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必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正如汪曾祺所言:“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大行其道。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应该秉持汪曾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重视炼字造句,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

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然而它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边城”之于沈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当代小说创作者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属于艺术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在反映现实时要采用艺术化和文学化的处理方式。
B.小说创作者借书写“丑”与“恶”来表达文学追求,实际上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只会让人心生厌恶。
C.小说创作者应秉持“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追求语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D.语言不是小说可有可无的附着物,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乃至诗性的最终实现,都有赖于高水平的小说语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小说的属性,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当下小说创作中重写实和重“恶”与“丑”
这两种错误倾向。
B.第二段通过引用名言来说明小说语言的重要性,明确小说应重视锤炼字句和汲取古代文言文的营养。
C.第三段强调小说注重意象营构的重要性,并举例来说明鲜活意象带给读者强烈而持久的审美冲击力。
D.文章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性魅力的意象等三方面来论述提升小说的诗性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要立足现实却不能对现实进行直接描摹,只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
B.小说若过分注重对事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就会丧失原本应有的文学内涵和诗性品格。
C.小说能否最终打动感染读者,首先靠的是语言,如果小说语言冗长、粗鄙、直露,将很难被认为是好的作品。
D.当代小说创作者若能经营出意象,就能增强作品的诗性,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品也能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10:3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汉字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但我们如果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只能依靠文字。汉字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跟其他文明的语言文字载体具有质的差异。

世界上的文字到目前为止可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这种文字被描述为构意文字,因为它的形体是按照它所表达的意义来构造的,汉字的形体跟汉字的意义密切相关,而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

汉字是承载中国文化最具象也最细节化的单元,与别国的文字对比,会发现汉字具有非常独特的一面。它既有跟西方其他古老文字相通的一面,也有独特的一面。古埃及文字同样属于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中的“水”字描写的是埃及人所生活的那个地域的一条大河——尼罗河。但是,尼罗河和黄河相比落差其实非常大,中国人看到的水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所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中国文字中的水是截然不同的形式与方向,中国的水字不会出现古埃及的写法,古埃及也不会出现中国水字的构造。再以“男”字为例,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从有文字开始,男性是耕地的农夫,所以中国是田力为男;而古埃及的男人都是猎户,所以他们的“男”字又是另一种构造的表达。可见不同民族的文字往往带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同文化对相似的概念会有其个体化的表达方式。

再来看“门可罗雀”的“罗”字。在古代汉字中,“罗”表示捕捉,而捕捉不同猎物时的写法是不一样的,捕大象、捕野猪……捕什么猎物都要写成对应的形式。但是现代汉字就不能如此复杂,每一种捕获物都有对应的汉字,所以就要从中选择一个代表,最终因为鸟类是最常见的,所以汉字中的“罗”选择了追鸟的构造。比如“尽”的概念,在古汉字中是下面一个器皿,上面一只手,表示一个人在洗锅,而这个动作意味着饭吃完了。古人就是通过如此具象化的场景表述了这样一个抽象的含义,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先人在造字时付出的努力和令人惊叹的智慧。

除了社会生活的概念,自然生活的概念也在汉字中有场景化的表达。比如代表早上的“朝”字,由一堆草和太阳、月亮来构造。太阳在东边的草丛里,月亮在西边的草丛里面,这是只有早上才会出现的特定场景,所以这就是“朝”字。这些东西都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人文性。

