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功利性读书

祝勇

①读书是爱书人自我满足的一种方法,实在没有太多值得夸耀的地方。它像呼吸、吃饭一样自然,所以,真正的读书人,并不张扬自己读得多。反过来,炫耀自己读破万卷的人,未必是真正的读书人,商务印书馆元老王云五先生仅仅将读书视为一种好玩的事情。这样的心态是健康的,读书就是一桩好玩的事情,一次轻松的自我放逐。无聊才读书,这话未必是错。因为正是读书,驱赶了清寂,使脆冷的心房获得了一层温润的苞衣。

②读书的兴味,源于反复摩挲中生出的一股热情,是一份得到了开发的天性。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投契,是相许,是沉浸,是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或许正是出于爱书人共通的生命感受,我和林语堂先生一样,讲求性情,反对功利。12月8日——暂时尚无法搞清是哪一年12月8日——林先生在复旦大学演讲,题目是《论读书》,讲得痛快:“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做老爷,踢屁股;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或为做塾师,骗小孩……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亦有人拿父母的钱,上大学,跑百米,拿一块大银盾回家,在我是看不起的,因为这似乎亦非读书本旨。”

③林先生所谈之功利性读书,于今未绝,相反,倒是更丰富了。学堂中的本本主义只是一种,其他各种心态,多系新形势下的新生事物,怕是连林先生都未曾料及。比如,为写作——当然,读书写作,本是一回事,读而后写,亦乃文人本分。只是,当下现炒现卖,做投机生意的,大有人在,常有炮制读书札记的高手,一本书尚未握暖,一篇宏文却早已挥就,急匆匆换稿费去了。这样对书,读与未读,区别不大;这样的文章,怕也值不了几个银两。其次,装大瓣蒜,譬如某君,每每玄谈,皆胡言乱语,状若酒醉:“关于正在解构的后现代主义精神文本的反向叙述以及一种强势的文化互证……”让人觉着比爱斯基摩人的语言还难懂,不禁喟叹:真有学问!好歹总算是一种自我包装罢,没准会蒙上哪个傻瓜蛋,祝他成功。再次,为图省事。名著巨制,卷帙浩繁,通读起来,颇为费力,不如去读些随笔小品,或者一些轻松的短构,甚至一些文摘或者妙言集锦,轻而易举,便“知道”了许多东西。时日一久,经典长卷,便愈发懒得碰触。于是,约翰•克利斯朵夫便在布满蛛网的书架上熬白了头发,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最后,为赶时髦,人读我读,人云我云,怕是落伍,惟不考虑自我的失落。市面上流行的书是永远读不完的,跟踪追击,步步为营,力是费了,“好”未必讨得到,无非是把自己打扮得更入时一点,体会一下瞬间的浪漫罢了,待云烟散尽,眼前依旧空蒙。总之,跟着排行榜走,未必比泡图书馆高明。书有千种,人有千种,读书的感觉,亦有千种,只有读到符合自家心性、气质与欲望的书,才能倍感精神之至美;盲从于他人抑或媒体的牵引,常常会白费光阴。冷书热读,倒是别显几分生趣。一本书倘出版三五年后还有人读,此书便可刮目相看了,因而,在顾准潮退后研读顾准,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未必不是一件美事。时间差若打得巧了,一定会有大收获。

④让功利走开,纯然为了取悦心灵而读书,那才真叫享受。书不是挥鞭的强盗,不是高高在上的君主。瑟瑟的清风里,书是妩媚的情侣,温顺的马驹,是杯中的明月,更是幽畅的歌吟。书能让我们觉着活得很好,这就足够了。

