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小题1】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B.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C.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D.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
【小题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以子之才”的“子”,是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类似的还有《荆轲刺秦王》中的“荆卿”,“卿”即是对荆轲的一种敬称。
C.风雅颂是《诗经》内容上的分类,其中“风”有十五国风,多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宗庙祭祀的歌,“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宫廷乐歌。
D.《离骚》多用比兴,即东汉王逸所说“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两句,借芰荷、芙蓉表明诗人不断修养自身的美德。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改变姓名,入宫清扫厕所,想暗杀赵襄子,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认为他是贤德之人,没有杀他。
B.豫让“漆身”“涂炭”,改变样貌,目的是伺机为智伯报仇,朋友劝他凭借才能接近赵襄子以报仇,他认为不义,没有同意。
C.豫让不为范氏、中行氏报仇是因为他们待他一般;为智伯报仇是因为智伯像国士那样对待他。
D.赵襄子对豫让有不杀之恩,故而当豫让第二次被抓后,他为报答赵襄子,只是刺击赵襄子的衣服来为智伯报仇。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3)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8-01-20 02:21: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甘茂者,下蔡人也。事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因张仪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佐魏章略定汉中地。蜀侯辉、相壮反,秦使甘茂定蜀。还,以甘茂为左丞相。武王三年,王曰:“寡人欲通三川,以窥周室。"甘茂曰:“请之魏,约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茂谓向寿曰:“子归,言于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鲁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曰‘曾参杀人’,其母织自若也;一人又告之,其母尚织自若也;又一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其母信之,三人疑之,其母惧焉。今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曾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卒使甘茂伐宜阳。五月不拔,王欲罢。甘茂曰:“息壤在彼。”因悉起兵击之,遂拔宜阳。武王卒,昭王立。甘茂言昭王以武遂复归之韩。向寿、公孙奭争之,不能得。寿等由此怨,谗甘茂。茂惧,亡去,奔齐,逢苏代。代为齐使于秦。甘茂曰:“臣得罪于秦,无所容迹。臣闻贫富二女会绩,贫女曰:‘我无以买烛,而子之烛光幸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而得一斯便焉。’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代因说秦王曰:“甘茂,非常士也。彼以齐约韩、魏反以图秦,非秦之利也。王不若重其,厚其禄以迎之。”秦王即赐之上卿。甘茂不往。苏代谓齐湣王曰:“夫甘茂,贤人也。今秦赐之上卿。甘茂德王之赐,故辞而不往,今王何以礼之?”齐王曰:“善。”即位之上卿而处之。

(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有删改)

