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汉字起源的确切时代和起源的状况,曾经那样模糊。近六十年来,现代考古的谜一个个从地下被揭晓。关于汉字的起源,也有更多的考古资料显示了蛛丝马迹。

殷墟甲骨文产生在商代后期,约为公元前十四至前十一世纪。这时的汉字已经是可以较好地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这种汉字的实际面貌表明,它不但经过相当长时期的积累,而且经过某种程度上的整理规范。那么,在此之前的汉字是什么样子的呢?

从商代后期再往前,推到商代前期。考古学家认为,郑州商代遗址的发掘中找到的被称作二里岗文化的商代文化,与殷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它的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750至前1350年范围内,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在翻转的地面上,曾发现三件有字的骨,其中两件各有一字,另一件有十个字。考古学家认为是为练习刻字而刻的,它的形制与殷墟甲骨文差不多,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二里岗文化的陶器和陶片上也刻有符号,都是简单的刻文,刻在陶大口尊上。河北藁城县台西商代遗址里也发现了一些刻在陶器上的符号,其中一部分比商代后期略早一些。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出土的陶器刻符,也早于殷墟四百年左右。这三处的陶文,有的与汉字很相像。

近年来,对夏文化的探讨日渐热烈,一般认为夏代已经进入阶级社会,起码应该有一些原始文字,但是在夏代遗址的发掘中,却没有找到可以确证为文字的资料。河南偃师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根据考古层位,是压在河南龙山文化层之上,又被二里岗文化所压住的。它的时代约在公元前十九至前十五世纪,属夏文化,至少它的晚期已经进入了文明阶段。在发掘的陶片上有的刻画记号,用意不清。这些几何式的直纹,应当都与文字有关。

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是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可以想见,在汉字有所积累的时期,它不可能不用来进行日常书写。那种临时性的交往或保留时间不必过长的书写物,是可能画在易于腐烂的兽皮、木片、树皮、树叶、草叶等东西上的。而这些书写物在数千年之后无法再现,就像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原始社会的木船和草鞋一样,应当是十分正常的。 而且,隔开这一段,在更早一些的新石器时代,我们还可以窥到一些文字起源的信息。

山东的大汶口文化,发现刻有符号的陶尊和残器片十六件,大都出自墓葬,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和甲骨文与早期金文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虽然这些符号绝大多数刻在陶尊外壁口下颈部,而且一个陶尊一般只刻一个符号,只有一件在颈部两侧刻两个,另一件在颈部、底部各刻一个,相互并不连贯,因此,意义无法探求。但说它们是原始文字,已有相当的理由。

(节选自《汉字的起源与汉字之最》,有删改)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据早于安阳小屯殷商文化三百多年的二里岗文化的考古挖掘中发现的骨上的文字,考古学家作出判定,当时已经在使用甲骨文。
B.骨刻、金铸、陶绘的器物上得以保存文字,因为它们的质地不易腐烂;而画在易于腐烂的东西上的文字,就无法保存。
C.大汶口文化中大都出自墓葬的刻有符号的十六件陶尊和残器片,上面有十八个刻符,这些刻符的图像中透露出原始文字的信息。
D.考古工作者研究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之前的不同时期陶片上的刻画记号,因为弄清这些记号的年代,就能弄清汉字的起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9:02:28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回答文后各题。
壶口的黄河
肖铁
①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②行山谷中,远远听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心也随之律动,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③天渐渐成了黄色,水汽丰富得似乎凭空能捏出一担汗来。
④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能蹦出来,耳朵渐渐聋了,只能看见对方开口,却听不见声音;眼也花了,弥漫着的皆是黄色的旋涡,像是从河里蒸腾地上升,又像是奋不顾身地下降。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⑤想黄河从巴颜喀拉山流下的时候,水也该是清的吧?毕竟是雪水的汇集,是上天的洗礼;下游也会清些,因为地势渐平,流速渐缓,黄沙也会慢慢沉在河底。可你看看现在的黄河,刚刚从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流过,厚重得带着大地的表皮,圣水也染上了中国的颜色,水里一定还有与大地摩擦而生的余热,当然还有陕北的信天游溶在里面,歌曲带着水旋转。黄河在这里最黄,金黄得如同太阳也落在里面。
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说往前往后的黄河都是平面的话,到了壶口,黄河一下子像愤怒像高昂像要直抒胸臆地站了起来。这时的黄河。是立体的黄河了,像猴子站立起来是人进化的重要标志,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一个飞跃,就像个顶天立地的人活了。活了便要说话,那浪涛卷起雷鸣般的吼声,便是她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就不同凡响。注视着从上而下的水,第一次看到自然里的生命在毫无羁绊的状态下的兴奋和放纵。那啪啪的水击之声便是欢笑,真正的快感,真正的淋漓尽致。看久了,心也会溶进那飞溅的黄色水流里。
⑦抬起头,极目四望,北方,阳光打过去,一片白色,水和天连在一起,汪洋恣肆在那里;下游,水会渐渐宽阔,毕竟快到海了,快到生命的终结抑或是升华的地方了;便也心平气和。只有在这里,给予黄河的天地竟仅仅小到一个壶口,考验也就在这里了。过去了,黄河便拐了一直角,再往后便没有什么能挡住她的了,一泻千里,奔流到海不复还。看看空中的水汽,听听大地的回音,便会知道黄河的自信和决心。跃过去,一跃就是五千年,或七十万年,或是一百七十万年,肯定还有久远。司马迁会不会从这里受到了鼓舞,而将那汉代的竹简写尽写穿?易水该是黄河的分支吧,要不荆轲怎么会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气概和性格?
这才是中国的河。西南就是周文王的岐山,就是周武王的丰镐,就是大秦的咸阳,就是盛唐的长安。半坡人该是在这儿舀过水吧?秦嬴政该是从这里出过兵饮过马吧;有这样的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还有什么不可征服的呢?
⑨路德维希为尼罗河作传,也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
(选自《散文选刊》,有改动)
注:①埃米尔•路德维希(Emil  Ludwig,1881-1948,德国著名传记作家,著有《地中海传》、《尼罗河传》等。
【小题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小题2】第④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黄河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小题3】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请联系全文作答。
【小题4】文章结尾强凋“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同类题2

