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艺术趣味的特点可以说处在一个悖论中。一方面,艺术趣味作为人们艺术接受活动中的心理定向,是主现的、自由的,因而是无可争辩的,但另一方面,艺术趣味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趣味是可以争辩的。饶有意思的是艺术趣味的功能也是一个悖论。艺术趣味的功能就是它具有定向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一方面表现为封闭的、保守的,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开放的、转移的。

作为心理定向的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无数次的艺术感知和艺术体验中逐渐积淀而形成的,因此艺术趣味一旦形成,无论是选择欣赏对象的范围,还是选择欣赏的方式、欣赏的习惯等,都固定下来,呈现出某种封闭状态,这就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这种保守性具体表现为趣味的偏狭性,只能欣赏自己偏爱的某一类、某一种形式的艺术品,而排斥其他类型、其他形式的艺术品。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还表现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的不同理解,如对《诗经》的欣赏,孔子把自己的伦理情感强加上去,归结为“思无邪”。实际上,《诗经》的思想感情很丰富,绝不是“思无邪”三个字概括得了的。这是由思想感情的单一所造成的欣赏的偏狭性。性格的不同也可能造成艺术趣味选择的偏狭性。合乎自己性格爱好的便赞叹诵读,而不合自己性格爱好的就加以抛弃。

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使审美判断片面化,在保守性和偏狭性的支配下,劣质的作品因符合他的趣味而被任意抬高,优秀的作品因不符合他的趣味而被随意贬低,这种倩况有时甚至发生在一些大艺术家身上。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偏狭性还可能导致对艺术创新的反对。

但是,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的另一面。艺术趣味达到较高水平的人,必定是有足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的人。具有好的艺术趣味的人虽然在开始时往往只对合乎他的艺木趣味的艺术作品感兴趣。但由于他的艺术欣赏能力比较强,感悟力特别出众,所以当他把自己的欣赏对象扩大一番时,就有可能对其他的作品也逐渐产生兴趣,从而使自己的趣味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例如一位本来只对格律诗有浓厚兴味的欣赏者,当他把欣赏的视线转移到自由诗上时,由于他的艺术趣味所养成的对诗的感悟能力,他有可能通过一段时间的对自由诗的审美实践,而产生对自由诗的审美趣味。可以这样说,艺术趣味从本质上说是对于生命的彻悟,而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彻悟也总是越来越多,因此趣味也就可能时时刻刻在变化。一个读者重要的是自己的彻悟能力,只要有了对文学艺术的彻悟能力,那么你的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不但不会使你变得偏狭,而且会帮助你走向开阔。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又具有开放性、可转移性。

