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最后一位客户

周海亮

他静静地坐在办公室里,等待他的客户。那客户将会带过来15万元现金。对客户来说,这是一笔重要的生意。他们合作过好多次,彼此早以兄弟相称。好像这并不夸张,因为客户对他已经深深信任。

他的公司开了好几年,似乎一直运转良好。不过,只有他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只有他知道自己赔了多少钱,又欠下多少债;只有他知道自己已经接近崩溃;只有他知道,明天,公司就将不复存在。现在他等待的,只有这最后的一位客户。他将收下这位客户的15万元现金,然后在黄昏,携款潜逃。他知道他肯定可以做到,因为那位客户对他毫无戒备。他知道这是犯罪,他知道后果的严重性,可是他想搏一把。

客户在约好的时间敲响了办公室的门。他把客户让到沙发上,递烟递茶,聊些无关紧要的话。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终于他们聊到了正题,客户打开密码箱,他看到15摞码得整整齐齐的百元钞票。

这之前,他见到过太多次15万元。每一次都代表着一笔不错的生意。可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他没有生意可做。他根本不打算、更没有信心完成这单生意。他只想骗下这15万元钱。然后,开始他东躲西藏的日子。

他已经订好了机票。他知道自己一旦跟客户说了谎话,就将变成贼,就将开始逃离。可是他认为自己没有办法,他认为自己只能这样做。

客户说:“这次有问题吗?”

他说:“没问题。明天早晨,您过来提货。”

这时电话响了。很突然的声音,把他吓了一跳,是母亲打来的。上一次他和母亲通电话,还是一个多月前。

母亲说:“你还好吗?”

他说:“还好。”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买了很多菜,排骨已经炖好了,晚上回回锅就行……”

他说:“不了,今晚,忙……”

母亲问:“生意不顺心吗?”

他说:“没有,生意很好,刚接了一笔大单子,15万……”

母亲说:“那就好,晚上回来吧,你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吃过饭了。”

他说:“怕真的没时间。”

母亲在那边沉默了很久,然后,母亲突然问:“是不是生意不顺心?”

他说:“没有,刚接了一笔大单子……”

母亲说:“你骗不过我的,上次你回家,看你唉声叹气的,就知道肯定是生意遇到了麻烦。如果撑不下去了,别硬撑,回家歇一段日子……不管如何,家永远欢迎你。”

他抹一下眼睛,说:“生意没事。”

母亲说:“我给你攒了些钱,也许能帮上你的忙。晚上你回家吃饭时,我把钱给你。”

他问:“多少?”

母亲说:“5000块。”

他终于流下眼泪。今晚,他将携15万巨款潜逃,母亲却将一直守在饭桌前,等他回家吃饭。为了赚钱,他在酒店里宴请他的生意伙伴,花掉很多个5000块钱,而他的母亲,为了他的公司,却悄悄地攒下5000块钱,并幻想用这5000块钱挽救他的公司。

他握着电话,流着泪,久久说不出话来。

母亲说:“晚上回家吃饭吧,我等你。”然后,电话挂断了。

其实,家与公司,相距不足20里。他慢慢踱到窗前,看窗外的阳光。阳光下人流如织,好像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他想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走在阳光里,他们之所以快乐,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阴暗。他们之所以快乐,或许,只因为他们今天能够回家,吃一顿母亲亲手做的晚饭。

客户被他的样子吓坏了。问他:“你怎么了?”

他说:“没什么。”

客户说:“那我先走了,钱你收好,明天一早,我来提货。”

他喊住了客户。他说:“没有货,我骗了你,我犯下一个无耻的错误,我想骗走你的15万元钱。”

客户愣住了。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以后,客户思考了很久。然后,客户说:“我可以等你3天,3天里,只要你能备齐货,我还会和你做这笔生意。不过,能不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放弃了这个疯狂的举动?”

