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喜见外弟卢纶见宿

[唐]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1)

[注](1)也作“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
B.颈联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自己被贬沉沦,亲人探望,喜出望外,但仍感辛酸惭愧。
C.诗题着笔于“喜”,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映衬,使主旨更深化突出。
D.前两联和后两联一悲一喜,悲的是自身处境不佳,喜的是亲友来访,总体倾向统一于喜。
E.尾联直抒胸臆,平生我们就有情分,何況你是蔡家子弟呢?可以看出彼此间的真挚情意。
【小题2】本诗颔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诗歌鉴赏 更新时间:2019-10-25 11:47:0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僧虔,金紫光禄大夫僧绰弟也。僧虔少时,群从并会,客有相之云:“僧虔仕当至公,余人莫及。”及僧虔弱冠,雅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为太子舍人,退默少交接。吴郡顾宝先卓越多奇,自以伎能,僧虔乃作飞白以示之。宝先曰:“下官今为飞白屈矣。”孝武初,出为武陵太守,携诸子侄。时兄僧绰为人所害,兄子俭中涂得病,僧虔为废寝食,同行客慰喻之。僧虔曰:“亡兄之胤,不宜忽诸,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宦微减僧虔为此宜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亦可试为耳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转会稽太守。中书舍人阮佃夫家在东,请假归,客劝僧虔以佃夫要幸,宜加礼接。僧虔曰:“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去耳。”佃夫使御史中丞孙复奏僧虔,坐免官。寻以白衣领侍中。元徽中,为吏部尚书,寻加散骑常侍,转右仆射。升明二年,为尚书令。时齐高帝辅政,朝廷礼乐多违正典,僧虔上表请正声乐,高帝乃使侍中萧惠基调正清商音律。齐受命,文惠太子镇雍州,有盗发古冢者,云是楚王冢,大获宝物,有得十余简以示僧虔,云是科斗书《考工记》,《周官》所阙文也。武帝即位,以风疾欲陈解,迁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及此授,僧虔谓兄子俭曰:“汝任重于朝,我若复此授,一门有二台司,危矣。”乃固辞,上优而许之。客问其故,僧虔曰:“吾荣位已过,无以报国,岂容更受高爵,贻官谤邪?”俭既为朝宰,起长梁斋,制度小过,僧虔视之不悦,竟不入户。俭即日毁之。俭每觐见,辄勖以前言往行、忠贞止足之道。永明三年薨,时年六十。追赠司空,侍中如故。谥简穆。
(《南史·王僧虔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宦微减/僧虔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亦可试为耳/
B.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宦微减/僧虔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亦可试为耳/
C.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宦微减/僧虔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亦可试为耳/
D.还为中书郎/再迁太子中庶子甲族/由来多不居宪台/王氏分枝居乌衣者/位宦微减/僧虔为此官/乃曰/此是乌衣诸郎坐处/亦可试为耳/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因体犹未壮,故称“弱冠”。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B.飞白,书法中的一种特殊笔法,它的笔画中间夹杂着丝丝点点的白痕,且能给人以飞动的感觉,故称为“飞白”,也叫飞白书。
C.中书舍人,古代官职名。舍人起初为国君、太子亲近属官,南朝时中书舍人掌起草诏令,参预机密,权势日重,甚至专断朝政。
D.白衣,是古代平民服,因此白衣多指平民。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和足下等。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僧虔长于书法,广受称赞。宋文帝赞扬王僧虔题在扇子上的字写得比王子敬好,王僧虔所做的飞白也使吴郡狂人顾宝先折服。
B.王僧虔兄长去世,代育其孤。他不仅在王俭生病时尽心尽力照顾他,而且经常用前人的优秀言行、忠贞知足的道理勉励他。
C.王僧虔博览文史,重视礼乐。他能辨识出古墓中出土的竹简是《周官》缺少的部分,还建议朝廷礼乐采用符合正典的音乐。
D.王僧虔行事低调,屈己自容。他和王俭身居高位,王僧虔辞官以回避皇帝的猜忌。王俭为他所修的房子规格稍过,他竟然不愿进门。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武帝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
(2)我立身有素,岂能曲意此辈,彼若见恶,当拂衣去耳。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现初,太宗谓萧瑀曰:“朕少好弓矢,自谓能尽其妙。近得良弓十数,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也。’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正,则脉理多斜,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非良弓也。’朕始悟焉。朕以弧矢定四方,用弓矢多矣,而犹不得其理;况朕有天下之日浅,得为理之意,固未及于弓;弓犹失之,而况于理乎?”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须执言,无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治国与养病无异也。病人觉愈,弥须将护,若有触犯,必至殒命。治国亦然,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故日慎一日,虽休勿休。然耳目股肱寄于卿辈,既义均一体,宜协力同心,事有不安,可极言无隐。倘君臣相疑,不能备尽肝膈,实为治国之大害也。”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蔽其耳目,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书》云:‘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天下,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现十九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观古来帝王,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朕恐怀骄矜,恒自押折,日旰而食,坐以待晨。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如此,庶几于时康道秦尔。”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一·政体第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弓虽刚劲而遣箭不直  遣:发射B.病人觉愈,弥须将护  将:保养
C.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 过:错误D.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 治:治理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今天下安危,系之于朕 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①皆为蔽其耳目 ②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
C.①莫以天下无事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D.①骄矜而取败者,不可胜数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B.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C.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D.自是诏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每召见/皆赐坐/与语询访外事/务知百姓利害政教得失焉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以自以为得“良弓”实际都不是“良材”设喻,由此领悟到自己虽然取得了天下,却并不全都明白天下事务。
B.太宗对机要部门逢迎苟且的现状很不满,要求臣下大胆指出朝廷政令中的疏漏,但不能在私下里妄议朝政。
C.太宗认为治理国家务必小心谨慎,尤其天下刚刚安定如大病初愈,一不小心必然败亡。   故而即使有条件休养他也不去享受。
D.太宗总结历代兴替教训,深知君主闭塞视听则必将因无道而遭百姓抛弃,他居安思危的做法得到了魏征的肯定。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惟署诏敕、行文书而已,人谁不堪?何烦简择,以相委付?
(2)每思臣下有谠言直谏,可以施于政教者,当拭目以师友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