【小题1】第②段引述《论读书》一文的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装大瓣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读书视为好玩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无聊才读书,这话是正确的。
B.在读书的问题上,作者提倡取悦心灵,反对功利。
C.“老黑格尔的坟头更是荒草成堆”形象描述了经典被冷落的现象。
D.“在‘王小波热’冷却后品味‘王二’”针对的是“赶时髦”的读书心态。
【小题5】当下“功利性读书”,作者认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可有人以为“图省事”与“功利性”无关。对此,你的看法如何?并说明理由。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0 09:04:2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世纪以来的诗歌界一直是比较沉寂的。然而,“裸体诗朗诵”等事件的发生打破了诗歌界持续已久的沉寂状态,引发了人们对现代诗命运的又一次思考:诗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符的一项是(  )
A.从古到今,人们都认为,诗歌在本质上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古人说“诗言志”,就是这个道理。
B.人的内心情感于生活,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诗歌在本质上就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C.虽然诗歌的本质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但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进入到普通大众的精神世界里去。
D.诗歌在本质上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只要参加了丰富的现实生活,就一定会写出内涵丰富的好诗。
【小题2】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真正的诗人,尽管生活境遇不同,而且对诗歌的本质的理解可能也有不同,但现实生活总是决定着他的诗歌情绪的生成。
B.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他总是为生活所感动,因而获得的诗歌情绪也总是真诚的。
C.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绝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D.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才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
【小题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要在诗歌的创作过程中完成审美超越,就应该对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进行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让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情感进入诗歌。
B.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感受是有价值的,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总是最接近真善美、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C.诗人在完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时,正确地把握情感固然重要,但第一位的工作还是要准确认真地选择语言。
D.要在诗歌创作中实现审美超越的关键,不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诗词大会》落幕,“飞花令”也在网上成了热搜词。人们在感叹选手涉猎之广的同时,也不由发问,“飞花令”究竟是什么?
“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不过,它比“五魁首,六六六”之类的民间酒令高难多了,没有诗词基础的人根本玩不转它,所以这种酒令也成了文人墨客们的最爱。
追根溯源,“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中“春城无处不飞花”一句。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人可背诵前人诗句,也可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作错、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
酒令的历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的饮酒风俗,就有所谓的“当筵歌诗”“即席作歌”。从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实际上就是一种酒令。由此形成的“投壶令”,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到了秦汉之间,承袭前人遗风,文人们亦在席间联句,名之曰“即席唱和”,用之日久,作为游戏的酒令也就产生了。“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贾逵)尝作诗,颂、诔、连珠、酒令凡九篇。”这里提到的酒令,即是行令的令辞。
中国历史上的酒令虽五花八门,品类繁多,但大致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其中又以雅令最受欢迎,仅见于史籍的雅令就有四书令、花枝令、诗令、谜语令、改字令、典故令、牙牌令、人名令、对字令、彩云令等。行雅令时,必须能引经据典,当场构思,即席应对,这就要求行令者既要有文采和才华,又要敏捷和机智,所以它是酒令中最能展示饮者才思的项目。例如,宋人《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唐朝使臣出使高丽,宴饮当中,高丽有一人行酒令曰:“张良与项羽争一伞,良曰‘凉伞’,羽曰‘雨伞’。”唐使即席应对曰:“许由与晁错争一瓢,由曰‘油葫芦’,错曰‘醋葫芦’。”此令中名对名,物对物,唐朝使臣应对得体,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丽人对中国文化之熟识。
此外,还有种“一物双说令”。它的行令方式是:每人说出一物,再接两句话,要求这两句话音同而义反,不成则罚酒一杯。如:“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梦里拾珠,拾一颗,失一颗。”流、留和拾、失就是音同义反的字,符合此令的规则。不过,雅令中最文的还要算诗酒令,这是文人墨客把酒令与诗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字游戏。唐代传奇《申屠澄》中记载了一则关于诗酒令的故事:
布衣秀才申屠澄赴任县尉,被风雪阻途,夜投茅屋。好客的主人烫酒备席,申屠澄举杯行令:厌厌夜饮,不醉不归。这是引用《诗经》所行的雅令。话音刚落,主人之女就笑着说:这样的风雪之夜,你还能到哪里去呢!说完,少女看了申屠澄一眼,脱口出令: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申屠澄听后,惊叹万分。他知道少女是在用《诗经·郑风·风雨》里的句子,隐去“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巧妙而含蓄地向他表达爱慕之意。于是,申屠澄便向少女的父母求婚,两人最终喜结良缘。
毋庸讳言,酒令是我国古代流传至今的酒文化中一朵别有风姿的奇葩,是劝酒行为的文明化和艺术化,可称为酒席间的“笔会”。自然,为健康计,饮酒还是不醉为佳,不过这就是另外的主旨了。
