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刀,为善可以造福人类,为恶可以致祸。为了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和造福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然而有时结局却不尽如人意,违反了科学家的初衷,造成负面的社会效应,这种事史不绝书。

②伤寒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一战中,及战后几年内有数百万人死于伤寒。化学家缪勒在研究如何消灭传染伤寒的虱子时,找到了一种杀虫剂,简称DDT,经过实验认为对人畜无害,1944年正式投入使用。DDT对防止伤寒病的传染、避免二战重演一战的惨剧起了决定的作用;DDT也是有效的灭蚊剂,对防止疟疾传染贡献良多。缪勒因此获得了194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③但是,在长期使用DDT后,人们发现了许多后遗症:DDT会经由皮肤、呼吸道及消化系统进入人体内引起中毒,产生多种症状,严重的足以致命;DDT结构稳定、不易分解,残留在生物的食物链中,导致北美洲的秃鹰濒临灭绝。美国在1972年明令禁止使用DDT,最近联合国有关机构正在讨论是否在全世界范围内禁用,引起了赞成和反对两派的辩论。反对派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缪勒的发现,开始被认为是好事,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奖,隐藏的恶果在几十年后才暴露出来。

应用科学如此,纯科学如何?著名科学家哈代在1940年写道:“真正的数学对战争毫无影响。至今还没有发现有什么火药味的东西是数论或相对论造成的,___A__将来很多年看来也不会有人能够发现这类事情。”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年以后,被誉为“数学皇冠上得明珠”的数论,___B__成了军方用来编制和破译密码的重要工具!___C__原子弹的理论依据恰好就是相对论的质能相当原理。纯科学___D__接触到实际,同样面临“拔剑四顾心茫然”的难题。

⑤以上都是历史了。展望未来,科学技术正以空前的规模加速发展,其双刃剑作用与日俱增,这迫使科学家在做出每一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发现的同时,不得不认真考虑社会责任的问题。

【小题1】第③段中,给加点词“濒临”写出拼音是:____________。
【小题2】第③段中划横线处,请你联系上下文推断,反对派的理由是:
【小题3】请说说第④段划线句“应用科学如此,纯科学如何?”的作用。
【小题4】第④段中A、B、C、D的四处,根据语境应该依次填入…(  )
A.甚至、却、一旦、而
B.而且、竟、而、一旦
C.就是、竟、而、一旦
D.纵使、却、一旦、而
【小题5】你同意“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刀”这个说法吗?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理由。(80字左右)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1 10:43:3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字,完下列小题。

我的犹太邻居

李明晏

我们这栋公寓楼的居民,每当在楼道里或院子里相遇时,彼此总是笑脸相迎,热情哈罗。惟有三单元的犹太老人费佛伯格与众不同。和他碰面时,若不先展露微笑,不主动哈罗,他会同影子一般,无声地从身边摇晃而过。倘若主动和他打招呼,他的一声哈罗,也是颇为艰难地从翕动的嘴唇里飘出来。

然而,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套中人”竟会有一天登门造访。

“哈罗,史蒂文!可以进来吗?”

“当然,请进,费佛伯格先生!”我从僵硬的状态中清醒过来,热情地将犹太老人迎进屋。

“费佛伯格先生,喝茶还是咖啡?”

“不必客气,史蒂文。我今天在录影公司租了《辛德勒的名单》录像带,可偏偏不巧,我的录像机有了毛病。如果方便,我想请你共同欣赏。有兴趣吗,史蒂文?”