 (选自童庆炳《艺术趣味与社会心理》,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现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体现为艺术欣赏对象、方式、习惯的固定,还表现在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上。
B.艺术趣味选择的保守性、偏狭性会妨碍对艺术作品做出公正准确的评价,大艺术家也常犯这样的错误。
C.越是艺术趣味水平高的人,越能拓宽中级艺术欣赏的对象,从而使中级的趣味更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
D.总的来说,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偏狭是有害的,而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开放、可转移是有益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趣味的特点和艺术趣味的功能都处在悖论中,本文主要论述了艺术趣味功能的悖论性。
B.文章介绍了艺术趣味的形成和其选择功能保守性、偏狭性的形成、表现及发展到极端时的危害。
C.文章以孔子对《诗经》的理解为例,说明了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偏狭性的一种表现,很有典型性。
D.第四自然段先论述了艺术趣味选择功能幵放性和可转移性形成的原因,然后说明了其功用。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趣味是在长期的艺术感知和体验中逐渐形成的,故其选择的保守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
B.苏轼不仅擅长作词,还具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这与艺术趣味的选择功能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相关。
C.正是由于艺术趣味具有主观性,自由性的特点,所以才形成了艺术趣味选择功能的保守性和偏狭性。
D.艺术趣味本质上是对生命的彻悟,所以随着—个人生命的不断进展,他的艺术趣味也会不断变化。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2-04 03:54:59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虎性不移
杨闻宇
①对人而言,腐刑比杀头更难忍受。风雨如晦之中的史迁作此艰难抉择,正显示出其生命力的卓异不群,坚忍与刚强。
②这部宛如一面巨型历史透视镜的《史记》,是史迁在极端痛苦、不幸,极端伤感、艰难的条件下用拌着血泪的笔墨写成的。历史以那么残酷的方式愚弄、挫磨史迁,注定了史迁所发之愤绝非一己之私愤,而是既愤慨封建与皇权,也愤慨俗风与世情。
③李陵在漠北浴血死战之际,使报于朝,“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礼拜山呼,颂声雷动;当李陵战败陷落的消息突然传来时,武帝听朝不怡,一班刚刚欢呼过的文臣武将这时节全部成了哑巴,个个木雕泥塑似的,“大臣忧惧,不知所出”。此时此刻,只有一个史迁挺身出列,剖白自己对大汉王朝的忠忱与诚恳。当史迁被不幸送进囹圄时,“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大伙眼睁睁地看着忠直无辜的史迁被送进蚕室去受刑。这就是巍巍宫阙里的世态,这就是锦绣之乡的人情,当然这也正是最现实、最深邃的“天人之际”与“古今之变”。
④封建大树所结下的第一号硕大果实是奴性,这奴性之果在臣僚群落里被培养得最为圆满与成熟。而人性里坚于磐石的奴性是怎样逐渐形成的?后人从《史记》中自能理出些眉目来。
⑤古今皇权之下,强颜为笑、强颜为欢有的是,未必就属于奴性。《报任安书》里有言:“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李陵是毋庸置疑的虎将,人以群分,史迁心性亦与虎同。一武一文,在政坛上作为先后着鞭的难兄难弟,史迁之隐忍苟活,与李陵之寄身朔方是对应的。现实无论对他二人施加怎样的淫威与压力,他俩依然是猛虎。奴性笼罩宫廷,但在猛虎身上从来就没有丝毫的立锥之地。
⑥龙有龙角,虎有虎须。司马祠里造于北宋时代的史迁塑像,并非宫刑挫磨之后的“妇人之像”。这留须之像,传说是依照当年从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壮岁线描画像仿塑的。壮岁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武帝冷不防给了他残酷的一刀,此一刀奇耻大辱,只能使其本有的阳刚之气像被点火起燃一样进一步升腾。“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史迁之气所赋予之流形,就是《史记》。祠里倘塑一“妇人之像”,可真是大煞风景矣。
⑦最凄惨的际遇,成就了一部最壮美、最瑰丽的《史记》:“绝唱”指的是最高造诣,《史记》证明,只有在绝境里才能产生绝唱,这简直成了中国史学与文学的一条原始辙印——当是一条不祥的逻辑。文才易有,史才难得。《报任安书》里列举几个王侯将相遭祸泯灭之后,写道:“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对后一类,史迁又列出七位:文王、仲尼、屈原、左丘、孙子、不韦、韩非。前几位王侯将相被封建绞肉机绞成团团肉酱而后泯灭,而这七位,是将被绞溅出的血花发愤而化为一簇簇火花后才升华为璀璨不灭的星辰。
⑧天意高难问。《史记》如菊,蕊寒香冷,初问世时,汉晋名贤未知见重,很长时间,《史记》不为人知,处境是相当冷清、寂寞的。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誉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时,已经是两千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选自《中学语文》,有删改)
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史记》之“史”代姓,称司马迁为史迁,表达了作者对“忍天大奇辱,成史家之绝唱;负千秋至重,赋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景仰与崇敬。
B.“硕大果实”“圆满与成熟”本是褒义词,本文中作者褒词贬用,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封建制度造出的奴性存在之广,影响之深。
C.李陵与司马迁一为武将一为文官,先后在政治上遭受打击,无论是隐忍苟活还是寄身异乡,都堪称坚忍刚强的猛虎。
D.司马祠里的司马迁塑像,并非宫刑挫磨之后的“妇人之像”,实际上不论司马迁外形发生怎样变化,他的阳刚之气,天地正气,早已凝聚在《史记》之中了。