(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像月光与玫瑰同时出现

宁 白

①最近读柳鸣九先生的《种自我的园子》,其中有记述朱光潜先生一文,这让我想起我的大学美学老师。
②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入杭州大学夜大学,学习中文。同学中,大多是在田埂、草原、森林中历经了艰难的回城知青,胸无文墨,心思补学,个个粗粝而饥渴。对我来说,美学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五十多岁的老师讲课深入浅出,舒缓简约,每次上课,人都很齐。
③那天,老师正讲着朱光潜先生的美的移情理论,循循诱导人的心境和意识在审美中的作用,突然,灯灭了,教室里一片漆黑。同学中出现了惊讶和纷乱,但老师只是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就还是继续着她的讲解。这时,我看见月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洒进来,照在靠窗的一排学生身上,黑暗中的教室有了亮光。穿着裙子的老师在课桌间走动,颀长的身影朦胧、飘逸。教室里忽然有了非同寻常的安静,老师所讲的“人的情趣和物的姿态往复回流”这样陌生而新鲜的内容,让我们似乎受了一次洗礼。以至下课前灯亮了,大家仍然没回过神来。
④每个同学都记住了这堂课,记住了在黑暗中听讲时自己的心理感受。我还牢牢记住了朱光潜这个名字。
⑤不久后的又一堂美学课,老师由她的先生背着进了课堂。我发现,老师的小腿绑着石膏。她微笑着向我们致歉,身靠讲台,依然站着。这堂课讲了美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还是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论述。我记住的话是,一个真正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同时也有道德修养。对当时的我来说,这真是一个生疏而富有哲思的话题,又觉得美妙而温馨,似乎在一片荒芜的田野暗处,看到了一盏暖暖的灯。
⑥我去买了朱光潜先生的书看,也关注起了朱先生的故事。
⑦上了北大经济系的“插友”告诉我,有一次,一位同学在未名湖畔读朱光潜先生的美学译著,朱先生正好路过,告诉她,不必读这类书,没什么新东西,译得也不准确,要读原著。这位同学不认识朱先生,看着这位清癯矮个老头的多嘴,甚为气恼。直至路过的一学生向朱先生问安,才知道遇见的正是自己的偶像,她顿时怔住。待她起立要向朱先生致歉时,先生已踽踽离去。她说,一生的仅见,让她一辈子铭记。
⑧很多北大人,都看到过这样一个场景:晚年的朱光潜先生坐在他寓所门前的石头上,身边放着一堆玫瑰花,给路人每人奉送一枝。这时,朱先生的两眼视力已经很差,很难辨认出眼前走过的人是谁,他只是在传递一种美意,把心中的一种美感传导给路人。这是朱先生美学理论的躬身实践吗?按当下人说,很像一种行为艺术。我想,从这位矮小瘦弱的美学大师手中接受了玫瑰花的每一位老师、学生或者素不相识的校外人,他们心中的冲击,不仅有关美感,也有关一位学者出于善良的道德实践。
⑨于是,我从杭州去了北京大学,探访未名湖畔的燕南园。
⑩这时,朱先生已辞世多年了。走在那一幢幢灰色小楼之间,我不知道哪幢楼是朱先生的故居,也没找到传说中朱先生坐过的石头,只见小路清静、安逸,偶尔有路人匆匆走过。我在这里,想象着当时的场景,想象“一身肃穆,不苟言笑”的朱先生,微笑着把红色的花朵递送过去,接花的人,惊讶过后,一脸笑容。这个曾经出现过如此美妙场景的地方,现在,仍有美的气息弥漫在我的周遭,让我沉浸。
⑪我曾在朱先生的著作中,读到过北大校长蔡元培在二十世纪初讲过的话,大意是,中国没有宗教,可以普及美学教育,用美育代替宗教,来提升中国人的道德水平。此说一出,不同见解纷起。但是,从我美学老师的授教中可以知道,朱先生是认同这个观点的。他在体弱的晚年无法上课,难以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远远地丢弃了曾经的委屈,淡却了铭心的伤痛,以花送路人,是想告诉人们,赠人以美,可以美美相传,滋养人的魂灵。
⑫在这安静的小路上,我的美学老师,与朱先生出现在了同一个画框里,就像月光与玫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一种沉静和雅致的美浮现出来。她也是一位美的传授者和践行者,暗夜独语、忍痛倚案的解惑和传道,都是给那时思想贫瘠、浅薄的我们,以美学的启蒙、道德的引导。
……
【小题1】第②段中加点词“粗粝而饥渴”很有表现力,联系下文,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小题2】第⑤段和第⑦段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何区别?请加以分析。
【小题3】本文的标题颇具匠心,结合全文,从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进行赏析。
【小题4】文章到第⑫段并没有结束,依据上文,补写一段文字。(80字左右)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明智库:您觉得微信、QQ等社交软件有没有导致语言贫乏?

