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谈传世

雷 达

常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我们的古典名著一直流传不衰,而现在的一些比较优秀的长篇小说,作者花了好大气力,流传却很困难,多则一两年,少则一两个月,就再也不大为人提起了?还有人进一步追问:从小说艺术发展的眼光来看,今天小说的技术手段,比起中世纪来不知丰富了多少,高明了多少,可为什么在赢得读者和流传程度上,现今的作品反而赶不上古典名著呢?

初看这问题,似乎问得有点傻,不值一提,但真要把它说清楚,还不那么容易。我想了想,觉得这问题与今天的写作并非毫无关系,一些名著的传世其实是能够给我们很多启发的。若从漫长的历史时空来看,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但文学的历史终究不是进化的历史,而是变化的历史。从古及今,文章变化万万千,各擅其妙,难分高下。故而,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硬要互相攀比是不明智的。古典名著再传世,也取代不了当代小说的需要和位置。当代正在发展中,谁能说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之作就一定不传世呢?

不过,现今的学者一般认为,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生活故事化阶段、人物性格化阶段和人物内心审美化阶段。这大致是不错的。可这并不意味着,后一阶段是对前一阶段的扬弃,后者一定高于前者。故事化也好,性格化也好,心灵审美化也好,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或发挥各自优势,或三管齐下,或一管独胜,没有必要过分地抑此扬彼。读者的层面甚复杂,需要也极多样,几乎任何一种审美形态的东西,都能在今天的中国找到它的对应。就说《水浒传》吧,它传世的一个重要秘密,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强烈的民间性,那些英雄的传奇故事早就在老百姓口头上传递着,连呼保义、玉麒麟之类的诨号,也早已有之。它的人物、故事、价值立场,已跟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焊接在一起,化为血肉,无法拆解了。它不传世谁传世?

今天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编都编不出来的传说和事迹,我们的作者不也可以利用它们重起楼阁,精深加工,从民间土壤上建起大厦吗?弄得好,虽未必传世,却也能赏心悦目。有时我看某些公安题材小说,编的人很吃力,但并不动人,比起某些罪犯的想象力来,不知逊色了多少。我当然并不主张照搬生活,而是主张把根子深深扎进民间,到那里去充分吸吮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

这几年创作上的一个趋向是回归故事,让小说回到小说,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的索取又在助长着这种倾向。这似乎是大势所趋。听故事是人的天性,小说的基本层面本来就是讲故事。问题在于怎么讲,会不会讲。古典名著的讲故事,一是突出人物,二是饱含细节,三是富有文化底蕴,这是它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人是魂,没有比平添几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更令人神往的了。世事无论多么新鲜,都会转眼即逝,唯有人物,可以长期存活。现在的某些小说,故事之内无人物,人物身上无细节,故事之外无意蕴,剩下的就只能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了,作者怎样玩叙述圈套也掩不住贫乏的内质。这自然就谈不上流传与否的问题了。现在讲故事的人和讲故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了,可惜好故事并不多,于是想到,不妨多看看古典名著,或能让人清醒:故事框架里该立个什么人,人的骨头上该长些什么肉,它们一起该撑起多大的审美空间。