他说:“是母亲,因为母亲今天晚上,会一直等我回家吃饭……”

那天晚上,他真的回了家,陪母亲吃了晚饭,和母亲拉了很长时间的家常。第二天回来时,他带上了母亲给他的5000块钱。他把它们存到银行,将存单镶在镜框里,小心翼翼地摆放在办公桌上,日日擦拭。

三天后,他真的做成了那笔15万元的生意,他的公司竟然起死回生。

他并不避人。他在好几个场合说起过这次经历。每到这时,就会有人感叹说:“亏了那位客户,如果没有他那笔15万元的生意,如果没有他对你的信任和宽容,你也许不会挺过来,更不可能把公司做到现在。”

他点头。他承认那位善良并宽容的客户给了他很多。可是他认为,真正挽救自己的,是他的母亲。是母亲的5000块钱,是母亲的那顿晚饭,是母亲的几句问候,甚至,仅仅是母亲关切的眼神。

他坚信,虽然母亲不懂经商,但她永远会是自己最后一位客户。

(选自《绽放:开在瓶子里的温暖》,有删节)

【小题1】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标题“最后一位客户”寓意丰富,既可指那位善良宽容,与“他”做成15万元生意的客户;也可指其母亲,因为关键时刻母亲给了“他”做人的“资本”。
B.小说善于通过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如写“太阳在窗外从容且温暖地照着,他却不停地打着寒战”,极为巧妙地写出“他”内心的紧张。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如写“他”在与客户谈生意时,电话响了,“把他吓了一跳”,生动地写出“他”与客户谈话非常专注。
D.客户在“他”几乎陷入绝境的时候无私地帮助了“他”,明知“他”公司无货,还将那15万块钱放在“他”这里,给“他”以极大的信心。
【小题2】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小题3】在确知“他”没有开玩笑后,客户经过慎重思考,决定和“他”做这笔生意。从全文看,这一情节设置有哪些好处?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10:17:33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科学精神是伴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在继承人类早期历史发展的思想遗产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科学理念和科学传统的积淀,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

②科学精神首先是一种理性信念。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不仅是一种崇高唯美的个人精神享受,而且是凸显人的力量的动力源泉,如培根所说的“知识就是力量”。理性信念表现为对理智的崇尚。崇尚理智,就会强调任何东西都应该审慎地加以思考,就是鼓励人们大胆假设、认真求证;就是要通过智力的迂回冒险找到比直观所见更多更本质的东西,以便更深入地把握变动不居的现象。

③但是理性信念并不能直接使人们轻易地认识自然规律,真正能够促进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的,是近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即实证方法。正是有了科学的实验方法,人们才有可能辨别关于世界本原的众多猜测究竟哪个更符合事实真相,而数学则为人们提供了这些知识更为精确的形式。1638年,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出版,伽利略用数学的定量方法从经验现象中导出物理规律,这种追求实证化和数学精确化的研究方法成为近代以来科学的基本特征。

④批判态度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涵。首先,批判态度反对将一切理论和假说神圣化。任何科学理论和科学假说都要经受反复检验,通过批判旧的理论使其得到修正甚至完全用新的理论取而代之。其次,批判态度是理论创新的动力。科学理论经受批判使自己的逻辑更严密,实验证据更精确,进而不断打破成见、推陈出新。再次,批判态度是科学真理客观性的保障。任何人、任何利益群体想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都要受到严厉批判。但是,批判不是完全否定。日心说替代地心说,直到牛顿力学提出后才算完成。有时新和旧也是相对的,旧的理论也可以为新的理论所包容,如经典物理学就可以视为现代物理学的近似。当科学所秉持的批判态度延伸到科学外部之时,意味着科学同样要坦然接受来自科学之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批判、反思和质疑,并带来认识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对于破除科学的神话、减少科学的独断性非常有益。

⑤批判和反驳之所以成为重要的科学理念和常态,关键在于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波普尔强调:科学是一门可错的学问,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科学发展遵循试错模式。所谓试错模式,其基本路径是通过实验,正视错误、发现问题,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再通过新的实验,不断向前推进。哥白尼、伽利略对托勒密体系和亚里士多德力学的质疑,建立起了新的天体力学;拉瓦锡在对传统燃素说进行批评的基础上,创立了氧化还原学说;达尔文对上帝创世说进行批判,创立了进化论;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体系进行理性的反思与批判,建立起了相对论学说,等等。科学所追求的正是不断试错而向真理逐渐逼近的过程。