汉字除了人文性,还具有充分的艺术性。在中国古代,把“上善若水”“龙飞凤舞”等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器皿设计当中。如此,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融到我们现代的建筑、用具等设计当中,去挖掘古汉字的文化艺术特质,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格调,也更美好。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汉字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汉字与古埃及文字均属象形文字,但汉字更有个性,是中国文化个性化的表达。
C.汉字的人文性体现在汉字将社会、自然的生活概念通过具体的场景来加以表述。
D.现代人将古汉字的元素运用到各种设计中,使现代生活充满了汉字文化气息。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分析表意、表音文字的区别,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
B.文章第三段列举“水”“男”二字,论证汉字承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可感。
C.文章第五段第一句话为过渡句,自然地连接了两个并列的段落,增强了文章逻辑性。
D.文章紧紧围绕“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来组织材料分析论证,有理有据,说理性强。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拼音文字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所以叫作表音文字。
B.古埃及和古中国文字截然不同,可见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异。
C.“尽”字通过具象化场景表述了抽象的含义,体现了先人的智慧。
D.中国古人把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设计中,表明汉字具有艺术性。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漆树的眼泪

王样林

(1)我家在大山深处,离家不远有一个叫首蓿坝的地方,生长着一种叫漆树的树木。

(2)据说漆树会咬人,小时候时常看见好多脸上肿得涨涨的人,他们用毛巾包裹着脸面见人便把脸朝向别处,人们看见这种人赶紧离开。父母常常告诫我:“看见被漆树咬得肿胀的人,赶紧跑开,别与他们搭话。”

(3)我对漆树不过敏,在苜蓿坝拾粪碰见漆树时,故意摸摸漆树,想象漆树是如何把人咬得肿胀的。我看着并不高大略显畏畏缩缩的漆树,一种怜悯情绪油然而生。大大小小的漆树长在半是石块半是泥土混合的土壤中,有碗口那么粗的,也有手腕那么粗的。树冠绕过藤蔓植物的藤蔓朝向自己的天空生长着,黑黝黝的皮很厚实地趴在树千上,一旦把皮肤剥开,就会渗出乳白色的浓浓汁液,这汁液就是能咬人的漆液。

(4)大滴大滴的泪滴从树皮破裂处渗出来,那么痛苦地流出,像是被谁打疼似的无法忍住便溢出泪水,又像是一个突然遇到伤心事的人泪盈满眶,这种哭是慢慢打开的,是一种很钝的流泪方式。

(5)我亲眼看见漆树哭泣时,是在苜蓿坝放牧的年代。首蓿坝由于周围灌木丛多,又远离庄稼地适宜放牲口。我们好多玩伴在没有庄稼活的间隙里赶上各家的骡马吆喝着去首宿坝放牧,骑上各自的坐骑,口里吆喝着“驾驾”朝着目的地奔去。责任田刚划分的那几年,我们小伙伴常在放学后或周末去苜蓿坝放牧,与山野真真切切地靠近,在灌木丛中玩足童

(6)几个外乡人不知何时来到我们村子,说要住下来,对于突如其来的他们,村里人没有防范,很亲近地与他们搭讪。他们在各山各岭转悠着,像是在寻找什么。那天到了首蓿坝,对漆树大动干戈,动起手术来。我看见漆树冒出浓汁液,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受在我心里苏醒,刺激着我,呼唤着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植物的疼痛。那些外乡人拿出塑料大桶子,让汁液慢慢地流到桶子里,割了一棵又一棵,直到大桶子盛得满满才罢休。

(7)“为什么只割漆树,其他树为何不割呢?”我满含着对漆树的同情,愤怒地问那些割漆的外乡人。他们回答:“漆树的汁液是宝贝呀!”我不解地看着他们把苜蓿坝凡是能割的漆树洗劫一空,心里萌生了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看着一个郁郁葱葱的坝子转眼几天工夫便失去了往日的欣欣向荣,一棵棵伤痕累累的漆树像是在抗议着什么,树身上留下的刀伤从树根开始一直延伸到细小的枝干分又处,能承受刀割的皮肤上都划破了,新鲜的伤痕在阳光的暴晒下显得很刺眼。我在心里嘀咕:“漆树会不会死去?那些外乡人把漆树的汁液割去做什么用?”

