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徙于卫,卫人谓之庆卿。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荆卿好读书击剑,以术说卫元君,卫元君不用。其后秦伐魏,置东郡,徒卫元君之支属于野王。
荆轲尝游过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轰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吾目之;试往,是宜去,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摄之!”
荆轲游于邯郸,鲁句践与荆轲博,争道②,鲁句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去,遂不复会。
荆轲既至燕,爱燕之狗屠及善击筑者高渐离。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漸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顷之,会燕太子丹质秦亡归燕。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使而笑曰:“诺。”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柯曰:“谨奉教。”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有删改)
(注)①曩者:从前,之前。②争道:争夺棋局上的格道。③嘿:同“默”。
【小题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B.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C.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D.荆轲虽游于酒人乎然/其为人沉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B.击剑,用剑相击剌的运动和技法。
C.支属,亲属、宗支。“支’’指附属于总体的一个部分。
D.太子,指已确定继承帝位的帝王的嫡长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传记一开始先用几段文字交代了荆轲的身世、籍贯,从文中可知,“荆卿”是燕国人对他的称呼。
B.荆轲与盖聂论剑,盖聂对他怒目而视;与鲁句践博棋,鲁句践发怒呵斥他,他默无声息地逃走,反衬了他的隐忍。
C.荆轲与屠狗者、高渐离的交往,特别是酒后在街上狂歌哭笑,表现了荆轲想报仇而不得的苦恼。
D.燕国隐士田光知道荆轲不是一个平庸之人,当太子丹想通过田光结识荆轲时,田光就推荐了他。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者还报,盖聂曰:“固去也,吾囊者目摄之!”
(2)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12:48:0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巳乎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焉。盖文王拘演《周易》;仲尼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皇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这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选自《古文观止》)

(简注)

①沉溺:陷入。缧绁(léixiè):捆缚囚犯的绳索,借指牢狱。②臧获:古时对奴婢的贱称。奴为臧,婢为获。③倜傥(tìtǎng):卓异。④文王拘而演《周易》:相传周文王被拘羑里时,推演六十四卦,成为《周易》一书的纲要。⑤孙子: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著有兵法。膑:挖去膝盖骨。⑥稽:考察。纪:纲纪,这里指道理,规律。⑦轩辕:即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祖先。

(阅读指要)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一封复信,对老朋友以前写信给他,要他利用中书令的职务“推贤进士”的事予以答复。司马迁在这封信里,述说了因李陵事件而蒙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倾诉了郁结在内心的痛苦和愤懑,披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的专断不公。他用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古圣先贤遭到挫折与磨难后,心情郁结难平而发愤著述的典故,表现了自己隐忍的苦衷、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的决心。这些典故,援古证今,明理达情,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伟岸的人格和沉郁的感情。文中司马迁说明自己之所以隐忍苟活,是为了完成能流传后世的不朽著作。他历尽艰辛要把《史记》写成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这变,成一家之言”的著作,以著作来洗清耻辱,他的言行中饱含着苍凉的感慨,使人感极而泣,潸然泪下。司马迁用百转千回之笔,表达了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愤激不平之气和九曲回肠之情。全文辞气沉雄,情怀慷慨。
(阅读训练)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唯倜傥非常之人焉(____________)   (2)仲尼而作《春秋》(___________)
(3)孙子膑脚,《兵法》修列(____________) (4)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句中“通”与“通古今之变”句子“通”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六艺经传皆习之B.因入京城,观太学,遂五经。
C.政人和,百废俱兴。D.弈秋,国之善弈者也。
【小题3】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B.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D.则仆偿前辱之责
【小题4】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2)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小题5】下列表述与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中谈到孔子等人郁郁不得志,而发愤著述的事例,意在自况。
B.作者身受“腐刑”却不以为辱,反而把它作为著书立说的动力。
C.在作者看来富贵顺达者难成大事,唯有历经磨难、卓异特出之人才能发愤而有所成就
D.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在于研究历史,借鉴前人,而不拘泥于前人,力求有自己的见解。
【小题6】第二段中列举周文王等古圣先贤遭挫折、磨难而发愤著述的那些文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述。