【小题1】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B.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C.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D.王迎茂于息壤/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名曰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室,周朝都城,周是中国古代第三个王朝,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B.曾参即曾子,孔子的弟子,相传《论语》主要由他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贽,从贝,与财富有关,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后也泛指礼物。
D.上卿,春秋时官名,战国时作为高级爵位,授予有大功于国的大臣或贵族。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才能出众,长于兵事。他从师史举先生,通习百家之学;出仕后在攻取汉中和平定蜀地叛乱的战争中建立功勋,被秦王拜为左丞相。
B.甘茂善于辞令。他知道宜阳难以攻打,秦王决心容易动摇,因此借“曾参杀人”故事讽喻秦王,赢得秦王的支持,最终取得战役胜利。
C.甘茂因得罪权贵被迫出逃。甘茂将武遂归还韩国的建议被采纳,此事得罪了向寿和公孙奭,被向寿等人诋毁,最后不得不逃离秦国,投奔齐国。
D.甘茂被齐秦两国看重。甘茂在逃往齐国路上遇到苏代;苏代巧妙周旋于齐湣王和秦武王之间,最终使两国君主都任命甘茂为上卿。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张仪而求见秦惠王,王见而说之,使佐魏章略定汉中地。
(2)今臣困而君方使秦而当路矣,茂之妻子在焉,愿君以余光振之。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项羽在垓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藏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居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项羽亦因遂已,无诛沛公之心矣。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明日,项羽入屠成阳,立沛公为汉王。汉王赐樊哙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师霸上,以待大王  暴(pù):指(军队)露宿
B.沛公如厕,麾樊哙去  麾:通"挥",指挥
C.而使张良谢项羽 谢:辞谢
D.项羽既飨军士 飨:用酒肉款待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找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藏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找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藏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找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藏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找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藏之/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哙心急如焚闯军门,奋不顾身救主人,充分显示了他与刘邦生死与共的手足之情、君臣之谊。
B.生性率直坦荡而又胸无城府的西楚霸王见樊哙刚烈威猛之势,无端喜爱,不仅称其为"壮士",而且赏给他酒和肉。
C.项王放虎归山、养痈遗患,而刘邦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这一切绝大部分是因为樊哙舍生忘死的斗争,机智巧妙的应变。
D.在司马迁的笔下,樊哙不仅是一个其忠可嘉、其勇可贾的明士,而且是一个机警干练、足智多谋的智者。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之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谯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 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 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 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 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指刘邦,因其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故称“沛公”。
B.“臣”,最初指男性奴仆,后成为君主时代官吏和百姓的统称。
C.“黥”,是黥布的姓。黥布当初跟从项羽,后归顺刘邦。
D.“流涕”,指流泪。古代的“涕”一般指眼泪。而“泗”指鼻涕。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他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一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C.刘邦因患病独卧宫中,不见朝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篡权的教训,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从普通平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恩德惠及子孙表示惊异,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徭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孶孶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货以自污,上心乃安。”於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上至,相国谒。上笑曰:“夫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相国,曰:“君自谢民。”相国因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乃为请吾苑!”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侍,前问曰:“相国何大罪,陛下系之暴也?”上曰:“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有恶自与。今相国多受贾竖金而为民请吾苑,以自媚於民,故系治之。”王卫尉曰:“夫职事苟有便於民而请之,真宰相事,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且陛下距楚数岁,陈豨、黥布反,陛下自将而往,当是时,相国守关中,摇足则关以西非陛下有也。相国不以此时为利,今乃利贾人之金乎?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陛下何疑宰相之浅也。”高帝不怿。是日,使使持节赦出相国。相国年老,素恭谨,入,徒跣谢。高帝曰:“相国休矣!相国为民请苑,吾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

(摘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红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B.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C.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D.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借指平民,后也以布衣称做官后归隐的人。
B.贾人指商人,古时也指官府掌管采购物品的人员。“委身为贾人妇”中贾人即商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D.持节,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节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行使权利。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何做沛主吏掾时,多次在刑狱之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卒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吏卒们都送份子钱三百,萧何独自送了五百。
B.萧何从谏如流,韬光养晦,自污其名。当门客劝说他声名过盛,民望太高,离灭族不远时,他能及时听取建议,自污名节,受到了刘邦的认可。
C.萧何心系天下,为民请命,不怕牢狱之灾。因为为百姓争取上林苑的空闲土地,于是被刘邦以欺君罔上、不为皇帝分过的罪名把他交给廷尉,用镣铐拘禁了他。
D.萧何先后辅助两代皇帝都能精忠为国、尽心尽责。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原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禽兽食。
(2)且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李斯之分过,又何足法哉。
【小题5】刘邦说他之所以对萧何“拘而又放”是想让百姓知道自己的过错,如何理解他这种想法?请简要说明。

同类题5

阅读文章第一段,完成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

【小题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沛公欲(_______)关中    ②(_______)日(________)士卒,(________)击破沛公军③范增(________)项羽曰   ④(_______)美姬    ⑤皆(________)龙虎
⑥未得与项羽(________)见 ⑦使子婴相(________)
【小题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旦日士卒(______________)    ②范增项羽曰(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⑴军
①沛公军霸上(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 ④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_______)
⑵相
①未得与项羽相见(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子婴为相(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皆为龙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在
①沛公兵十万,在霸上(________________)   ②此其志不在小(__________________)
⑸于
①使人言于项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贪于财货(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长于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翻译文段中划线的句子。
①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小题5】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本段文字交待了刘、项双方_______________的对比,表明项羽一方________,___。但此时双方此时本应“戮力攻秦”,而曹无伤的告密,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