(选自《作家文摘》,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于古典名著流传不衰原因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古典名著能够传世是因为它们完全能够满足不同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
B. 古典名著都是以民间传说为创作基础,有其深厚的群众性和强烈的民间性。
C. 古典名著有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正好迎合了读者爱听故事的天性。
D. 古典名著讲故事时注意突出人物,细节也很丰富,且富有文化底蕴。
【小题2】下列对于当代小说的认识,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许多当代小说创作的技术手段比古典名著更为丰富高明,但流传性却比不上古典名著。
B.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当代小说也有古典名著取代不了的需要和位置。
C. 当代小说中的杰出作品也有传世的可能,没有必要将当代小说与古典名著硬性攀比。
D. 当代小说强调故事性,但故事往往与人物脱节,只是一个事件过程的空壳子罢了。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生活故事化、人物性格化和人物内心审美化这三个阶段可以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 当代生活并不缺少传说和事迹,缺少的是对民间生活本身的遗传性资源的充分吸收。
C. 崇尚故事性的影视业对文学创作回归故事的创作倾向起到了一种良性的引导作用。
D. 当代作家在创作中应该借鉴古典名著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4-26 08:01:40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以双边的、多边的、区域性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为主要外交手段,处理环境领域中国际关系的一切活动、制定有关行为规则以及采取环境治理阶段性达标的措施。环境外交的主体是环境外交活动的参与者和实施者。狭义上的环境外交是国家通过外交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代表国家运用谈判、协商的方式以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广义上的环境外交的主体是以国家为主,但却不仅限于国家,也可是地区性的或全球性的。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概念,从一般意义上讲它是由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环境外交运作方式三要素构成。

环境外交可划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1966年,联合国大会以“人类环境问题”为议题展开了讨论,以此为标志的环境会议在外交关系层次上得到推进和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面比较窄,更多的是发达国家的重视与积极参与;重点对象主要是应急性的区域环境问题,也没有形成环境外交的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处于不成熟的自发阶段。

第二阶段是环境外交的蓬勃兴盛时期。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外交的盛大集会,11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一些非政府组织参加了会议,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由此发端。这次会议第一次将环境问题列入全球政治议程。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政治上相当敏感。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这一阶段的环境外交开始初具规模,其不仅仅局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的范畴,重要的是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环境外交基本形成,展现了当代环境外交的特征和风貌。

第三阶段环境外交进入了成熟稳定发展时期。冷战结束后,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超越了传统安全议题走到了国际政治的前台,由边缘地带逐渐居于国际关系的核心地位。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被公认为环境外交史上的里程碑,由此启动了“环境外交”的历史进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得到各国的普遍认同。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纷纷将环境外交明确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并将全球环境问题列入各自重要的活动议程,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7年以来,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又成为大国外交博弈的关注焦点,它直接触及各国重大的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环境利益问题。随着工业活动全面恢复,空气质量将很快再次恶化。清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必须取得平衡。气候变化问题持续升温,迅速成为世界主要大国关系的核心议题。因此,气候变化问题归根结底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更是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全球大国间和国家集团围绕环境问题进行的政治博弈,实质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之争。

(摘编自杨鲁慧《环境外交的起源发展及特征》)