刘运峰:社交软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拓展了交往空间;另一方面使人在表达方面变得懒情、随意。比如,书信这种人际交往方式,对语言表达的依赖性非常强。写信时,要考虑收信人的身份、感受,要字斟句酌、文从字顺,要表述准确讲究格式,这无疑是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最好训练,但互联网时代的通信太发达了,我们几乎不写信了,逐渐也就变得不会写信了。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8日)

材料二:

网络时代,文字记录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键盘上“敲字如飞”替代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提笔忘字”成了当下数字化时代无法回避且令人担忧的现象,某机构对此调查结果如下: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9日)

材料三:

光明智库: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使用电脑和手机来书写。有网友表示茫然:信息化时代,我们还需要手写汉字吗?提笔写字在今天意义何在?

谭景春:虽然有了电脑和手机,但是用笔写字在信息交流中仍有其实际需要,比如签名、题字、留言以及财务报销等,这些都需要用笔书写。我们要认识到,识字、写字是一个人系统接受文化教育的开端,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跟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好语文、学好写字可以终生受益,因此每个人必须具有汉字书写能力。

赵世举:一旦“汉字失写症”蔓延,无疑会带来人们对汉字的疏离、对母语的淡漠、对汉字文化的失忆,从而导致汉字的文化功能弱化价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承和文化认同。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9日)

材料四:

光明智库:浅阅读对人们的表达和写作习惯会有什么影响?

郝振省:浅阅读多数是碎片化、即时性的,相应地,浅阅读的文本也比较简单,有时甚至完全用标点、表情包取代了丰富的概念和情感。一些网络语言的逻辑并不合乎通常的表达习惯,会对人们的日常写作造成影响;一些学术文章的学术味儿有所削弱,还有一些人为了迎合浅阅读的口味,把严肃的内容进行庸俗化改写,使其失去了原本的面貌和意味。深度的阅读和思考是创造性写作的基础。只有通过长时间的深度阅读对历史与现实、自然与社会进行深入分析、解剖,才会得到有启发性的结论。