(8)那些乳白色的眼泪却一直在我心中留下问号,植物也有眼泪,而且那么多。我后来知道那些外乡人来自四川,他们把漆树的汁液割去后,经过几道加工程序,提炼出纯度很高的漆用来漆家具。这种漆,不添加其他成分,美其名曰土漆、生漆。用这种漆漆的家具家具油光可鉴,而且不褪色,持久时间很长,再就是家具表面还可以耐高温,功能着实很多。漆树的眼泪映射在家具上,成为家具的眼睛。

(9)又去苜蓿坝放牧时,原本以为死亡的漆树会大煞风景。当我们纵着骡马到苜蓿坝时,看见了一棵棵漆树获得了新生,伤痕处长出了很厚的结痂,浓浓的树冠枝繁叶茂。我抚摸看伤痕,想象着漆树如何在割伤后努力生存下来的艰难处境,那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境遇!俗话说得好:“人活的脸,树活的皮。”可是漆树在皮肤割破提取汁液后还生存下来,漆树对割破皮肤这件事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接受自己的命运。

(10)漆树的眼泪,不是哭泣后的残余物,而是新生命的一种改航。
【小题1】文章第(2)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对漆树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小题3】简要赏析文章第4)段的表达特色。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深刻意蕴。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正·大·中·和

——浅议中国传统住宅之中堂文化

①中堂,唐宋时期的官称,相当于宰相或明清时期内阁大学士,大约取其于议事堂居中总理政务的缘故,名之中堂。由官称转而指称民居宅院厅堂或堂屋正中高挂的字画,似乎也因其厅堂居中之意。

②厅堂或堂屋的经营布置,体现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生活艺术。无论北京的四合院,还是上海的石库门,厅堂或堂屋都有挂字画、摆古玩的传统;于是,高挂厅堂正中的中堂就不能不格外地讲究。

③中堂字画讲究寓意吉祥,图的是喜庆。所以,中堂的内容多为表现荣华富贵的牡丹荷花、盼望年年有余的鳜鱼锦鲤、祈求健康长寿的松鹤延年等吉祥题材;当然,也有青绿山水、梅兰竹菊;最不宜的是描写惊涛骇浪、秋风萧瑟、夕阳残照的作品。中堂也可以是书法,书写的内容不外乎《朱子治家格言》《颜氏家训》《波罗密心经》等;总之,均与治家理财、保佑平安息息相关。宅院的厅堂是家庭或家族活动的中心场所,具待客、雅聚、议事、祭祀等多种功能,故即使新派人物宅院的中堂,也多是传统题材。

④中堂两侧必不可少一副对联,对联内容因人而异,但当符合家庭主人的信仰、理念、身份、地位。素有“徽州民居第一村”之称的西递村有座建于1691年的履福堂,其中堂两侧高悬一幅“诗书经世文章,孝心传家根本”的对联,鲜明地表达了书香门第家族对儒家思想的信仰。中国社会历来推崇名人字画,中堂字画不仅内容适宜,质量上乘,通常还要延请名人书写作画。

⑤中堂是厅堂的中心,中堂的悬挂还讲究与厅堂的整体布置浑然一体,虚实相生,刚柔相济,高低相间,疏密相宜,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理想化。中堂的下方是修长的条案,摆放五供和祖宗牌位,靠着条案的是八仙桌和太师椅或官帽椅、圈椅,大宅院正厅两边还有东西侧厅,东厅挂四条屏,西厅挂八条幅,内容不拘,相宜唯上,也取其四平八稳的寓意。中国人吃苦耐劳,不善张扬,但却经历太多的苦痛和磨难,不求大富大贵,唯愿平平安安。厅堂的格局和布置无言地传达着主人的精神气质和理想追求。

⑥中堂存在的基础是农耕经济社会的四合院和宗法制家庭,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轰鸣的机器,喧嚣的城市打破农耕经济的田园牧歌,最先进的中国人最先离开祖辈生活的四合院,漂泊于非故乡的人流中。斗转星移,数十年过去,他们分享工业化、现代化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默默地承受社会高速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城市大了,家庭小了;楼层高了,房间少了。这时候,人们开始怀念不经意间在我们身边悄然消逝或已经远去的四合院和四合院里的中堂。

