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种行政处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通过对负罪者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作为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现象,贬谪制度起源甚早。到了唐五代,贬谪制度亦因之完整、严密起来,成为唐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②综观唐五代三百四十余年的贬谪史,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其内里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原因,表现出难以缕述的丰富样态,但从整体来看,宽严交替、株连面广、贬杀结合、文士多逐臣,乃是其较为突出的特点。这几大特点,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五代贬谪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③唐五代的贬谪主要有既降品秩又远迁异地者、降秩而不出京者、不出京品秩不降而投闲置散者、被贬出外品秩不降反升者等几种情形;唐五代的贬官主要有左降官、责授正员官、量移官和流人等几种类型;而一些史书未明言为贬实则与贬谪无异的外任,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及东都分司官等,亦当视同贬官。但无论是典型的贬官,还是普通的贬官,在实质上都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都体现了政治这柄双刃剑给予逐臣的警戒和惩罚。

④我们知道,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从大的方面讲,“修身、齐家”的士人必须借助现实的政治权力才能“治国、平天下”;从小的方面讲,个人禄位、仕途风光等亦须尽可能接近君王才能获得。就君与臣的关系而言,品级愈高,职掌愈重要,愈见君主的信任与器重;而由高官降为卑职,由清要之所到闲散之地,由庙堂之迩到江湖之遥,都意味着与君主在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上的扩大与疏远,都意味着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弱化与沦落。

⑤这种君臣之间的掌控权,握在君主和用事者手里。他们通过改变君臣的距离,来操纵臣僚下属的升降荣辱,进而实现对文武百官的驾驭。其正面效用,是对那些欺罔、逞欲、不职、不法的官吏予以应有的惩戒,使已犯者受罚,未犯者知惧,从而约束官员的行为,维护朝廷政治运转的稳定进行。这也是贬谪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其负面效应,一方面表现为昏戾之君逞雷霆之威而无节制,小人窃柄,弄权者得以上下其手,挟私报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使得他们大有为之生命在穷山恶水中被消耗。

 (取材于尚永亮《唐五代逐臣与贬谪文学研究》,有删改)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贬谪是指对负罪官吏采取减秩降职、出之外地等手段,使其“思过自效”的一种强制性行政处罚措施。
B.贬谪制度发展到唐五代时期“臻于完整”,其表现可谓严酷激烈,繁复多变,原因复杂,样态丰富,特点鲜明。
C.古代士人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君主,小至“修身、齐家”,大至“治国、平天下”,无一例外。
D.典型贬官和普通贬官的实质有相同的地方,都体现了君主对臣子的疏远弃逐以及政治权力的威力。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重点阐释了唐五代时期贬谪制度的特点、类型、本质和影响,条分缕析,鞭辟入里。
B.通观全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正反对比等论证方式,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C.第二段列举唐五代贬官的特点,揭示了该制度的成因、影响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
D.第四段围绕“古代士人价值的实现与其同君主间的距离密切相关”一句展开,论题集中。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五代的贬谪史,是这一时期政治现实的体现,也是这一时期士人生存状态和命运沉浮的写照。
B.唐五代时期,封建君主借助贬谪制度,成功地实现了对文武百官的驾驭,有效地巩固了专制统治。
C.士人品级的高低,职掌的轻重等个人际遇与其受君主信任、器重的程度以及关系亲疏密切相关。
D.大批忠正之士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身去国,万死投荒,在本质上暴露了君主专制制度的残酷暴虐。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6 09:15:1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
①中华书局修订出版的台湾国文教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将在大陆30所高中试用。两岸传统文化教育终于相互“说上了话”。
②究竟如何对待传统?
③百年来,思想者、政治家们分歧巨大。激烈的反传统者说,故纸堆里讲的要么是男尊女卑,愚孝蠢忠;要么是独裁专制,灭绝师太……不但不讲人权与法治、民主和科学,反倒处处与这些“现代价值”截然相反。传统的中国人,仿佛不是傻瓜,便是奴才。也有认为传统伦理多数还是好的,做个好人总没错。至于传统的政治思想资源,早已枯竭。到康有为搞今文经学、托古改制那套为止,路已走到尽头。而捍卫者也不绝如缕,既有对传统表达“温情与敬意”,也有意图通过良知坎陷,从德性主体下降为知性主体,形成权利与权力的对列之局,开出民主和科学,更有认为经历过欧战的西方文明崇拜物质与强权,基督教信仰衰退,惟有推崇德性的中华文明堪任拯救者。
④当下,我们不妨抛开理论的百年聚讼,回到自己的生存体验,回到现代人的基本认同,回到文本。
⑤《论语》里说:“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或有动物保护主义者说,不问马也不对!且看接下来选的一章:“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说的,便是恻隐之心及于兽鸟。
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和颜回,是乐学乐活的典型。在诸多反传统者眼中,宋明理学是“灭人欲”的罪魁祸首,但二程去向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周敦颐求学时,第一件事,却是被要求琢磨“孔颜所乐何事”。
⑦《论语》里的孔老夫子还自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⑧我们没必要只靠“老古董”过新日子。只是说,传统的精义,与现代人的生命追求,并不违背;现代人的生活,何必拒绝传统中经过时间考验的智慧?古人以古人的高贵,以轴心时代的智慧,用极优美简洁的语言,将极生动活泼的生命经验,留存在字里行间,呈现在《中华文化基础教材》这类文本里。
⑨让我们放下对古人的傲慢,倾听他们的思想和实践,跟今天的诉求,自然地共生互长。这样,我们才能站在自己的大地上,与各国人民一起,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生活,文明出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明。才能在古今中西的激荡中,既遵循人类共通的价值,也不惮于做自己的新梦。
【小题1】在“究竟如何对待传统”的问题上,百年来,大致有几种态度。
【小题2】文章题为“生活出一种古今相融的新文明”,请说说本文的论述思路。