同类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乃至异闻轶事,都列为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指引,这种鉴赏,是传统方法中常用的,像《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无不如此。后来写文学史、诗史的作者,也都是采用这种历史的鉴赏法,着重于诗歌本身以外的材料。谈到诗歌的本身,便只用些抽象的辞汇来形容,像讨论到高适的诗,不是渲染他“年五十始学,为诗即工”的神话,就是详述他在旗亭看“妙妓”唱诗的趣事。对作品本身的鉴赏,最多说它“风格雄放”,能将它与岑参的诗作一比较,说什么相异处是“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相同处是皆以“悲壮为宗”,稍稍涉及作品的本身,已经算是说得很透彻了。传统的诗歌鉴赏滞留在这个圈缋中打转,历时甚久,许多说诗的资料,重复引用,愈积愈多,至清末的夏敬观作《唐诗说》,总结前人所说而集其大成,可以举为这一派鉴赏法的代表。就缺点而言,这样的鉴赏往往将作品内在的结构忽略,我们不否认研究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的鉴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但作者的生平历史往往只数十百言,即使加以编年纪事,一年所纪仍有限,要想了解每首作品仍有其困难,而即使了解诗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依然是两回事。若作品的本身被忽略,则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所以考明了作者的生平事迹,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譬如鉴赏杜甫的《宿府》诗,据生平历史,知道此诗作于五十三岁,杜甫入严武幕府,做了工部员外郎,赐给绯鱼袋,就“杜工部”的宦途而言,乃是漂泊一生中最有依靠的岁月。全诗是:“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矩残。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从末句中知道他有“姑且相就”的心思,但鉴赏不应限于此,该就诗作去分析脉理,发现“独宿”二字是通篇的眼目,“井梧寒”“蜡矩残”,当然是在写独宿,而“永夜角声悲”时自言自语,也是独宿的凄凉景况,“中天月色好”时谁共赏看?也是独宿的无聊心情。“悲”也罢,“好”也罢,结果一样凄凉无聊,如此一顿一挫,神味加倍隽永了。下面风尘侵寻、乡书阔绝,写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写去也去不得,这才是“姑且相就”的独宿原因。然而“一夜独宿”时寓有多少“十年”中的感慨;“一枝栖息”间寓有多少漂泊的空间,今日暂依于此,思绪翻腾,必然是凄恻不眠了。全诗脉络紧凑,命意悲壮,得历史生平的配合而益为彰显,如此才是理想的鉴赏法。

(节选自黄永武《中国诗学·鉴赏篇》)

