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乘客选择网约车平台打车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广州日报》2017年08月)
材料二:
网约车以约租服务(消费者利用打车软件向网约车司机发出预约信息,司机接收信息后进行抢单)的方式完成运输服务供给。
传统出租车司机在固定地点等待顾客或上街搜寻消费者,乘客靠在路边招手打车。在传统的服务模式不能满足公众出行需要时,约租服务应运而生,其搜寻成本较小得益于大数据的高效匹配,网约车能减少乘客打车的不确定性,提高车辆的使用率。
但是网约车不具有传统出租车统一外观,除了司乘双方,其他人难以识别,这对不会使用电子产品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摘编自李秀春、李豪、刘瑞《网约出租车和传统出租车的对比分析》)
材料三:
平台经济具有双边或多边市场属性,免费联结、自由下载APP以获得信息和服务的便利,对消费者而言是极大的诱惑。有一句话这样说:如果你没有付费,那是因为你也是产品的一部分。
平台的超常赢利能力,往往于避免为内容负责和付费、不愿意承担实体经营活动潜在的风险、或对危害做出赔偿。此外,由于接入用户数量巨大,以及用户对平台服务产生依赖性,平台的公共事业属性日益明显,垄断性不断加强,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为消费者“画像”,投放信息对用户的消费心理进行操纵。低价倾销大大增加了平台的黏性,新用户的加入给平台带来更大价值,这种网络增值效果类似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表示能量,m代表质量,c表示光速):一位新用户的加入,平台的成本几乎为零,可带来了边际增加的网络连通性和平台收益的可能性。在下载一个又一个APP时,消费者存在利益被过度攫取以及信息被误用的可能性,而这些秘密,平台从来不会坦率地告诉消费者。
(摘编自每日财经网2018年04月)
材料四:
网约车平台面向社会大众提供服务,所提供的网约车服务类型众多,既包括出租车、专车,也包括快车、顺风车。不仅司机不同,且司机与网约车平台的法律关系、网约车平台对司机的管理模式也有很大差异。以滴滴公司为例,在滴滴出租车中,滴滴平台只是提供媒介服务,即通过发布乘客需要乘车的信息而快速撮合成立乘客与出租车司机之间的客运合同关系。出租车本身不是滴滴平台的,司机也不是滴滴公司员工,而是某出租车公司职工。在滴滴专车中,车辆来自汽车租赁公司,司机与劳务公司有劳务合同关系,劳务公司与滴滴平台有相应的合同关系。至于所谓的顺风车,则是由合乘服务提供者通过网约车平台事先发布出行信息,由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驾驶员的小客车并分摊合乘部分的出行成本(燃料费和通行费),司机和车辆也都不属于网约车平台。正是由于网约车类型众多,而网约车量与司机之间的法律关系又并非单一的出租车公司与司机之间的劳动关系。故此,网约车这种新型商业模式在极大节约了网约车平台的成本、为其开创了新的营利空间的同时,也持续制造了或提升了社会公众在使用网约车时面临的社会风险,并带来了监管难的问题。
(摘编自新浪网2018年06月)
【小题1】下列表述,不属于乘客选择网约车理由的一项是(   )
A.叫车方便,价格优惠,服务态度好,服务环境好。
B.平台可以通过大数据为消费者“画像”,投放适合用户的信息。
C.乘客可以自由下载APP以获得信息和服务的便利。
D.由于大数据的高效匹配, 乘客打车的不确定性大大减少。
【小题2】下列对材料中“网约车平台”的相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网约车平台实现了司机与乘客之间供需信息的高效对接,帮助乘客快速打到车,减少乘客的等候时间,也降低了车辆的空载率。
B.网约车平台存在垄断性和欺骗性的问题,通过大数据对消费者定向投放信息,从而操纵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者的利益就存在被过度攫取的可能。
C.网约车平台改变了传统出租车经营模式,给所有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在使用网约车服务时面临的风险。
D.网约车平台可以说是“信息撮合”的中介,在驾驶员和乘客之间搭建信息沟通、费用支付等服务的桥梁,并承担信息服务的相应责任。
【小题3】仔细阅读上述材料,请你给网约车平台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12-23 12:46:4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当家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卷》,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察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小影。”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⑤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静寒境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它追求一种绝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B.它体现着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②段作者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证明中国画“永恒的宁静”的特点。
B.中国画是中国艺术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C.第④段中作者引用文嘉自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D.文章论证了静与空的联系,他们之间相互融合才可能使中国艺术尽量保持“自然的纯粹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自然的纯粹性”。
