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第三次网瘾调查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在城市非网瘾青少年中,约有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人数约为1858.5万。网游成瘾者显示出种种被网游加害的人生。重者,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严重损害健康甚至毁掉生命(过度游戏导致多动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脑卒中死亡);轻者,导致青少年走向暴力化、失能化、不能应对现实世界,从而被边缘化。
如何应对游戏成瘾问题?一方面,我国卫生部门需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游戏成瘾这一新疾病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内情况进行更多的研究,包括生活研究和临床研究,以推进国民对这一问题的深入认识;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矫正游戏成瘾,包括心理、教育、亲情和行为方式,毕竟游戏成瘾是一种非常复杂和顽固的社会心理问题,不是只有医学一种方式才能治愈。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二:
从游戏本身的设计来看,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有关专家指出,游戏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短,而现实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长。人之所以会重复一个行为,是因为在这一行为之下,内心会有一种获得感,也就是“阳性强化”。在游戏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给一个奖励,游戏者很容易在这种一个接一个的奖励体验下沉浸其中。 
以前段时间最为流行的一款手机游戏为例,游戏者每击杀对方控制的角色一次,都会获得大量金钱和经验值,这些金钱和经验值可以用来购买装备提升等级,从而让自己控制的角色更为强大,通过不断击杀对方角色,自己的角色也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强大,当双方实力差距越来越大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摧毁敌方基地,从而取得胜利。 
在这个过程中,击杀敌方角色获得经验、金钱,可以视为第一次正面反馈;通过购买装备提升等级,可以视为第二次正面反馈;装备和等级的提升,又可以为下一次击杀对方角色奠定基础,这样很容易形成正面反馈的循环,最终在摧毁敌方主基地的时候,正面反馈臻至最大化,带来最大程度的心理满足。
即使是一局游戏结束之后,反馈机制仍然存在,赢了,会提升段位;进一步巩固游戏者的心理满足感;输了,会跌落段位,通过游戏者不服输的心态让其再开始一局游戏,以弥补自己对正面反馈的需求。
(摘编自赵丰、李轶群《记者调查游戏成瘾问题,虚拟空间诱生“虚拟人格”》,《大众日报》2018年6月)
材料三:
世界卫生组织(WHO)18日发布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即通常所说的游戏成瘾)被列为疾病。消息甫出,就引发广泛关注。
在此之前,有些家长为了强制孩子戒除“网瘾”,不惜将孩子送去接受杨永信的“网瘾电击疗法”,或者送去豫章学院接受暴力体罚,很多孩子因此留下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可见,将游戏成瘾列为疾病,将进一步引发诸多家长对孩子沉迷游戏的焦虑,从而诱发更多不科学惩戒机构的盛行。
当“网瘾”还未被正式列入精神类疾病的时候,仅仅因为一些家长的焦虑和恐慌,以及一些不负责任的培训机构的宣传,许多儿童就被强制剥夺人身自由,甚至被虐待。事后,许多相关责任人并未受到法律处罚,那些期望通过强制惩戒改变儿童行为的家长也未能调整自己的认知。英国心理学会发言人钱德拉·萨克塞纳认为,玩游戏的人中,仅少数会发展到“游戏障碍”所定义的程度,把它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可能会引发家长不必要的忧虑。
如今,最值得警惕的,就是这些不必要的忧虑。他们忽略世卫组织对于精神疾病的定义和初衷,忽视对精神疾病患者权利的尊重,而更加迫切地去拥抱那些错误的戒除办法。如果真的希望孩子们有一个健康的人生,正确做法是引导他们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培养更全面健康的生活兴趣,而不是一味地迷信暴力可以改变一切。越是不健康的引导方式,越是会强化儿童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从而变成恶性循环。将游戏障碍列为疾病,需要全社会关注精神卫生,而不是变成杨永信和豫章学院们敛财的由头。
(摘编自姚遥《游戏成瘾列为疾病:警惕杨永信们重新抬头》,《新京报》2018年6月21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有网瘾和有网瘾倾向的占1/4以上,其中,程度较重的会导致青少年自杀、他杀、自残、严重损害健康甚至毁掉生命;轻者也有很多不良影响。
B.前段时间最为流行的手机游戏中,游戏者每击杀对方控制角色一次,会获得大量金钱和经验值,这些金钱和经验值成为提升等级的条件,也是游戏者的动力源。
C.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新版《国际疾病分类》把“游戏障碍”列为疾病,因此有些家长为了强制孩子戒除“网瘾”,不惜让孩子接受“网瘾电击疗法”或暴力体罚。
