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和文学形式,必须具有艺术的终极属性,即诗性,必须立足于现实且对现实进行艺术化和文学化处理,而不能直接描摹现实,过度的绝对的“写实”、过分注重“故事性”,则会使其沦为平庸。唯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才能使读者感受到浓郁的诗意。当下一些作品过分注重对于真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追求故事性,而缺乏或者忽略将其提纯为艺术的手段和能力,迎合了大众猎艳猎奇阅读心理,却丧失了其应有的文学蕴涵和诗性品格。另外,现今某些小说创作者似乎过度热衷于书写“恶”与“丑”,而忽略了对于“美”的发掘。小说并非不可以写“恶”与“丑”,但写的目的应是为了反衬出“美”,要注意限度和分寸,过度的书写甚或是带着欣赏的眼光、陶醉的心态去表现“恶”和“丑”,只会使人心生厌恶,从中不可能感悟到“美”和“诗意”,这显然有悖于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

还有必要重视小说的语言。语言能力始终是一位小说创作者必须具备的首要能力,语言水平也始终是标示小说水准的首要特征。正如汪曾祺所言:“读者读一篇小说,首先被感染的是语言。我们不能说这张画画得不错,就是色彩和线条差一点。我们也不能说这篇小说写得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而当下某些作家,在创作诗歌、散文时,也许还能重视语言的运用与雕琢,但在创作小说时,由于过分注重故事性,则往往忽视或者漠视语言。这就造成了一些作品语言水准的低下,准确性欠佳、冗长、粗鄙、直露的语言在小说文本中大行其道。语言应该是小说的本体,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小说文学性和艺术性的实现、小说诗性的呈现,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水平的低下,就是作品文学性和艺术性的低下,容易造成诗性的缺失。小说创作者应该秉持汪曾祺“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重视炼字造句,力求“每一个字每一句话的无可替代性”。此外,还应充分重视汉语作为表意语言和非形态语言的特点,从古代文言文中汲取营养,在简约和内蕴上下足功夫,使语言更具诗意,从而整体提升作品的诗性。

最后,要注重意象的营构。“意象”曾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为出彩的因子,然而它并非为诗歌所专属。如果在小说中能营构出鲜活的意象,必然能够增强其诗性魅力,从而焕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意象应该成为小说内容和意旨的聚合体与浓缩体,它涵盖、表征、提炼小说文本的终极诉求。一个鲜活的意象能够产生恒久的诗意和震撼力,能够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让读者时时品味——正如“边城”之于沈从文,“晚饭花”之于汪曾祺,“野地”之于张炜……带给读者的审美冲击力是何其强烈而持久!凡此诗性十足的小说作品,似乎皆离不开一个鲜活而成功的意象。当代小说创作者应该从中汲取经验,在自己的作品中苦心经营意象。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作为文学形式,属于艺术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在反映现实时要采用艺术化和文学化的处理方式。
B.小说创作者借书写“丑”与“恶”来表达文学追求,实际上背离了文学的审美追求和目的,只会让人心生厌恶。
C.小说创作者应秉持“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的理念进行小说创作,重视炼字造句,追求语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
D.语言不是小说可有可无的附着物,小说的文学性、艺术性乃至诗性的最终实现,都有赖于高水平的小说语言。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小说的属性,通过对比论证指出当下小说创作中重写实和重“恶”与“丑”
这两种错误倾向。
B.第二段通过引用名言来说明小说语言的重要性,明确小说应重视锤炼字句和汲取古代文言文的营养。
C.第三段强调小说注重意象营构的重要性,并举例来说明鲜活意象带给读者强烈而持久的审美冲击力。
D.文章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性魅力的意象等三方面来论述提升小说的诗性品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要立足现实却不能对现实进行直接描摹,只有“艺术的真实”,才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恒久的魅力。
B.小说若过分注重对事实的开掘和叙写,偏执地沉溺于故事性追求,就会丧失原本应有的文学内涵和诗性品格。
C.小说能否最终打动感染读者,首先靠的是语言,如果小说语言冗长、粗鄙、直露,将很难被认为是好的作品。
D.当代小说创作者若能经营出意象,就能增强作品的诗性,更好地表达情感,作品也能在读者的心中芳华常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0-29 10:30:5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夜宿碛口古镇