(刘大椿《论科学精神》刊登于《求是》2019年9期,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精神体现着科学的哲学和文化意蕴,其诞生与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密切相关。
B.对理智的崇尚,既要大胆假设,也要认真求证,以更完整、更深刻地把握事物。
C.实证方法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也可提供这些知识更精确的形式。
D.批判态度保障了科学真理客观性,能使任何人都无法违背客观性原则搞伪科学。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总分的结构,阐述了科学精神极其丰富的内涵,体现了辩证的态度。
B.第④段从科学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论证了批判态度对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C.文章从理性信念、实验方法、批判态度、试错模式四个方面对科学精神展开了论述。
D.以哥白尼、拉瓦锡等为例是为了证实科学上的进步与发展都是通过试错模式获得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体现了科学精神中理性信念所具备的理性的旨趣。
B.理性信念使人们认识自然规律,而实证方法使人们获得可靠的自然知识。
C.现代物理学正是在对经典物理学的批判和否定的基础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D.对科学可错性的认定,意味着错误不可避免,正是错误在推动科学的发展。

同类题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利用传统街区发展经济,早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趋之若鹜的举措,大家热衷于把这些街区“打造”成一个地方的“名片”,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招徕商家和顾客(特别是游客)。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本无可厚非。但是在对传统街区新意迭出的“打造”中,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问题,甚至导致传统街区面目全非、名存实亡的悲剧,令人痛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以及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所以,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传统街区的价值就在于其“传统”,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几乎稍有名气的传统街区,其形成的过程都比较漫长,少则数十年,多则数百年,比如西安的西羊市,元朝时即已出现。传统街区产生于人民群众的长期创造和积累,其住宅区、崇祀区、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的构成,都体现着人民的生活理想与生存智慧,体现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也体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街区的灵魂即维系于此。传统街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人文信息,是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和谐统一体。以此观之,传统街区最值得关注的地方绝不仅仅在于那些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房屋建筑,更在于这些建筑所承载的生存方式、风土人情。
因此,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必须明白它自身的社会意义,明白它是否存在问题、我们需要做什么。把原住民大量迁走,对街区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招商,是饮鸩止渴的短期行为。因为,若没有对街区历史和现实的尊重,街区的文化特色将逐渐失去,其内涵必然会受到重创;所谓的招商引资能否产生长久效益十分令人怀疑。十年前的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就是前车之鉴:迁走了老住户,推倒了旧房屋,建成了气派的新街道,招来80多个京城老字号以及许多国际连锁品牌店,后来却难以达到预想的效果,本地居民及游客均不买账,有数十家店铺又陆续撤走。
当前对待传统街区还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号称将其打造回清朝或民国的某个阶段,似乎回归的年代越早越好。此举就如同要把百岁的老人整回童年,也是妄自菲薄的无知行为。你把蕴含丰富历史信息的街区压缩至某一年,把它搞成往昔特定时期的模样,那么之后的这几十年、上百年算不算历史、算不算是街区的生命历程呢?况且,即使真有街区百年前的照片或资料可资参照,但没有了那时的人、技艺、材料、社会环境,你能把它不走样地整回到过去的年代吗?整回去之后又希望什么年代的人来生活?这么整的结果,必然是把真的整没了,搞出个不伦不类、缺乏生命力的假古董,哪怕看着再奢华,也不过是基因突变的怪胎,甚至是僵尸。街区房屋的整治,最好的办法或许是采取逐步维修与更新的方式,对不得不修缮的才采取适当措施,对违章违法的私搭乱建行为坚决予以纠正和制止。
(摘编自马奔腾《传统街区要慎言“打造”》)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街区蕴含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可成为地方的名片,可以增加城市的影响力,也是城市发展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B.充分利用好历史资源,让文化遗产成为发展地方经济的动力,需要先弄清楚传统街区本身的性质,并以保护为前提。
C.历史文化是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历史文化的形成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传统街区的形成比历史文化的形成更为漫长。
D.年代不一、外形各异的建筑是传统街区的灵魂,它反映了地域特色和人民的生活理想、生存智慧及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直言当前不少城市“打造”传统街区出现了不少问题,然后探析原因,提出了慎言“打造”的论点。