D.钱德拉·萨克塞纳认为把“游戏障碍”列入《国际疾病分类》可能会引发家长忧虑,其实不必过分忧虑,因为玩游戏的人中,仅少数会发展到游戏障碍所定义的程度。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矫正游戏成瘾可以尝试多种方式,因为游戏成瘾是一种非常复杂和顽固的社会心理问题,不是只有医学一种方式才能治愈,心理、教育、亲情等也可参与治疗。
B.反馈机制在游戏过程中和游戏结束后都存在,这种机制给游戏者带来最大的心理满足或激发他们不服输的心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解释了玩游戏会上瘾的原因。
C.那些期望通过强制惩戒改变儿童行为的做法其实并不可取,因为越是不健康的引导方式,越是会强化儿童通过游戏来逃避现实,从而变成恶性循环,适得其反。
D.游戏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短,但现实中正面反馈的周期较长,因此很多人对游戏上瘾,这也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正面反馈多一些,反馈周期短一些。
【小题3】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4 07:44:16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宠物猫——占领都市圈与互联网

在进化与人工培育繁殖过程中,家猫的面部特征相比野猫更加圆润,拥有更圆的脸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这种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人们也心甘情愿养猫。

最早的“猫奴”还要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徳在游览埃及时曾记述说:“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宅子不慎发生火灾,主人通常先抢救家里的猫。”他甚至记录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战”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斯为了征服埃及,率领大军,骑在骆驼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来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里与埃及军队遭遇,但后者竞因波斯人盾牌上画的圣猫像而不愿进行反击。”

我国唐宋时期,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爱猫者也大有人在。诗文书画中,猫嬉闹花间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见。想得到一只猫不是件容易事,得用盐和茶叶来换,如宋代曾几的《乞猫》:“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青蒻裏盐仍襄茗,烦君为致小於菟。”得到猫以后,也要费心照料,给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级别待遇,如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今天,世界上家猫的数量是家犬的三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猫人。究其原因,一是猫的活动领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猫对于常年独处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出门。二是猫若即若离的神游性格并不像狗那样需要主人陪伴。猫与主人的关系如同一个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满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负担陪伴压力。因此不少人都选择了养猫。

猫的热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场所: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喜欢将养猫作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松员工的神经,加班夜晚的“猫咪精神鼓励员”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独特企业文化。养多只猫于店中,供客人就餐时观赏逗摸的猫咖啡和猫餐厅也同样火爆。

2014年,互联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接受采访,当被问到网络最出乎他意料的应用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小猫”。

猫比狗的面部肌肉少,能做出的表情也少。“面瘫”的表情也许琢磨不透,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表情包里,却能随意被加上对话,作为人类对于自身情绪的某种表达。猫曾为其招致杀身之祸的性格,如今却帮助其打了一个翻身仗,一跃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大“赢家”。在英国,每天上传到互联网的自拍照片是140万张,而上传的猫咪照片却有380万张。人们喜爱在网上用猫来社交,因此诞生了许多流量不低于明星的“网红猫”,即使不养猫,年轻人也喜欢交流分享猫咪图片与视频,将这种对猫的喜爱方式称为“云吸猫”。