阿成

碛口古镇,是自明清以来最繁华的黄河古城之一。黄河就是在这儿拐了一个大大的弯儿,世人称之为“万里黄河第一湾”。而碛口古镇也因此被称为“九曲黄河第一镇”。在黄河边徜徉,幻幻然,似乎是黄河的风哟,将远处黄河纤夫的号子声,隐隐送到了我的耳畔:“船工拉纤步步沉哟,嘿哟,嘿哟……”

黄河就是在这里与古镇的东川江交融汇合,然后以更加雄浑的气势向东流去。碛口古镇上的黄河码头自古就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码头之一。自西北各省而来的商船到了这儿就停泊下来,装货卸货,再转由骡马、骆驼运往太原、京、津及汉口等地,或者会走得更远,出西口,走嘉峪关,及至走出国门,运往异邦。这是另一条闻名于世的古丝绸之路。在碛口,商人们会将当地的物资转运至西北。那情景可谓是泊船如林,昼夜不歇。资料记载:“鼎盛时期,碛口码头每天来往的船只有一百五十艘之多,各类店肆三百多家。”使得碛口“水旱码头小都会”的美名,随着九曲黄河传遍大江南北。兼之镇上至今尚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货栈、票号、当铺,连同各类商号、庙宇、民居、码头等建筑,几乎包括了漕运商贸集镇的全部类型,碛口古镇故而又有“活着的古镇”之称。

我还记得那支“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泪长流”的小调。是啊,穷苦的“哥哥们”那种想摆.脱贫困的决心,决绝走出去的强烈愿望,便是亲情,便是婆姨哟也无法阻挡他们前行的脚步。或者正因如此,才使得碛口古镇日趋繁荣且风情万种的吧。

入夜时分,风俗使然,无论是碛口古镇上的寻常百姓家,还是镇上的客栈、商家、茶馆、饭馆,大门上都会悬挂一盏大红灯笼。如此参差地勾连起来,温馨迷人。当年那些从黄河远处驶来的商船上的船工们,也能遥望到这些美丽的红灯笼吧,那该是怎样一种盼归的心情呢?

沉沉的夜幕之下,我在一家仿古的茶楼上,凭栏而立,黄河上的风竟是那样刺骨。喝点儿酒祛祛寒吧!茶楼的老板娘是一位年轻妇女,破例为我们弄了几碟家常小吃和热乎乎的小米粥。没想到吕梁的小米这么好吃,甜甜的,暖暖的,柔柔糯糯,喝起来那种入怀的亲切与温暖,让你的心里一下子暖和起来。热情开朗的老板娘还应远客的邀请唱了一支当地的民间小调儿:“一道道水哟,一道道山,哥哥想妹妹哟,想在心尖尖。……三十里的明沙,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上我来呀么看妹妹……看妹妹,哥哥跑成了罗圈儿腿。”

仰望着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斗,欣赏着古镇上一家家客栈和酒家高高悬起的红灯笼,俯瞰轰然流走的黄河,想象昔日古镇商船如织、帆樯如林、人声鼎沸的情景。又浮想当年红军东征渡黄河,过激流,冲险滩,迎寒风,抢渡黄河的悲壮气势,即便是酒力不胜,也要敬上一杯。

回到碛口古镇下榻的客栈里,欣然写下一行字:住窑洞,寻古巷,听小调。黄河上恰星汉与渔灯同烁,心已随黄河水远行矣….