B.文章讲述了十年前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失败的案例,这为论述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需尊重传统街区的内涵提供了例证。
C.文章第④段连续使用了三个问句,鲜明地表达了反对改造传统街区的态度,然后提出了传统街区整治的办法。
D.文章从传统街区的价值所在、保护和利用传统街区时出现的问题两个方面,论证了改造和利用传统街区要谨慎。
【小题3】基于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传统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发掘出传统街区蕴含的历史人文信息,因势利导,就能做到古为今用,古今融合。
B.缺乏准确的定位,怀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粗暴改造,既会破坏传统街区原有的格局,也难以建立新的有可持续性的文化生态。
C.迁走原住居民,彻底改造旧城区,以此招商引资,这并不能长久促进城市的发展,反而会破坏传统街区的文化特色和内涵。
D.对于传统街区,我们要怀有敬畏之心,要认真地去认识它、了解它、尊重它,顺其自然,而不是轻率地将其打造成返古名城。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白发
王东
虽然已经立了春,但是张诚感觉冬天的冷依然弥散在空气里,十根手指和脚趾冻得隐隐发痛。一股北风挤进虚掩的门,从衣领处钻入身体,张诚不禁打了个寒战。
去村里串串门,走动走动也许会暖和点,张诚心想。可是去谁家呢?赵刚、刘晓燕他们几个前天就踏上了去上海的火车,他们说初八就得上班呢。二娃和磊子他们几个昨天也去了深圳。今天一大早,又有好几拨人陆陆续续从家门前走过,或者去广州,或者去北京,或者去成都。这些年轻人一走,好像把年也带走了,家家户户都很冷清。
一鸡二犬,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蚕。按照以前的风俗,最起码也要过了初八,这年才算完啊。可是今天才是初六呢,咋就感觉年就过完了呢?张诚心里一边这样想着,一边无意识地朝门外望了望。这时,张诚看到了父亲,看到父亲头上的白发。乍一看,像一层白茫茫的霜。
“我去挖会儿地。”父亲从猪圈里扛了把锄头出门,对抱着一捆柴火准备进厨房的母亲说。张诚走了出来,说:“爸,这大过年的,挖啥地啊?”父亲说:“唉,现在过不过年和平时有啥两样呢?再说,闲在家里冷呢,干活还热乎些。”张诚心想,是啊,现在过年和平时真没啥两样,于是也找了把锄头,说:“我也去挖会儿地。”
父亲看了张诚一眼,说:“你在家歇着吧。”张诚说:“闲在家里冷呢。”父亲不再说话,张诚便跟着父亲出了门。
父亲走得很慢,张诚也走得很慢。这次,张诚将父亲头上的白发看得清清楚楚。近看,白发就是白发,其实并不像霜,也不像人们所说的银丝,父亲头上的白发灰白灰白的,远一点看,倒有点像白茫茫的雾。张诚又想起年前,自己和梅芳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家门口时,老远就看到正弓着身子颤巍巍地往家里挑水的父亲那灰白的头。那白头,随着水桶和枯瘦身体的摇晃而跟着一摇一晃的。
父亲挖了一会儿地,也许是累了,也许是腰腿又痛了,便将锄头杵在地埂上,掏出烟来,递给张诚一支,自己点了一支。张诚接过烟,也将锄头杵在地埂上,点上烟。
父亲说:“张华他们今天也出门了。”
张诚说:“我看到了。”
父亲问:“你们什么时候走?”
张诚迟疑了一下,说:“还没有决定呢。”
父亲说:“梅芳不是说你们车票已经买好了么?”
张诚顿了顿,说:“我想让梅芳一个人出去,我留在家里。”
父亲深深吸了两口烟,说:“梅芳一个人出去,天高地远,你能放心呀?再说,两个人出去,总能多挣一点。”
张诚不说话,也深深吸了两口烟,烟雾在风里飘散。
父亲说:“你留在家里又能做啥呢?种庄稼?这点庄稼也种不出啥来。”
张诚说:“可以做点小生意啥的。”
父亲说:“那你准备做啥生意呢?”
张诚说:“还没想好。”
砰!远处传来一起鞭炮响,然后又恢复了寂静。
好一阵,父亲说:“家里人都没有几个,生意也不好做呢,我看还不如出去打工。”
张诚说:“可是家里……你和妈怎么办?都这么大岁数了。”
父亲沉默了很久,说:“我和你妈还能行,我们总比张华爹妈强些吧?你不用为我们担心。”
张诚不说话,又一口一口狠狠地吸着烟。
父亲又说:“毛娃后年就要上高中了,燕子明年也要上初中,以后用钱的地方还多呢。俩孩子都争气,听老师说,毛娃和燕子的成绩在班里数一数二。唉,我不想看俩孩子以后又走你的老路啊。我到现在都后悔,要是当初憋一口气,砸锅卖铁都让你读书,你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
父亲的话戳中了张诚的痛处,这也是张诚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一阵山风吹来,张诚不禁又打了个寒战。
张诚说:“一停下来就冷得很,都立春了,这天怎么这么冷呢?”说完,张诚又拿起锄头挖起地来。
父亲说:“是啊,一停下来就冷。”
张诚和父亲一连挖了两天地,便将家里的地挖完了。
初八的早上,天刚蒙蒙亮,张诚和梅芳便又背起包,踏上了门前那条通向远方的小路。
走了好远,张诚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山里的雾很大,只看到白茫茫一片。张诚心想,那会不会是父亲头上的白发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细腻地描写张诚对立春后寒冷的感觉,多次提到陆陆续续离家的年轻人,意在渲染乡村春节后的冷清与荒凉,表现人物因即将离家无法言说的内心凄凉,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张本。
B.小说所写的乡村,作者没有点出村名,也没有点明其地理位置,但从父子的对话,我们可以想见它的偏僻、贫穷、落后、封闭,它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一个缩影。
C.张诚明明买好了车票,却跟父亲说想让自己留在家里,这正是他矛盾心理的表现:他一方面为了孩子的学业只能常年外出打工,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撇下年老的双亲。
D.小说中的父亲勤劳、善良、隐忍,是老一代农民的缩影,他们固守土地,辛勤耕种,却始终摆脱不了贫穷,所以,他们抗拒寒冷的唯一方式只能是劳动。
E. 小说主要通过对话描写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辅以肖像、动作、心理与环境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语言简练而富有意蕴。
【小题2】“立春了,这天怎么还这么冷”,“一停下来就冷”,小说反复写立春后天气的寒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芭蕾之葩

