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库 高中语文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象罗马人一样,中国人也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辩,也不想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象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对他们说来,哲学就是伦理学,也仅仅是伦理学。除了拜祖宗之外(这其实不是宗教,只是纪念去世的先辈的一种方式),他们只有非常微弱的一点宗教感情。这种淡漠的宗教感情可以解释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宽容态度。除了本土的孺道二教之外,几乎所有大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在中国有自己的信徒。

由于孔子注重世俗的思想影响,中国人一直讲究实际。“乐天知命”就是幸福生活的普遍的座右铭。这等于说:“要知足,不要责怪命运,这样就能活得幸福。”如果愿意的话,你尽可以把这叫“宿命论”,然而它却毫无疑问是乐观的。

中国人用很强的道德感代替了宗教狂热。他们认为人必须自己救自己,不能依靠鬼神。他们所说的“命”,更多地是铁面无私的判官,而不是反复无常的女神。他们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报应不在今生,就在来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认为是前世作了孽,应当受谴责的总是遭难者自己,而不是命运。

中国人既然有这样的伦理信念,自然对人生悲剧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也就没有悲剧,而中国人却不愿承认痛苦和灾难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他们的文学也受到他们的道德感的束缚。对他们说来,文艺总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总有一个道德目的。纯粹为供人取乐而写的书是被人所鄙视的。这个事实可以解释为什么纯想象和虚构的文学作品那么少,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戏剧发展得那么晚。

事实上,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同义词。中国的剧作家总是喜欢善得善报、恶得恶报的大团圆结尾。中国观众看见俄狄浦斯成为自己母亲的丈夫、费德尔对继子怀着私情,或阿德美托斯因父母不愿替代自己去死而怨怒,都一定会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快。中国剧作家最爱写的是名誉和爱情。剧中的主人公十有八九是上京赶考的穷书生,金榜题名时中了状元,然后是做大官,衣锦还乡,与相爱很久的美人终成眷属。或者主人公遭受冤屈,被有权势的奸臣迫害,受尽折磨,但终于因为某位钦差或清官大老爷的公正,或由于他本人得宠而能够报仇雪恨。戏剧情境当然常常穿插着不幸事件,但结尾总是大团圆。中国戏剧的关键往往在亚里士多德所谓“突变”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结尾。随便翻开一个剧本,不管主要人物处于多么悲惨的境地,你尽可以放心,结尾一定是皆大欢喜,有趣的只是他们怎样转危为安。剧本给人的总印象很少是阴郁的。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五百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

(摘编自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中国人来说,哲学就是伦理学,对于宗教的感情十分微弱,因而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也比较宽容。
B.中国人看重实际需求多受孔子注重世俗的影响,为了获得更幸福的感觉,要保持这种乐观的态度。
C.中国人更多的把“命”看作铁面无私的判官,认为善恶终有报。必须自救,而不是依靠命运。
D.戏剧在中国发展得很晚,人们认为文艺的严肃性不允许被用来供人取乐,应当以道德为目的。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悲剧心理产生的原因以及悲剧心理导致的文学现象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释。
B.文章从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入手,分析了其对待宗教的情感态度,体现了中国人信“命”的伦理观念。
C.文章通过中国人对待违背打破伦理观念的作品故事情节的态度,阐释了戏剧几乎等同于喜剧的原因。
D.选文结尾通过对作家创作以及观众心理的阐述,论证了伦理观念对悲剧产生的重要性以及导向性。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文学被道德伦理观念捆绑,因此几乎没有天马行空和虚无缥缈的文学作品出现,戏剧早期也几乎未得到发展。
B.在中国,大团圆结尾是作家和观众都喜闻乐见的,违背打破伦理的作品情节,都一定会让观众感到非常惊讶和不快。
C.尽管喜剧情镜中穿插了不幸事件,但主人公终究还是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样的结尾符合中国人的伦理观念。
D.即使元代出现了非常多的剧作品,由于处于固定的模式之下,也没有一部能够称为真正的悲剧,喜剧难以与悲剧相媲美。
上一题 下一题 0.99难度 现代文阅读 更新时间:2019-11-11 05:59:24

答案(点此获取答案解析)

同类题1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各题。

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他自己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无耻的”三个字。一位演员提醒他把“是”改为“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就够味了。他觉得这字改得很恰当,他研究这两种语法的强弱不同,以为“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意义,有时或许竟会落个“不是”;“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而且还把必须有的附带语省略去了。根据这种见解,他把另一文里“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话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这是炼字的好例。我们不妨借此把炼字的道理研究一番。那位演员把“是”改为“这”,确是改得好,不过郭先生如果记得《水浒》里的用语,就会明白一般民众骂人,都用“你这什么”式语法。石秀骂梁中书说:“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一口气就骂了六个“你这”。看这些实例,“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不过它也不一定就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更多的含义”。《红楼梦》里茗烟骂金荣说:“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这里“你是”含有假定语气,也带“你不是”一点讥刺的意味,如果改成“你这好小子!”神情就完全不对了。由此可知“你这”式语法,并非在任何情形之下都比“你是”式语法来得更有力。其次,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一“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便不适宜。二“是”在逻辑上是连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在“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一句中,“风度”是动词的宾词;在“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中,“风度”便变成主词,和“你(的)”平行根本不成一句话。