同类题2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佯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名姓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侯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昭王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平。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将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侯席稿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日益以不怿。

(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有删改)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宜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③黥徒:受过黥刑的人,引申为因徒、罪犯。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B.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C.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D.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谒者”,官名,春秋、战国时期置,为国君掌管传达、接待宾客及赞礼的工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的词语,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关外”,地理区域名,指山海关以东地区,包括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D.黥刑又称墨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或额头上刻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了起来,后来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他受到秦王的亲近,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他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朔妻成公姊,有遗腹,走公宫匿。赵朔客曰公孙杵臼,杵臼谓朔友人程婴曰:“胡不死?”程婴曰:“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吾奉之;即女也,吾徐死耳。”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屠岸贾闻之,索于宫中。夫人置儿绔中,祝曰:“赵宗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及索,儿竟无声。已脱,程婴谓公孙杵臼曰:“今一索不得,后必且复索之,奈何?”公孙杵臼曰:“立孤与死孰难?”程婴曰:“死易,立孤难耳。”公孙杵臼曰:“赵氏先君遇子厚,子强为其难者,吾为其易者,请先死。”乃二人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匿山中。程婴出,谬谓诸将军曰:“婴不肖,不能立赵孤。谁能与我千金,吾告赵氏孤处。”诸将皆喜,许之,发师随程婴攻公孙杵臼。杵臼谬曰:“小人哉程婴!昔下宫之难不能死,与我谋匿赵氏孤儿,今又卖我。纵不能立,而忍卖之乎!”抱儿呼曰: “天乎天乎!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诸将不许,遂杀杵臼与孤儿。诸将以为赵氏孤儿良已死,皆喜。然赵氏真孤乃反在,程婴卒与俱匿山中。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杵臼把立孤之事交给程婴,自己没有参与,选择了较为容易办的事。
B.程婴出卖了公孙杵臼,实际上是为了掩饰真相,真正保护赵氏孤儿。
C.程婴含辛茹苦将赵氏孤儿养大,等到他报仇之后,自杀以报答赵盾及公孙杵臼。
D.“赵氏孤儿”的故事赞美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侠义精神。
【小题2】结合全文,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屠岸贾杀死赵朔全家,而程婴隐忍不死,主要是因为赵朔的妻子有可能生下男孩,程婴要抚养他成人。
B.屠岸贾到赵朔家搜查时,赵朔妻子对儿子祷告,儿子“竟无声”这件事,未必真实,但充满了传奇色彩,读来仍令人可信。
C.“搜孤救孤”的故事,作者热情地歌颂了程婴的忍辱负重,公孙杵臼的慷慨牺牲,鞭挞了屠岸贾的奸邪残暴,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D.在“搜孤救孤”这一故事中作者还写到了助纣为虐的诸将, 他们与程婴、公孙杵臼的忠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者,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父平,相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婚姻。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良以《太公兵法》说沛公  多次B.故遂从之,不见景驹  前往
C.臣韩王送沛公  因为D.良乃固项伯  要求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先秦时期爵位的一种,是天子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同时期的爵位还有公、伯、子、男等。
B.“字”是古人于出生后不久由长辈或当地有名望之人所起,同辈之间以名相称,长辈则可直呼其字。
C.“拜”,指上级按一定的礼节任命官员、授予官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为,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D.“婚姻”,又称为“昏姻”或“昏因”,指男娶女嫁之事。文中指的是项伯和刘邦约为儿女亲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利重义。韩国被秦国攻破,殃及张良在韩为官的父亲,他拿出自家财产来寻求刺客行刺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胆量过人。秦始皇东巡之时,他和刺客埋伏在博浪沙中,以铁锥为武器行刺之,铁锥击中副车,秦始皇大怒。
C.张良善于劝谏。刘邦入秦宫后就想住下不走,樊哙劝谏也不听,但经张良以秦亡的前车之鉴一番劝说后还军霸上。
D.张良宅心忠厚。项伯连夜告知张良项羽要攻打刘邦并想带他离开,张良不但没走,还告诉刘邦并为他出谋划策。
【小题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
(2)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