李金安

清晨,她轻轻推开窗户,地中海的景色仍是那样迷人,听到一串润湿的莺啼,她感到恍若长江边飘柔的柳絮拂面,那里曾有母亲熟悉的呼唤。

她回到了故国。芭蕾舞学校考场,她在观看考生的即兴舞蹈表演……今天在进行面试。一个考生刚刚离去,她对旁边的同事悄悄地说:“但愿下一个考生不会使我失望。”

又进来一位考生,身着素色圆领抽带短袖套衫,亭亭玉立在面前真像春天山野间一株杏树。她看看手中考生登记表:“姓名,金春杏。”考生微微鞠躬:“18号,金春杏。”她仍是柔和的声调:“……你热爱芭蕾艺术,你对芭蕾艺术肯定有相当的感受,在芭蕾艺术史上你对哪位演员评价较高?”

“我非常崇敬俄国的巴芙罗娃。”

“为什么?”

“她把本属于贵族和帝王的艺术,带给了美洲城镇和乡村的普通观众。”

她嘴角微微现出笑意:“咱们这个芭蕾舞学校平时训练是很艰苦的,纪律是很严格的,如果在上课、训练时间因私事外出,那是会被除名的。比如有一天你正在紧张的训练,有人告诉你,从火车站打来一个电话,你母亲从农村来看你,刚下火车,让你去火车站接她,你去不去?”

与其他考生回答相反:“我当然去。”

“那你会被淘汰的。”

“我接受。”

“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在广阔的社会空间,仍然有体现我生存价值的方式。”

乔茜:“很好!”

五天后,芭蕾舞学校通知金春杏被录取了。

在旭日、花丛中叠映出来的舞蹈训练室,学员们在做倒三角、鹤立式造型……训练结束时,乔茜掏出手帕在金春杏额头上擦了一下汗:“明天就要正式排练《向往》舞剧(女儿拯救母亲逃离水灾越过雪山奔向太阳村的故事)了。你是主角,你一定要准确理解剧中的精神境界、寓意。”金春杏双眼闪烁着泪花。

……疏密有致的树木点缀的雪山上,一群白天鹅振翅起舞、回旋、飞翔……乔茜唤回领头的白天鹅:“要使‘凌空越’饱满、充盈,心魂里必须首先怀着崇高的向往。……就像音乐韵律是舞蹈精灵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样,就像任何美德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一样。”

一年后,乔茜在患严重眼疾期间,没有停止她的《芭蕾艺术史》的写作,以至双目失明了。

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着。金春杏握着乔茜的手:“妈妈,让我的眼睛与您的生命融为一体吧,从现在起,您就是我的第二个母亲。妈妈,告诉我,您的《芭蕾艺术史》还有多少没有完成?”

