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发愤忘食,乐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去叶,反于蔡。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 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天下有道,丘不与也。”

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节选自《孔子世家》)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所摧败,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李陵既生降,其家声,而仆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轻也。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道不倦,诲人不 厌:满足,厌烦
B.丘不与也 易:改变
C.若仆不相师 望:怨恨、责怪
D.其家声 聩:发扬、扩大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窃不自料卑贱    又闻君子之远子也
B.乐忘忧   亦足畅叙幽情
C.叶公问孔子子路    季氏富周公
D.流俗之轻也 视其以,观其所由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下车问路,长沮说:“是知津矣。”意思是孔子周游列国,无处不到,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这是对孔子的讥讽。
B.司马迁推李陵之功,“只为广主上之意”,却不料龙颜震怒。这表现了司马迁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也表现了帝王对李陵一事的愤怒。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子对自己为人的一个评价和概括。孔子认为,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大道忘我不悔的追求。
D.恨“鄙陋没世,文采不表是作者当时生存状态最真实的写照,这样的生比死还难,选择这样的生比选择死更需要勇气。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陵 未 没 时 使 有 来 报 汉 公 卿 王 侯 皆 奉 觞 上 寿 后 数 日 陵 败 书 闻 主 上 为 之 食 不 甘 味 听 朝 不 怡 。
【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
(2)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5 08:44:5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小题1】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杀人不能举|沛公起
B.刑人如恐不|沛公不桮杓
C.去不义,不可不语|广故数言欲,忿恚尉
D.其常在沛公也|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
【小题2】与例句中“从”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沛公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
A.张良是时沛公B.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C.樊哙良坐D.乘犊车,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小题3】“且”作“那么”讲的一项是(   )
A.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小题4】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人如恐不胜B.先破秦入咸阳者
C.此亡秦之D.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小题5】下列对语段内容的分析和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出场说的两句话虽起势平淡,但却显现出樊哙的“勇”,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智勇双全”的性格展示垫铺了基础。
B.“按剑而跽”,这一微妙的动作,泄露出项羽内心的惶恐而惊慌,同时也有力地反衬、烘托了樊哙的威。
C.这段作者笔法虽简尤繁。从正面,也从侧面;写言行,描神态;示其忠,叙其勇,状其威,言其壮。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D.司马迁的笔下,樊哙绝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勇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能言善辩的智者。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仲由,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

子路也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注),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政。孔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出公里二十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靥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减)

(注)冠雄鸡,佩豭豚:头戴雄鸡似的帽子,佩戴着公猪皮装饰的宝剑。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B.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C.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D.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人/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B.千乘(读shèng):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春秋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
C.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D.太子;又称王储、皇储或储君,是中国古代王朝中皇位继承人的称谓。自秦始皇开始,太子不再代称诸侯、外姓王及藩属王的储君;也是从此开始,太子又称皇太子。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喜欢逞勇斗力,性格直爽,曾经侮辱过孔子,孔子没有跟他计较,而是用礼乐诱导他。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
B.孔子很赞赏子路判决诉讼案件的能力,认为他有仁德,可以管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的赋税。
C.子路出任蒲邑的大夫,向孔子辞别时,孔子告诫他“恭以敬”“宽以正”“恭正以静”来治理蒲邑。
D.卫出公时,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采邑之宰,蒉瞭联合孔悝作乱。子羔劝子路离去,他没有听从,最后被蒉聩手下的人杀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2)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同类题3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完璧归赵  请:请允许我
B.秦贪,其强  负:凭借
C.强秦之欢   逆:背叛
D.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  谢:道歉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秦城求璧而赵不许 相如度秦王特诈佯为予赵城
B.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赵王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归璧
D.相如持璧却立 不如而厚遇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强秦与弱赵“欺诈”和“反欺诈”的矛盾斗争中,突出蔺相如的足智多谋,不畏强暴。
B.蔺相如用“璧有瑕”之言,略施小计,将璧收回;碎璧之举,虚张声势,实为保璧;提出“斋戒五日”和“舍相如广成传”两个条件,用缓兵之计,为“归璧”赢得时间。
C.蔺相如引赵国群臣之言,旁敲侧击,指斥秦王无信;又将赵王“修敬”与秦王“甚倨”进行对比,当面指责秦王无理。
D.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是本段文字的特点之一,如“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的“视”,表现出蔺相如善于观察情势、分析情况的才能;“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运用夸张手法,写了蔺相如的几个利落的动作和怒不可遏的神态,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和“勇”。

同类题4

   专诸者,吴堂邑人也。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仇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灊;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专诸于公子光    进:推荐
B.光既得专诸,善待之 客:好客
C.公子光为足疾 详:通“佯”,假装
D.既至王前,专诸鱼 擘:掰,用手把东西分开或折断【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内空无骨鲠之臣
B.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
C.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D.尽灭之,遂自立为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楚平王死后,吴王僚趁火打劫,派兵围楚。不料楚国出兵断其回路,导致国内空虚,给公子光夺位造成可乘之机。
B.专诸认为,公子光是吴国真正的继承人,吴王僚欲把王位传给他人是不道德的,所以专诸才决定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
C.公子光看到夺位时机已到,一方面解除专诸的后顾之忧,让其刺杀王僚;另一方面设宴邀请王僚,王僚终于上当被杀。
D.公子光依靠专诸多为成功,他没有忘记自己对专诸的承诺,还是封了专诸的儿子做了上卿。【小题4】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
(2)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为隐者,使子路焉。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然。”曰:“是知津矣。”桀溺谓子路曰:“了为谁?”曰:“为。”曰:“子,孔丘之徒与?”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与其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他日,子路行,遇荷蓧丈人,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子路以告,孔子曰:“隐者也。”复往,则亡。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使子路问 路口B.而谁以之   替换
C.耰而不 停止D.植其杖而   通“耘”,播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隐者,隐士,隐居不仕的古代知识分子,往往有着独立的人格和超凡的才德学识。
B.子路,名子路,字仲由,孔子的弟子,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孔门十哲”之一。
C.夫子,对年长而学问好的人的尊称,犹今之所谓“先生”“老师”,此处指孔子。
D.四体,人的四肢。五谷,五种谷物,常指稻、稷、麦、菽、、麻,后来也泛指谷物.
【小题3】把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执舆者为谁   译文:那个拉着车的人是谁
B.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译文: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的人呢
C.子路以告孔子   译文:子路就告诉了孔子
D.复往,则亡 译文:再到那里去看看,老人已经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