这部风靡世界影坛,囊括了十多项国际大奖的影片,我不但看过,还托朋友复制了一套,可难得这位孤独的老人亲自登门,何况,他还是个犹太人。

悲壮的音乐响起,荧光屏上第一个画面出现,费佛伯格全身便抖动起来,跟着他那浑浊的眼泪从眸子里流了出来,流过苍老的面颊,滴入浓厚的胡须。渐渐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失声断气地抽泣,仿佛要把整个犹太民族遭受的苦难全部倾吐出来。而我,不知是又一次被斯皮尔伯格的艺术魅力震撼,还是被身旁这位犹太老人心裂肠断的哭泣所感染,尖锐的隐痛撕裂我的五脏六腑,泪水如泉水般流溢出来。

当我们从血淋淋的画面回到现实中时,费佛伯格脸孔僵硬,似乎涂满了石膏。他拿着录像带向门口走去,猛然间回过头来,对我说:“史蒂文,不好意思,我租这盘带用了两元钱,咱们一人一半,你应付我一元钱。” 我呆呆地望着那张泪痕斑斑的老脸,险些失声惊叫起来。待我清醒过来,急忙找出钱夹。偏偏不巧,只有一枚两元的硬币。

“没关系,我先欠你一元。”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

我直瞪瞪地望着他在门外消失,连一句拜拜都说不出来。

大约十分钟后,门铃响了。悦耳的铃声似乎向我预告犹太老人的再度登场。我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前,通过门镜向外窥望。

果然是他!

我屏住呼吸,悄悄躲进卧室,任凭门铃响个不停。

当日下午,我和几个文友去海滩露营,三天后返家。在院子里我遇见了费佛伯格先生。他急忙走到我跟前,如释重负地吐了一口气:“史蒂文,不好意思,这三天我天天按你的门铃,还好,一元钱没利息可算。若是大数目,我还得付你利息。”说罢,塞给我钱,蹒跚而去。

我正望着手中的一元钱,伫立在灿灿的阳光中。

“哈罗,史蒂文!”是九号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的声音。

她那幽深的灰色眸子,直勾勾地望着我手中的一块钱,涂满唇膏的嘴唇,冲着犹太老人的背影,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史蒂文,那个老葛朗台是不是借口自己家中录像机出了毛病,用你的录像机共同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然后叫你付一元赞助费?”

我惊讶得喃喃说不出话来。

大约一星期后,我与几个文友去唐人街饮茶,交流爬格子的甘苦。走出中央火车站,我看见人群中的费佛伯格。他手提大包裹,步履显得十分艰难。

悄悄地尾随他来到了中央火车站附近的公园,出现在我眼前的竟是一幅动人的画面。

“你们好,我的小天使,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一面说,一面从包裹里取出各种食品,撕成一块块,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鸽子群抛去。

不知是好奇心的驱使,还是被眼前的情景呼唤,我慢慢向犹太老人走去。

“吃吧!吃吧!……”犹太老人望着鸽子,喃喃自语。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沿着青灰的面颊流了下来。

“鸽子是我的救命恩人。”犹太老人望着美丽的晴空,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对被冷落在一旁的我讲他的故事。

在二战期间的波兰,全家七口只有他和父亲逃出了德国法西斯的虎口,躲在树林里。一天,父亲外出寻食,再也没有回来。小小年纪的他,在饥饿的煎熬中奄奄一息,不知从何处飞来一只美丽的鸽子。强烈的求生欲望顿时焕发了他的生命力。他将鸽子抓到手,咬破了鸽子的脖子。那热乎乎的鲜血,血腥的嫩肉,将他从死亡线上救了出来。