【小题1】下列关于“环境外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环境外交是指作为国际关系主要行为体的国家,处理国与国之间环境领域中的相关问题的一切活动。
B.环境外交主要通过双边、多边、区域性的谈判、交涉和对话协商等手段,制定有关规则,采取相应措施等。
C.狭义的环境外交是指外交、环保等部门代表国家调整国际环境关系的各种对外活动,采用谈判、协商的方式进行。
D.广义的环境外交虽然其主体以国家为主,但也可以是若干国家组成的地区,甚至是全球。它们是环境外交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小题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学术研究中的环境外交,其三要素是环境外交主体、环境外交治理对象和环境外交的运作方式。
B.环境外交在萌芽自发阶段,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针对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区域性环境问题,而进行的应急性国际交流。
C.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之前,环境问题还没被列入政治议程,大会之后,环境问题逐渐涉及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D.冷战结束后,战争的危险系数大为降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环境外交进入成熟稳定发展时期。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环境外交的萌芽自发阶段,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一些环境问题开始受到重视,但尚未形成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
B.真正意义的环境外交是从1972年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的,它标志着环境问题的性质由传统的国内的专业技术问题向国际关系的重大领域转型。
C.环境外交基本形成时,其内容已不限于一般性的讨论和制定原则性条文,而开始进入具有实质性、定量化和目标化的制定与政策实施阶段。
D.当今时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识,各国都将环境外交明确地列为国家外交战略的重要方面,环境外交成为国际外交的核心。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
1980年我读大四。那年的春节,我领着徐美红一起回乡下过年。徐美红的爸爸当时是我们省财政厅厅长,一个厅长千金,能看上我这乡下娃,那是因为我有三篇论文上过学报。徐美红的到来,简直像在我们那个村子里刮了一场十二级的台风。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一时间,院子里热闹成了一锅粥。男人们到底矜持一些,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父亲拿着香烟,满面春风地上前挨个儿给大家敬。大家也不客气,会吸的,当场点着吸了起来;不会的,就夹在耳朵上。
这是刚刚到家那天的事。此后的几天里,家里也是人来人往像赶集一样,没个冷清的时候。母亲高兴地说,咱家几十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了。父亲点点头,说,那是哩,那是哩。
直到年三十下午了,家里才算清净下来。母亲麻利地剁好饺子馅,妹妹和好面,和父亲三个人包起饺子来。我和徐美红表示要帮忙,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于是,我躺在厨房一角父亲平时睡觉的地铺上看书。徐美红也找了一本闲书,懒懒地靠在我的身上看。这中间,徐美红上了一趟厕所。黄昏时候,饺子包完了。妹妹说,憋死我了,就往厕所跑。一会儿妹妹就跑回来大惊小怪地喊,猪跑哪里去了?咱家的猪跑哪里去了?父亲母亲都慌了,忙着往厕所里看,厕所里空空如也,哪里还有猪的影子?我们这里,厕所和猪圈是在一起的。
突然,妹妹像是想起什么似的,大声说,俺嫂中间上厕所了,肯定是出来的时候忘记拴栅栏门了。这是极有可能的事。一到乡下,徐美红就暗中朝我抱怨,啥都好,就是解手太恐怖了,身边那么个大东西朝你虎视眈眈的,吓死人了。因此她匆忙离开时忘记拴栅栏门,以至于让猪跑了出去,这是极有可能的事。母亲忙给徐美红打圆场,批评妹妹说,你胡说个啥,你嫂出来咋会忘记拴栅栏门!徐美红也是个实心人,也不知道推卸责任,说,我忘记拴没拴栅栏门了。父亲宽厚地笑笑,说,我出去找找看,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还能丢了?说罢,父亲就出去找猪去了。跟着妹妹也说,反正没事,我也出去找找。
天黑透了,四周传来噼噼叭叭的鞭炮声。别人家都在过大年了,我们家却连灯都没有点,五口人有两口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奔波呢。
终于,父亲回来了。停了一会儿,妹妹也回来了。父亲把手一挥,朝母亲说,烧火吧,不能因为丢了一头猪,就连年也不过了,该咋过还咋过。父亲还特意朝我和徐美红笑笑,说,丢不了,一头二百多斤重的大肥猪,往远处跑,它又跑不动,肯定就在附近,我明天再去找,保准找得到。
话是这样说,但一家人谁也无法轻松下来。特别是徐美红。因为整个事件极有可能是她的粗心大意而造成的,所以更显得心事重重的样子,饺子吃了没几个,就丢下饭碗早早地上床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就出去找猪了。然后,妹妹也出去了。母亲说,反正我在家也是闲着,我也出去,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这样,家里就剩下我和徐美红两个人了,我想起母亲的话,“多一个总比少一个强”,就征求徐美红的意见,要不我也出去找?徐美红说,谁不让你去了?你去吧,你想去哪儿去哪儿!我有些尴尬地笑笑,走过去拍了拍徐美红的脑袋,也出去找猪去了。在那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我只能选择一头猪。我希望徐美红能理解这一点。