【小题1】下列与诗歌采用的“历史的鉴赏法”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这种鉴赏方法是传统鉴赏方法中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研究作者的生平事迹来推断作品中的意向的鉴赏方法。
B.这种鉴赏是将诗人的仕宦出处、爱情生活、师友渊源、异闻轶事等作为理解作品意义与价值的可靠依据来进行的。
C.鉴赏者不从诗歌本身进行鉴赏;而是着重诗歌本身之外的材料,通过研究作者的历史来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
D.这种鉴赏具有一定的缺点,即作品内在的结构往往被忽略,而一旦作品本身被忽略,诗的鉴赏就会全部落空。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及许多诗话,都是采用历史的鉴赏法,对诗歌作者的相关史料进行研究并以此来推断诗歌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
B.用“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来说明两人诗作的不同处,用“悲壮为宗”来说明两人诗作的相同处,稍稍涉及了作品本身的鉴赏,但也算说得透彻了。
C.夏敬观的《唐诗说》将众多说诗资料加以总结、汇集,成为历史的鉴赏法的代表,也是这一派鉴赏法的集大成之作,突破了传统诗歌鉴赏的圈缋。
D.《宿府》一诗通篇的眼目是“独宿”二字,“独宿”的原因在于风尘侵寻、乡书阔绝的来也来不得,关塞萧条、归路艰难的去也去不得。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作者看来,研究诗歌作者的历史是与作品鉴赏有密切关系的,但诗歌作者生平史往往记载文字不多,想借此了解诗人的每首作品仍有很大困难。
B.作者认为了解诗歌创作的本末与了解诗作的艺术成就并不是一回事,更多地关注作者的生平历史,加以编年纪事,将会使一位鉴赏家退居为史评家。
C.作者认为考明了作者生平事迹还不够,还应据以深究作品的艺术结构,诗歌的脉络与命意在诗人历史生平的配合下会更加清晰、明确。
D.作者将讨论高适的诗与鉴赏杜甫的《宿府》诗作对比,前者意在说明什么是历史的鉴赏法,后者则否定了历史的鉴赏法,并指出了最理想的鉴赏法。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因为需要,所以繁荣。走出国门的孔子学院,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向前发展着,一年大约有50所学院诞生。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说:“目前,还有71个国家的约400所大学强烈要求办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以文化的姿态向世界发出强有力的中国声音,显现正面的中国形象。美国圣玛丽中学孔子课堂负责人弗兰克·菲利普斯8年前参加该国孔子学院的会议,会上一句“让我听懂你的声音”启发了他。孔子课堂的使命,就是传递和平的信息,面对质疑的声音,找到听众,让听众了解我们在做什么。
文化的交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升华,孔子学院并非简单地教授与传播,它的一些活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利比里亚大学副校长沃特·韦尔什说,孔子学院对大学而言意味着多样性。美国特洛伊大学孔子学院的陈女士说,该院活动涉及41所学校,举办过67场会议、11次培训,组织过15次专家旅行等,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州。
爱丁堡大学校长提摩斯·奥谢赞赏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由外方先提出申请,双方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签署合作协议。这种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校长、孔子学院美国中心主任纳普说:“在全球化背景下,孔子学院可以成为教育文化交流的典范。”
(摘编自杨桂青等《孔子学院给世界带来了什么》,2013年12月9日《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2006-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
(资料来自高永安《十年来孔子学院的布局及其相关性报告》)
材料三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汉语推广和体现中国“软实力”的文化品牌。2010年至今,孔子学院的发展呈现多元化和专业化趋势,成立了一系列特色孔子学院和特色课程,其中包括中医孔子学院、农业特色孔子学院、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舞蹈和表演孔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饮食文化孔子学院、茶文化孔子学院等,促进了汉语的推广和对外文化的传播。当前,孔子学院在文化传播方面,也面临着缺乏中国文化品牌、传播理念不够创新、传播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同时也被一些西方国家鼓吹成“中国威胁论”的说辞。未来,应加强孔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
(摘编自《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
材料四
创建孔子学院是一项大规模行动,它无疑是本千年之初最重要的地缘文化之举。有人将其比作是“语言上的人类登月工程”。该工程创建于2004年,被描述为“中国公权强力参与的文化攻势最亮的名片”。孔子学院主要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培育汉语教育。按照中国领导人的说法,其既定目标是弥补该国遭受的国际文化赤字。从现在到2020年,该学院将拥有1000个分校,分布在全球各大陆,它将成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征服人类的精神和心灵。该工程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国以外的1亿人学习汉语,确保中国语言的国际扩展,让普通话成为另一种国际语言。《中国日报》2007年3月发表了一篇题为《让汉语成为世界通用语言》的文章,汉语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和屏幕上的第二大语言,但不久的将来,汉语将位居第一。
(摘自让·路易·鲁瓦著、袁粮钢译《全球文化大变局》)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学院的建院模式造就了平等、友好、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
B.2009-2014年亚洲孔子学院数量的增长加速度落后于北美洲。
C.中医孔子学院以中医为特色开展汉语言教育和中医文化推广。
D.到2020年,汉语将会超越英语,成为国际社会第一通用语言。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有较多引语(新闻写作时插入采访对象或有关人士的话),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间接引语使得新闻报道丰满生动、可信可读。
B.材料一报道孔子学院事业发展与促进世界教育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说明我们应该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C.根据材料二可知,欧洲、北美洲、亚洲的孔子学院数量明显高于非洲、中美洲、大洋洲,说明孔子学院的设立与所在国的经济实力成正相关。
D.材料三先肯定孔子学院创建工作取得的突出成就,再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努力方向,遵循了报告类公文撰写注重逻辑性的要求。
E. 材料四将创建孔子学院比作“人类登月工程”“名片”和“无敌舰队”,说明适当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不会影响实用性论著的真实性。
【小题3】关于创办孔子学院的目的,材料一和材料四在表达观点时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逼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却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剧,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众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增强了小说的地域色彩。
B.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C.小说通过人们对铁匠和铁匠家女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以及事情的真相和铁匠父子被追认革命烈士的结果的对比,揭示了深刻的主题。
D.小说情节设计巧妙,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结尾干净利落地交代了事情真相,不仅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而且使人物形象熠熠生辉。
【小题2】“谎言”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以此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题3】本文除了写陈铁匠一家,还写了盐河边的女人们。请结合作品,谈一谈作者为什么要写盐河边的女人们。