一只美丽的鸽子飞到犹太老人的脚下,老人深情地望着它,一滴眼泪在苍老的面颊滚动,在阳光下闪着光

(选文有删减)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写犹太老人与众不同的表现,“不主动哈罗”“同影子一般”等字眼,表现了老人孤僻、不善交际,与后文老人的表现形成反差。
B.小说中的“我”与南斯拉夫女人玛丽娅形象的设置,目的都是表现犹太老人如葛朗台一般冷酷、悭吝的性格。
C.小说善于细微处着墨,如:老人“以敏捷的速度,从我手中拿走两元钱”,南斯拉夫女人“挤出了一个鄙夷的笑容”等。
D.犹太老人与鸽子的故事,令人震撼,令人感动,也让人感慨生活的无奈,有时一次迫不得已的行为,会让人一生难以心安。
【小题2】小说划线处写到犹太老人两次流泪,分别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结尾处交代犹太老人与鸽子的故事,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材料一
百度地图把AI技术转化成产品服务能力,智能语音功能是最好的例子。用户在使用百度地图时,只需对手机喊出“小度”便可唤醒智能语音功能,全程实现查询相关POI(地理位置信息点),查询并切换路线,以及添加途经点、起点和终点等功能的语音操作。
基于AI引擎的智慧升级,百度地图智能语音功能已跳脱大部分移动应用所处的“语音识别+检索”的阶段,进入到“多轮语音交互+自动操作”的更高境界中,不仅充分践行了“科技让出行更简单”的品牌理念,而且更为符合AI时代的特征 。
(摘编自砍柴网《百度地图一小步,AI产品化一大步》)
材料二
在手机厂商竞相角逐全面屏市场的同时,AI首次应用在智能手机上。继去年荣耀Magic探索人工智能手机后,苹果iPhone X、三星GalaxyS8和华为Mate10等旗舰手机都发力AI,苹果甚至将AI应用到手机解锁技术上,推出了脸部识别解锁。
在Magic Live智慧系统的帮助下,荣耀Magic手机拥有了一定的感知能力,当主人拿起手机后会自动点亮屏幕,而主人的朋友拿起这部手机却无法点亮屏幕。与苹果iPhone X的面部识别解锁技术相比,荣耀Magic的感知能力更“智慧”,因为iPhone X只能识别人脸,但无法判断是谁拿起了手机。此外,荣耀Magic手机还可以对复杂场景进行自动识别,比如可以感知你开车的状态,然后自动切换到驾驶模式。
(摘编自蓝鲸TMT《抢跑AI:智能手机才能在行业变革中求生》)
材料三
花旗银行与牛津大学在2017年2月份公布的一份报告预测:在未来的二十年内,美国47%的就业岗位可能被机器人代替;在英国,这个比例是35%;在中国,该比例高达77%;而在经合组织国家,平均57%的工作岗位将实现自动化。
人工智能已是大势所趋。支持者憧憬着人工智能给生活、工作带来的极大便利,反对者则认为人工智能将如同科幻电影《终结者》《黑客帝国》中的“天网”“矩阵”,最终统治人类。尤其是近几年,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谷歌Alpha Go等人工智能程序相继出现。2017年10月26日,在沙特阿拉伯举行的未来投资计划大会上,索菲娅成为第一个拥有沙特阿拉伯国籍的女性机器人,“她”也是世界上首位被授予合法公民身份的机器人。这更是让关于人工智能的争论愈演愈烈。
(摘编自网易新闻)
材料四

我国人工智能公司成立数据统计
2017年11月15日,科技部召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暨重大科技项目启动会,宣布成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人工智能(AI)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尖端领域,持续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发展至今已为相关公司带来经济效益。未来人工智能研发力量集中度会进一步提高,可以持续关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的龙头企业。
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表示,从人工智能层面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来说,政府的推动让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有望在今年实现突破。这一技术的普及是家电产业发展所必须的,人工智能是与民生相关的产业,其与军工等产业也是紧密相连的,对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摘编自凤凰网)
【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度地图智能语言功能已跳出大部分移动应用所处的“语音识别+检索”的阶段,进入“多轮语音交互+自动操作”的更高境界中。
B.荣耀Magic手机还可以对复杂场景进行自动识别,比如可以感知你开车的状态,然后自动切换到驾驶模式。
C.苹果、三星和华为等公司都发力AI,华为甚至将AI应用到手机解锁技术上,推出了脸部识别解锁。
D.在未来的二十年内,美国47%的就业岗位可能被机器人代替;在英国,这个比例是35%;在中国,该比例高达77%。
【小题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A.用户在使用百度地图时可通过手机或电脑唤醒智能语音功能,全程实现查询相关地理位置信息点的语音操作。
B.索菲娅成为第一个拥有沙特阿拉伯国籍的女性机器人,“她”也是世界上首位被授予合法公民身份的机器人。
C.与苹果iPhone X的面部识别解锁技术相比,荣耀Magic的感知能力更“智慧”,因为后者可以判断是谁拿起了手机。
D.从人工智能层面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政府的推动让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有望在今年成为可能。
E. 我国人工智能公司成立数量呈现逐年持续上升的趋势,可见在这方面我国虽然起步晚,但未来定会一马当先。
【小题3】人工智能已是大势所趋。支持者憧憬着人工智能给生活、工作带来的极大便利,反对者则认为人工智能将在未来统治人类。结合材料,谈谈你认为人工智能会对未来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小题。