(摘编自2018年《新华文摘》第22期)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所以人们心甘情愿地养猫。
B.“生荣死哀”这个词用来形容古埃及家猫的生活再合适不过,无论王室还是平民,对死去家猫都要予以哀悼。
C.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现代人无处宣泄的情感焦虑,不少人选择养猫。
D.年轻人在互联网上交流分享可爱猫咪的图片与视频,获取巨大的流量,这个产业叫“云吸猫”。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全方位展示了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的处境。
B.文章在对猫和狗的对比论证中言之凿凿地说明了猫更受城乡人们宠爱的原因。
C.文章引用曾几的《乞猫》和陆游的《赠猫》主要是为了彰显猫通人性,可差遣,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D.通过因果思维着重论证宠物猫是因何、如何占领都市圈和互联网的。
【小题3】下面关于人和猫的关系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航海中也有猫的陪伴,猫除了能消灭船上的鼠患以外,还能使孤独的远航者获得放松和愉悦。
B.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主要原因之一是猫能将在谷物中泛滥的毒蛇和鼠类消灭。
C.猫在陪伴人类的历史中也曾惨遭厄运,这主要跟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神性被消解有关。
D.中世纪欧洲大规模的黑死病(鼠疫)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老鼠的天敌——猫被大量屠杀。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樱花时节
郝 俊
樱花确实有些特别,看一次就难忘。樱花的花瓣较小,颜色多为粉红或白色。我见过的樱花,更多似乎是介于两种颜色之间,嫩红中含着素白的花色是那般淡雅,犹如在水中涤荡之后,有了一种一去尘埃之后的脱俗,又像是原本色泽浓艳的花瓣在水中浸渍,退去了几分娇红,多了几分苍白。
我觉得樱花的美正好印证了“独木不成林”这句话,看樱花就要看繁花锦簇、片片丛林的热闹,其他花则不然,俏皮的红杏只需一枝就可充当报春的使者——“一段好春藏不住,粉墙斜露杏花梢”。一株莲花就是一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凌波仙子,一枝月下的红梅即可绽放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逸风姿。若单看一枝樱花便觉得太柔弱,太单薄,甚至让人难以觉出其生命迹象。带着一份怜恤,从地上随手拾起一片花瓣置于掌心,手中的花瓣就像是被折断的蝴蝶的翅膀,在微风中的颤动恰如断翅后隐隐作痛时的挣扎。倘若花树密集,规模盛大,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
我记得第一次看樱花看的就是一片花海,近千株樱花竞相绽放,花朵密密匝匝,远看层层叠叠,亭亭如盖。白的如雪堆枝条,粉的似落霞满天。这般情景,才让人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目不暇接。眼前的樱花灿烂繁华,加之地势起伏,远看,花潮汹涌。是的,当一种美极其繁复,同时又蕴含连绵的韵律时,几乎是汹涌而来,会令人有点眩晕,可能是在记忆中一时找不到相同或相似的审美经验,所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眼前之景意味着什么,而赋予意义和寻求价值又是人类心灵的内在诉求。
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樱花,不知道从哪里看起,越是想尽收眼底,越是难以穷尽,这样的美来得如此急切,让人振奋,也让人感觉有些压迫,这种不适应会在短时间内激发心灵,使内心的感受能力迅速扩展。这种体验,让我想到在夜间看萤火虫,如果看到零星几只萤火虫,总觉得它们像一盏盏微弱的灯,飘忽不定,似乎随时都有可能被黑夜吞噬,出于同情和怜悯,看一眼就想替它们把光再拨亮些。试想,如果我们看到的不是几只,而是数万只萤火虫在眼前闪烁,这时我们一定不会觉得它们渺小。我们会醉心于它们漫天飞舞时的流光溢彩,会觉得这些小精灵正在尽兴地释放自己的光芒,那么欢快,那么耀眼,那么势不可当。当我们感觉它们化作繁星点点之时,我们的内心早已阔大辽远,灿若星河。
看樱花也是如此。一朵樱花甚是娇小,但如果我们置身于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内心就不只是顿生怜爱了。知道樱花的花期短暂,越看越觉得这些樱花像无数羸弱的生命经过盟约共誓,一起开放,一起凋落。花开,蔚为壮观,有一种试图将一时的绚烂推向极致的意味;花落,悲壮不已,看万花飘零,满地残红,便觉得有一种芳华骤逝的伤悼。或许,当美的事物数量多到一定程度时,会蓄积某种强大的势能,导致内心深处引发的情感突然加剧,久难平复。
今年看樱花,没有选择白天,友人相邀到近郊的一所植物园,晚上踏月赏樱,感觉甚好。月夜赏花不仅是看花,准确地说是“会花”——与花约会。既是约会,自然不同于白天犹如“花展”一般的喧闹,更不是用贪婪的目光一味地捕获视觉享受。约会是在静谧之中收获惊喜,通过彼此微妙的交流,有了灵魂的相惜和情感的寄托。我看着一树树连绵的樱花,愈发觉得这些繁茂的花枝宛如海底的珊瑚,美得奇异,如果真的是这样,我愿变成一条鱼,畅游花海……