她激动地拥抱着金春杏,泪水纵横:“只剩下最后一部分‘以交响乐芭蕾为主的现代芭蕾’的尾声了。”

春花流水与秋果银雪变换中,她向金春杏叙述着什么,金春杏翻阅着资料,敲击着电脑键盘……

一群天鹅不断变换队形。舞台上悬挂的巨型画板上映出鲜红大字:“庆祝芭蕾舞剧《向往》成功演出一周年”……在白天鹅的倩影中绽开的冰山上的雪莲花终于停留在饱满的大和弦上……暴风雨般的掌声,金春杏领头多次谢幕。

乔茜被人搀扶着走上舞台,激动地向金春杏献上一束鲜花:“前几天,有一位西方绅士,以优越的条件招聘你去欧洲一个最负盛名的芭蕾舞剧团,还要把你培养为世界级的芭蕾皇后,被你用一句话拒绝了,那是一句什么话?”

“妈妈,您知道了?其实,那是您说过的一句话:挚爱母亲或是背叛母亲,是测试一个人人性优劣的试金石。”

《芭蕾艺术史》终于潇洒、飘逸地画上了句号。

天有不测风云,乔茜又患绝症,她口述几句话,让春杏编印在《芭蕾艺术史》的扉页上:“谨将此书献给我一生最挚爱的女儿金春杏。”

乔茜在白天鹅叠变的光色中溘然辞世。正式出版问世的《芭蕾艺术史》扉页上,只出现了这么两句怀念作者的诗:“她用热血培育了一朵朵芭蕾之葩,她并没有离开我们,她不过是化作一只白天鹅永恒地在天地间展翅翱翔。”

《向往》正在演出,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讲述金春杏成功演出《向往》,与乔茜结为母女的故事,金春杏的成长与乔茜的命运融为一体,相互映衬。
B.小说善于刻画人物,以春天山野间的杏树为喻写金春杏的美,给人想象空间,同时善于在情节展开中表现金春杏的美。
C.金春杏被录取的原因不仅仅是她对舞蹈艺术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她冒着被淘汰的危险接来从农村进城的母亲的果决与勇气。
D.小说没有曲折的情节,平铺直叙,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场景描写感人,人物形象散发出人情美、人性美的魅力。
【小题2】小说的景物描写有实有虚,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两处景物描写。
(1)屋外,洁白洁白的雪在飘洒。
(2)皑皑冰山骤然绽开朵朵洁白美丽的雪莲花……
【小题3】小说开头“那里曾有母亲熟悉的呼唤”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却是理解这篇小说的关键。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盛开在屋顶的莲花

葛俊康

听父亲说,奶奶生前喜欢种莲,并且还是种莲的高手。每年奶奶都要在家门前的河汊道里种上一大片的莲藕。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每天早晨,奶奶总要站在莲花旁边,一脸慈祥地看着在河里划船的父亲。

父亲十八岁那年,从爷爷手中接过船桨,成了村里唯一的摆渡艄公。父亲除了摆渡,没事时,就按奶奶的吩咐,帮人们运这运那,特别是洪水来的时候。

父亲说,那年的洪水,来得特别突然,也来得特别猛。半夜里父亲听到奶奶的喊声,忙跑出门去看,洪水已经冲进了街道。

父亲惊呆了,还没反应过来就听见奶奶喊:“赶紧叫醒大家搬到山上去。”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奶奶就和父亲分头边喊边敲人家的门。

洪水越来越大,奔腾着,蹿进了院里。

父亲回来后,马上开始手忙脚乱地往山坡上搬东西。这时,奶奶忽然想起了生产队堆放在河边晒场上的稻谷还没收拾,那可是全村人的口粮啊!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粮食显得特别珍贵,奶奶忙叫父亲去找他的船,然后到晒场去运粮食,还要他边跑边喊人。