(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既指明了碛口古镇处在黄河边上的地理位置,又通过“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称点出其历史地位,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B.碛口古镇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货物中转站,商船如织、热闹非凡;现在仍保存着众多那时漕运商贸集镇的各类建筑等,令人向往。
C.文中引用的“走西口”民间小调,是当地人过往生活的真切反映,其中既有人们摆脱贫困的决心,也饱含了亲人的辛酸与无奈。
D.文章夹叙夹议,深沉婉致、厚重典雅,语言含蓄;但是写茶楼的老板娘时,笔调诙谐幽默,如“哥哥跑成了罗圈儿腿”等句。
【小题2】文中写了许多碛口古镇历史上的事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文章的结尾一段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学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然而,国学知识浩如烟海,国学书籍汗牛充栋,对于初学者及普通大众而言,怎样学国学,怎样把其中蕴含的思想、智慧内化于血液之中,《国学要义》做了有益尝试,为普通大众提供了打开国学之门的钥匙,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积极意义。
国学是心性之学,重在德行修养、人格塑造,它对当代社会的意义主要在于“大学”而非“小学”。这两种研究方式贯穿了整个学术发展史。以注疏的形式,在经典原有框架基础上,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方式一直以来居解读经典的主流,而通过建构新的观点、新的视角,重在汲古之精华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一直处于弱势。重在“文献学问”的文献整理作品数量较多,重在阐发国学“德性学问”,出思想、出观点的精品论著较少。两种研究方式虽各有特点、各有千秋,但从当下普及国学和发挥国学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的角度看,后者亟须加强。《国学要义》就是基于后者的重要创新研究成果。该书由上篇“经典”和下篇“概念”两部分组成。上篇运用解构的方法,提供一个分析框架,从经典的作者、文本、基本观点、主要内容和思想特色的角度,分别对《老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编运用建构的方法,形成一个整合系统,从概念的历史起源、社会背景、诸子观点和儒家论述的角度,分别对道、仁、义、礼、智、信、孝、忠、廉、耻十个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和品评。这种研究方法重在对经典义理的阐释,有利于帮助普通大众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国学要义,使国学的精神深入人心,让国学的价值充分发挥。
纵观历史,国学历经千年仍绵延不息,关键在于立足时代、与时俱进。以国学主体儒学为例,在其千年演变过程中,它不断被先哲圣贤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求阐发注释,经历了玄学、理学、心学、朴学等不同发展阶段。“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国学经典就是源头,立足时代就是活水。《国学要义》以国学经典和概念为依托,渗透着历史基因;对国学的解读赋予其时代内涵,浸润着时代精神,体现出许多新特点。本书首先体现的是视角新。经典是国学的物质载体,概念是经典的精华。作者化繁为简,抓住经典和概念这两个国学核心要素,建构国学大厦的四梁八柱,搭建全书框架,展现国学要义,对于大众来说,记住“五本经典”“十个概念”,就基本抓住了国学的核心要义,便于理解和记忆。其次,是思想新。作者结合时代特点对国学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充分展现了国学的时代价值。比如,作者通过中西对比,提出了儒家之“信”的局限性,认为儒家之“信”必须改革创新,提升为心中的道德律,改造为契约的灵魂,演化为法治的守护神。
(摘编自陈庄《普及国学,传承文明——夏海(国学要义>读记》)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国学是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识别符号;作为心性之学,国学关注人的德行修养和对人格的塑造。
B.文中“大学”是基于国学经典而注意吸收古人精华来启发今人的研究方式,它对社会发展更具现实意义。
C.“小学”是重在对文本字词进行注解的研究,它是国学研究的主流,成果丰富。受此影响,出思想观点的研究就减少了。
D.国学的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之所以历千年而不绝,原因在于它能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创新变化,满足时代需要。
【小题2】下列对《国学要义》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要义》是一把打开国学宝藏大门的钥匙,该书视角新、思想新,从而为初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学习国学的有效方法。
B.《国学要义》上篇选取五部经典进行解读和品评.下篇运用建构的方法,以十个概念作为统领,对国学进行了系统整合。
C.从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出发,《国学要义》建构了国学解读框架,这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它能帮助普通大众了解国学的主要内容和道理。
