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

聂政刺韩傀

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至齐,齐人或言:“轵深井里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遂交于聂政,以意厚之。聂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久之,聂政母死,既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我虽不受,然是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可嘿然而止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韩取聂政尸暴于市,县购之千金,久之莫知谁子。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

(注)①韩傀:韩相国。《史记》作侠累。②严遂:濮阳人,字仲子,韩臣。③轵深井里:轵,地名,今河南济源南部。深井里,轵地的里名。④嘿:同“默”。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人相也   害:忌恨
B.严遂交于聂政 阴:暗地里
C.终莫能   就:成功
D.遂车骑人徒 谢:感激
【小题2】文中加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B.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C.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D.聂政大呼所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抉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傀与严遂都是韩国的重臣,两人因性格不同产生矛盾,以致在朝廷上拔剑相见,最后严遂决定找到刺客报复韩傀。
B.聂政因为躲避仇人混迹在齐国的屠户中间,目的只是奉养老母,因此在母亲去世后,他才去找严遂并答应为他报仇。
C.严遂为了能够成功刺杀韩傀,多准备了些车马和壮士作为聂政的助手,聂政拒绝乘车,独自与助手徒步去了韩国。
D.在聂政死后,韩国用千金悬赏想知道他的名字,但过了很久都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者,徒幸而养老母。
②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车骑壮士以为羽翼。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10:17:31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愿太傅更虑也。”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春秋时期为国王的辅佐大臣,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小题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同类题2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不阙秦 阙:侵损、削减
B.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C.轲自知事不就 就:成功
D.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行李之往来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小题3】下列句子中的特殊句式现象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B.以其无礼于晋
C.嘉为先言于秦王
D.使毕使于前
【小题4】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B.《战国策》又称《国策》,既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是一部历史散文集,由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
C.晋候、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
D.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文中的“郎中”不是作为对医生的称呼,而是一种官职。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2)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

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毋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 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同意,太子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他接受这个使命,不要推辞。这样,荆轲才答应了。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小题5】太子丹想让荆轲实现的计划具体是什么样的?请结合文本分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谓其太傅鞫武曰:“燕、秦不两立,愿太傅幸而之!”太傅曰:“请入图之。”鞫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太子曰:“愿因太傅交于田先生,可乎?”鞫武曰:“敬诺。”出见田光,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田光曰:“敬奉教”。乃焉。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之至门,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光闻长者之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约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使人疑之,非节侠士也。”欲自杀以激荆轲,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不言也。太子拜而跪,膝下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

(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愿太傅幸而之 图:考虑,计议B.乃焉 造:到……去,拜访
C.不言也 明:明白,知道D.太子拜而跪 再:两次
【小题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强大的秦国,燕太子希望太傅帮助他,为他出谋划策。太傅向他推荐了田光,田光向太子推荐了荆轲。
B.太子丹为了国事,亲自去拜访鞫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这充分表明他是一个礼贤下士的人。
C.田光年纪大了,劝说荆轲尽心为太子出力,最后以自杀来激励荆轲并表明忠心。
D.太子丹听到田光死了,很伤心,双腿跪行,流着眼泪说自己要田光不要泄密的本意是想要和田光商议重大的事情,并不是要他去死呀。
【小题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患之。
⑵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
⑶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