两文说理的相同之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游虞山记

张裕钊

十八日,与黎莼斋游狼山,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二十一日,买舟渡江,明晨常熟。时赵易州惠甫适解官归,居于常熟,遂偕往游焉。

虞山尻尾东入常熟城。出城迤西绵二十里,四面皆广野,山亘其中。其最胜为拂水岩,巨石高数十尺,层积骈叠,若累芝菌,若重巨盘为台,色苍碧丹赭斑驳,晃耀溢目。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踞岩俯视,平畴广衍数万顷,澄湖奔溪,纵横荡潏其间,绣画天施。南望毗陵、震泽,连山青以相属,厥高镵云。雨气日光参错出诸峰上,水阴上,荡摩阖开,变灭无瞬息定。其外苍烟渺霭围缭,光色纯天,决眦穷睇,神与极驰。岩之麓为拂水山庄旧址,钱牧斋之所尝居也。嗟夫!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岩阿为维摩寺,经乱,泰丰毁矣。

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临望多古树,有罗汉松一株,剥脱拳秃,类数百年物。寺僧具酒果笋而饷余两人。日将昃,循山北过安福寺,唐人常建诗所谓“破山寺”者也,幽邃,称建诗语。寺多木樨华,自寺以往,芳馥涂。返自常熟北门,至言子、仲雍墓。其上为辛峰亭。日已夕,山径危仄不可上。期以翌日往。风雨,复不果。

二十四日遂放舟吴门,行数十里,虞山犹蜿蜒在篷户,望之了然,令人欲返棹复至焉。

(选自《清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十八日:清光绪二年(1876)秋八月十八日。②黎莼斋:与下文的“赵易州惠甫”均为作者的好友。③騞擘(huō bò):騞,破裂声;擘,分裂、分开。④荡潏(yù):动荡涌起。⑤镵(chán)云:高插云霄。镵,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晨常熟    及:至,到
B.水阴上,荡摩阖开     薄:稀薄
C.自寺以往,芳馥涂     载:充满
D.遂放舟吴门  趣:奔向,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
B.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
C.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
D.出寺西行少折/逾岭而北/云海豁开/杳若天外/而狼山忽焉在前/余指谓易州/亦昔游其上也/又西下/为三峰寺/所在室宇/每每可憩息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行程为线索,采用移步换景、全面铺叙的写作手法,将登山越岭所见的景物逐一展现于笔下,让人目不暇接,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B.作者以简洁的文笔点出人文景观,如拂水山庄旧址、破山寺及言子、仲雍墓等,以反衬虞山之胜。
C.通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与喧嚣尘世相割裂的静态的自然,笼罩着一种淡雅的诗意,由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人品和藏身山水、超然脱俗的理想。
D.文末表现自己游兴未尽的心理感受,同时与文首“坐萃景楼望虞山,乐之”相照应,揭示此次虞山之游,是以“远望神往”为始,以“回望欲返”为结,首尾呼应而又浑然天成。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二石中分,曰剑门,騞擘屹立,诡异殆不可状。
(2)以兹丘之胜,钱氏惘不能藏于此终焉,余与易州乃乐而不能去云。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注)①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 呻佔(zhān):诵读。
【小题1】“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图书的分类法,《诗经》、《论语》等归入 ____类 ,历代作家的诗词歌赋则归入 ______类。
【小题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阐明建楼藏书意义的一组是 (   )
①部居类汇 ②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 ③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④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⑤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⑥吾方以此为鉴
A.①②⑤B.②③④C.④⑤⑥D.②④⑤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汪琬认为是正确的读书方法的一组是 (   )
①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②藏而勿守,犹勿藏也
③采其华而忘其实 ④始乎博,终乎约
⑤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   ⑥尊所闻,行所知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⑤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交代了“传是楼”的来历。
B.楼主人本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由表及里,思想有深度,启人深思。
D.因为生病,为楼主人写记的事一拖再拖,最后在楼主人的催促下才完成。
【小题5】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