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桐城文录①序
【清】方宗城
桐城文学之兴,自唐曹孟徵、宋李伯时兄弟,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及明三百年,科第、仕宦、名臣、循吏、忠节、儒林,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然是时风气初开,人心醇古朴茂,士之以文名者,大都尚经济,矜气节,穷理博物,而于文则未尽雅驯②,以复于古。郁之久,积之厚,斯发之畅。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盖自方望溪侍郎、刘海峰学博、姚惜抱郎中三先生相继挺出,论者以为侍郎以学胜,学博以才胜,郎中以识胜,如太华三峰,矗立云表。虽造就面目各自不同,而皆足继唐宋八家文章之正轨,与明归熙甫相仲伯。乌呼!盛哉!然余又尝总观桐城先辈文,三先生外,其前后及同时者,无虑五六十家。虽不足尽登作者之堂,而其各有所得,堪以名家者复数人。其余或长经术,或优政事,或论学论文,记忠记孝,亦足以广见闻,备掌故。
曩者,康熙间何存斋、李介须辑《龙眠古文》数十卷,大抵多明人之文也。咸丰壬子春,余与友人戴存庄论吾桐之文,以我朝为盛。然物胜则必反其本,然后可以久而不敝。天地之气运,流行不能自己,畜久则必盛,盛久则必靡,亦理之势然也。去其靡以救其弊,岂非乡后进者之责与?因相与取诸先辈文,精选得数卷,大约以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者为主,而皆必归于雅驯。其空文无理论,或虽有事理则文鄙倍者,不录。按时代以分卷次,其大家或数卷至十余卷,其足名一家者,或数卷至一卷,而杂家则数人一卷以附之。
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而况当兵火之后,文字残缺,学术荒陋,使听其日就澌灭③,而不集其成,删其谬,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
昔者,孔子编《诗》而附《鲁颂》,删《书》而附《费誓》,因《鲁史》以作《春秋》,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今纂初成,将有山左之行,因以稿本归敬孚④而属其益加搜访校订以成之,爰⑤书其义例于左云。
【注】【1】《桐城文录》:作者与有人合编的一部桐城派文选。②雅驯:讲究文采修辞。 ③澌(sī)灭:毁灭净尽。④敬孚:萧穆,字敬孚。⑤爰( yuán):于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彪炳史志者,不可胜书   胜:尽
B.大都尚经济,矜气节 矜:崇尚
C.与明归熙甫相仲伯 仲伯:难分上下
D.然后可以久而不敝 敝:疲惫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诗词翰墨,名播千载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而于文则未尽雅驯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相与取诸先辈文   因宾客只蔺相如们谢罪
D.而不集其成 吾尝终日而思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B.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C.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者矣
D.夫学问之道非可/囿于一乡也/然而流风余韵/足以兴起后人/则惟乡先生之言/行为最易人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桐城文风虽自唐代开始兴起,但因为那时的文章不讲究文采修辞,所以到了清代,文风才真正鼎盛,桐城三位名家确立了桐城派在文坛上的地位。
B.桐城散文作家,除三位名家外,在他们之前之后,以及同时代还有几十人,他们各有各的长处,有的擅长经术或政事,有的擅长论述学问、记载忠孝。
C.作者认为,整理乡邦文献是后辈人的职责所在,选文原则,大约已有关于义理,经济,事实,考证的为主,同时兼顾文采修辞。
D.作者认为乡邦文献相当重要,据孔子编辑《诗》而复《鲁颂》、删定《书》而附上《费誓》等例子作为事实证据予以说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逮于我朝,人文遂为海内宗,理势然也。
(2)俾后之人有所观感而则效焉,其罪顾不重与?
(3)其惓惓于宗国文献如此,是亦学者所当法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7-04-08 02:00:4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性爽直,落拓不羁;芸若腐儒,迂拘多礼。偶为披衣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巾授扇,必起身来接。余始之,曰:“卿欲以礼缚我耶?语曰:‘礼多必诈’。”芸两颊发赤,曰:“恭而有礼,何反言诈?”余曰 :“恭敬在心,不在虚文。“芸曰:“至亲莫如父母,可内敬在心而外肆狂放耶?”余曰:“前言戏之耳。

鸿案相庄,廿有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家庭之内,暗室相逢,窄途邂逅,必握手问曰:“何处去?”私心忒忒,如恐旁人见之者。实则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不以为意。芸或人坐谈,见余至,必起立偏挪身,余而并焉。彼此皆不觉其所以然者,始以为惭,继成不期然而然。独怪老年夫妇相视如仇者,不知何意?或曰:“非如是,焉得白头偕老哉?”斯言诚然欤?