(选自张梦泽《“飞花令”与中国古代酒令文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刚刚落幕的《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的“飞花令”原本是酒令,因其有特有的形式,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兴趣。
B.“飞花令”要求诗句中的关键字只能用“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有严格的限定。
C.中国古代的酒令通常可分为雅令和通令两大类,通令颇受人们欢迎,其品类繁多,使用时必须引经据典。
D.行雅令时须当场构思,对参与者要求很高,参与者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力,同时还要具备机敏的反应能力。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飞花令”本是中国古代一种喝酒时用来罚酒助兴的酒令,难度低于民间酒令,它对行令者的诗词基础没有要求。
B.巴金的《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淑英说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又该下边的淑华吃酒。”这是行“飞花令”的一种方式。
C.“风中蜡烛,流半边,留半边”一句不符合“一物双行令”的行令规则。
D.布衣秀才申屠澄风雪之夜,夜投茅屋,主人之女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来对“厌厌夜饮,不醉不归”,对客人饮酒表达出厌恶之情。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投壶令”是古代一种酒令,它的雏形是由射礼转化而成的投壶游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B.酒令就是人们饮酒时行令的令辞。“酒令”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贾逵传》。
C.《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的唐朝使臣与高丽人行酒令一事,表明高丽人对中国的酒令文化很了解,也表明两国文化的一致性。
D.酒令流传至今,是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是文明化和艺术化了的劝酒行为,可称得上酒席间的“笔会”。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在叙事文学的话语结构中,时间是一个基本要素。叙事作品中时间的特征是它的二元性:一个是本文时间,即阅读作品本文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另一个是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关系。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比如在叙事电影中的一个镜头、古典话剧的一幕,便是如此。但就整体而言,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不仅性质不同,长短与顺序也不同。两种时间的矛盾关系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主要体现于时序、时长与频率中。
叙事作品中的时序是本文时间序列与故事时间序列相互对照形成的关系。通常人们相信,“自然”的叙述顺序应当是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一致。编年史式的故事(如典型的史传文学)明显地体现出这种一致性来:叙述的前后从整体上来说便显示出故事的前后顺序。情节性强的故事突出的是逻辑顺序,而根据“前为因,后为果”的习惯观念,逻辑顺序应当同时间顺序是一致的,人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
本文时序与故事时序之间还存在种种不协调形式,即一般所说的“逆时序”。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对逆时序的叙述方式极为推重,他向人赞扬荷马的叙述方式:“他写狄奥墨得斯回家不从墨勒阿格尔的死写起;他写特洛亚战争也不从头写起。他总是尽快地揭示结局,使听众及早听到故事的紧要关头”。荷马这种从中心事件开始然后倒叙起源的做法实际上成了西方古典叙事的一种传统结构。
时长是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尽管有的叙述因缺乏时间标志而变得暧昧不清。本文时长只有一段文字的阅读时间,然而阅读时间不是千篇一律的,谁也无法测量出标准时长来。我们无法对两种时长进行量化比较,但可以假设一种“匀速叙事”,即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均衡状态的理想叙事作为参照点,从而比较出各种叙事作品中的速度与节奏特点来。
叙述频率是指本文话语与故事内容的重复关系,重复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事件的重复与话语的重复。前者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后者是指对一个事件的反复叙述。
严格地讲,生活中不会有完全重复的事件,太阳终岁常见而光景常新。但在叙述话语中却可以抓住两个事件中的相似特征而形成重复,从而提示出一种恒定的意义或产生某种象征意蕴。如20世纪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重复出现同大鱼搏斗的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一个恒定的母题,启示人生的一种永恒意蕴——无尽的渴望与追求。
话语的重复是指对某一事件反复讲述若干次。事实上叙述一个事情的话语原原本本地反复插入故事中,这在叙事中是很少的。典型的话语重复是反复讲述同一件事,但每次讲述的角度、层次等都有不同,从而使一个事件的意义得到多方面的展示。
(摘自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有删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间是叙事文学话语结构的一个基本要素,时序、时长和频率是体现叙事结构节奏性的三个要素。
B.编年史式的故事使用的是“自然”的叙述顺序,本文时序和故事时序一致,叙述过程时刻显示出故事的前后顺序。
C.时长指一段连续时间的长度,包括故事时长和本文时长。“匀速叙事”是故事时长与本文时长的关系始终保持均衡状态的理想叙事。
D.叙述频率包括事件的重复和话语的重复,事件的重复是指某一类型的事件反复出现。严格地讲,生活中没有完全重复的事件。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把按照虚构的时间或逻辑顺序进行的叙述称作“顺叙”,情节性强的故事突出的是“前因后果”的逻辑顺序。
B.荷马从中心事件开始然后倒叙起源的做法成了西方古典叙事的一种传统结构,可见,在西方“逆时序”比“顺叙”更为人看重。
C.为了比较各种叙事作品的速度和节奏特点,可以假设一个“匀速叙事”作为参照物,来解决故事时长和本文时长难以进行量化比较的问题。
D.叙事中很少反复出现叙述一个事情的原话,如果典型话语重复,文本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讲述,让一件事情的意义得到多方面的展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时间和故事时间有时可以重合,有时却表现出不同的性质、长短和顺序。因此,就形成了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
B.贺拉斯十分赞赏荷马采用的“逆时序”叙述方式,认为他快速揭示结局,让读者了解故事紧要关头的做法是可取的。
C.虽然有的叙述因缺乏时间标志而模糊不清,但故事时间的时长是确定的。而本文时长则是难以测量的。
D.作者认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重复出现老人同大鱼搏斗这一事件,是为了揭示“渴望与追求”这一永恒的人生意蕴。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近日,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联合高德地图等机构,权威发布了 《2017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北上广三座一线城市并未在“堵城” 排行榜中名列三曱,往年的很多老牌“堵城”也不再位列榜单前列。