同类题2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山听雨
熊召政
(1)下午,车轮掠过千枝万枝秋色,每一枝上都悬着黄山的雨云。仿佛只要按一下喇叭,雨点就会噼噼叭叭掉下来。比之山下,黄山要秋得早一些。又因触目皆是石破天惊的境界,黄山的秋雨,就格外像千年的老蛇那样冷峻。
(2)这个季节,游山的人很多。客店已满,我们一行三人只好投宿到眉毛峰下的一户农家。那是丛林中一栋简陋的小楼。我们还没有走进小楼。大雨就滂沱而至。游山的兴致,被它淋成一壶欲热还凉的花雕。
(3)雨下着,树枝变成了雨箭,很古风地飘荡着;雨下着,岚雾搓成的雨绳,很悠久地恍惚。雨中孵出的暮蔼,像我的肺叶一张一合。黄山七十二峰,七十二座美丽得叫人想哭的自然博物馆,在今晚,已不能让我参观它隐秘又恢宏的构筑了。
(4)黄山最好看的,是松、石、云,如今松在雨中,石在云中,云在暮中。层层叠叠的黄昏,封锁了所有的山道。
(5)那么,今夜,我在黄山就只能听雨了。
(6)今年夏天,我已游过庐山,九华山。我想,来到黄山,游兴一定能推到极致。谁知天半朱霞已成妄想。顺着雨绳,我怎能攀摘黄山的翠微?那时我曾有好一阵子生气呢。在这个浅薄的年头,不说那些高官巨贾,政客名伶,就连那些星相邪卜,趋炎附势之流到处都有青眼相迎。难道黄山也生了一双势利眼,只肯用连山寒雨,来搪塞一个落拓的诗人?
(7)很快,我明白到,这么想是错的。
(8)正因为我的落拓,我的在庐山三叠泉洗过的耳,在九华山的归城寺里被梵钟撞得更为清纯的襟抱,黄山才迎我以雨。
(9)人之上升的历史中,雨是永远的动力。而诗人之于雨,并不仅仅是生物的适应。至今我尚能感到,落在唐诗宋词中的雨,是何其地撩人情怀。“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李商隐,深沉彻骨;“寒雨连江夜入吴”的王昌龄,冷峻有加。“一蓑烟雨任平生”,活脱脱的苏东坡情性;“细雨骑驴过剑门”,书剑飘零的陆放翁自况。大凡血气十足的诗人,没有几个不落拓的,唯其落拓,才能让生命在雨中开放出超凡拔俗的花朵来。
(10)所以说,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
(11)为了好好儿度过这个雨夜,我询问小楼的主人有没有酒。他翻箱倒柜找出半瓶大曲。三人共享,少是少了点儿,但总比没有强。
(12)雪中饮酒是为了驱寒,雨中饮酒是为了驱散寂寞。而今夜我并不寂寞,窗外的每一枝松,每一尊石,都是等了我千年的酒友。
(13)雨是越下越浓了。
(14)夜太深,我见不到楼下的谷中桃花溪崩冰喷雪的流姿,更看不到楼后的山上百丈泉瘦蛟腾舞的威仪。但是,我有满耳敲金戛玉的声音,这些涵养灵气的乡音,把万物融为一体,使我无穷遐思的辐射频带,瞬间穿透了永恒。
(15)我端起杯来,一口饮尽黄山的七十二峰雨声。并细细品味:哪是鰲鱼峰的粗犷,哪是莲花峰的婀娜,哪是仙人峰的飘逸,哪是耕云峰的深洁……五光十色的黄山雨声啊,醉了我的十丈青肠。
(16)一杯复一杯,小饮着酒而豪饮着雨。今夜里,黄山给了我锦绣之胸,青灯外满掌的黑暗,也被我拍成比轩辕帝还要古老的浩然。
(17)酒尽了,兴犹未尽。主人又煮了一壶非常新鲜的雨季送来。用它来泡黄山云雾茶,一杯芬芳的江南便在我眼前袅袅升起。啜饮它,佐以泉鸣飞瀑。我携之既久的孤独,顿时被暖成挂在历史树上的一枚果实。虽然它是酸的,毕竟那么浑圆。
(18)酒也酒过,茶也茶过,雨声欲不见稍歇。同行的朋友说:这时候如果雨声停了,出一轮明月多好,我则希望这雨永远落下去。获瞻霁月固然是清丽的享受,但得到雨声滋养,我的精神领域中,更能长出一片比黄山还要峭拔的风景。
【小题1】第(2)段划线句的意思是: 。
【小题2】阅读(3)—(8)段,简单分析作者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小题3】在第(9)自然段中所提到的古代文人中任选一个为例,来说明第(9)段划线句的意义。
【小题4】任选一个角度,鉴赏(15)段内容。
【小题5】对全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首尾呼应, 以游览黄山为线索,表现了黄山的冷峻的境界,给作者以人生的启示。
B.黄山听雨,使落拓诗人与古人相通,对黄山美景有了更深刻的观照。
C.雨中饮茶饮酒,既是助兴,同时也丰富了作者听雨时的感受。
D.由于黄山听雨对作者极有意义,他希望这雨能一直落下去,让他好好欣赏。
E.本文记叙、议论、抒情、描写相结合,描摹了作者在雨中所见、所闻、所感,心灵在雨的滋养下更为强健。
【小题6】第(11)段“今夜的黄山雨,是为我下的。”他这么说的理由是什么?(请写出四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先有花朵还是先有蜜蜂?