B.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同类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
太阳的光芒,使得建筑有了生命
1935年,贝聿铭违背父亲希望他留学英国学习金融的意愿,而是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但是宾州大学以图画讲解古典建筑理论的教学方式使贝聿铭大失所望,便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193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得到美国建筑师协会的奖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空军服役三年,退役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成留校。
贝聿铭从学术研究到投身建筑实践的转变发生在1948年。这一年,纽约市的一位房产商打破美国建筑界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由他创办的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达12年之久,贝聿铭完成了许多商业及住宅群的设计,也做了不少社会改建计划,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
1960年,贝聿铭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在纽约,贝聿铭度过了他的大部分职业生涯。他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企业大老板、艺术家和国家元首交情不浅,但他的内心世界不是西方所能了解的。决定加入美国籍于他而言是一个痛苦的抉择。“我成了一个美国公民,有一个美国家庭。我的孩子们都是美国人,但他们也都还是中国人。”
当时,欧洲正兴起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贝聿铭面对国际化的潮流,很难全部接受下来,因为他来自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在贝聿铭的学习过程中,哈佛大学的Mreel教授对他的影响极为深远。Mreel提出光线对建筑是最重要的。他是太阳的崇拜者,认为太阳的光芒使得建筑有了生命。Mreel很会喝酒,一杯接一杯,不用吃任何东西。贝聿铭说:“我没有学他喝酒,我学他的建筑。”
不管人生如何起伏,他只用作品来辩白。
贝聿铭一生创作了70多件作品,获奖无数,中国银行香港总部、华盛顿国家艺术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美秀美术馆等建筑均为其经典之作。
贝聿铭真正成为公众人物是在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修建肯尼迪图书馆成为总统家族的头等大事。他们邀请了众多世界知名建筑家,贝聿铭的名气不算大,但他充满激情的描述感染了肯尼迪遗孀杰奎琳。图书馆建成后,她说:“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比”。
就在人们开始关注贝聿铭的时候,他设计的波士顿保险公司大楼三分之一的窗户被风吹落下来,玻璃散落了整个街道。
批评和责难蜂拥而至,贝聿铭几乎被推到悬崖边上。7年之后,调查证明门窗公司对这件事情负责,但对贝聿铭及其家人的伤害已经造成。贝聿铭说:“那次事故以后,那些公司都愧见我。”
但也就是在贝聿铭招来骂名的时候,他设计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迎来了它的落成之日,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贝聿铭在美国的生活就这样起起伏伏。但不管怎么起伏,贝聿铭从未放弃他的建筑梦。
回到祖国后的他有机会完成了许多更重要的作品。
北京香山饭店,他表达出的不是一所迂腐的宫殿,而是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相信这绝不是过去的遗迹,而是告知现在的力量。
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曾经的亚洲最高建筑,他试图使大厦的设计近乎纯真,一如他童年时的纯真。因为建筑赋予人类尊严,它必须要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参与改建卢浮宫是贝聿铭建筑生涯中最严峻的考验。法国人因一位华人来修他们最重要的建筑而恼羞成怒;贝聿铭则从容应对,最终使“金字塔”成了法国新的骄傲。
B.贝聿铭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摒弃现代特色,也不把它建造成历史遗迹般的宫殿,而是使用寻常人家的白墙灰砖;他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则代表“中国人的雄心”。
C.贝聿铭是美籍华人建筑师,他热爱祖国,加入美国籍于他是痛苦的抉择,“在美国参加社交,他总是穿着在中国缝制的那套西服”,这都表明他有着一颗中国心。
D.本文采用倒叙及叙议结合的方法,先写贝聿铭修建卢浮宫时的遭遇和成功,再写他的求学经历、职业生涯及成就,这样可以先声夺人,凸显贝聿铭的才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E.本文语言形象、生动,富有内涵,如结尾“他的建筑像竹子”“他自己也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不仅表现了贝聿铭的建筑特色,还写出了他坚韧的品格。
(2)贝聿铭是一个“从容自信”“淡定”的人,他的“从容自信”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作概括说明。
(3)贝聿铭是如何“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的?请简要分析。
(4)贝聿铭在志愿的选择上没有认同父母的期许,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何为国学