就节日的自身结构而言,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从经验功能主义大师罗伯特K默顿的中层功能分析范式出发,前两者属于节日的“显功能”,即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配以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对某个人物、某个事件进行纪念与追思,增进彼此感情,宣泄日常情绪;后者则属于“潜功能”,即作为符号的节日通过上述仪式性的物化表征,负载有别于其他的文化的隐喻,承担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等更深层意涵。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强调的不是信息的物理流动,而是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并以此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不同源流的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周而复始,意义深远。“在年历上,仪式永远会回归,而且即使它们无法同前一年的有所区分,或者同未来各年中的有什么不同,然而它们永远都不相同。这是一种从同一走向同一的过程,它化解了时间上的分别。”在对整套流程的不断重复中,文化体系得以建构,国族认同得以强化,精神归属得以确认。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仪式和祭奠祖先、家族聚会、亲友走访等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用家国同构的叙事,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社会成员通过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不断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这种认同与涵化,正是节日所负载的深刻意旨,是数千年来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参照系,也是维系整个文化体系、传承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环节,在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就节日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言,当代中国的节日框架不断处于重构的过程中,其间,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的多样性(多元性,如祖先崇拜、鬼神信仰、宗教信仰、世俗意识形态)与文化渊源的多样性(多源性,如传统文化、官方文化和外来文化)使重构过程异常复杂。但是,更具颠覆性的冲击来自于外部:资本主义为寻找转移过剩产能的新领域,创造出“消费主义”话语迷思,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资本主义强势性的文化和生活方式随之大肆扩张。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这种无可遁逃的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使之变成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同时,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以及特殊历史发展进程和时代背景造就的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节选自王神祎《传统节日的现代困境及其破解途径》)

【小题1】下列关于“节日”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节日就其自身结构看,可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部分,具体主要包括时间节点、特定仪式、象征意涵等方面。
B. 节日的“显功能”表现在社会成员通过在特定的时间节点举行特定的仪式,再配上特定的食物和纪念活动,增进了感情、塑造了精神家园。
C. 节日作为一种具有深刻文化意涵的仪式性表征,其信息的物理流动及信仰的共享与文化的传承,一起作用于共同体的维系。
D. 节日在每一年固定的时间,以相应固定的方式度过,在这种重复中建构文化体系,强化国族认同,确认精神归属。
【小题2】“中国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对其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同系列的节日交错并存,思想基础多元性和文化渊源多源性使得当代中国节日框架的重构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B. 来自于外部的更具颠覆性的冲击,使应承载鲜明符号色彩和深刻文化隐喻的传统节日,变成了毫无“节味儿”的“集体烧钱日”。
C.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陷入“商品拜物教”,将全球拖入消费社会,多重异化从根源上解构着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
D. 现代性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及社会转型期民众集体精神的迷失,进一步撕裂了传统节日的能指和所指,加剧了节日意义的漂浮。
【小题3】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节日作为符号,在特定仪式中,通过负载其他文化形式所没有的隐喻,来塑造精神家园、传承集体文化记忆、建构强化文化认同。
B. 中国传统节日脱胎于传统文化,通过一系列具体环节,集中体现了发轫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关系和精神特质。
C. 中国传统节日用家国同构的叙事,表达了浓厚的乡土情怀和大一统的精神向往,强调普天同庆,团圆欢聚。
D. 社会成员自我强化对文化体系的认同,实现对传统纲常伦理的涵化,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对传统节日各项仪式的参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旁的老年人。据2017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55亿人左右,占总人口比重提升到17.8%左右;空巢老年人将增加到1.18亿人左右。客观地讲,在我国目前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要彻底解决空巢老人“不敢老”的问题仍存在困难,需尽量采取多种措施以减少老年人的担忧。