花是草木中生发出来的一抹芳华,其美不在色香之惑。人们之所以赏花、赞花,终究是为了满足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求。怜花,惜花,其实是希望如花绽放的韶光久留心间。欣赏着夜色里的樱花,期盼下一个樱花时节的到来。
(摘编自2018年3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见到的樱花的特别之处:花色嫩红中含着素白,十分淡雅。
B.文章第二段引用大量的诗句,通过红杏、莲花、红梅与樱花的对比,突出樱花的与众不同,同时增强了文章的韵味。
C.作者在文章中插入夜间看萤火虫的情节,是因为看萤火虫和看樱花有相同之处,即数量的多寡带给人的体验是不同的。
D.文章以看樱花的所见、所感为线索,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了作者在樱花时节的独特感受。
【小题2】结合文本内容,请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小题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欣赏樱花,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欣赏不同场景的樱花时产生的感想。

同类题3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怀念谢家麟院士:创新是没有终点的旅程
2012年2月14日,92岁高龄的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当被问及数十年学术生涯中哪件事最值得自豪时,谢家麟笑笑说:“我就是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正是这种什么都不怕的闯劲,曾让年仅35岁的谢家麟名扬美国。那是1955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医学中心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束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高能电子束治癌的全新领域。
研制这台医用加速器时,还有斯坦福大学4名教授级的专家也接了同样的工作,作为对手,谢家麟无论在资历上还是在可供调遣的人员和资源上,与他们都不在一个量级。此外,因为是医用,这台加速器的要求格外高:除了功率要稳定、电子束的尺寸要合适、强度要均匀等技术性要求,还要测算出安全的辐照剂量和在人体内的分布。   
“这件事以前没人做过,无例可循。但我觉得这是独当一面、锻炼自己的绝好机会,因此就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就这样,谢家麟赤手空拳地上阵了。他费尽周折找到一家工厂,但承担加工任务的工程师此前从未接触过加速器和真空方面的工作;他还登报招聘了一名助手,但这位助手只当过雷达兵,并没有接触过有关加速器的业务。   
尽管如此,但谢家麟并未有半点畏惧。他带领着大家自己设计和制作加速器零部件、设计实验方案,用了两年的时间最终研制成功,并开始临床使用。
回国后,他又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8年建成了中国第一台30MeV的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它的第一个应用就是模拟原子弹爆炸时的辐射效应,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保障和检测手段。   
研制这个加速器时所面临的情况仍是“一无所知”和“一无所有”,但谢家麟所做的这项远远超前的研究工作,却为后来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培养了相关领域的人才。   
1979年,已过花甲的谢家麟再一次“大胆”地投入到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工程的研制,并担任总设计师。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现对撞,被视为中国科技发展史上一个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里程碑。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是谢家麟的学生,他对老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那似乎永不衰竭的创新精神“记得有一次,谢先生把他一个博士研究生的论文发给我,我一看吓了一跳!他给这个学生开设的题目竟然是有关未来m子对撞机的。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不敢想的课题,他不仅在想,而且已开始做了。”高杰说。
对于创新,谢家麟终生都在以身作则,即使是便耄耋之年也依然如此。80岁之后,他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来越多,便将精力投入到了研究如何将低能电子直线加速器小型化的课题上,提出了“创新四部曲”,并最终研制成功。
对于未来,谢家麟有着美好期许。他在自传中如此寄语青年人:“要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正派的人,一个有良好素质的人,然后才是在科技领域作出伟大的贡献,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样,自己才会幸福,别人才会因你的存在而幸福,社会才会因你的知识而更美好。”
(有删改)