一直找到中午,连根猪毛也没有找到。我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进村,就见妹妹远远地迎了上来。一看到妹妹脸上灿烂的笑容,我就知道猪找到了。果然,是父亲在附近的崔庄找到的。原来,头天下午猪跑到人家的包产地里吃麦苗,被人家赶到自家的猪圈里圈了起来。父亲给人家买了两盒烟,才把猪赶回来。回到家里,父亲母亲脸上都是一脸的欢笑。
突然,妹妹发现了一个新情况,说,哎,我嫂哩?又问我,哥,我嫂不是跟你一块儿找猪去了吗?母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知道出大事了,像个孩子一样“哇”地哭了起来。母亲一哭,本来就是孩子的妹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虽然没有哭,眼圈也红红的,对我说,我马上就去国营家借车子,你赶紧到新安店去。
新安店,是京广线上离我们家最近的一个火车站。
【小题1】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作品为什么以“在亲爱的人与一头猪之间”为题?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伴随着中国乡村的急剧衰落和消失,由政府推动的新农村建设也在各地展开。同时,一些民间组织和企业也投身于乡村建设(简称乡建)中。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民间自发,其目标都在于振兴乡村,避免城市化进程中乡村的衰落。。
在多年的乡建实践中,尽管存在着各种理论上的争议和实践上的分歧,但各方达成的共识就是乡建是在保持乡村固有的自然风貌、经济形态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将之进一步优化,使其与现代生产生活有机结合,保护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对于保持乡村的经济形态、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村手工艺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和 生产需求而生产的。而村落本身就是传统手工艺人的产物,私人的民居和亭廊等公共空间就是泥瓦匠、木五、雕师、画工等手艺人协作建设而成的,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乡村手工艺品大多具有价廉物美简洁质朴的特点,加以一定的现代设计,更容易转化为符合现代生活需求的曰用品。而材料天然、加工过程对环境零污染或低污染的特点,更符合当今绿色无污染的消费趋势,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对于就近解决就业、解决乡村空心化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效应。但是由于乡村年轻劳动力的流失,乡村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正面临着比城市更为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乡村建设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实现传统手工艺与現代生活的结合,这需要设计力量、营销团队与艺人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使传统手工艺获得传承的外在市场动力,吸引年轻劳动力从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生产。
在市场发挥作用的同时,新农村建设和乡建的组织者也需要制定系统的计划,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年轻人从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经营和设计。营建修缮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空间,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増加对传统手工艺相关文化内涵的展示,并成为村落人文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要的是,对村落的传统文化进行系统的挖掘记录,对尚且活态传承的各类民间表演形式、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加以保护传承,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为村落文化传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为包括传统手工艺在内的的村落传统文化获得一个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空间,使整个乡村重新成为传统手工艺的最为重要的生产和展现空间。
(摘编自王燕《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承》)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手工艺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审美特征,而村落本身就是这样的智慧的结晶。
B.乡村手工艺品最初就是为满足农民日常生活生产需求而产生的,所以不会过时。
C.乡村手工艺都具有价廉物美简洁质朴的特点,而且材料天然,符合消费趋势。
D.只要有设计力量、营销团队,传统乡村手工艺就可以获得传承的外在市场动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通过分析背景及主体,提出了乡村建设的目标,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从实用性、艺术性、环保性等方面论证了传统手工艺品具有巨大市场潜力。
C.文章针对乡村传统手工业传承这一问题分析了其意义和困难,提出了解决重点。
D.文章论证了发展传统手工艺的生产、经营,对乡村建设、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的乡村急剧衰落和消失,可见旧乡村已不适应这个时代。
B.新农村建设就是要让农村具有现代生产生活的特点,避免乡村年轻劳动力流失。
C.修缮传统手工艺的相关空间,既可以用来从事生产又可以展示其中的文化内涵。