(选自《2017年中国“堵城”排行榜出炉,榜首不是北上广》)
(材料二)
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末北京全市机动车保有量571. 8万辆,比上年 末增加9. 9万辆;有分析认为,以北京平均每天1.7小时堵车时间,每分钟造成的油料、时间等 各类消耗0.186元来计算,平均每辆车每月仅燃油损失就达570元。按这样计算,北京市一年的直接堵车损失超过390亿元,即使每天只有50%的机动车上路行驶,一年的直接损失也超过195亿元。
除此之外,还有不能忽略的高于直接损失的其他成本。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朱铁臻表示:“由于车多,排放废气多,造成空气混浊,阴霾天增加,城市环境急剧恶化,这同样加剧了环境治理的成本负担。”
目前,北京地铁已有574公里的运营里程数,未来将再建十几条地铁。以每公里平均建设费用5亿元来计算,北京地铁将再投入1630亿元建设资金。截至2016年,北京市公交专用道达到841公里,未来将达880公里。与此同时,还将提出社区摆渡、接驳专线管理办法及实施方 案,加快完善社区交通圈。
“在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还应该抑制私家车发展。”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说,“以停车收费为例,支持对中心城区实行分区域、分时段、分标准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对道路供需矛盾突出、城市公交相对发达的区域,可适当限制停车位供给,并推行时间累进制停车费率政策;对停车换乘枢纽停车场免费或低收费,鼓励群众换乘城市公交进入中心城区。”
(选自《堵城的经济账本》)
(材料三)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早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国家。早在1975年,新加坡就开始在市中心6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域征收交通拥堵费,除公交车辆外,进入收费区的车辆都要缴费,最开始是采用人工方法,1998年开始实行公路电子收费系统。
为了缓解市中心区拥堵现象,英国伦敦2003年开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拥堵费。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的上午7时至下午6时30分,在这一时间段内进入该区域的司机事先要向有关部门提供信用卡账号付费,并注册车牌号。规定实施十多年来,伦敦交通拥堵费总收入已经超过26亿英镑。按规定,伦敦交通局必须将征收的交通拥堵费回馈到公共交通的再投资上,改善城市环境、增加道路安全以及发展公共交通。
意大利罗马实施严格限行,可以收费进城的只是9座以上的巴士,外地私家小车根本就不让进入市中心。如果硬闯,则要面对几百欧元的高额罚款。此外,罗马市还规定,当空气污染物监测数据超过标准上限,可能对市民健康造成危害时,就会在围绕罗马城划出的“绿色环境保护带”范围内实施尾号限行措施。
在德国,联邦政府投入巨资扩建高速公路网,支持水路和铁路交通发展,并希望借助智能调控使高速路车流更顺畅,加强行车安全和环境保护。此外,为避免中小学放假出游高峰带来的交通拥堵,德国各联邦州中小学实行错峰放假,避免同时出行。
(《世界各国如何破解“堵城”之困》)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可看出拥堵最严重的城市多为省会城市,西部地区涉及城市很少。
B.材料一中可看出拥堵最严重城市TOP10造成人们出行时间成本的增加很多。
C.材料二中北京机动车辆的增加,导致的损失惊人,增加了环境治理的成本。
D.材料三中看出新加坡采用征收交通拥堵费的形式,进人市区车辆均要缴费。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材料一从早晚高峰、节假日、拥堵时间等四个方面分析拥堵最严重的城市TOP10。
B.北上广等城市并未在“堵城”排行榜中名列三甲,从侧面看出他们治堵的努力。
C.北京地铁运营里程在不断增加,已用社区摆渡、接驳专线等手段缓解交通压力。
D.伦敦与新加坡做法类似,都征收交通拥堵费,区别在于伦敦利用此回馈到交通。
E. 罗马要求外地小车不得进入市中心,而德国用中小学错峰放假来缓解交通压力。
【小题3】联系三则材料,谈谈如何缓解交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