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有删改)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B.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C.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D.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男子15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B.左拾遗,官名。主要作用是捡起(皇上)遗漏的东西(政策决策失误),隶属谏诤机构。
C.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本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掌管诏令,参与机密,决断政务。
D.六义,指《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疏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20-02-04 08:06:1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习题。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小题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1)五里一徘徊 (__________)    (2)留待作施 (__________)
【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堂上阿母 (__________) (2)再拜还入户 (__________)
(3)卿暂还家 (__________) (4)家来贵门 (__________)
【小题3】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便可白公姥,及时遣归 勤心养公姥,好自扶将
B.东家有贤女,名秦罗敷 我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C.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
D.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小题4】结合上述文字,简要分析刘艳芝这一人物形象。
【小题5】《诗经》开创的“赋”、“比”、“兴”的手法在汉乐府中得以延续,简要分析以上文字中“赋”的手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地名。②银字笙:作者家乡的一种乐器。笙管上刻有表示音调的银字。③心字香:作者家乡一种常见的熏香名,据说是因香成心字形。
【小题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片春愁待酒浇”中 “待酒浇”,言其愁绪之浓,急欲要借酒消愁。
B.“江上舟摇,楼上帘招”是写舟过吴江时的情景,呼应首句的“春愁”。
C.“飘飘”“萧萧”句烘托了凄清、伤悲气氛,表达作者仕途不得志的苦恼。
D.词末一“抛”字用拟人手法写出时光流逝之快,表达了岁月无情的感慨。
【小题2】词的结尾“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句,貌似在描写鲜明而令人愉悦的景象,但实则借以表达作者内心悲伤的情感,下面诗歌中的情景关系与这一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A.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
B.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C.细雨满江春水涨,好风留客野梅香。避秦不是无归意,一度逢花一断肠。(崔涂《江雨望花》)
D.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思》)
【小题3】“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请赏析此句的妙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求谏(节选)
吴兢
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藉:借助。
B.冀凭直言鲠议 冀:希望。
C.实愿罄其狂瞽 罄:竭尽。
D.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    任:使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小题3】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太宗“求谏”的一项是
①人欲自照,必须明镜  ②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③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④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    ⑥公等亦须受人谏语
A.②③④B.②③⑤C.①⑤⑥D.①④⑥
【小题4】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用比喻的方式,指出就像必须照镜子才能看到自己的面容一样,皇帝要知道自己的过失,也必须依靠忠正之臣的谏诤。
B.唐太宗以隋朝灭亡的史实为例,指出隋朝的灭亡虽然是隋炀帝的暴虐所致,但是臣子不能极言规谏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C.唐太宗把君臣比之为鱼和水的关系。在他看来,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
D.唐太宗认为帝王都有“任情喜怒”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最后结果只能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情况,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高祖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灯燃,鳞甲皆动,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复铸铜人十二枚,坐皆高三尺,列在一筵上,琴筑笙竽,各有所执,皆缀花瓣,俨若生人。筵下有二铜管,上口高数尺,出筵后。其一管空,一管内有绳,大如指。使一人吹空管,一人纽绳,则众乐皆作,与真乐不异焉。有琴长六尺,安十三弦,二十六徽,皆用七宝饰之,铭曰“璠玙之乐”。玉管长二尺三寸,二十六孔。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铭曰“昭华之管”。有方镜,广四尺,高五尺九寸,表里有明,人直来照之,影则倒见;以手扪心而来,则见肠胃五脏,历然无碍。人有疾病在内,则掩心而照之。则知病之所在。又女子有邪心,则胆张心动。秦始皇常以照宫人,胆张心动者则杀之。高祖悉封闭以待项羽,羽并将以东,后不知所在。

……

戚夫人侍儿贾佩兰,后出为扶风人假儒妻。说在宫内时,见戚夫人侍高祖,常以赵王如意为言,而高祖思之,几半日不言,叹息凄怆,而未知其术,辄使夫人击筑,高祖歌大风诗以和之。又说在宫内时,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十月十五日,共入灵女庙,以豚忝乐神,吹笛击筑,歌《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至七月七日,临百子池,作于阗乐。乐毕,以五色缕相羁,谓为相连爱。八月四日,出雕房北户,竹下围棋,胜者终年有福,负者终年疾病,取丝缕,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菊华舒时并采茎叶杂黍米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华酒。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三月上巳,张乐于流水,如此终岁焉。戚夫人死,侍儿皆复为民妻也。

(节选自《西京杂记》卷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焕炳若列星而盈室焉  盈:满。
B.辄使夫人击筑   辄:就。
C.吹笛击筑    筑:拍打。
D.菊华舒时   舒:绽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作蟠螭,以口衔灯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B.则众乐皆作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C.后出为扶风人假儒妻  愿为小相焉
D.就北辰星求长命乃免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入咸阳后,见到许多奇珍异宝,但一概不动,表现了他的政治谋略。
B.对咸阳宫的珍宝描写,有传说的虚构成分,作者只是对传说加以记载,而不出面评论。
C.侍女对皇宫生活的回忆,充满了留恋之意,作者这样写是为了含蓄地批评侍女贪图享乐的思想。
D.所选笔记段落,记事细腻,表现了笔记文的特点,作者不动声色地细细记载一些事情,结合历史全面来看,就会发现隐得很深的一些情感态度。
【小题4】(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九 月 九 日 佩 茱 萸 食 蓬 饵 饮 菊 华 酒 令 人 长 寿 菊 华 舒 时并 采 茎 叶 杂 黍 米 酿 之 至 来 年 九 月 九 日 始 熟 就 饮 焉 故 谓之 菊 华 酒。
(2)吹之则见车马山林,隐辚相次,吹息亦不复见。
(3)尝以弦管歌舞相欢娱,竞为妖服,以趣良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