D.传统手工艺是村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今天仍然有稳定且持续发展的空间。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与人的随想
梁衡
人类社会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我们常将它比作历史长河,而每个人都是途中搭行一段的乘客。我们上船之时,前人就将他们的一切发现和创造,浓缩在书本中,作为欢迎我们的礼物,同时也是交班的嘱托。由于有了这根接力魔棒,所以人类几十万年的历史,某一学科积几千年而有的成果,我们便可以在短时间内将其掌握,从而腾出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新的创造。书籍是我们视接千栽、心通四海的桥梁,是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首先要拿到的通行证。历史愈久,文明积累愈多,人和书的关系就愈紧密相连。。
养生家说:“健康是幸福,无病最自由。”这是讲作为物质的人。作为精神的人正好与此相反。他刚一降生,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于是就识字读书,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份 自由,读的书越多,获得的自由度就越大。所以一个学者到了晚年,哪怕他是疾病缠身, 身体的自由度已极小,精神的自由度却可达到最大,甚至在去世之后他所创造的精神世 界仍然存在。
古代有人之初性恶性善之争。我却说,人之初性本愚,只是后来靠读书才解疑释惑, 慢慢开启智慧。不读书的人无法理解读书人的幸福,就像足不出户者无法理解环球旅行 者或登月人的心情。既然书总结了人类的一切财富,那么读书就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气质。当然读书之后还要实践,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 你脚下不踏一梯,那就只像一只不停刨洞的土拨鼠,终其一生也不过是吃穿二字。你可 以自得其乐,但实际上已比别人少享受了半个世界。
古语言:读书知理。谁掌握了真理谁就掌握了世界。所以读书人最勇敢,常一介书 生敢当天下。像***当年就是以一青年知识分子而独上井冈,面对腥风血雨坚信能再 造一个新中国,他懂得阶级分析、阶级斗争这个理。像马寅初,敢以一朽老翁面对汹汹 批判,而坚持到胜利。他懂得人口科学这个理。他知道即使身不在而理亦存,其身早已 置之度外。他们掌握了事物之理,看世界就如庖丁观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是常 人之所难及。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读书造人。一个民族的甚至世界的伟人,必定是一个 知识分子,一个读书人,一个读书最多的人。
我们作为一个历史长河中的旅人,上船时既得到过前人的书的赠礼,就该想到也要 为下班乘客留一点东西。如果说读书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那么写作就是一个人有 创造力和责任感的标志。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当一个人读懂了 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 东西,这就叫贡献。这样他才真正完成了继承与超越的交替,才算尽到历史的责任。
写作是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才智的最简单方法,写书不是抄书,你得把前人之书揉进 自己的实践,得出新的思想,如鲁迅之谓吃进草,挤出牛奶。这是一种创造。唐太宗称 以铜为锐、以史为镜、以人为镜,其实文章也是一面大镜子,验之于作者可知驽駿。古 往今来,凡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平平者,必无文章。古人云立德立言,人必得有 新言汇入历史长河而后才能得到历史的承认。我们不妨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 著作算作他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既然顶了读书人的名,最好就不要做逃票人。
不读书愚而可哀;只读书迂而可惜;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是大大智慧。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籍是前人欢迎我们的礼物,让人在短时间内掌握人类历史和学科成果,使我们 视接千载、心通四海。
B.人的自由存在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健康使人在物质层面获得自由,阅读与创 造使人在精神层面获得自由。
C.读书决定了一个人的视野、知识、才能和气质,是一个人有求知心的标志,是其能尽到历史责任的条件。
D.文章是一面镜子,只有读到了才能看出文章的好坏,就是作者所说的“验之于作 者可知驽骏”的意思。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如以“长河” “土拨鼠” “登月人”为喻体来论证读书与写作 对人生的意义。
B.文章中引用***、马寅初的事例,是要证明读书能使人知理,更要证明伟人都 是读书最多的人。
C.文章虽为随想,但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由读书到写作,由传承到创新,层层深 入,最后点题。
D.文章论述的目的是要批判那些在吃穿中自得其乐以及其人庸庸,其言云云,其政 平平者,必无文章。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能够使人知理,所以只要多读书,我们就能够达到看世界如庖丁观牛“以神 遇而不以目视”的程度。
B.在读书人中,一些在搭乘历史之舟时,做了逃票人;一些虽然有了船票,但这船 票的分量也有轻重之别。
C.读书会使人不愚蠢,但读书再多不能写作也是迂腐,经过实践,能写出新言论表 达新思想,是大智慧。
D.我们活在世上,应该多读书,读懂世界,吸足知识,坚持实践,也要有敢为天下 先的勇气去为世界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