相关链接:
(1)有一次,唐传祥正在做一个微波电子枪的实验,但出没出束不好检测,谢先生得知情况后,拿着计量仪就冲了进去。“照理说,那么强大的射线,对人身体是有伤害的。可谢老却全然不顾这些。”唐传祥说。
——《北京日报 千人挥泪差别谢家麟院士》
(2)谢家麟曾这样评价自己,“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对于荣誉,他看得很轻,一些重要的荣誉奖章或证书,他可能很随意地就不记得放在哪里了。
——《“加速器王国”的躬耕者》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在叙写谢家麟研制医用加速器时,强调了他遇到的来自个人资历、助手、设备资源等软硬件方面的困难,表现了他不怕困难,勇于接受挑战。
B.谢研制的电子直线加速器,为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奠定了技术基础,也培养了输电网人才,其现实意义超过了医用加速器。
C.文中引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的话,不仅用事实展现了谢家麟的创新精神,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真实性。
D.谢家麟欺期许未来,寄语青年人,让他们先做人,再展才华。年轻人要德才兼备,为他人的幸福、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谢家麟获得了2011年国家最高科技奖,他说:“胆子大,什么都不怕”是自己数十年学术生涯中最值得自豪的。
B.谢家麟曾带领一批刚出校门的大学生,耗时8年建成的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的第一个应用,就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保障和检测手段。
C.谢家麟毫不畏惧强大的射线对身体极其严重的杀伤力,拿着计量仪直接冲入实验室,可见他为科学、为提携后辈极可能地奉献自己的一切。
D.谢家麟随意地放置重要的荣誉奖章或证书,可见他对于向外荣誉毫不看重,足能表明他“只顾埋首拉车,拙于人事交往”。
E. 本文选材不仅中心突出而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除此之外,凸显传主的内容主要是通过他人的叙述来侧面展现人物的。
【小题3】谢家麟院士的人生让创新成为“没有终点的旅程”,他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知白守黑
暖的风刚吹到虢国老城墙根,涂弦夫就摆着细长的身子出来了。
涂弦夫长得很有特点。正面望去,花白头发根根直立,头向前倾斜六十度;侧看,像半拉大括号,过于宽大的衣服总是忽忽扇扇,显出飘逸之风。
瘦!太瘦了!谁见到他都这么说。涂弦夫却总是摆一摆枯枝般的手:负担,胖了,都是负担。
涂弦夫退休前是书法家协会主席,除了搞一些展览,或者配合小城重点活动写点应景的对联,其他时间,都在写字。他在办公桌上放一整块高密度板,笔墨纸砚就绪,写。从二十多岁开始学书法,柳体、颜体都研究过,后来喜欢上了康有为体。退了休,涂弦夫有更多的时间写字了。人越写越瘦,腰越写越弯,字是越来越纵横奇宕,干脆遒劲。
涂弦夫的守黑斋一般人去不了,除非是要好的友人。写出一副好字,涂弦夫会给他的几个朋友打电话,兴奋。沏一壶好茶,站在门口巴巴地等着他们来。
去守黑斋次数最多的,是虢国老城的名士吴一品。他不习书法,爱的是茶,有茶痴的名号。和涂弦夫在一起,吴一品结巴的毛病似乎也少了,两个人赏字,品茶,论道,守黑斋里墨香和茶香氤氲缭绕,别有一番热闹的雅趣。
天越来越暖,涂弦夫出来的次数慢慢多了。一天晚上,他转到南城门口,看见有人在写字,还有不少人围观。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在练地书。一根木头棍,前面绑一块水滴型海绵,水桶里蘸点水,在水泥地上龙飞凤舞,写的是 “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拐出几个奇怪的弯,但却引来围观者的喝彩。
涂弦夫仔细看看,发现老头有一些书法功底,可惜个别字的布局不合理。他拍拍老头浑圆的后背说:“这个‘风’字不是这样写的,应该这样……”他边说边比划,甚至伸手想拿过老头手里的“笔”示范一下。
老头拿“笔”的手朝后一缩,瞪了他一眼:“咋写?你说咋写?猪鼻子插葱,你还想装象啊。你是王羲之啊?”
涂弦夫被老头抢白一顿,讪讪离去。他把吴一品叫过来,茶没泡,就跟他说那个老头:“太恶劣了,怎么可以那样写?鄙俗!”
吴一品一言不发,看着涂弦夫在守黑斋里转圈,义愤填膺。末了,他微微一笑,把涂弦夫拉到书房门口,指着门上“守黑斋”三个字让他看,吴一品说:“知白守黑,对吧?”
涂弦夫当初给书房取的名叫守墨斋,吴一品看后摇摇头,说:“好”,但不如去了土,叫守黑斋。涂弦夫问为什么,吴一品说:“看过《道德经》吧?”涂弦夫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是这个?”吴一品一拍手:“对……对……对了。”于是,守墨斋便成了守黑斋。
看着守黑斋三个字,涂弦夫说:“老兄,还是你高啊。知白守黑,得有容人之心啊。走,喝茶。”
春天慢慢悠悠催开了各色花朵,蝉一叫,就到了夏天。涂弦夫突然觉得嗓子不舒服,咽东西有点疼。去医院一检查,是食道癌,还好是早期,做了手术,涂弦夫在家里养着。吴一品去看他,带来一盒十五年普洱,涂弦夫摇摇头:“喝不了了,不能享用了。”吴一品用茶针和茶刀把茶饼撬下一块,用紫砂壶泡上,倒出一杯,茶汤红亮。他递给涂弦夫:“这么好的茶, 观其色,闻其香,不……不……不一定都要喝到肚子里啊,各……各……各是各的享受啊。”
涂弦夫的身体一天天恢复过来,又开始写字。
秋凉时,再从南门口经过,涂弦夫看到那个微胖的老头还在那儿锲而不舍地写,依然是“数风流人物”,那个“风”字依然拐出好几个奇怪的弯。
写完,老头得意地看看围观的人群,涂弦夫喊了一声:“好!”