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最近终于有了确切的答案。英国科学家证明:必须先有鸡,然后才有蛋。因为蛋的形成需要一种只在鸡的卵巢内才存在的特殊蛋白质,只有这种蛋白质存在,才能形成蛋壳。这种被命名为OC-17的蛋白质,具有催化剂的功能,能够加速蛋壳的发展进程。

如果说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空泛的话,那么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就显得既具象又具体了,因为有触手可及的化石为证。

在美国地质学家史蒂芬·哈乔维斯发现亚利桑那州东部的化石森林中的一组蜂巢之前,主流科学界均认为地球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仔细想想,没有人不同意这个观点。

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包裹在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距今已有8000万年。而被子植物,也就是绿色开花植物,在地球的遗迹被测定为距今1.2亿年至1.1亿年前。换句话说,被子植物已然枝繁叶茂,欣欣向荣了三四千万年后,小蜜蜂们才姗姗来迟,虽然它们一见倾心,并在日后建立了绝妙完美的互惠关系。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经碳十四测定距今有2.2亿年,这将蜜蜂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提前了1.4亿年。也就是说,在被子植物远未破土之前,蜂类昆虫就已经学会了建筑自己的家园,并安居乐业了。它们取食和授粉的对象是结球果的木质植物,即裸子植物,其中包括蕨类植物、苏铁和针叶树等。

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浅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每个巢中藏有15至30个巢室,犹如一个小瓶子,每个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通到较宽敞的小室中。