方克立

何为国学?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从上个世纪起就争论不休。有的学者认为,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从“科学”的意义上说本不可用(“学无分中西”),作为一个时代约定俗成的概念又边界不清,因此建议不用或“缓行”。然而,事实上这个概念已广泛流行,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与其建议不用或“缓行”,不如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在我看来,学界目前所讲的“国学”,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多数学者实际上已取得基本一致的看法,即以其指称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这就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广义的国学是“一国所有之学”,还包括西学和马克思主义传入后的中国近现代学术文化,与海外“中国学”或“汉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大体相同。

将国学界定为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其实也是一个相当笼统、内涵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略同于“古学”、“旧学”或“国故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我们通常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如马一浮先生所言“六艺统四部”,“国学者六艺之学也”。中国古代的学问是“通人之学”,主张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而以成人之道为中心。“通”是以类分为前提的,中国传统学术分类集中体现在图书典籍分类中。《汉书•艺文志》将中国古代的书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隋书•经籍志》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雏形,以后不断调整、完善,至清代编定《四库全书总目》,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学问的知识系统。

台湾诗人余光中说:国学是一座山,我等不过是蚍蜉而已。不仅国学是山,而且其中的每一类都是一座山。就其内容之宏博而言,事实确实如此。就以四部中的“子部”来说,《四库全书总目》又分为十四类,其中每一类都内涵丰富,比如“医家”,最近出版的一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历代中医古籍13000余种,说它是“一座山”,并非夸张之言。

国学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个学科体系,一个不同于现代学科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国学有自己独特的学术分类,现代学科体系是从它转型发展而来的,因此就学术内涵来说,二者存在大量交叉重合。如果将国学与文、史、哲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似乎连逻辑上的种属关系都忽略了,其学科内容势必也要大大窄化,难以使人们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实际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国学的地位。

对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源和血脉的国学,我们一方面要心存敬意,另一方面又要以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和前瞻的态度来对待它,创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国学,让它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和积极参与人类文明对话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小题1】下列关于“国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学无分中西”意义上说,国学这个概念太笼统太模糊又边界不清,所以有学者主张慎用,而事实上它已广泛流行。
B.目前学界所言的“国学”,实际上是狭义的国学概念,就其指称对象和时空范围来说, 指称的是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
C.广义的国学的研究对象、范围,除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外,还包括传入中国的近现代学术文化中的西学和马克思主义。
D.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指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四部”之学,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经世之学,或者“六艺之学”。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务之急不是国学这个概念是不用还是“缓行”的问题,而是在约定俗成的意义上争取对其内涵和外延达成基本的共识。
B.狭义的国学概念既是一个相当笼统,同时内涵又十分丰富复杂的概念,是近代分科之学形成之前的中国传统学术文化之总和、总称。
C.以成人之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的学问其实就是“通人之学”,包括天地人贯通、文史哲贯通、儒释道贯通、真善美贯通、道学政贯通等等。
D.“通”是中国传统学术分类的前提,这种分类到《隋书•经籍志》时形成了经、史、子、集四部这样一套完整体现中国传统学问知识系统的分类法。
【小题3】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四库全书总目》包括经、史、子、集四部,每部又分为若干类,譬如“医家”,收录历代中医古籍一万三千余部,可归入“集”部。
B.国学是一个不同于现代体系的传统学科体系,将国学与文学、史学、哲学等并列设立为一级学科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因为国学的地位更高,影响力更大。
C.现代学科体系与国学存在大量交叉重合的现象,这是现代学科相互渗透的结果,说明现代学科具有很强的交融性。
D.对于中国的国学,我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既要对它心存敬意,又要对它进行分析、开放、前瞻、批判和创新,从而创建适应我们时代需要的新国学。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不仅具有外形美,更深刻反映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审美标准和价值追求,承载着教化一方和正民化俗的使命。历史上的优秀书家往往不仅有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夫,更有纵贯历史、折服众人的“字外功夫”。涵养字外功夫是通达本源、升华精神境界的关键。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大多一生在以儒释道为基础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熏陶、磨炼,涵养了深厚的字外功夫。

