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发愤忘食,乐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 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节选自《孔子世家》)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道不倦,诲人不 厌:满足,厌烦
B.丘不与也 易:改变
C.若仆不相师 望:怨恨、责怪
D.其家声 聩:发扬、扩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窃不自料卑贱    又闻君子之远子也
B.乐忘忧   亦足畅叙幽情
C.叶公问孔子子路    季氏富周公
D.流俗之轻也 视其以,观其所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下车问路,长沮说:“是知津矣。”意思是孔子周游列国,无处不到,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这是对孔子的讥讽。
B.司马迁推李陵之功,“只为广主上之意”,却不料龙颜震怒。这表现了司马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也表现了帝王对李陵一事的愤怒。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子对自己为人的一个评价和概括。孔子认为,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大道忘我不悔的追求。
D.恨“鄙陋没世,文采不表是作者当时生存状态最真实的写照,这样的生比死还难,选择这样的生比选择死更需要勇气。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 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 后 数 日 陵 败 书 闻 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 听 朝 不 怡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
(2)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5 08:4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司马迁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范增目项王  数:屡次B.人如恐不胜 刑:对人用刑
C.还霸上 军:驻扎,驻军D.坐须臾,沛公起厕  如:往,去
【小题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C.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D.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樊哙勇猛粗犷、清醒机智,是本文中写得最生动突出的一个人物。
C.樊哙闯帐引起了项羽的警觉,他手握剑柄跪直身子,头发直坚起来,瞪眼看着樊哙,眼眶都要裂开了。
D.鸿门宴会上,范增反复提醒项羽控制刘邦未果,紧急招呼项庄进帐舞剑,寻机杀掉刘邦。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鸿门宴(节选)

①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②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日:“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日:“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常以身蔽沛公(____________)  (2)杀人如不能(_____________)
【小题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沛公且日百余骑来见项王(________)
A跟从
B随从
C使……跟从
D指挥
(2)先破秦入咸阳者之(________)
A大王
B称王
C封王
D以.....为王
【小题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小题4】请用简洁的文字分别概括两段的主要内容。
【小题5】结合选文概括刘邦在鸿门宴上转危为安的因素有哪些?
【小题6】结合第②段的内容分析樊哙人物形象

同类题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淳于髡(kūn)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今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傍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髡辞而行,至赵。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说,召髡赐之酒。问曰:“先生能饮几何而醉?”对曰:“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傍,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若乃州闾之会,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齐王曰:“善。”乃罢长夜之饮。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滑稽多辩,数使诸侯   数:屡次
B.诸侯振惊     振:通“震”,震动
C.冠缨索绝     绝:断,断绝
D.先生少之乎   少:缺少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淳于髡说之以隐曰/以逞寡君之志
B.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驱而之齐
C.故曰酒极则乱/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D.乃罢长夜之饮/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
(淳于髡)身高不到七尺,常常与人争论
B.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
(齐威王)喜好彻夜宴饮,陶醉于逸乐之中很难医治
C.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齐威王)赏赐一个人,讨伐一个人,发兵御敌
D.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
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能喝一石酒呢
【小题4】第三段中写淳于髡“仰天大笑”,请结合上下文,分条说明淳于髡如此大笑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復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二)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周生:汉时的儒者。②重瞳子:目中有两个眸子。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随
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接纳。
C.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王:让……做王。
D.遂五诸侯灭秦   将:率领
【小题2】下列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B.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C.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D.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小题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项羽,名羽,字籍。古人自称时往往称其字,而在称别人时往往称其名。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C.谨诺:遵命。谨,表恭敬。如“谨启”,表示恭敬地陈述,是书信的常用语。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写了鸿门宴的部分内容,既反映了刘邦、项羽双方矛盾,又反映了刘邦集团能上下一心,共同应对危机。
B.作者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或动作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如樊哙吃生彘肩这行为,刻画了他勇猛、豪爽、粗中有细的性格。
C.司马迁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既有弃关中的战略错误,又有自立为王的政策错误,还有恃勇骄横、刚愎自用的性格原因。
D.司马迁对项羽的一生作了客观评价,既赞扬了他的灭秦之功,又指出他失败的过错,显示了司马迁实事求是的态度。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B.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C.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D.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以子之才”的“子”,是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类似的还有《荆轲刺秦王》中的“荆卿”,“卿”即是对荆轲的一种敬称。
C.风雅颂是《诗经》内容上的分类,其中“风”有十五国风,多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宗庙祭祀的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宫廷乐歌。
D.《离骚》多用比兴,即东汉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借芰荷、芙蓉表明诗人不断修养自身的美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