经比对,它与现在蜂巢的形状和大小都非常接近,但是在化石蜂巢的所有巢室中,均未发现花粉的痕迹,因为那时开花植物尚未出现。生物考古界公认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经耶鲁大学的植物学家鉴定,它是一株香草植物,只有一英寸高,很像胡椒,在它之后,才有被子植物进化出烂漫花朵,以花蜜吸引昆虫、飞鸟和蝙蝠,把花粉从一棵植物传播到另一棵植物的花蕊上。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新泽西州的一块琥珀中的一只蜜蜂,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蜜蜂。
B.主流科学界认为地球先有开花植物,后有蜜蜂,两者的间隔有上亿年。
C.曾经让我们疑惑多年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早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
D.哈乔维斯发现的蜂巢化石处于树干的深层空洞中,树干的节空就是蜜蜂进出的通道。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一科学命题入手,引出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
B.文章对哈乔维斯的发现进行阐述,目的是为了说明先有蜜蜂,后有花朵。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运用“姗姗来迟”、“一见倾心”等词语,增加了论证的生动性。
D.文章的论证主要是通过科学家们的研究来论证的,平淡无奇,没有任何特色。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蜂类昆虫学会建筑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之后被子植物才出现。
B.因为鸡和蛋的先后争论有些抽象,所以有关花朵和蜜蜂的考证显得具象。
C.每个蜂巢中藏有25个左右巢室,大部分巢室都有一个细小的孔。
D.最早的花朵,是一块拇指大小的植物化石,这株植物生活在1.2亿年前。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近期,电子游戏频频成为媒体焦点,有关网游上瘾的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然而,多数讨论依然存在着对电子游戏这一新媒介的误读,缺乏客观深入的讨论,这不仅无法让一些孩子得以摆脱使用数字媒体的困境,而且容易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我们经常使用的“游戏上瘾”概念,是否是一个科学的疾病概念,在心理学、精神病学等专业领域,尚无科学定论,就连与网络游戏相关的“游戏行为失调”等概念,世界卫生组织也依然处在科学论证阶段,并未最终确认和定性。然而,“游戏上瘾”等似是而非的概念,却被毫无节制、以讹传讹地使用,催生出了大量不科学的甚至是非法的各类组织,以治疗青少年群体“网瘾”为名从中牟利,极大地掩盖和遮蔽了这背后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连带责任和相关伦理问题。

游戏的吸引力只是一种有趣的“心流”体验。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伊认为,“心流”是一种兼具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最佳体验,让人念念不忘,能让我们完全投入到某一活动之中。它适用于任何活动,孔子欣赏音乐时“三月而不知肉味”就是如此。

在游戏中,玩家能够抛弃现实生活的所有束缚,进入虚拟空间,按照一定的规则参与活动,并获得实时反馈和评价,这种解放天性的活动极具趣味性,极大提升“心流”体验。

电子游戏之所以容易引发公众的误解。是因为游戏生产及消费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即缺乏游戏素养。“素养”一词源于语言学,指语言的输入及输出两类技能。著名学者保罗•古认为,电子游戏是一种融合多种媒体符号的互动语言,且游戏素养也包括“输入”(单向度地被动接受游戏内容)和“输出”(对游戏展开批判性的反思)。

孩子之所以沉迷游戏,就是因为家长欠缺“输出”能力,即不知道如何分辨游戏作品的好坏,也不知道孩子适合何种游戏类型。就像人人认为读书好,但肯定不会啥书都给孩子看,这是书籍素养。游戏素养亦是如此。

对青少年来说,强调探索元素的功能游戏更适合他们。知名国产游戏《惊梦》,故事取自汤显祖名作《牡丹亭》,玩家根据古诗词来寻找提示,以完成颜色解谜任务,堪称当代国风游戏的典范之作。此类游戏强调探索乐趣以及认识世界,这与教育宗旨不谋而合。

因此,只有社会整体游戏素养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问题。一方面,游戏开发者需要打破产品同质化现状,实现文化内涵及游戏机制的创新;另一方面,游戏的消费者要具备评价游戏的能力,为自己及孩子选择适当的游戏产品。这样,游戏生态才能良性发展,这种成就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荣耀”。

(摘编自孙佳山、孙静《网游成瘾背后是游戏素养的匮乏》)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媒体对电子游戏的误读,无法让人摆脱数字媒体使用的困境,易引发更多社会问题。
B.从专业领域看,“游戏上瘾”“游戏行为失调”是否属于疾病,目前没有科学的定论。
C.游戏是兼具幸福感和成就感的“心流”体验,让人念念不忘并完全投入到这一活动。
D.游戏素养的“输入”和“输出”能力,是提升游戏素养和摆脱电子游戏困境的关键。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网游成瘾的现实问题切入,分析网瘾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B.文章以游戏《惊梦》为例,论述探索乐趣及认识世界功能的游戏更适合孩子。
C.文章以书籍素养类比,论证游戏内容的品质低劣是导致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
D.文章从游戏的开发者和消费者两个维度,阐述提升社会整体游戏素养的途径。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法组织大量毫无节制、以讹传讹地使用“游戏上瘾”等概念,其目的是为了牟利。
B.玩家能在游戏中极大地提升“心流”体验,很重要的原因是获得实时反馈和评价。
C.从教育的层面说,游戏不但应该追求获胜或消费,更应强调探索的乐趣和认知功能。
D.只要消费者具备评价游戏的能力,会选择适当的产品,游戏生态就能获很良性发展。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微时代”,读什么?