“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的虞世南不仅书名显著,而且被唐太宗赞为博闻、德行、书翰、词藻、忠直五善俱全;颜真卿作为盛唐书坛领军人物,其人忠肝义胆,视死如归,其书则大气磅礴、雄浑刚健,尽显大丈夫浩然之气。

书者的字外功夫是字内功夫的根本,字内功夫不仅是苦练的结果,更是身心修养功夫的外化。那么,当代书家又该如何增进字外功夫呢?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风波跌宕的人生道路中需要先立本固基,才能行稳致远。如果一个人的根本方向错了,即使他得到再多的名利都将有百害而无一利,“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因此,真正的习书者不只要在纸上磨,还要“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习书者可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方法,时刻端正自己的方向,实现“心正”而后“笔正”。此外,君子修行还应敬畏天地万物,整肃自律,慎独于己;与人交往之时应敬人为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一个人德行兼备时,其书法也会因修养提升而精进。

其次,要多读传统经典,提升人文素养。当今时代,人们并不缺少工具和知识,缺少的是对工具和知识的驾驭能力,即人文素养的承扬。中华传统经典是承载人文精神的巨大宝库。阅读经典不仅可以洗涤心灵,提升德行,还可将其中的道理应用于社会实践。当心中汇聚了百家思想,通达了古今之理,我们的行为举止便会增加厚重感和历史感,做到不迷于古,不惑于今。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阅读经典作品有助于人们找准自己在大时代中的位置,从而不浮不躁,安于当下,收获一份静气。

最后,由艺臻道,提升生活品位和审美情操。“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掌握一门艺术是提升学习兴趣和修身境界的重要方法。以练习书法为例,临摹名帖时,法帖的轮廓和神韵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当下的心境。不断临帖的过程,其实就是与古人神交的过程。在笔、纸、手、心长时间的磨合中,以前粗糙的书写方式逐渐被破除,同时性情中焦躁、杂乱的习气也会被削弱,静谧的书香墨海能渐渐陶冶出精神之光。“旧我”不断褪色后,温文尔雅的君子形象将卓然而立。