张清华:语言的发展史表明,一种语言必须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词语、新句式的出现,不一定都是坏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着各种不合规范的说法和用法,一些本不规范的表达在年轻人那里反而时尚化了。当然,我并不觉得人为地加以禁止和匡正就一定好,但是我们的社会倡导什么、推崇什么是很重要的事。如果我们在严肃文化方面不认真投入,那么娱乐化和轻飘飘的浅阅读便是不可避免的。高水平的阅读会产出高水平的写作,人文精神的张扬会带来全社会的正气,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努力强化正面的引导。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9年4月10日)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写信这种沟通方式基本淡出人们的生活,人们也缺少了这种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是社交软件盛行带来的弊端。
B.在数字化时代,提笔忘字的现象非常普遍,被调查的人群或多或少都有这种经历,这与日常手写机会不多有密切联系。
C.写字既可以满足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也是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够让人终身受益,这是提倡“提笔写字”的必要性和意义。
D.“汉字失写症”的扩散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导致汉字文化功能的弱化、价值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的传承和认同。
【小题2】下列对材料四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浅阅读是碎片化、即时性的,极易导致阅读文本简单肤浅,有时不得不用标点、表情符号来代替概念和情感。
B.学术类文章削弱学术性,乃至严肃内容庸俗化,虽然迎合了浅阅读的口味,但不会让读者得到启发性的结论。
C.现实中固然存在各种不合规范的表达,然而人为地加以禁止和匡正也未必好,正确的做法应是合理地引导。
D.要想避免表面化娱乐化的浅阅读,专家认为,我们需要在严肃文化方面认真投人,努力强化正面的引导。
【小题3】请结合材料,分析网络化时代的人们语言表达匮乏的原因。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道统:专制皇权的制衡力量

以往,人们常常把专制主义与“封建社会”和“孔孟之道”联系在一起。现在,中国历史学界已经基本上达成共识,把西欧封建社会套用在中世纪中国是错误的,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本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而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的澄清。

首先,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儒学,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念已经从元典中消失了踪迹。其次,儒学也并非专制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有人认为,法家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其作用决不亚于儒家。儒家的作用不过是替法家冷酷无情的专制主义为之“节文”,为之“缘饰”而已。所以自古到今一直有“儒表法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最后,即使是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汉代儒学通过神秘主义的路径,竭力把儒学准宗教化。它以渲染“天人感应”、“灾异之变”的方式,来节制皇帝的行为。董仲舒说:“刑罚不中则生邪气……上下不和则阴阳缪戾而妖孽生矣。”人君的“貌、言、视、听、思”五种行动如有不当,就会引起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这些言论用“天”来警示和恐吓人君,对肆无忌惮的皇权多少有一点威慑性。

韩愈、二程和朱熹等人开创的宋明理学或称道学,认为的儒家道统是“尧以是传之舜……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以后又经韩愈、朱熹传之后世。道统首先是思想学术的统系和精粹,认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把“道统”从“政统”、“皇统”中独立出来甚至凌驾于后者之上,就可以用“圣人之言”来拒绝和匡正当朝执权柄者的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道统也体现为古来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构成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即使贵为天子,也必须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

一方面用“天命”来恐吓“人君”,一方面用“道统”来干预“政统”,儒学和儒士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构成一种事实上的制衡力量。如果从权力制衡的角度来理解民主宪政,就不好说儒学思想纯粹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小题1】下列各项不属于作者用来澄清“专制主义与孔孟之道的关系”内容的一项是
A.汉武帝以前的“孔孟之道”原来包含着诸如“君臣友道”之类的观点。
B.专制主义与封建主义原来是两种不相容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C.在缔造中国专制主义传统的过程中,法家的作用决不亚于儒家。
D.董仲舒以后的儒学对于皇权专制主义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小题2】关于文中的“儒家道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明理学认为“儒家道统”源自尧舜,历经孔孟等人,由韩愈、朱熹传之后世。
B.“道统”就是古代贤君良臣面临各种情形时的行为举止,是一种政治典范和道德楷模。
C.“儒家道统”独立于“政统”“皇统”之外,甚至凌驾于它们之上,起到了一种制约作用。
D.“儒家道统”是儒家思想学术的精粹,它认为儒家思想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真谛。
【小题3】根据文中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天人感应”“变异之变”的说法,对警示和恐吓人君、制约皇权起了决定性作用。
B.汉代儒家董仲舒认为,五行的变化和四季的失常是由人君的行为不当而引起的。
C.“儒家表里”或“阳儒阴法”的说法表明法家是专制主义的思想根源,而儒家不是。
D.为防止执政时有悖谬之言和随意之政,古代天子一定要从小学习和终生遵循儒家道统。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孩子

楸 立

我叫陈延安,但我还有好多名字,比如王海、吴小洲、常京京、霍小武等等。这些名字都是在我每次换新家后,爸妈起的。我不知道爸妈为什么这么做,但我清楚爸妈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我说过我经常搬家,今天在上海,明天到常州,半年后又到了南京。我和爸爸手里那只褐色的老皮箱一起,无声地四处漂泊。爸妈的真实名字我不知道。我叫王海时,爸爸叫老王,叫吴小洲时,他自然就随我姓吴了。妈妈长得很美,我的记忆里妈妈很少说话,她总像爸爸的助手。