D.《国学要义》没有固守对国学内涵的传统理解,而是注意借鉴创新,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对国学内涵进行了补充、拓展和完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浩如烟海的国学知识和汗牛充栋的国学典籍,怎样学国学,把握其中的思想和智慧,是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B.《国学要义》运用解构和建构方法,抓住重要经典和基本概念研究国学启示人们,普及国学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
C.儒学的历史发展表明,传承中华文明,发展国学,需要在古人的思想与今天的现代化之间找到结合点。
D.国学在发展中不断加入新时代的内容,如从西方文化中吸取养分,当今国学中西合壁,展现出更强的时代价值。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背叛”炊烟
胡宗波
背叛”炊烟,需要勇气。
生活在西南山区的人,似乎从出生之日起就已被命运圈养在了重重大山怀抱里整日里要和炊烟相依为命。
或许是命运的化,温顺的山区人顾家,更家每天村人地在烟上挂满家的味道,倔强地把炊烟定格成为家的方向一天天一年年,炊烟被雕琢成了人们心灵的归宿,剪不断,理还乱。很多人甚至一辈子都没走出炊烟划出的半径。
在我眼里,炊烟就是宣布吃饭的口令。
在那个饥肠镜的年代,对于还是个孩子的我来说,食物散发出的诱惑,无疑令我无法抗拒。至于下顿将着落在哪儿,我大抵是不会去理会的。我心里只有炊烟。发展到了最后,就算全村的炊烟同时升起,哪一道炊烟是自家的,我能一眼分辨出。
那时,炊烟不仅滋润了我的肠胃,也滋润了我的梦。
可我从来不是一个懂得感思的人。相反我回报给炊烟的,大多是怨,是恨:恨它营养不够丰富,恨它花样太过单一,更恨它有时还填不饱我肚子。
与我对炊烟的矛盾态度相比,父母从来怀着一颗虔诚之心炊烟生病了,父母精心呵护着,助它早日康复;炊烟失落了,父母安慰开导着,帮它尽快振作。炊烟有灵性虔诚的心,换来了炊烟的信任。它配合着父母,苦苦支撑着摇摇欲坠的日子。
然而,在父母虔诚的背后,其实也蜷缩着一颗不安分守己的心父母领着我在日子里摸爬滚打的同时,夫志不渝送我去读书。他们已领教了日子的苦。他们不想将这种苦留成“财产”,等我去继承。为了孩子长远计,父母替我谋划着对炊烟的“背叛”。
背叛,是需要勇气的;男气,则需要成本为了抵抗不断膨胀的生活,掉扶起勇气,父母几乎把腰弯得和大地平行,大疲意的眼睛,在日子里翻拣着能对抗生活的元素其间,父母还要顶住村人随手奶来的冷物热认那大都是些认为读书没用的村人站在父母的“背叛”上,我把父母的期望打包,系在肩膀上,在“背叛”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若干年后,我彻底“背报”了炊烟,走出了乡村。
在异乡,任我踮脚眺望,却看不到一丝炊烟。内心的空虚惆怅如同滚着的雪球。
在炊烟的浸泡里长大的人,炊烟就是他的根。一个人,一生里烙印着三条根,那是从国别、地域、家庭三者文化差异中沉淀出来的“背”了炊烟,就斩断了地域和家庭这两条根,我这一生,注定将处于失根后的无根状态。这时,在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仿佛一封封家书,用眼眸盖上念的邮戳,不时呼唤着我回去。
每一年,我都会回故乡,只为亲手摸摸升腾的烟摸着它,我才能暂时找回丢失已久的乡音,才能短暂回收久违了的内心踏实。
这些年,每次回去,家乡都有变化。村人的生活水平真正像是芝麻开花。在欣慰的同时,我却觉得与故乡又生疏隔膜了几分。现代化的炊具,不断打压着炊烟藏的范围我希冀的炊烟,越发地单薄瘦削。
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日子改写。
我也知道,总有一天,我再也看不到炊烟。
我更知道,一缕缕炊烟,终会在我记忆的客藏中酝酿成一种乡愁,继而在我的记忆里,站成一道道风景,更站成一位位亲人。
背叛,总是要付出代价。没有了炊烟,也就失去了故乡,再也没有远道而来的消息,能把一种叫幸福的感觉催生。
失去了炊烟,我们注定还有别的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引出炊烟,总领全文,交代特定的地点,与独特的地理环境,并且引出下文对炊烟的“背叛”。
B.全文包含了多处对比,如村人对父母为我设计的人生道路冷嘲热和父母的冷静坚决形成对比。
C.“背叛”炊烟是痛苦挣扎的结果,作者以悠远复杂的笔触全篇写了自己逃离故乡的全过程。
D.作者将“记忆里存活的新鲜炊烟”比作家书,将思念化作邮戳,生动形象而又新颖别致地写出我对故乡的难忘之情。
【小题2】结合上下文赏析画线句“我知道,终有一天,故乡会被膀阔腰圆趾高气扬的现代化曰子改写”。
【小题3】结合全文,谈谈“炊烟”都有哪些含意?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目前的国学热还是分布在大众教育和国学知识传播方面,相对于国学的学术研究,多属于文化普及的层面。它虽然不能自然带来国学研究品质的提升和发展,但是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改善了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承以及民族精神的培育。由此看来,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对中国现代化的深入开展,对社会和谐的实现,当前所谓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都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应当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药方,传统文化并不能解决我们现实生活遇到的一切问题。需要通过适时的引导,帮助人民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分辨永久的价值和过时的东西,使传统文化的资源更能够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作用。