人生如宣纸,人生实践就如同一个书者在洁白宣纸上的创作实践,只有在人事修为中固牢根基,才能真正驾驭住书艺之魂。

(摘编自王树平《涵养字外功夫》,《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6日12版)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书法不仅外形美,还有教化作用,正民化俗、教化一方,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B.书者的字内功夫和字外功夫是辩证统一的,字内功夫是根本,因此需要勤学苦练。
C.真正的习书者不仅要勤学苦练,更应重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字外功夫”折服众人。
D.临摹名帖会潜移默化地塑造当下的心境,同时也能削弱性情中急躁、杂乱的习气。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文笔生动,说理深刻。
B.文章第4至6段采用层进式结构,条理清晰地阐释了书家增进字外功夫的路径。
C.文章结尾以宣纸为喻,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人事修为对人生和书艺的重要性。
D.文章多处引用名言,借以阐述观点,同时又有效地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习书者既有入木三分的字内功夫,也有纵贯历史、折服众人的字外功夫。
B.习书者可以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时刻端正自己的方向,实现“笔正”而后“心正”。
C.阅读经典可以洗涤心灵,提升德行,找准自己在大时代中的位置,收获一份静气。
D.艺术学习很重要,学习一门艺术就可以提升我们的学习兴趣和修养境界。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中西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由此引发的东西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建成了东西文化在兼容与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的碰撞也日趋激烈。人们在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升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不可能再满足于过去的传统侄桔与束缚,人们寻求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活方式。突破传统、追求自我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目标与追求。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生活上的富足与安定,这时期的人们寻求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精神文化、精神价值上的追求以及对自我精神生活的全新把握。文化成为这种要求的源动力,精神上的富足在这一时期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起来,而与文化相对应的艺术也在整合、兼容、吸收、冲撞中寻找着自我发展的方向、探索着新时期寻求发展与自我展现、自身发展的契机,当代中国水墨艺术自然而然地也在经历着这样的历史演变。
一百多年前,从一批为追求理想、寻求艺术突破与创新的艺术探索者踏出国门,去西方寻求艺术真谛的时候起,中国的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徐悲鸿、李可染、林凤眠等一大批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之路,同样也在被当今的艺术家们继承与延续着。当代中国的水墨画家们,在吸取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在探寻着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水墨艺术的道路,实践着西学东渐的可操作性,探索着中国传统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他们的艺术创作,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传统笔墨规范与品味的实验;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体系的价值标准。
虽然民族的特点深深地停烙印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中,但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也不可否认。这些当代水墨画家,广泛地受到了西现代艺术的影响,在笔墨的表现性、造型符号、画面构成、图像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文人绘画相区别的独特性,展现着自我的“前卫”。在当代水墨艺术创作中,水墨画家们尝试着消解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法则,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对传统中国水墨艺术进行构建。对传统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的破坏、对传统技法的解构,对西方抽象主义、印象主义绘画技法地吸收以及画家自我个性自觉地张扬与宣泄,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画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与观念,深度影响着这个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艺术受众。这个时期,画家个体观念的自由与语言个性独创,使现在艺坛成千上万的画家以独创的样式与风格竞逐着。无论是“实验水墨”、“表现水墨”,还是“观念水墨”,都不同程度地反映着这个竞争时期的语言独创角逐。
(选自姚明琦《试析当代中国文化与当代中国水墨艺术》2017年5月版,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入新时期以来,由于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剧,中西经济、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引发的东西价值观念上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文化在兼容与互相借鉴的过程中的碰撞也日趋激烈。
B.当代中国水墨艺术经历着历史演变,这是必然的,在文化源动力的作用下,艺术也在整合、兼容、冲撞中寻找着自我发展的方向,探索着新时期新的发展与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
C.当代中国水墨画家们,不断地吸取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精髓,同时探寻着用西方绘画技巧来改造中国水墨艺术的道路,实验着西学东渐的可操作性,探索着水墨艺术发展新路。
D.水墨画家尝试着消解传统水墨画的笔墨法则,以当代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精神对传统中国水墨艺术进行构建,从各个层面使当代水墨面以西方独特视觉冲击着这个时代的传统艺术与湣民族文化心理。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们在满足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思想观念的升级、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寻求的是与时代相适应的文化、生活方式。
B.当代水墨画家广泛地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我们对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不可否认,可惜的是那些民族烙印深深地停留在他们的水墨作品中。
C.在探索水墨艺术发展的新路中,水墨画家在水墨语言上进行了许多突破传统笔墨规范与品味的实验;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价值标准。
D.百年来,中国艺术家对西方艺术的借鉴与吸收从来没有停止过。百年前,中华民族就有为追求理想、寻求艺术突破与创新的探索者踏出国门,去西方寻求艺术真谛。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突破传统、追求自我成为当今人们的精神目标与追求。人们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取向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地转变,人们寻求的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上的追求。
B.这个时代的艺术包作,画家个体观念的自由与语言个性的独刨,使现在艺坛成千上万的画家以独创的样式与风格竞逐着。“实验水墨”“观念水墨”等不同程度地反映着此期的语言独创角逐。
C.水墨画家在笔墨的表现性、造型符号、画面构成、图像组合等方面体现出与传统文人绘画相区别的独特性,展现着自我的“前卫”,但是徐悲鸿、李可染等艺术家的探索之路,仍被其继承延续着。
D.当代中国的水墨画家们,作者不否认他们改造传统中国水墨艺术的探索精神,但他们的艺术创作,他们的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评价体系,有悖于传统笔墨体系的价值尺度,这方面在作者看来应该受到批判和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