同类题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等教育

司玉笙

强高考落榜后就随本家哥去沿海的一个港口城市打工。

那城市很美,强的眼睛就不够用了。本家哥说,不赖吧?强说,不赖。本家哥说,不赖是不赖,可总归不是自个儿的家,人家瞧不起咱。强说,自个儿瞧得起自个儿就行。

强和本家哥在码头的一个仓库给人家缝补篷布。强很能干,做的活儿精细,看到丢弃的线头碎布也拾起来,留作备用。

那夜暴风雨骤起,强从床上爬起来,冲到雨帘中。本家哥劝不住他,骂他是个戆蛋。

在露天仓垛里,强察看了一垛又一垛,加固被掀起的篷布。待老板驾车过来,他已成了个水人儿。老板见所储物资丝毫不损,当场要给他加薪,他就说不啦,我只是看看我修补的篷布牢不牢。老板见他如此诚实,就想把另一个公司交给他,让他当经理。强说,我不行,让文化高的人干吧。老板说我看你行——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

强就当了经理。

公司刚开张,需要招聘几个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当业务员,就在报纸上做了广告。本家哥闻讯跑来,说给我弄个美差干干。强说,你不行。本家哥说,看大门也不行吗?强说,不行,你不会把这里当成自个儿的家。本家哥脸涨得紫红,骂道,你真没良心。强说,把自个儿的事干好才算有良心。

公司进了几个有文凭的年轻人,业务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过了些日子,那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知道了他的底细,心里就起毛说,就凭我们的学历,怎能窝在他手下?强知道了并不恼,说,我们既然在一起共事,就把事办好吧,这个经理的帽儿谁都可以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

那几个大学生面面相觑,就不吭声了。

一外商听说这个公司很有发展前途,想洽谈一项合作项目。强的助手说,这可是条大鱼啊,咱得好好接待。强说,对头。

外商来了,是位外籍华人,还带着翻译、秘书一行。

强用英语问,先生,会汉语吗?

那外商一愣,说,会的。强就说我们用母语谈好吗?

外商就道了一声“OK”。谈完了,强说,我们共进晚餐怎么样?外商迟疑地点了点头。

晚餐很简单,但有特色。所有的盘子都尽了,只剩下两个小笼包子,强对服务小姐说,请把这两个包子装进食品袋里,我带走。

虽说这话很自然,他的助手却紧张起来,不住地看那外商。那外商站起,抓住强的手紧紧握着,说,OK,明天我们就签合同!

事成之后,老板设宴款待外商,强和他的助手都去了。

席间,外商轻声问强,你受过什么教育?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好!

强说,我家很穷,父母不识字。可他们对我的教育是从一粒米、一根线开始的。后来我父亲去世,母亲辛辛苦苦地供我上学。她说俺不指望你高人一等,你能做好你自个儿的事就中……

在一旁的老板眼里渗出亮亮的液体,他端起一杯酒,说,我提议敬她老人家一杯——你受过人生最好的教育——把母亲接来吧!

(《微型小说选刊》)

【小题1】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立意新奇,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强,总是记着妈妈的教导:“做好自个儿的事”,赢得人们一致的称赞,因为他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所以说他受过最好的教育。
B.作者对主人公外貌、心理都没有作描摹,连对话都用叙述人的语言来间接表达,去掉了一切虚饰,只留人生的本真,较好地表现了人性的美好本质。
C.老板说“比文化高的是人身上的那种东西”,强说“可有价值的并不在这顶帽上”,他俩说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个人才干更重要。
D.小说常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如开头用本家哥与强进行对比,中间用几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与之进行对比,后面用助手来进行对比。
【小题2】本文主要写了“强”几件事?请分别加以概括。
【小题3】从全文看,强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4】本文写高考落榜生强的成功经历,题目却定为“高等教育”,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