信息技术代有更替,近两年来,微信成为很多人的移动聊天室,用户已超过6亿。君不见,候机室内,人人运指玩手机;地铁车厢,茫茫一片低头族。对许多人来说,“微信阅读”业已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

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的问题也浮出水面。将各种内容推送给我的公共号,的确是我订阅的;而我订阅的,又是我感兴趣的。看不懂、不感兴趣、不认同其观点甚至仅仅是“讨厌这个账号名”,都可以成为我不订阅、不看的理由,何况,订了我也可以不看,更不用说还随时能“取消关注”了。在这样的“自由选择”下,我的阅读趣味乃至知识水平,决定了我能看到什么。我读到的固然是我喜欢的,但我抛弃的却可能会更有价值。这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认知的丛林,我无法走出“自我”这个陷阱。固化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很可能让我无法去拥抱更为广阔的世界,寻求更为深刻的精神享受,甚至让我对世界的想象力开始萎缩。简单点说,太舒服的阅读。让我无法“突破”,甚至原地踏步。

虽然没有大数据支撑,但微信的普遍状况,却也证明着这样的观点。朋友圈中分享的公共账号页面,很多都有“揭秘”“爆料”“有染”等种种令人惊悚词汇,更不乏“不得不看的人生格言”“30岁之前要明白的50个道理”等或浓或淡的心灵鸡汤。多有无法深究的八卦,多有似是而非的劝诫,多有浅尝辄止的思考,多有不知所云的感悟……有人调侃说,这样的分享,说者未必懂,而听者也未必信,不过是在寻求饭局上的谈资。这样的阅读状况,难免会让人担心背后日渐失血的心灵图景。

更重要的是,每天更新的订阅人数、页面访问量,让公共账号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读者的口味,从而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这样的“正反馈效应”,将使这个新的阅读市场越来越像一个提供廉价用品的超市。你的选择,也决定了你可能有的选择。人人爱八卦,则高谈阔论种种内幕、秘闻的内容就增多;个个爱鸡汤,则励志类、成功学、创业经难免泛滥。

有人说,世界上种种变动中的关系,只有两种状态,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而让人欣慰的是。这两种循环是可以转化的。在微信阅读可能出现的循环状态中,只要有一方愿意迈出一步,就会改变其发展的走向。对于读者来说,走出心灵之宅,克服懒惰或是畏难心理,努力寻找“高一层次”的阅读,去理解那些你或许不同意的观点,去欣赏那些你或许不喜欢的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发现那一片“林中空地”。而对于微信公共账号——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者们来说,则需要保持恒定的审美价值观,在分析与把握受众需求的同时,以更高远的眼界开拓更丰富的资源,不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

希望那些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以及那些不远的未来将会发生的更多阅读变革,在改变我们阅读的同时,也能给予我们以真正的幸福。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微信阅读正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但问题多多,需要正视并将其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B.微信阅读人数众多,多到可用亿计,已经成为被很多人认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方式。
C.订阅号渐渐增多,“选择”问题浮出水面,读者订阅的都是其感兴趣的、特别喜欢的内容,这决定了其阅读必然是极其舒服的阅读。
D.读者的口味被微信阅读的提供者们精准地掌握着,他们不断满足甚至迎合着读者的阅读偏好。
【小题2】下列对现阶段“微信阅读”的危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微信阅读很可能令读者的欣赏口味与阅读取向固化,使一些读者获得的精神享受是肤浅的。
B.对看不懂、不感兴趣的内容不订阅、不看,长此以往,读者自然难以拥抱更为广阔的阅读世界。
C.微信阅读多涉及没有多少营养的劝诫、感悟等,读的时间久了会让读者患上精神营养不良症。
D.微信阅读给读者提供了“揭秘”“爆料”“有染”等饭局上的谈资,难免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的微信阅读提供的产品虽多,但是真正有价值的、为读者健康成长着想的产品不多。
B.作为读者,如果能够主动去欣赏那些自己或许并不喜欢的表达,那么可能会有新的发现。
C.微信阅读时代的公共账号在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也必会引领读者通过阅读获得真正的幸福。
D.微信阅读的提供者,被枯燥的数字牵着鼻子走,实际上就是一味迎合读者阅读趣味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