这番话不免啰唆,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小题1】关于“咬文嚼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咬文嚼字的依据:研究炼字的道理。
B.咬文嚼字的态度:字字推敲的谨严。
C.咬文嚼字的做法:斟酌文字的分量。
D.咬文嚼字的目的:调整思想和情感。
【小题2】对文段中郭沫若炼字事例的解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郭沫若对“你是”“你这”句式的见解和做法。
B.肯定郭沫若关于“你是”“你这”句式的研究结论。
C.分析指出炼字不可简单类推,而要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D.通过这个炼字事例,引出下文对咬文嚼字道理的研究。
【小题3】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举郭沫若修改字句的具体事例,并指出“这是炼字的好例”。
B.接着,引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并加以分析,说明“你是”“你这”两种说法的表达效果不同。
C.然后,从两个方面指出郭沫若援例修改的句子是不妥的。
D.最后,点明炼字的意义,并提出与郭沫若完全相反的观点。

同类题3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美感和联想

朱光潜

①什么叫做联想呢?联想就是见到甲而想到乙。甲唤起乙的联想或是甲和乙在性质上相类似,或是甲和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类似联想和接近联想有时混在一起,牛希济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两句词就是好例。词中主人何以“记得绿罗裙”呢?因为罗裙和他的欢爱者相接近;他何以“处处怜芳草”呢?因为芳草和罗裙的颜色相类似。

②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所以我们差不多时时刻刻都在起联想。听到声音知道说话的是谁,见到一个词知道它的意义,都是起于联想作用。联想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不能发生,因为它们都得根据过去的经验。

③联想有时可用意志控制,作文构思时或追忆一时记不起的过去经验时,都是勉强把联想挤到一条路上去走。但是在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的,无意的,飘忽不定的。听课读书时本想专心,而打球、散步、吃饭、邻家的猫儿种种意象总是不由你自主地闯进脑里来,失眠时越怕胡思乱想,越禁止不住胡思乱想。这种自由联想好比水流湿,火就燥,稍有勾搭,即被牵绊,未登九天,已入黄泉。

④联想的性质如此,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都是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钟子期听伯牙弹琴时,惊叹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在他的某一部书里说过,有一次见过一位老修道妇,站在一幅耶稣临刑图面前合掌仰视,悠然神往。旁边人问她那幅画何如,她回答说:“美极了,你看上帝是多么仁慈,让自己的儿子去牺牲,来赎人类的罪孽!”

⑤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要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比如,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再比如说,一幅画的内容是“西湖秋月”,如果观者不聚精会神于画的本身而听任联想,则甲可以联想到雷峰塔,乙可以联想到往日同游西湖的美人,这些联想纵然有时能提高观者对于这幅画的好感,画本身的美却未必因此而增加,而画所引起的美感则反因精神涣散而减少。

⑥知道这番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了。假如你是武昌人,你也许会特别欢喜崔颢的《黄鹤楼》诗;假如你是古董贩,你也许会特别欢喜敦煌石窟里面的壁画;假如你知道达·芬奇的声名大,你也许会特别欢喜他的《蒙娜·丽莎》。这都是自然的倾向,但是这都不是美感,都是持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有删改)