(摘编自王庆海《破解空巢老人养老难题》)

材料二:

空巢老人的问题,折射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交织着现代化过程中的矛盾。地区发展不均衡,劳动力候鸟式的迁徙就不可避免;社保制度的割裂,使各种保障难以无缝衔接;户籍制度的坚冰,让老年人随子女迁徒难度加大;政府投入不足和民间资本进入不畅,导致养老服务供给不够且水平较低……时代的列车一往无前,老年人却已步履蹒跚;而最为弱势的空巢老人,更是难以承受的时代之重。

从要求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倾斜”,到提出“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问题正在破解。而此前不久,国务院决定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无疑将有助于解决老人们面临的问题。

(摘编自贾壮《“空巢”之痛时代之重》)

材料三:

农村空巢老人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具体体现在: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面临着外在危险的威胁,由于年老体弱,老人在受到外力侵害时无力抵御和抗衡;另一方面由于年老体弱而多陷“内在疾患”。调查显示,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在80%以上,甚至有50%以上的老人患有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农村空巢老人安全问题主要发生在以下六个方面:自理能力下降,慢性疾病,消防隐患,用药不当,不法分子诈骗、入室盗窃、抢劫,住房老旧。

下图是对农村空巢老人猝死家中的原因的调查统计分析。

(摘编自张晓琼、侯亚丽《晚年何以安度:农村空巢老人安全保障问题研究》)

材料四:

一方面是老龄化社会的步步逼近,一方面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把“互联网+”和养老服务结合?南京市民政局目前正在进行这样一种有益尝试。

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便利,而便利也往往是老年人群体所最为期待的。通过“互联网+”把以上这些老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可能用到的各种资源、服务整合到一起,老人身边只要有一个电话或手机就可以轻松享受这些资源和服务。

养老服务网络等于是通过“互联网+”这种新的技术手段,在市场和老人之间建立了一种直接而密切的联系,进而实现双方的共赢。

但我们也要看到,老年人群体要想充分享受到这种服务的便利,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那么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需要对那些被纳入养老服务网络的企业、商家在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以避免有企业和商家哄抬服务价格,导致老年人群体消费不起的情况;二则,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老年人群体,政府应该加大养老补贴和救济的力度,以类似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帮助他们享受养老服务网络上的各种资源和各项服务。