父亲赶到晒场,把船靠过去,闻讯赶来的青壮年一下就围了过来。几千斤稻谷少量已经装袋,大多还堆在地上,大家七手八脚,装袋的装袋,装船的装船,劲大的直接扛上麻袋往山坡上跑。洪水越来越大,父亲的心里挂念着奶奶,运完一船后,就直接把船划回了家里。

这时,洪水已经淹没了柴楼。奶奶已被逼到了房顶上,看见父亲,忙问:“运完了吗?”父亲说:“还没!我想先把你送上山。”

奶奶厉声对父亲说:“瞎胡闹,赶紧回去!运完了再来,我没事!”

父亲望着奶奶,不敢吭声,只好又把船划了回去。

晒场上的人们还在忙着,有人抱怨父亲咋现在才来,一袋袋稻谷装好,运到山坡前,卸下,背上山坡;返回,再装。洪水还在上涨,但平稳了些。

马上就运完了,这是最后一船,看着那一麻袋一麻袋胀鼓鼓的稻谷,父亲开始动起了心思。那个年代,粮食是多么金贵啊!他看看左右没人,就把船停了下来,从船上找出一截绳子,把一袋稻谷拦腰捆好,绑在船舷外的挂钩上,麻袋浸在水中,只有一小节绳子露在外面,即使是白天,不仔细看也看不出,何况这闹洪水的三更半夜呢?

船靠岸了,人们很快就把稻谷搬完了,父亲悬着的心放了下来,这才想起了奶奶,赶紧划着船往家赶。但由于一边吊着稻谷,船倾斜得厉害,走得也很慢。

父亲回到家,洪水即将浸过房顶,但奶奶还静静地坐在屋顶上,像安祥的观音。父亲赶紧跳上房顶去扶奶奶上船,这时船一下子倾斜得几乎要翻了。

奶奶愣住了,问父亲:“船咋了?下面挂着啥东西?”

洪水还在上涨,父亲没时间跟奶奶解释,催促她赶紧上船,但奶奶似乎猜出了七八分,盯着父亲不放。父亲只好说出了实情。

奶奶立刻急了:“你咋能这么干?我刚才还寻思,经了这场大水,后季的庄稼眼看没了指望,全村人就指着这点粮食活命呢,这要是谁动了歪心眼,偷偷地王自己家里背,那咱村非有饿死的不可。没想到我儿子就这么干!”

父亲惭愧得低头不语,只是一个劲地催奶奶上船。

奶奶用严厉的口气说:“今天你不送回去,我就不走了!”

说完,奶奶挣脱父亲的手,盘腿端端正正地坐在了屋顶上。

父亲答应奶奶一定把粮食送回,要奶奶先上船,但生气的奶奶执意不肯:“你不送回粮食,我哪有脸见人?”父亲无奈,只好调转船头去送粮食。这时天已放亮,父亲回头看时,洪水顺着房檐流过,端坐的奶奶像一朵盛开在屋顶的圣洁的莲花。

突然,轰隆一声,房架垮了,屋顶上的奶奶掉进了洪水里。父亲大喊一声,手忙脚乱地把船又划了回去。船边的稻谷浸了水,坠得船怎么也划不动。父亲赶到时,奶奶已不见了踪影。

父亲哭喊着,不停地划,不停地寻找。

洪水无情地涌动着,往下游狂奔而去……

从此,奶奶那莲花般圣洁的形象,就一直开在了父亲的心里。

(有删改)

【小题1】下列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奶奶喜欢莲花,每年在门前河汊里种满莲花,还写到奶奶种的莲花开得最艳,意在强调奶奶勤劳,心灵手巧。
B.父亲划着船到达晒场时,许多人已经到了,大家“七手八脚”忙着搬运粮食,这反映出那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着高尚的情操。
C.父亲在运生产队粮食时,放心不下奶奶,这显示出父亲对奶奶的孝敬,这种情感令父亲不敢违抗奶奶让他送回粮食的命令。
D.父亲将一袋稻谷吊在船侧,致使船走起来很慢,不仅不能及时赶回家,也不能及时将粮食送回集体,这是奶奶遇难的根本原因。
【小题2】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奶奶”这一形象的特点。
【小题3】小说以“开在屋顶的莲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