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

②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斯文化为异端,而学者至于用夷;君子以为无为为善,而小人沛然自以为得时——譬如深渊大泽,龙亡而虎逝,则变怪杂出,舞䲡鳝而号狐狸。

③昔其未用也,天下以为病;而其既用也,则又以为迟;及其释位而去也莫不冀其复用;至其请老而归也,莫 不惆怅失望,而犹庶几于万一者,幸公之未衰。孰谓公无复有意于斯世也,奄一去而莫予追!岂厌世混浊,洁身而逝□?将民之无禄,而天莫之遗?

④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录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

(注)①蓍龟:均为古时卜筮用具。这里借指欧阳修是国家的栋梁,朝中决策稽疑非其莫属。②斯文:指古代的礼乐制度。语出《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小题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欤B.耳C.也D.乎
【小题2】对第②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夸张手法,以体现自己作为欧阳修学生此时的悲痛。
B.运用比喻手法,衬托出自己在欧阳修的教导下文采斐然。
C.运用夸张手法,形象地表明了欧阳修在北宋政坛的地位。
D.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说出了欧阳修在北宋文坛的地位。
【小题3】下列对第①段划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释了作者不能去奔丧的原因。
B.殿住全文,统括前后两个部分。
C.对全文的感情起到了升华作用。
D.点明了千里之外封寄悼词之因。
【小题4】赏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小题5】后代学者认为此文情感充沛、层次井然,体现了苏文“涣然如水”的特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文言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07 06:43:37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履巉岩,蒙茸披:披着
C.攀栖鹘之巢危:危险
D.道士笑,予亦惊寤顾:回头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写登赤壁前的状况,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B.第二段“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描绘了高山吐月、江潮渐退的柔婉奇秀景象。
C.第三四段分别写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和半夜见闻感受与归家夜梦。
D.本文和《前赤壁赋》表现出的消沉和虚无思想,体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
【小题4】把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