⑦人们怀念中堂所在的四合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怀念中堂以及厅堂儒雅书香的温馨。中堂字画伴随我们的生活,陶冶心灵,提高审美,是“流水无声日夜磨”的潜移默化。侧厅多宝格陈设的文玩,是今人与古人沟通的桥梁,对话的媒介。现代居室狭窄的空间和最大限度利用的墙壁,不仅没有了中堂的天地,书架、多宝格也在无数地产开发商的样板间中消逝。失去了精神倘佯的最后空间,现代居室纯乎是吃饭、睡觉的“蜗居”。

⑧人们保护中堂以及厅堂、四合院所代表的传统文明,是小康社会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和社会共识。此前北京宋庄国画院,高举传统艺术的大旗,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团结了一批以振兴传统、传承文明为己任的艺术家,举办了题为“正大中和”的中堂展。由于时代变迁,当代艺术家对传统的理解、对中堂的认识,也发生很大变化,中堂的创作理念和笔墨技法不尽相同,有些差异甚大,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只要不背离中国画水墨线条的内核,当属传统艺术的创新尝试。   不以水墨线条绘画的中堂,   应允许存在;   其高下、得失、成败,可留给历史检验,留给后人评说,留给市场选择。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理念下,充分尊重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和自由选择,由此方契合中堂“正大中和”的深刻寓意。