(摘编自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国学”是有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的最初意义。
B.民间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一度高涨,这使新世纪全方位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并持续升温。
C.当前的国学热是国人的认识和态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标志。
D.传统文化热的文化氛围改善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且有利于普及、传承传统文化。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国学的概念谈起,接着阐述了国学热的兴起原因,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论证,条理清晰。
B.第三段通过传统文化与其他外来文化、宗教的比较,论证了其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的作用。
C.第四段从学习西方导致民族主体意识失落出发,阐明了国学热能够破除文化霸权的观点。
D.文章阐述了国学热与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之间的关联,论述了国学热带来的积极意义。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热不等同国学学术研究,我们所说的“国学热”,就其现象来说,类似于“传统文化热”。
B.中国在世界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了国学热推动了民族精神的自觉转变。
C.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国学热”的出现和流行是必然的,也是合理的、积极的。
D.传统文化不是万能的,若想使它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引导帮助人民去分辨。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重要的地质遗迹是宝贵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要素。。

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了专门的地质遗产工作组,负责全球地质遗产保护工作。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十分重视。美国、加拿大、英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地质遗产的保护工作处于领先地位。他们建立了完整的法规体系,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国际上对地质遗迹保护的通行做法大多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目的是将一些集稀有、珍贵、观赏价值并具重大科学价值为一体的地质遗产建成地质公园。既为科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场所,又作为科普教育基地,为促进地方旅游、贸易事业的发展创造机会,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真正起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作用。除了用于科研和大众的教育外,地质公园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具有很大的潜力,它可用来提供就业机会和开展与其专业主题有关的新经济活动。随着世界地质遗产保护,特别是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实施,必将极大推动世界各国的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发展。

我国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同样高度重视。保护区的建立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至今还没有开展全国性、系统性地质遗迹调查,缺乏系统、完整、详实的地质遗迹的基本状况调查和评价资料;保护区的建设刚起步,现有地质遗迹保护区数量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未得到保护;人类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和工程建设使得许多地质遗迹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并呈上升趋势;缺乏一个切实可行的全国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和缺少专项保护经费,严重制约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开展。

加强地质遗迹保护,保持优美的地质自然环境,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是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地质遗迹这一一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美学价值的珍贵自然遗产将得以有效保护。地质遗迹这一人类的瑰宝将永远闪烁耀眼的光芒。

(摘编自向岚《地质遗迹:人类社会的瑰宝》)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质遗迹属于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会直接影响地球生物多样性。
B.发达国家对地质遗迹的保护都非常重视,并有一定的保护措施,相反,欠发达地区就没有这样做。
C.对于地质遗迹的保护,“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是最佳的选择。
D.我国的地质遗迹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保护,日前也是刚刚起步,任重道远。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地质遗迹的形成谈起,指出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发人深省。
B.文章主体部分把世界和中国保护地质遗迹的做法作对比,以便引起读者对地质遗迹保护的深入认识。
C.文章在论述地质遗迹的过程中,最主要是从怎样保护地质遗迹方面展开的
D.对于地质遗迹,文章按照从国外到国内的顺序进行论述,再展望未来,逐层深入,重点论述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必要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地质遗迹成为可再生资源,将会给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带来不利影响。
B.只有世界各地区很好地保护地质遗迹,人类才可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C.我国已经开始逐步重视和保护地质遗迹,不久的将来,地质遗迹也将成为我国的一大瑰宝。
D.地质遗迹既是世界各地区的宝贵资源,更是属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世界各国和地区对地质遗迹保护工作都十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