【小题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牛希济词中,词句“记得绿罗裙”属于接近联想,“处处怜芳草”属于类似联想。
B.意识在活动就是联想在进行,因为人是有意识的,所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起联想。
C.如果没有联想,就无法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知觉、记忆和想象就都不能发生。
D.大多数情境之中,联想是自由无意和飘忽不定的,但有时也可用意志勉强控制。
【小题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唤起乙联想的原因包括甲乙在性质上相类似和甲乙在经验上曾相接近两种。
B.多数人觉得一件事物美,都是因为事物本身美的本质能唤起欣赏者甜美的联想。
C.联想会使心思由美感意象迁移到无关美感的事物上,使意象所引起的美感减少。
D.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所以艺术创作离不开联想。
【小题3】联想所伴的快感和美感的区别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同类题4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谈休息   朱光潜
①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 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得多久,都可以维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 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怠慢,最后完全走不动,以至于进退失据。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
②西方各国都把效率看成一个迫切的问题,心理学家对这问题作了无数的实验,所得的结论是,以同样时间 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比如说,一长页的算学加法习题,继续不断地去做要费两点钟, 如果先做五十分钟,继以二十分钟的休息,再做五十分钟。也还可以做完,时间上无损失而错误却较少。西方新式 工厂大半都已应用这个原则去调节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其实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费时间。此外还有精力的损耗更不经济。拿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可工作的年龄至少有二十年的差别。我们到五六十岁就衰老无能为力,他们那时还正年富力强,事业刚开始,这分别有多大!
③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研究数学上的难题,苦 思不得其解,后来跑到街上闲逛,原来费尽气力不能解决的难 题却于无意中就轻轻易易地解决了。据心理学家的 解释,有意识作用的工作须得退到潜意识中酝酿一阵,才得着着.土.生.根.。通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 在休息,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哲姆士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比喻。溜冰本来是前冬练习的,今夏无冰可溜,自然就想不到溜冰,算是在休息,但是溜冰的肌肉技巧却恰在此时凝固起来。泅水也是如此, 一切学习都如此。比如我们学写字,用功甚勤,进步总是显得很慢,有时甚至越写越坏。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时候再 写,就猛然 得字有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多次,字才易写得好。习字需要停顿,也 是因为要有时间让筋肉技巧在潜意识 中酝酿凝固。习字如此,习其他技术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 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
④我国先儒如程朱诸子教人为学,亦常力戒急迫,主张“优游涵泳”。这四个字含有妙理,它所指的工夫是猛 火 煎后的慢火煨,紧张工作后的潜意识的酝酿。要“优游涵泳”,非有充分休息不可。大抵治学和治事,第一件 事是清明在躬,从容而灵活,常做得自家的主宰,提得起放得下。急迫躁进最易误事。我有时写字或作文,在意兴 不佳或微感倦怠时,手不应心,心里愈想好,而写出来的愈坏,在此时仍不肯丢下,带着几分气忿的念头 强写 下去,写成要不得就扯去,扯去重写仍是要不得,于是愈写愈烦躁,愈烦躁也就写得愈不像样。假如在发现神思不 旺时立即丢开,在乡下散步,吸一口新鲜空气,看着蓝天绿水,陡然间心旷神怡,回头来再伏案做事,便 精神百 倍,本来做得很艰苦而不能成功的事,现在做起来却有手挥目送之乐,轻轻易易就做成了。不但做文写字如此,要 想任何事做得好,做时必须精神饱满,工作成为乐事。一有倦怠或烦躁的意思,最好就把它搁下休息一会儿,让精 神恢复后再来。
⑤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诸葛武侯所谓“宁 静以致远”就包含生趣和生机两个要素在内,宁静才能有 丰富的生趣和生机,而没有充分休息做优游涵泳的工夫 的人们决难宁静。世间有许多过于苦的人,满身是尘劳,满腔是杂念,时时刻刻都为环境的需要所驱遣,如机械一 般流转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没有一点生人之趣。这种人是环境压迫的牺牲者,没有力量抬起 头来驾驭环境或征服环境,在事业和学问上都难有真正的大成就。我认识许多穷苦的农人,孜孜不辍的老学究和一 天在办公室坐八小时的公务员,都令我起这种感想。假如一个国家里都充满着这种人,我们很难想象出一个光明世 界来。
⑥基督教的圣经叙述上帝创造世界的经过,于每段工作完成之后都赘上一段说:“上帝看看他所做的事,看, 每一件都很好!”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来休息,并且加福于这第七天,因为在这一天他 能够休息。这段简单的文字很可耐人寻味。我们不但需要时间 工作,尤其需要时间对于我们所做的事回头看一看, 看出它很好;并且工作完成了,我们需要一天休息来恢复疲劳的精神,领略成功的快慰。这一天休息的日子是值得 “加福的”、“神圣化的”。在现代紧张的生活中,我们“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直滚,不曾留下一点时光做一 番静观和回味,以至华严世相都在特别快车的窗子里滑了过去,而我们也只是回戏盘中的木人木马,有上帝的榜样在那里而我们不去学,岂不是浪费生命!
【小题1】在第①段画线的词语“进退失据”在文中是指    
【小题2】第②段列举了关于“效率”的几个例子,对其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证明了在任何情况下,有休息的做事效率高于没有休息的。
B.为“西方各国都把效率看成一个迫切的问题”提供证据。
C.中国人与西方人比,因为不讲效率,提早了二十年进入衰老状态。
D.流露了作者对中国人做事效率低下的不满情绪。
【小题3】简析第③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小题4】下列表现,最符合文章所提“优游涵泳”妙理的一项是( )
A.勤靡余劳,心有常闲B.勤有余劳,心无偶闲
C.勤靡余劳,心无常闲D.勤有余劳,心有偶闲
【小题5】请紧扣“滚”一词,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小题6】联系全文,概述“休息”有哪些方面的意义。

同类题5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①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究竟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每科学问到了现在的阶段,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书籍是过去人类的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记程碑。我们就现阶段的文化学术求前进,必定根据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做出发点。如果抹煞过去人类已得的成就,我们说不定要把出发点移回到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读书是要清算过去人类成就的总账,把几千年的人类思想经验在短促的几十年内重温一遍,把过去无数亿万人辛苦获来的知识教训集中到读者一个人身上去受用。有了这种准备,一个人总能在学问途程上作万里长征,去发现新的世界。
②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
③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入身心,变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④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战”。
⑤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小题1】为什么说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题2】作者说“书籍固然可贵,却也可以变成研究学问的障碍”,请根据文意概括变成障碍的原因。
【小题3】文章最后一段如何论证“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这一观点的?请简要分析。