【小题1】第⑤段“四平八稳”语意双关,“平”字既指  又指  
【小题2】找出并修改第④段中对联的不妥之处。
【小题3】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中堂”前为什么要加修饰语“高挂厅堂正中的”?
【小题4】对文意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堂书写内容均与治家理财、保佑平安息息相关。
B.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是中堂远去的主要根源。
C.现代居室有中堂书架等,就可能有精神徜徉的空间。
D.“正大中和”中堂展创作理念和笔墨技法非常传统。
【小题5】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⑧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那么……关于
B.即使……也……至于
C.虽然……但是……对于
D.只有……才……但是
【小题6】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正大中和”四个字的理解。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梨树沟写意
柴福善
①京东梨树沟,或许是燕山山脉从海底隆起时,在南麓不经意留下的一条沟谷。
②不知什么时候,一只乌飞来,衔着一颗梨核,不小心滚落沟里。冬去春来,慢慢长出一棵大梨树。更不知什么时候,谁先走进沟里,就在树下住下来,随口就叫这条沟为梨树沟。随着人家越聚越多,便形成一片村落,人们很.自然就以沟名而命名村子了。
③许多年前,我曾走进沟寻找诗意。踏着石阶,走进一户人家。就是石头垒砌外墙、土坯打里的房子,树枝扎一遭篱笆,篱笆上嘟噜着顶花的扁豆、丝瓜、倭瓜,一派田园风光。院子不大,归整得干净利落。主人给我搬个木墩,递上一瓢缸里的凉水。水喝完了,感觉浑身清爽。从此,我记住梨树沟人的热情与淳朴,也记住这一瓢凉水的甘甜与滋润。
④十几年前,我踏着石阶再来寻找。但见那一遭篱笆围着的房子,显得有些破旧,树枝编扎的梢门虚掩着。院里长满荒草,透着几分人去屋空的荒凉。一打听,原来沟里人家由于泥石流或其他原因,迁往沟外了。尽管离开这道沟谷,起了一排排新屋,过上新的生活,可还叫梨树沟,这是一代代人骨子里的记忆。
⑤今春,我又走进梨树沟,像武陵人走进桃花源,贸然间识不得了:平展的山路,两边青砖砌筑的长城一般的垛口。望向沟里,绿莹莹山谷间,一树一树的白,像山间的云,可云没有这芬芳;像冬天的雪,可雪没有这温润。这么想着,也就走近了,原来是一树一树的梨花。梨花三朵五朵簇拥着,伴着清风微微摇曳。细看每一朵,都开得嫩白,仿佛轻轻一缕乌鸣,就会鸣破嫩白的花瓣。多少蜜蜂忙碌着,不失时机地嘤嘤嗡嗡采蜜。这北方的梨花蜜,与南方的荔枝蜜比,应该各有芬芳吧。那些没人居住的房子,一如当初,散落梨树下。
⑥我不知梨树沟究竟有多少梨树,但见大的腰般粗,小的腿般细,大大小小随处可见。我想起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那写的是北方边塞八月的飞雪。又想起白居易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而这写的当是唐玄宗苦苦思念的杨贵妃,诗人只是借梨花意象而言他,并非真写梨花。不过,真以此描写梨树沟,倒也贴切自然,生动传神,那么.就当是唐代诗人为梨树沟而写了。
⑦梨树沟很幽深,转过去,仍不见尽头。梨树间,时有一棵棵犬粟子树,或树干空洞,或主干枯干成一截树桩,旁边酿出新芽围着树桩又长出一棵。这些大粟子树,怎么也得几百年了。沿着平展的路上得山来,一片片一堆堆大大小小黝黝发黑的块石,不是平常山岩崩裂的那种,似是从山底喷涌出来淌落淤积的。怪不得沟里人说这是古火山口。千万年,亿万年,或更久远,我尽情想象着火山喷发刹那吞天吐地的磅礴与壮观。
⑧我上山时,随手拄着拐杖,终究山地不比平地,好在累了就随地歇息。比如沟谷间那座湖水坝上一道风雨长廊,尽管没有风雨,我也可在长廊里小憩一番,顺便欣赏一下山泉如何从沟谷聚而为湖,又如何继续从湖口下流为溪,使梨树沟的诗意平添几分灵气。我终于走上山顶,山顶横亘着蜿蜒的长城。明时这里隶属蓟镇,不知总兵戚继光是否督查至此?我没有考证,可那些残存而相望的空心敌楼,即为戚继光所创造。城墙就地取材,以山石垒砌。一些高低错落的垛口尚在,我这才明白山路两边青砖砌筑的垛口,原来依长城而修筑。
⑨伫立山顶眺望,沟那边就是京东名胜石林峡,石林飞瀑,自然天成。梨树沟则不同,梨花、湖水、长城及古火山口,融为一体,更具意蕴。曾几何时,山乡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沟谷,如今竞幻化为一道绝妙风景。想梨树沟人在外面一排一排的房子里,应该生活得愈来愈幸福。可我还是想念人家散落、鸡犬相闻的梨树沟,想念那一瓢凉水的甘甜,甚至想把篱笆围着、梢门虚掩的房子简单收拾住下,然后悄悄种下一棵梨树。是啊,梨树经一冬孕育,满沟满谷春天里争先恐后白白地尽情绽放。遥知不是雪,可心底翻来覆去总觉得是雪。怎知这雪,不觉里就有一片飘落我头顶了呢!
(摘编自20 1 8年9月29日《人民日报》)
【小题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梨树沟的地理特点后,又通过鸟衔梨核的想象写了梨树沟的由来,充满情趣,引人人胜。
B.文章通过一瓢凉水的甘甜与滋润,写出了梨树沟人的热情与淳朴,与下文呼应,侧面展现了时代的变迁。
C.作者在不同时期三次造访梨树沟,同梨树沟的梨树一样,经历了人生的寒冬与挫折,愈见生命的豁达与乐观。
D.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意蕴隽永的游记,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引用古诗,增添了文学意蕴。
【小题2】文章第⑦段为什么写到大栗子树和块石?请简要分析。
【小题3】面对梨树沟。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抹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气体效应不容忽视。
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清洁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气开发企业拥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采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地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命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小题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小题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山西省含煤面积60%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小题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就能够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