爸爸妈妈出去办事时,把我一个人锁在木屋里。白天从窗子上向外张望,马路上小孩子们穿着花衣服,和他们的爸爸妈妈手牵手上幼稚园、去戏院,我心里就好羡慕。这些对于我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我不能和孩子们交朋友,不能和周围的人说话,甚至在楼下的空地里晒太阳也是不允许的。

巷口有几个梳着麻花辫的小女孩,正在跳房子做游戏,我在窗子里向她们摆手,可她们看不到我,能和她们一起玩该有多好呀!这时门开了,妈妈走进来,我急忙把手藏到身后。晚上,我蜷缩在被子里,屋子里静得可怕,屋檐上猫的叫声那么瘆人,角落里总有个黑影张牙舞爪地准备吞噬我,我把被子蒙起来动也不动,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

不要认为我是个被遗弃和拐来的孩子,我是爸妈亲生的,他们很疼我、很爱我,一家人在一起时,爸爸亲着我的小脸蛋说:“孩子,你长大了就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了。”

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有一次问妈妈:“家里的表坏了吗?”妈妈说我的耳朵出问题了。可我的耳朵好好的。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我们在这座城市换了三个地方,爸妈分头出去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深夜,我在被子里听到妈妈和刚进门的爸爸小声谈话,好像什么人变坏了,中央让赶快转移。

妈妈问:“什么时候走?”爸爸坐在床沿上低头吸口烟说:“明天你先走,我去把这次的任务完成了!”我看到妈妈从老皮箱里取出一支乌黑锃亮的小手枪,递给爸爸。

天刚发亮,爸爸就出去了,妈妈为我穿好衣服,拎起那只皮箱领我下了楼。我的小手被她牵着,上了一辆黄包车,我抬头望了望住了仅十几天的老木屋。

黄包车到了江边码头,我和妈妈登上一艘油轮,妈妈时不时地看着手腕上的表,焦急地盯着码头,却始终不见爸爸的影子,我也开始为爸爸担心起来。油轮的汽笛叫了三次了,码头上忽然来了好多宪兵和军警。他们向油轮奔来,妈妈抱紧我,亲了亲我的脸,对我说:“孩子,在这里不要动,不许哭,会有人接你,妈妈要走了。”我看到妈妈坦然地走上码头,一个瘦脸男人指着妈妈说了什么,军警就把她押上了汽车。我记住了妈妈的话,我没哭。

后来,我睡着了。醒来时,我身旁站着个高个子叔叔,他说是爸爸让他来接我的。我和他到了一个地方下了船,换上汽车,然后是马车,走了好多天,来到了到处是山的地方,山上还有宝塔,一切都那么新鲜。

高个子叔叔领着我,到了周伯伯那里。周伯伯从我的衣角里面取出一张纸条,上面密密匝匝写满了数字和字母。

我住进了宽敞的窑洞,这里有学校,学校里有好多和我一样大的小朋友,我不再孤单了。可到夜里,我总是梦到爸爸妈妈。我弄醒一旁的罗陕北,问道:“小北,你想你的爸爸妈妈吗?”

小北说:“我想。”然后,我们就哭出声来,把所有的孩子都闹醒了,孩子们都哭喊着要爸爸妈妈。

第二天,周伯伯来了,他身旁跟着位慈祥的阿姨。周伯伯来到我们中间,那位阿姨拉着我和罗陕北的手说:“小朋友们,你们的爸爸妈妈离开了你们,学校的老师、阿姨都是你们的亲人,孩子们,我就做你们的妈妈,我就是你们的妈妈。”

所有的孩子一齐喊:“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我”记得用过的很多名字,也经常搬家等内容,暗示了“我”爸妈的工作,同时增加了神秘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爱做梦,梦中经常听到滴滴的声音”,是与前文“耳朵里听到的全是自己的心跳和喘息声”相呼应,表现一个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恐惧。
C.由于地下工作的保密性,爸妈是不会当着“我”的面谈工作的,作者就多次用睡觉和做梦的内容来叙述“我”所了解的世界、所理解的世界。
D.文章以“‘妈妈,妈妈!’声音漫山回荡……”结尾,既传达出红孩子们对妈妈的无限思念,也暗示了红孩子们在组织的怀抱中获得了新生。
【小题2】从小说塑造的不同类型的人物的角度,总结概括小说表达的主题。
【小题3】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讲述故事是本文构思的一大亮点,这种独特的视角在情节设计和形象塑造上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