(摘编自苑广阔《盼“互联网+”惠及更多空巢老人》)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年老体弱,农村空巢老人要面对来自外在危险和自身疾病的双重威胁。
B.虽然中国社会在不断进步,但是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在当下已成为社会难题。
C.中国空巢老人的数字惊人,主要是因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且是人口大国。
D.把“互联网+”与养老服务结合起来,是一种创新,能使市场和老人实现共赢。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依据材料四,经过市民政局的积极努力,南京市的空巢老人已经能够享受到便利的“一键呼叫式”养老模式。
B.中国经济、社会正在转型,出现了诸如地区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矛盾,直接造成了空巢老人问题。
C.根据材料二,有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诸如“医保”改革政策的落实,“空巢”之痛势必短期内可以获得有效解决。
D.根据材料三中相关数据可知,空巢老人患病率非常高,所以他们的“内在疾患”是最应该引起社会关注的安全问题。
【小题3】怎样才能让“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落到实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印章艺术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它的起源和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分不开。据传,在四千多年前的华夏族已经经用玺印了。汉代的《春秋远计枢》中说:“黄帝时,黄龙负图,中者,文日天王符玺。”这里说的玺,便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印章。印玺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左传•裹公二十九年》中记载:“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
《周礼•地官•掌节》也记载:“货贿用玺节。”可见玺印在封建文书和贸易往来中的作用。秦始皇一统六国,规定了皇帝的印称“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于是,印便有了证明社会身份的作用了。古玺印采用的文字是不规范的,秦始皇将小篆定为通用字体后,篆书便成了印章文字的主流。
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从考古所得的遗存看,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代,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过印章,印面是四角内收的方形,称为亚字形,印文是小鸟的图象。同时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可知这方印章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在使用功能上,它与后世的印章不同,但透露出印章的出现,深受契刻的影响。远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上就发现了契刻符号;殷商时代在甲骨上记载占卜事件也契刻卜文;在铸造青铜器时,人们更把契刻技艺与金属铸造结合,创造出具有史书价值的青铜器铭文。这说明印章的产生同契刻传统是相承的。印章的使用方式也保留着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如几何纹就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曾出土了一件陶制的模印,其形制与印章极为相似,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形制很像印章。所不同的是模印较印章薄,把手较印纽大,为雕刻镂空花纹的薄片。
1992年,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著文《中国玺印的起源》,论述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商代玺印,从而为中国印章的起源提供了时代最早的实物例证。这三件铜印系本世纪30年代后期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三印形制相似,都是扁平板状印体,正方形印面,铸阳文、鼻纽。因出土时未经科学发掘,辗转流传,对其时代及真伪曾有不少学者质疑。李文从解读印文入手,对照有关青铜器铭文,考订其中两件铜印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最终确认它们是商代后期的古玺。并提出这三件玺印的制作已较成熟,其渊源仍可上溯。
具有符刻铭记功能的印章约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西周实行宗法封建制,中央王室与诸侯国颁布政令、分封委任、处理军国政务都需要有表明权力的凭证。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也需要契约性的证明。印章作为政权机构或个人权力的信誉信物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作用。上述文献记载反映出西周春秋时,使用玺印的情况与战国秦汉时代极相似。不过,这一时期的玺印实物尚未发现。
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表明印章在战国时已非常盛行,使用印章成为普遍流行的风尚,形成中国印章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摘编自王志敏《中国的印章与篆刻》)
【小题1】下列对文章第一、二段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社会结构的复杂化的进程,印章便应运而生,从有关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使用印章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
B.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印章具有实用价值,它开始是作为一种契约和凭证来使用的,后来在封建文书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范了印章的使用,规定了皇帝的印为“玺”,官吏和民间只能叫“印”,并将小篆定为印章的通用字。
D.河南安阳商代墓葬遗址中,曾出土的印面是四角内收的被称为亚字形的方形印章,在使用功能上与后世的印章不同。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我国契刻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到殷商时代的甲骨,再到青铜器上都有契刻的文字出现。
B.伴随商代墓葬遗址印章出土的还有铸造青铜器的范模,这方印章正是制作青铜纹饰的印模,可见印章同契刻的密切关系。
C.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纹饰是用雕刻花纹的模印印在陶器表面上的,由此可知印章的使用方式受到了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的影响。
D.北京刘家河商代遗址中出土的类似印章的模印,长方形的模面,模背上粘接着兽形把手,再次印证了印章与模印的关系。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引用《春秋远计枢》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印章的起源,引用《左传》和《周礼》中的记载,则说明了印章在当时的用途。
B.李学勤的文章《中国玺印的起源》以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件铜印为论述对象,指出其为商代玺印,并考订其印文为商代末期的族氏之名。
C.由于西周时期政权机构处理政务的需要,以及民间的经济、民事活动契约性证明的需要,此时出现的印章便具有了符刻铭记的功能。
D.尽管尚未发现西周春秋时的玺印实物,但其使用玺印的情况是有文献记载的;战国时代使用印章的现象很普遍,大量的战国时代的印章遗存就是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