是年七夕,芸设香烛瓜果,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始之   厌:讨厌
B.不在虚文   虚文:虚幻荒诞的文字
C.廿有三年   廿:二十
D.余而并   焉:靠近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暗室相逢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久不以为意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芸或人坐谈 遂之俱出
D.偏揶孰能讥之乎
【小题3】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同拜天孙于我取轩中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小题4】下列对《浮生六记》卷—、卷二有关芸娘形象的概括和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芸娘颖慧聪明。小时听人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长大通过背诵的《琵琶行》学会认字并且渐通吟咏。
B.芸娘独立能干。她四岁丧父,家徒四壁,年纪稍大—些,靠自己的女红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并且供弟弟读书。
C.芸娘克己复礼,她虽然想在神诞之日与丈夫一起游祠庙,赏“花照”,但是碍于自己女子身份,只能作罢。
D.芸娘富有情趣,她将普通的小菜装在梅花状的盒子里,她把普通的木条改进成活花屏,她把日子过出了诗意。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或曰:“非如是,焉得白头偕老哉?”斯言诚然欤?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维城传(清)张惠言

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君子人也,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资。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重章富家子,骤贫,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又无所得食,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女,李氏也。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去少顷,即又至,母不觉其烦。李氏女又能顺之。母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绕膝盘旋,呼“阿母”不已,声悲慕如婴儿;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丰年四十二,时未有子,病几死。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贾致富, 有子三人、孙六人。子沅、濂,孙恺、恒皆补学官弟子。丰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义,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水息,资遣之归,三百金立罄。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

(选自《茗柯文二编》卷下)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虽  剧:繁多,繁忙
B.母有不当意     脱:如果
C.留肆中饮食之,水息 俟:靠着,挨着
D.置其户中 嘿:同“默”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从富阳县的高傅占处非常全面具体地了解了周维城的事迹,为他作了传,以留给后来修志的人。
B.周维城祖先有些资产,但到他父亲一代,遭遇火灾,家道中落。父亲放荡不羁,不过问家中的生计,于是周维城开始学做生意。
C.一日,有位老人路过和他交谈,认为他奇异出众,立刻把女儿许配给他。周维城一生对他的岳父能了解他非常感激。
D.文章结尾部分引用周维城感佩吴翁、焦翁的话,目的是使周维城的形象更加丰满。也为作者感叹民间并不缺少仁义之士张本。
【小题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
(2)尝有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
【小题4】文中周维城有哪些美好的品德,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棚民

梅曾亮(清)

①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尽览其奏议。其任安徽巡抚,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大旨言:与棚民相告讦者,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至有以数百亩之山,保一棺之土。弃典礼,荒地利,不可施行。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人迹不可通之地,开种旱谷以佐稻粱;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于策至便,不可禁止,以启事端。余览其说而是之。

②及余来宣城,问诸乡人。皆言:未开之山,土坚石固,草树茂密,腐叶积数年可二三寸;每天雨,从树至叶,从叶至土石,历石罅,滴沥成泉。其下水也缓,又水下而土石不随其下;水缓,故低田受之不为灾,而半月不雨,高田犹受其浸溉。今以斤斧童其山,而以锄犁疏其土,一雨未毕,沙石随下,奔流注壑涧中,皆填污不可贮水,毕至洼田中乃止,及洼田竭而山田之水无继者。是为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也。余亦闻其说而是之。

③嗟夫,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由前之说,可以息事;由后之说,可以保利。若无失其利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则吾盖未得其术也。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

注:①棚民:指失去土地的流民。②告讦:揭人隐私。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哉B.乎C.邪D.矣
【小题2】第①段作者认为董文恪公“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概括其理由。
【小题3】第②段“乡人”的阐述令作者十分信服,请结合具体手法加以赏析。
【小题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关“棚民”的奏议具有典型性,最能表现董公的执政功绩。
B.草木、腐叶、石缝等全都有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涵养水源。
C.两处“是之”在结构上前后呼应,有利于反思其措施的利弊。
D.最后一段写出了作者的矛盾心情,并交待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小题5】结合全文,推断作者对于董文恪公解决“棚民”问题举措的真实看法。

同类题5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⑴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⑵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⑶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剌史、守、令,一旦事变中起,辄屈膝叩首迎款,唯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蔫。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

⑷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⑸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清·周容《芋老人传》)

注①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 ②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③倾盖不意:意为意外地发生了交往。 ④周容:明末清初人,国变后曾一度削发为僧,矢志不仕清。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老人入坐   ②何者之香而甘也
③能不老人之言否 ④相国遽惊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A.厚资而遣/ 时、位移人也B.困雨/老人犹喜相公之止芋也
C.生之饱/书生用甲第相国D.污贿不饬罢/故世之今日而忘昔日者
【小题3】把第⑤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小题4】纵观全文,简析文章开头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小题5】结合文章背景,分析本文的写作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