老头看到他,似乎还记得。老头说:“老仙儿,这回不挑刺了,来两笔?”
涂弦夫摆摆枯瘦手:“免了,免了。”
老头不依不饶:“怕丢丑?”
涂弦夫说:“怕丢丑。”
老头哈哈大笑:“我天天练,总会有进步。你要记得,不懂就不要乱说啊。”
涂弦夫点点头:“ 是,是,大有进步。”
老头活动活动肩膀手臂,提了桶换个地方接着写,涂弦夫看着自得其乐的他,觉得这也是一种境界。
【小题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文中看,涂弦夫的形象气质、性格特点与他的书法风格有着某种内在关联。
B.第二次看懂老头写地书涂弦夫为他叫“好”,能看出他理解了老头的生活态度。
C.吴一品与涂弦夫论茶“各是各的享受”一句意味深长,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D.这篇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理性思索、内涵深刻,给读者以启迪。
【小题2】吴一品这个人物在小说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涂弦夫的书斋 名由“守墨斋”改 成了“守黑斋”。从全文看,“守黑”二字有哪些含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被誉为“纸寿千年,墨韵万变”,其传统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机构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纸寿千年”是对宣纸耐久性的赞誉。检测纸的耐久性可用人工加速老化的“达比”法:把纸样置于105摄氏度的热恒温箱中,烘72小时即相当于纸样在自然条件下老化25年。7种纸样经过126天的老化试验,3种宣纸纸样完好,其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而其他4种纸样全部损坏。试验表明:宣纸“寿命”的下限可达1050年。
“墨韵万变”是指宣纸润墨性良好,墨色在宣纸上能产生丰富的变化。宣纸落墨时,纸面会产生“发洇”的效果。普通纸“发洇”会使字或线条模糊不清,而宣纸的“发洇”会使墨色随水分逐渐向周围扩散,呈近似圆形的波浪式的变化。如果水墨掌握得当,就能获得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为什么宣纸具有如此良好的耐久性和润墨性呢?研究发现,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青檀皮纤维的规整程度好,相同长度的纤维约占总体的88%,纤维柔软适度。经自然干燥,青檀皮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皱纹”,这些“皱纹”中有不少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因为这些碱性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纸吸附水墨的能力,提升润墨效果;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宣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其润墨效果和功能用途各不相同。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生宣能够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适宜于山水、人物、花鸟、虫禽等写意国画和书法。但是,生宣的水墨渗透性强,尤其是刚出厂的生宣,浆性未脱,着墨于纸或浓或淡,较难掌握,加上水墨渗透迅速,要求画家落笔即定,所以工笔画一般不用生宣。熟宣指在生宣的基础上,经过染色、洒金、砑光、填粉、施胶、涂蜡、印花、粘接等工序加工制作的宣纸。将生宣加工制成熟宣的主要目的,在于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以便书画家运笔时不致因走墨而洇染,从而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熟宣不易渗透水分,尤其适宜于工笔画。
宣纸不仅用于书画创作,而且还可以用于书籍印刷。据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统计,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约有3000万册,其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
【小题1】下列关于“宣纸”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宣纸是我国传统的书画用纸,其传统制作技艺被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B.“纸寿千年”是对宣纸的生产历史悠久、保存时间长的赞誉,宣纸“寿命”达千年绝不是夸张,而是已被证明。
C.“墨韵万变”是对宣纸润墨性的评价。宣纸落墨得当,会因为发洇而产生层次分明、墨色变化丰富的效果。
D.人工加速老化试验中,有3种宣纸的青檀皮纤维变化不明显;有4种纸不能达到宣纸“寿命”的下限。
【小题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相比,宣纸的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细胞壁的规整程度好,纤维柔软适中。
B.宣纸作为传统书画用纸可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类,较之熟宣,生宣因水墨渗透性强,能够产生更丰富的墨韵变化。
C.生宣指直接从纸槽中抄造出来而未经过再加工的宣纸。因其润墨性强,着墨浓淡不易掌握。
D.阻塞纸张表面纤维间的多余毛细孔是将生宣加工成熟宣的主要目的,熟宣适宜工笔画,要求画家落笔即定。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材、稻麦草纤维中相同长度的纤维占其全部纤维的比例低于88%。
B.生产过程中的自然干燥工序对于提高宣纸的润墨性和耐久性有一定作用。
C.宣纸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碳酸钙微粒有吸附水墨的能力,以此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
D.我国现存的纸质古籍中保存得最好的多为宣纸线装书,这与宣纸的制作工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